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模拟题(一)
中学语文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饿殍(piǎo)挣(zhèng)脱剽(piāo)悍随声附和(hè)
B.横(héng)祸龟(jūn)裂箴(zhēn)言乘(chéng)人之危
C.辍(zhuì)学狡黠(xiá)殷(yān)红自怨自艾(yì)
D.道观(guàn)蹊(qī)跷炽(zhì)热不着(zhuó)边际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斑斓渎职雍容华贵平心而论
B.部署磨砺积腋成裘蔚为大观
C.宵汉崔嵬中流砥柱运筹帷幄
D.韬略谙熟飒爽英姿浮想连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场争夺无名高地的激战整整_____了八个小时。
②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多次在这里_____怎样镇压农民起义。
③铜鼓出土时口朝上,鼓面朝下,_____了铜鼓起源于铜釜的说法。
A.继续策划证明B.持续策划证实
C.持续策动证实D.继续策动证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广州恒大足球队问鼎亚冠联赛,结束了中国俱乐部足球队二十余年无缘亚洲冠军的局面,这对处于低谷之中的中国足球来说弥足珍贵。
B.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D.去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高达10万亿元,其中网络商品零售额超过了1.8万亿元,凭此成绩,我国当仁不让地跃居全球网络商品零售榜首。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面对政治真空所造成的乱象纷呈的局面下,伊拉克各个联盟派别已经认识到,伊拉克需要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美国撤军后的安全保障。
B.在为期两天的广州国际博物馆日的宣传活动中,市民欣赏了粤剧、广东音乐、剪纸、刺绣、广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底蕴。
C.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无数的临场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D.青海玉树县7.1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救援队紧急赶赴灾区,在平均海拔4100米的玉树,尽管工程救援队的部分队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但仍坚持率先搭乘汽车前往重灾区展开积极的救援。
6.下列选项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
B.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C.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B.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左拐,继续向前,走到第二个十字路口,还是左拐;跨过马路,就是图书馆。
C.蝴蝶纵有千般不是,还是有一桩长处:不做室中物!飞,则飞于野;舞,则舞于田。
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④①③⑥②⑤B.④③①⑤⑥②
C.⑤③④①②⑥D.⑤④③①⑥②
9.下列关于古代文学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述孔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学、教育等方面。
B.《西游记》描写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作品中塑造的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他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C.沈从文是中国乡土抒情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其小说代表作有《边城》。
D.《朝花夕拾》是杂文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藤野先生》都出自其中。
10.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表述的一项是()。
A.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C.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越、能力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监控和学习管理,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D.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加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必修应注重学习“面”的广度,选择性必修应注重学习“点”的深度。
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1.受任于败军之际,_。(诸葛亮《出师表》)
12.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3.念天地之悠悠,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4.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15.黄鹤一去不复返,_。(崔颢《黄鹤楼》)
16.水生嫂这个人物出自于孙犁的小说《_》。
17.“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作家_____的《回答》。
18.《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的童年生活,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20.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21-25题。(12分)
八大山人传
八大山人①,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②,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③,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④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节选《八大山人传》有删改)
【注释】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②介:耿直。③攘臂搦管(nuòguǎn):伸长胳膊,执笔为文。④镒:二十两。
21.请为文中画线句子用/为其断句(两处)。(2分)
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
2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尝写菡萏一枝尝:曾经。
B.数十幅立就就:完成。
C.或洒以敝帚或:或者
D.盈纸肮脏盈:满。
23.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多置酒招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贤于才人远矣
C.或洒以敝帚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D.人爱其笔墨安陵君其许寡人
2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2分,共4分)
(1)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译文:
(2)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25.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来评价八大山人,根据选文,你是如何看待八大山人的颠的(2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6-27题。(6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①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①徙倚:徘徊的意思。
26.诗歌中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3分)
27.陶渊明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本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与陶渊明有何不同(3分)
四、现代文阅读(15分)
秋光里的黄金树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槃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的回忆和依恋。荒野是那么寥廓;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28.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4分)
五、教学设计题(25分)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大陆在那头
【问题】
31.阅读《乡愁》这首现代诗,写一篇教学设计
六、案例分析题(12分)
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醉花阴》的课堂教学实录,阅读下列教学实录,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醉花阴》教学实录
一、导入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这两幅对联说的是谁呢(学生答:李清照)那你们以前学过李清照的哪些词(学生齐诵《如梦令》)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醉花阴》,走进李清照的心。
二、李清照及此词背景简介。
清照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三、在诵读中初步感受此词。
师配乐(《雪千寻》)范读,生配乐朗读,再听名家诵唱。
四、整体感知,自主探究。(本课的重点)
师:读完此词,你感觉词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
生(齐答):愁。
师:作者开篇写愁,可是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尝不了,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人写愁,而且都是写愁高手。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前人的经典愁句。
生1: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出愁像三千发丝一样长。
生2: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愁多如水。
生3: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写出愁深似海。
……
师:这些写愁高手,有的突出愁之长,有的突出愁之深,有的突出愁之多,那么旷世才女李清照要突出愁的什么呢
生:愁的长久。
师:那李清照的愁延续了多久呢
生1:一天,“薄雾浓云愁永昼”。
生2:不止一天,是几个月。
生3:应该是一年,因为词中说“佳节又重阳”。
师(总结):李清照是日也愁,夜也愁,佳节又临更添愁,夫君未归难断愁。是愁满心房,黯然神伤。
生:听音乐,看书,咆哮几声,到操场打球,拼命吃东西,和好友聊天……
师:看来大家排愁法还挺多的,那你们知道古代的诗人词人最喜欢拿什么当作愁的解药呢
生(齐答):酒。
师:何以见得
生1:曹操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生2:范仲淹写过“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生3:李白也说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师:大家都说的非常好,李清照自己也说过“把酒浇愁愈魂销,思君折人比花瘦”。那么酒真的有那么大的威力能把李清照的愁消解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词的最后一句说“人比黄花瘦”,可见愁并没有排遣掉。
师:说的好,烈酒只能暂时的麻醉一下自己,让自己暂时忘却忧愁烦恼,酒醒即愁醒。
师:清代陈廷焯评价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接下来老师就把主动权交给你们,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组,说说这首词中自己最喜欢的字词句,并加以赏析。一会儿老师请小组代表回答。
生1:我喜欢最后三句,一个销魂很让人神伤,再加上瑟瑟西风,更添凄凉之感,最后又以花喻人,说人比黄花还瘦,简直把愁表现得让人有点心疼。
师:你真具慧眼,关于这三句还有一个“巾帼压倒须眉”的经典故事呢!据《琅嬛记》记载: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生2:我喜欢“半夜凉初透”的“透”字,不仅写出因夜深带来的身凉,更写出词人的心凉。
生3:我喜欢前两句,作者借助了秋景和细节来表现漫漫白日孤独寂寞、百无聊赖的愁苦。
生4:我喜欢“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重阳黄昏,词人东篱独酌,酒香花美,但心愁依旧。
师(评):因为思考因为爱,大家都把自己喜欢的词句一吐为快了,而且都说的非常好。
师(总结):《醉花阴》一词,开篇点“愁”,结尾言“瘦”。“愁”是“瘦”之因,“瘦”是“愁”之果。秋景因心愁而倍感凄凉,心愁因形瘦而无比形象。好一个情深深、愁浓浓的李清照。
一首《醉花阴》,满腹闺怨情,这是李清照少妇时代的主打情怀。下篇课文,我们将会读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体味到李清照晚年的别样心境:秋天里,亡国飘泊寡居的凄苦。
32.请结合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愁苦心情的过程,指出该教学的优点。
七、作文(30分)
33.因为有了太多的希望和梦想,才有了社会的进步和光明的未来,人类从未停止过自己不断追求的脚步。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模拟题(一)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B项,横hèng祸。C项,辍chuò学。D项,炽chì热。
故本题选A。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B项,集腋成裘。C项,霄汉。D项,浮想联翩。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策划”和“策动”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表示谋划,后者重在表示鼓动。句②重在表示谋划怎样镇压农民起义,此处宜用前者。
“证明”和“证实”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表示表明某种结果,后者重在表示证明确有其事。句③重在表示“铜鼓起源于铜釜”这种说法被证实,此处宜用后者。
故本题选B。
4.【答案】A
A项,弥足珍贵:指更加值得珍爱、重视。
B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而此项句子的语境意义表示国产智能手机发展势头比较好。
C项,蒸蒸日上:形容事业一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而此项语境中的对象是“质量”。
D项,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而此项句子的语境意义表示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跃居商品零售榜首,这并不属于应该做的事情。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病的辨析能力。
A项,结构混乱,应为“面对……局面”或“在……局面下”。
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在“体现”前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D项,语序不当,关联词语的顺序不当,“尽管”放到“队员”后。
故本题选C。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A项,虽然有“像”字,但不是比喻句,“轻吻”和“朦胧欲睡”赋予“波浪”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项,“低头”和“弯腰”赋予了“毛竹”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项,虽然有“像”字,但不是比喻句,“寻找”和“乱撞”赋予了“风”以人或动物的动作,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D项,“厚障壁”指的是“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运用了比喻(借喻)的修辞手法。
故本题选D。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掌握。
A项,句中的单引号是对“礼多人不怪”表示引用,所以的后面的单引号应该放在“人不怪”的后面。
B项,句子中“走到……走到……跨过”三种并列情况,所以这几个并列句子之间可以使用分号。因此“走到第一个十字路口,左拐”的后面应该使用分号。
D项,“血战长空”是电视剧的名称,所以应该使用书名号。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排序能力。
本题的选文是一个议论性的语段,阐述的是“生成整体论”中“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生成整体论”强调两点,一是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之和,可以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二是仅仅通过分解来了解整体是不充分的,因为部分与部分之间有相互作用。借助句中“然而”“所以”“虽然”等明显表逻辑关系的语句,以及“例如”等有较强提示作用的词语。本题也可以直接用排除法,从说明对象来看,首选⑤,在内容上与⑤具有顺接关系的是④,③举例说明④“声音就是这样的”。故排除ABC。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掌握。
A项,《论语》是一部说理性语录体散文,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B项,《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先写了孙悟空出世,然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C项,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小说代表作《边城》,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
D项,《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而不是杂文集。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理解和掌握。
选择性必修应注重学习“面”的广度,选修应注重学习“点”的深度。
11.【答案】奉命于危难之间
12.【答案】春潮带雨晚来急
13.【答案】独怆然而涕下
14.【答案】荡胸生曾云
15.【答案】白云千载空悠悠
16.【答案】荷花淀
17.【答案】北岛
18.【答案】阿廖沙
19.【答案】核心素养
20.【答案】语言实践
21.【答案】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
【解析】此句译文:(画)张挂在堂中,好像有清风徐徐吹来,香气常充满整个屋子。根据句意可以发现,“张堂中”后应该断句,“如清风徐来”后应该断句。
22.【答案】C
【解析】A项,句子译文:曾经画一枝荷花。“尝”是“曾经”的意思。
B项,句子译文:数十幅片刻就完成了。“就”是“完成”的意思。
C项,句子译文:有时候用破扫帚洒。“或”是“有时候”的意思,因此C项错误。
D项,句子译文:满纸肮脏。“盈”是“满”的意思。
23.【答案】C
【解析】A项,“多置酒招之”中的“之”是代词,他。“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直接译为“的”。
B项,“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中的“于”是“在”的意思。“贤于才人远矣”中的“于”是“比”的意思。
C项,两句中的“以”都是“用”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或洒以敝帚”理解为“有时候用破扫帚洒”,“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理解为“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D项,“人爱其笔墨”中的“其”是“他的”的意思;“安陵君其许寡人”中的“其”是“一定”的意思,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子可翻译为: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
24.【参考答案】(1)如果叶公见到了,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
(2)即使在他面前陈放几百两黄金,他都不看一下。
25.【参考答案】八大山人的颠是他性情性格孤傲耿直(孤高傲世),聪明绝伦(才高艺绝),狂放不羁(恃才放旷)的表现,而不是真正的癫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颠的内涵分析,评判正确即得2分。
参考译文:
八大山人,号人屋。人屋就是广厦万间的意思。他生性孤傲,有骨气,聪明绝伦,无人能比。八岁便能作诗,善于书法,长于篆刻,尤其精于绘画。曾经画一枝荷花,半开于池中,横斜在水面,生气勃勃;张挂在堂中,好像有清风徐徐吹来,香气常充满整个屋子。又曾画龙,在丈幅之中蜿蜒升降,想要飞动一般;如果叶公见到了,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他言语诙谐,喜欢议论,总是娓娓而谈,不知疲倦,使四座的人为之倾倒。
山人既已嗜好喝酒,也就没有其他的爱好。人们喜欢他的画,大多置办了酒来招待他,预先准备几升墨汁、若干纸张在座位右边。山人酒醉后见到了,便高兴地泼墨在宽大的画纸上,有时候用破笤帚洒,用坏帽子涂,弄得满纸肮脏,不堪入目。这以后他提笔渲染,有的成山林,有的成丘壑,有的成花鸟竹石,无不精妙。如果碰到他喜欢写字,那就撸起袖子,伸长胳膊,拿起笔,狂叫大呼着,数十幅片刻就完成了,他酒醒了,要想索求他的片纸只字都无法得到,即使在他面前陈放几百两黄金,他都不看一下。他就癫狂到这样的地步。
26.【参考答案】诗歌的中间四句描绘了一幅安详宁静、清幽自然的山秋晚景图。三、四两句写景:树木都已披上秋色,夕阳西下,给山峰涂上了余晖。这些都是远景,而且是静态描写,一派安详宁静。五、六两句中写牧人从山中赶着牛群归来,猎马也驮着猎物回来。这些都是近处描写,而且“驱”“返”“带”“归”都是动态描绘。诗人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安详宁静的山秋图景。
27.【参考答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陶潜能够在这恬淡的田园生活中有所寄托,得到慰藉,显得悠然自得。而本诗在闲适安逸的情调中,流露着作者的彷徨,孤独和苦闷的心情。其中“徙倚欲何依”一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百无聊赖的彷徨的心情。
28.【参考答案】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29.【参考答案】修辞: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表达效果: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解析】本题是艺术手法类题型,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答题时注意要包含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尤其是修辞方面,要点出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并把修辞的作用解释清楚。
31.【参考答案】
课题:乡愁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读写愁、邮票、海峡等字词。
(2)找出感触较深的诗句,反复朗诵。进一步感知诗歌内涵,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方式朗诵,品味诗歌的韵律和语言。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感知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中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朗诵诗歌,品味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感知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爱故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感
教师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提问: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感受是什么请说说你们的故乡。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是啊,大家的故乡都很美,让大家念念不忘。大家知道吗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所以,他们对于故乡有了另一种体会。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生字词
(1)自主探究
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如“愁、邮票、海峡”等,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反馈
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正音、析字形,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如“愁”,上边是“秋”,下边是“心”,和人的心情有关。
2.了解内容
提问::同学们,让我们来读一下这首诗歌,在读的时候注意,语速要稍慢且舒缓,同时,注意诗歌的重音和节奏。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明确:诗歌第一节要稍平淡,带有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提问: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所蕴含着的感情,并谈谈你们朗读这首诗时的感受。
明确:诗歌体现了作者在思想深处的悲伤、凄凉,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一次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悲伤,以及对于家乡的思念。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分析诗人的乡愁
(1)提问:诗歌的题目叫乡愁,这也是作者对于故乡的情感。那么,在这首诗歌中,作者是通过哪些事物体现出来的呢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自由发言。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事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恋国思家的乡愁。
(2)提问:诗人的乡愁是如何通过这四个事物体现出来的呢
要求:老师点名回答。
明确: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3)提问:这四种事物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要求: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下面,让我们带着作者的这份乡愁,再一次朗读这首诗歌。在朗读的时候,重点体会这些数量词和体现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
2.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
(1)提问:全诗共四节,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
②“这头”“那头”“里头”“外头”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
③“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要求: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故乡,这个多么令人热血沸腾的字眼啊!诗人用饱蘸热情的诗句,将对家乡的缕缕思念转换成一双翅膀,飞向他魂牵梦萦的家乡,飞向他心目中的祖国。
提问: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然后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画一幅你想象中的作者的故乡。
要求:学生自由书写,老师朗读优秀作品并进行评析。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同学们,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我们发现,作者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种浓浓的意境之美啊!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回家后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写一篇有关自己故乡的300字的小练笔。
2.把诗歌背诵给自己的朋友听。
3.分小组搜集有关乡愁的其他诗歌,下节课时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2.【参考答案】
①该教师非常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在体会作者的情感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感受,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加以赏析,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和理解,进一步体会词人愁苦的心情。
②该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案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自主说出许多和“愁”有关的经典名句,结合生活经验说出自己排遣愁苦的方法,还请学生以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赏析,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③该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案例中,教师一直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愁”字切入,体会词人心情,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自主表达,重视启发式教学,体现了“教学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④该教师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激励功能。案例中,教师采用鼓励性的评语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33.【解析】
本题的话题是“追求与放弃”,因为人类从未停止过自己不断追求的脚步,所以每天都会有新的东西产生,但是在拥有的同时,又会失去一些东西,而且这是一种必然。那么,如何处理好追求与放弃的关系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在追求的过程中,有得到又必然会失去。既然失去是一种必然,那么我们就要客观面对失去,甚至要善于舍弃。所以,本题的立意可以是:舍得“失去”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人生有“得”就有“失”;什么都想“得到”的人,往往什么也得不到,而懂得“放弃”的人,往往会收获到最丰美的果实;成功往往取决于正确的取舍。
【参考范文】
人生的一抹亮色
倾听春的莺歌燕语,感受自然的魅力,不是小草不懂得泥土下的安逸,只为了春的生机,擎出了一片新绿;倾听大海的潮起潮落,感受激越的旋律,不是水滴不懂得小溪的平静,只为了海的浩瀚,汇出了一望无际;倾听校园的书声琅琅,不是我们不懂得生活的梦幻美丽,只为了一个信念,追寻出最绚烂的轨迹。
茕茕孤鸿,漫漫黄沙,身穿嫁衣,怀抱琵琶的你,缓缓推开边塞的大门!这一刻,征战的号角,呼喊,厮杀戛然而止。你,离开汉宫,带着橄榄枝走进单于的幕帐之中,将你的思念、眷顾化作一颗泪滴滑过面颊,拨弄手中的琴弦,如泣,如诉,如歌。汉时的明月因你的眼泪沧桑凄美。没人知晓,你淡妆素面的走来,令多少官员如释重负,令多少宫女羞愧不语,从此你名垂青史,你追求了和平,放弃了幸福,成就了昭君出塞的美谈。
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一座“树仁学院”,圆了多少贫寒学子的梦想,一份教育的信念融入多少汗水与青春,一对古稀老人,赢得多少敬佩和仰慕。你们用“坚定”二字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你们更用行动诠释誓言无声。你们为百年树人,更树仁义于百年。钟期荣、胡鸿烈,你们追求了梦想放弃财富,你们抒写了香港教育的传奇。
你本是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在训练场上留下你矫健的身影,然而你却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了。你用生命回应了一个陌生人的呼喊,你用辉煌的陨落挽回了另一个生命。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人们手持菊花为你送行,你只能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无息。我们一直在追寻着生命的目的,你用纵身一跃,画出了人生最凄美的轨迹。孟祥斌,你追求了大爱,放弃了生命,你的勇气在白菊花的映衬下纯净、美丽。
追求像一匹老马,虽然不能驰骋千里,却可以一步一步攀到梦想的高峰,放弃似一块美丽的巨石,看似愉悦却很快坠落谷底。弃幸福,弃财富,弃生命;追和平,追梦想,追博爱,追求与放弃是一个人生的天秤,它的灵敏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上一下只在你的一念之中。莫迟疑,去追寻,追寻出人生的一抹亮色吧!
备考有疑问华图为你解答
华图总部:北京华图宏阳教育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23号
福建华图总部
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82号融都国际大厦2层热线:0591-87618197
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82号融都国际大厦2层
客服热线:0591-87618197
闽侯县上街余盛91号院子(福州大学城博士后购物广场往洪塘大桥100米处-木水五金店旁巷子进去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