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供应链与劳务管理分会
建筑产业工人是建筑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多年来,五千多万建筑工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这表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去年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指示时强调:“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0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建市〔2020〕105号,以下简称105号文件)。加强和规范建筑劳务管理、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已成为行业上下的共识,成为当前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基础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一、全国建筑劳务市场的基本情况
202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29.3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继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这一成绩的取得是与广大建筑产业工人以及建筑劳务企业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二、建筑劳务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建筑工人职业化
当前建筑劳务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农民工流动性大、老龄化严重、技能素质低、劳务纠纷频繁,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主要就是因为建筑工人职业化水平低,目前的建筑工人还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职业,从本质上说建筑工人还是一个农民工。那么什么是建筑工人的职业化,职业化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的稳定性,要长期从事建筑工人这项工作;二是就业的组织性,工人必须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企业的员工;三是行为规范性,也就是职业化素质,建筑工人要熟练掌握相应的技能操作水平。
从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分析,近年来随着装配式建造、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的大力发展,对建筑工人的职业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建筑工人老龄化现象突出,据二季度全国建筑工人大数据报告显示,目前,建筑工人年龄结构中位数达到47岁,远高于全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41.7岁,其中50岁以上的建筑工人占比超过40%,按二季度4965万人计算,50岁以上的建筑工人达到两千万,这些人未来十年都要退出建筑工地,而现在年轻人多数不愿意干这行。预计十年后建筑工人数量将减少一千万以上,将来建筑工人的短缺将成为常态,工人的价格将越来越高,抢人现象也将越来越严重,这些都为建筑工人职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为助力建筑工人职业化建设,我会2019年完成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建筑工人权益保障机制研究》。去年以来,我会在建设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牵头全国各省市建筑业协会,建立了建筑工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目前,中国建筑业职业技能提升平台已正式上线,已经具备开展大规模建筑产业工人培训的条件,将为提升建筑工人的职业技能水平发挥作用。
建筑工人职业化建设不会一蹴而就,要经历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建筑企业、劳务企业都要顺应市场及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用工的思路,以适应建筑工人职业化的要求。
(二)企业发展专业化
未来劳务企业如何发展,我认为专业化将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建筑劳务企业基本上是中小企业,专业化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建筑劳务企业的专业化写入了105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专业作业企业。
但是劳务企业的专业化并不是仅仅是成为专业作业企业,专业化主要的是指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市场等环节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市场的认同性。劳务企业既可以成为专业作业企业,也可以发展成为专业承包企业以及专业化的总承包企业。
2022年2月,住建部新版《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已经明确取消施工劳务资质,设立专业作业资质,专业作业资质不分类别和等级。预计新的资质标准年内出台。
结合我国建筑劳务的政策趋向,并借鉴国外建筑业的发展经验,劳务企业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日本建筑业有350万从业人员,各类建筑企业约50万家,其中绝大多数是专业化公司。而我国建筑业有五千多万从业人员,从业人员是日本的15倍之多。取消劳务资质后,我国的建筑劳务及专业作业企业数量将会大量增加,发展到几十万家甚至上百万家。
(三)用工管理规范化
围绕新时代产业工人培育与建筑劳务管理,近年来国务院、建设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各省市建设主管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劳务用工管理的文件。2019年12月《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以国务院令第724号公布,于2020年5月1日起施行,成为我国第一部保障农民工工资权益的专门性法规,为实现根治欠薪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之后,《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相继出台。2021年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施工现场技能工人配备标准制定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35年,力争实现在建项目施工现场中级工占技能工人比例达到30%、高级工及以上等级技能工人占技能工人比例达到10%,建立施工现场所有工种技能工人配备体系。目前,各省市都陆续出台了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培育试点方案及施工现场技能工人配备标准,建筑劳务用工管理的规范化建设逐步深入。
为推进建筑劳务用工管理的规范化,2020年,我会制定发布了中国建筑业协会团体标准《建筑劳务管理标准》,该标准主要内容涵盖了劳务用工的实名制管理、合同管理、培训管理、劳务分包管理、劳务施工过程管理、劳务纠纷管理、劳务资料管理、劳务管理绩效评价等,适用于在国内从事建筑施工的建筑承包企业、专业作业企业、劳务分包企业、建筑工人。
今年以来,我会完成了《建筑劳务班组长职业能力标准》的编制,目前已通过专家验收,不久将要发布。同时,即将完成以及在编的标准有《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标准》、《建筑工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规范》、《劳务员职业能力标准》以及《建筑工人施工现场生活环境、作业环境及劳动保护基本配置标准》。为指导与推动各地建筑劳务产业园的建设,还将编制《建筑劳务产业园建设及评价标准》。
(四)管理服务数字化
数字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筑劳务市场也不例外。规范化是夯实建筑劳务管理的基础,数字化则是实现劳务管理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2018年11月,我会配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开发的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启用,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建筑工人通过实名制,率先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到目前为止实名制已经实现了全国在建项目的全覆盖,截至8月中旬,平台在册的建筑工人已经超过五千万,在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工人管理、维护建筑工人和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以及在防疫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数字化在对建筑工人的服务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基于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各部门、各平台之间数据共享,实施信息化动态监管,才能有效解决施工现场存在的管理问题以及工人面临的安全隐患,因此,建筑劳务数字化系统的建设发展空间巨大。目前,各地建筑劳务管理服务的“数字化”步伐不断加快,各省市都在建设数字化的建筑劳务管理平台。同时,一些市场化的招工用工平台也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建筑劳务数字化平台至少上百家,如中建的云筑网、深圳的建筑港、成都的鱼泡网等等,有些平台每天能完成招工人数超万人,在促进建筑工人就近就业、服务企业和工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发展目标品牌化
如果说,专业化是劳务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那么品牌化则是推动建筑劳务健康长远发展的目标,是建筑劳务企业竞争力的体现。去年以来,劳务品牌建设被提上日程。2021年9月,人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20部门印发《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劳务品牌发现培育,制定劳务品牌规划和建设方案,对劳务品牌建设提出了系统性指导意见。文件强调行业协会商会要在劳务品牌标准制定、开展评价、建立信用承诺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出要“健全劳务品牌质量标准体系和诚信评价体系,鼓励社会团体制定劳务品牌质量和评价标准,开展劳务品牌诚信评价,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建立行业内劳务品牌信用承诺制度”,从政策层面为劳务品牌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建筑领域,劳务品牌并不陌生,以前孝感的抹灰、长垣的防腐、项城的防水等都是业内的知名劳务品牌。去年,我会配合住建部试点的建筑工人培育示范基地所在县——叙永县,其精心打造的“川筑劳务”品牌被评选为全国典型劳务品牌和四川省首批“川字号”劳务品牌,在促进当地转移就业、增加务工人员收入、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