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沧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学生在教室里用扔纸飞机的方式舒缓心情。距2015年全国高考已不到10天了,考生复习进入冲刺阶段。(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这一折腾不但没有实现“保持头脑清晰”,反而影响了备考节奏,刘女士对此后悔不已。那么,临战之前,考生、家长该做哪些准备?如何科学利用最后这几天呢?
考前生活:“特殊”还是“寻常”?
浙江省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钱展红告诉记者,最近半个月,前来咨询考前饮食的家长比平时多了三四倍。“这恰恰反映了家长的焦虑:学习上帮不上忙,总想在生活上给孩子特别待遇,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就拿刘女士的儿子来说,原本1.83米的个头,体重169斤,吃素半个月后减轻了好几斤,记忆力也不如以前了。钱展红认为,对于考生来说,“一日三餐要保证足量的主食、丰富的蛋白质及一定量的蔬菜和水果,关键在于要营养均衡、清淡”。
钱展红给出了具体建议:早餐以稀饭、面包为主,适当添加一些粗粮,同时辅以牛奶、鸡蛋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中餐和晚餐应注意主食、荤、素的平衡搭配,其中午餐相对丰盛一些,量要足一点,晚餐应以谷类食物和蔬菜为主,可清淡些、量相对少一点。她特别提醒,家长要尊重孩子平时的饮食规律和习惯,不要刻意改变。
考前学习:“求全”还是“求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家长希望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学校能多给孩子上复习课,把知识点再梳理一遍,以免有“漏网之鱼”。一些学校也确实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地毯式”的复习,那收效如何呢?
“这样的复习课,是学生陪老师上课,而不是老师给学生上课。”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直截了当地表示,在学生知识基本面已经成型的这一阶段,教师试图在复习课上把知识灌输给每名学生,那就违背了“以学定教”的原则,多数学生不是“吃不了”就是“吃不饱”,因此备考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如果学生反映的问题比较集中,杭州学军中学则会安排任课教师上“最后一课”——在高考前一周,花20分钟进行专题辅导。“辅导的内容未必就会考到,但只要是多数学生想了解的知识,老师就有必要去传授。”校长陈立群说。
考前心理:“加温”还是“散热”?
这几天,各大网站刊登了一张“高三学生挑灯夜读备考”的照片,画面里的学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正准备最后的冲刺。不过,在浙江省衢州一中,高三教学楼却偏偏停电了。
5月19日晚8点20分,衢州一中高三840名学生正在安静自修,忽然整栋教学楼陷入黑暗——停电了。但是,学生们没有太过焦虑,在老师组织下来到食堂,很快又进入了自修状态。就在此时,音乐响起,老师们将一笼笼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到学生面前。
原来,这是该校精心策划的一次“停电事故”,为了让学生们在备考时能够得到适当的放松,高三年级的老师们和食堂员工一起包了6000个饺子,给学生们送上了一份温情夜宵,让他们在意外惊喜中、在欢声笑语里温馨减压。
杭州第四中学的学生则在老师的带领下“毅行”钱塘江畔。天气虽然炎热,但是一路上学生们情绪高昂、欢声笑语。学校特意在沿江大道边悬挂了若干横幅、标语,或是励志或是幽默,成了学生们合影的绝佳背景。该校副校长钟建富说:“‘毅行’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白,人生有很长的路要走,高考只是其中的一站,不必背上沉重的负担,这也是浙江高中新课改的初衷。”
浙江龙游高级中学校长周华持有相同的观点,他亲手给高三800多名学生每人誊写了寄语:“吴煌秀同学,乖巧懂事,纯洁正直,璞中之玉”“卢晓婷同学,从内心微笑的学生,洋溢着阳光;善于有深度的思考,散发着光芒”……几天后,高三(13)班全体学生联名回信——“亲爱的校长,我们能行!”(本报记者蒋亦丰)
新闻链接
人大附中特级教师沈献章:高考备考“四招”
“每题必会”,可能吗?
高考试题有多难?都是基础加变化,不一定求满分,只求正常发挥。会做的题一定要做对,不马虎,不大意,不掉以轻心;难题不轻易放弃,能做一两步,多得一两分也是好的。
“临考放松”,合理吗?
有人认为,临考前这一阶段,该放松放松了。这一阶段,要做一点难度适中的题。主要是进行一些提纲挈领的复习,梳理各学科的知识系统,浏览各科近几年高考试题及分析,特别是多次测验出现的知识点及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抓紧进补”,科学吗?
家长不要改变孩子的饮食结构,大鱼大肉,盲目改变饮食习惯很可能会造成身体内循环紊乱。不要盲目进补,保健品用不好,反而有害。不要让他们吃生冷的东西,以免感冒发烧拉肚子。要尽量避免发生纠纷,化解矛盾,心平气和。
“不要紧张”,有效吗?
考前几天,家长、老师在考生面前应多提他们的优点;考生也可多回忆自己的成功经历。家长不要不断地安慰考生“不要紧张”,事实上反而适得其反。一门考完,家长不要问考得怎么样,考生也不要互相对答案,以免影响下一场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