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圣芳济学校——上海滩赫赫有名的精英学校
一,洋泾浜天主堂院长苏念澄神父创办圣芳济书院
17世纪在华公教会充分认识到在华办学的重要性,江南耶稣会神父决定在上海再建立一所学堂,取名为圣芳济学堂。圣芳济书院是属于耶稣会的一所男子天主教中学,这所学校于1874年始建于法租界,位于洋泾浜圣若瑟教堂的围墙内。
“洋泾浜圣若瑟堂”亦即四川南路天主堂,是上海租界中最早的一座教堂。
圣芳济学堂最初“只有两小间房间”,地点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和近洋泾浜天主堂的一个广场旁边,最初由洋泾浜圣若瑟堂苏念澄神父创办。
苏念澄神父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型会士
苏念澄(1824-1886),法国耶稣会士,1865年来华传教,驻上海洋泾浜天主堂,1866年任院长神父兼修会和教区总账房主管,所以这里因此成为耶稣会和江南教区的经济中心,后任土山湾教会印书馆馆长。由于初期学生中以侨民居多,因此更像是一所国际学校。
二,圣母小昆仲会渐成圣芳济书院办学主力
1893年主办教育事业的法国圣母小昆仲会的修士来到上海,他们来沪的主要目的就是接管已成立的圣芳济学校和中法学校。
曾任院长安修士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接管圣芳济学校的,就有来自法国、爱尔兰、澳大利亚的教师修士13人。这样圣芳济学校渐渐由圣母小昆仲会主办,主母会1817年由法国神父巴纳创立,是天主教的一个著名修会,因以“天主之母马利亚”为“主保”而得名,又称“圣母小昆仲会”。
“圣母小昆仲会”以培养不升神父的修士,使之从事儿童教育和科学管理工作为宗旨。
他们通过在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实践获得了成功,为使圣芳济学校成为最好的学校,特别选派很多精干会士来进行管理。该校学生可以信仰任何宗教,校方不会通过施加不适当的影响以改变学生的个人信仰,但要求最严格的是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中国的特殊情况相结合的条件下,学校的课程正在逐渐完善中,尽可能与英国的文法学校课程相同步。对体育和音乐也很重视,当时建立了技艺出众的学生管乐队和足球队。
1905年起,圣芳济学院每年派遣学生赴英国参加剑桥大学公开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由此圣芳济学院在近代中国教育界名声鹊起。
三,视野宽敞、景致优雅的新校舍
参与建设的马历耀辅理修士出生于波尔尼克,在二十岁那年加入耶稣会,成为一名辅理修士。他于1863年2月12日到达中国,当时他33岁。
马历耀首先被派往直隶地区,1865年11月,他被调往江南土山湾,开始了三十多年为传教区服务的职业生涯。
马历耀修士有杰出的建筑设计与监理特长,在土山湾他除创立了土山湾那些名扬世界的工场,另一方面他主持了整个传教区内无数住院、校舍、教堂的建筑工程。圣芳济学院新校舍也是他参与建设的项目之一。
这里不仅有宽敞的操场供学生使用,还有一个大约收藏有一千五百卷古代和现代文学书籍的图书室,学生们可以自由进出。
1884年,上海道道台邵友濂特地赠给圣芳济学院一座从西洋进口的机械钟,大钟总共花费了八百个银元。
邵友濂(1841-1901年),字筱春(字小村,一字攸枝),浙江余姚人,清代政治家、外交家,曾任台湾巡抚
大钟来自于法国萨尔特省的马耶市,钟面直径一米余,前后两面,安置于新建大楼的三角屋顶上,成为周边地区的地标性建筑。圣芳济学校的钟声也成为了当地特有的风景。
四,精英教育理念,使圣芳济学校成为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学校
圣芳济办学,其教育思想始终体现包容、开放的理念,同时管理上又极其严格,学生毕业后深受社会欢迎,学生数量增加,急需扩大规模。
1934年,借着圣芳济学院隆重举行建校六十周年大庆的机会,为扩建分校发起募捐,用于建造福煦路(今延安中路)福煦坊新校舍。
当时社会名流纷纷响应,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财政总长宋子文、监察院长于右任、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上海华商领袖陆伯鸿,民国富商虞恰卿,南京市长石瑛,上海市长吴铁城等社会名人纷纷题词。
时任校长巴思道修士
1939年,圣芳济学校迁入福煦路新址,改名为“圣芳济中学”,专收中国学生,南浔路原校址定名“圣芳济中学分校”,主要招收外国学生。因学费昂贵,学生大多为家境比较富裕的官宦子弟。学校的管理层为了照顾经济压力较大的学生,经常会根据学生家庭状况做出一些减免调整。据统计,有三分之一的人得到了减免学费的待遇,更有三分之一学生作为慈善生被接收,还有三分之一被免除了寄宿费用。
圣芳济学校办学采取精英教育制度,办学质量高,学生不仅拥有较高的艺术、科学素养,还有较高的身体素质,所以民国时期的圣芳济学校成为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学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