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清单、图示和归纳以及大气受热过程在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有关大气的受热过程详情如下:
2.直接热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
4.受热过程:
5.增温方式:辐射热交换。
[温馨提示]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
(2)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白天和晚上是始终存在的,并且白天辐射更强。
大气的受热过程图示1
大气的受热过程图示2
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下表:
过程
具体过程
Ⅰ
太阳暖
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Ⅱ
大地暖
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Ⅲ
大气还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
现象
原因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晴天时,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散射
阴沉天空呈灰白色
阴天时,云层厚,大部分太阳光被反射
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明亮
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白天晴天时的低
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夜晚晴天时的高
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大雾等现象
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
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但保温作用也弱
利用烟雾防霜冻
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2
(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5)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
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下面小题。
1.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隆河冰川是阿尔卑斯山最古老的冰川,也是广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化,在过去十年中,隆河冰川正在迅速萎缩。迄今为止,隆河冰川已有大约40m的冰层消失。因此,为了防止冰川融化,瑞士环境部想出了一个奇招一给冰川盖上白色帆布“毛毯”(如下左图)。下列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二氧化碱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右图中()
A.⑥减小
B.⑤增大
C.④减小
D.③增大
2.为防止冰川融化给冰川盖上白色“毛毯”,类似的原理是右图中的()
A.①
B.④
C.③
D.⑥
3.下列关于隆河冰川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隆河冰川融化导致地球上演水总量增加
B.补给隆河冰川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
C.隆河冰川与当地河流存在相互补给关系
D.隆河冰川融化导致阿尔卑斯山雪线下降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下图为我国某风景区山腰与山麓各月平均雾日比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下垫面
道路(沥青)
混凝土
砖
石
吸收率
0.8~0.95
0.65~0.9
0.6~0.8
0.65~0.8
土壤
沙漠
草
水
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1.该地山麓地带冬半年月平均雾日多于夏半年的影响因素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