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职场人,求职方式不同,求职渠道也不同。
全文5500字+,列一个提纲,知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跳到属于自己的情况,挑选适合的求职渠道。
(2024年2月更新)
在讨论招聘平台之前,我先说一句,越来越多的正规大企业开始把招聘渠道回收,比如我之前作为企业测评师,拜访了Booking和宝洁。
招聘平台是双边交易,有滚雪球效应,这意味着:
所以我不会在回答里罗列一堆网站和app了,也不推荐大家拼命注册这种平台:
腰部的一些创业招聘平台,如果缺乏良好的监管,可能会把我们的简历以10-50元不等的价格甩卖给骗子、房产中介和培训机构,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
大家应该把精力放在最头部的几款App上。
这样做的好处包括:
在开始谈招聘平台之前,先说一下商务社交网站,其他平台都有明显的年龄分段,商务社交没有。
只要你希望未来进入职场,就需要运维自己的商务社交账号。
当然,还有一种社交圈——商务社交网站。
在我们HR的招聘圈子里,有一个公开的秘密:
主要原因是:
这是一帮有能力,很受公司重视的职场人。
公司为了留住他们,提供高薪好福利各种优质资源,所以这帮人也无心跳槽。
但对于其他企业来说,他们最想招的就是这批人。即使高薪挖来,他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更大。
所以,相比四处求职投简历的主动型候选人(ActiveCandidate);招聘官会更青睐那些被企业供着藏着,企业间竞相争夺,其跳槽意愿并不强的被动型人才。
被动型人才被热捧,也是LinkedIn这类商务社交媒体逆袭Monster等传统招聘网站的一个重要原因:
着急找工作,才会去招聘网站更新简历。
不着急找工作的核心人才,根本没兴趣更新求职用的简历。
但他们仍有社交需求,愿意将自己最新的履历告知自己的社交圈(朋友、合作伙伴、客户以及供应商)。
作为职场人,我们也要努力成为被人认可,被人看到的被动求职者(至少看起来像一个被动求职者)。
主流互联网和民企人,部分外企都在使用脉脉。
通过脉脉,我们能认识海量的招聘官、同行和猎头。
当然,脉脉最为知名的是「职问」区,如今很多职场人,拿到offer先不要着急入职,而是下载脉脉,看看内部员工的评价,甚至提问内部员工,为自己择业排坑避雷。
全球最大的商务社交是领英LinkedIn,尤其值得希望加入外企的职场人拥有。
在国内,领英已经撤了,只提供出海招聘的业务合作。
此外,LinkedIn对于求职面试也是有帮助的。
通过了解面试官的背景,我们可以判断是否工作风格合拍,是否价值观一致,面试中如何打动面试官……
以我个人经验,如果面试官一直在欧美外企做,那风格还是很亲民的。
关于如何使用领英求职、搭建人脉和建立个人品牌,我写过一篇回答,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找工作有三个方向:实习、兼职和校招。我们按顺序说。
-实习僧
这是目前最头部的实习招聘渠道,没有之一。
基本上我了解到的绝大部分互联网和外企都会在实习僧上招人。
可以从榜单中看出,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的差距有多远。
-校内资源
另外大家最不该忽视的,就是「校内的bbs或者是校内同学的实习群」。
逻辑其实不难理解,当我要招聘实习生的时候,大概率不会专门委托HR招聘,他们的首要目标是招聘正式员工。
所以,大部分人会请现在在公司的实习生推荐,会请现在的实习生代发招聘信息。这些学生往往会把招聘信息发到两个地方,第一个是按照我们的要求发布到他们最常用的实习平台——实习僧。
另一种就是推荐他们自己的同学熟人,或者在学校内网发布。
我在Mercer的时候有一度根本接不到非上海财大以外的简历,因为财大学生在Mercer实习人数很多,一方面有信任感,另一方面同学推荐同学,我拿到的简历都是经过实习生筛选过的。
如果你有相熟的同学/朋友/学长在一个优秀的企业里实习,赶紧抱住ta的大腿,相比任何平台,他都更值得你去联络,请求内推。
目前最大的兼职app是斗米。在全品类招聘下,斗米的下载量排在第6位。
但斗米虽然是兼职起家,目前也拓展全职岗位。
所以纯粹的兼职招聘里,往后排还有兼职猫和口袋兼职。
在细分领域,还有不同的兼职平台,有测评的新浪众测,有接受投稿的各种自媒体,有做设计的猪八戒,做教育的培训机构老师或者助理。
可以先围观同学们是怎么兼职的。
兼职的最大风险是受骗!做兼职的时候,要特别小心骗子,注意:
校招是重头戏,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校招有三个核心渠道:
我建议大家在规划自己职业发展的同时找到5-10家目标企业,然后以他们的官网为核心,寻找有价值信息。
和社招不同。社招的很多岗位你在企业官网看不到,企业通过自己的合作机构招聘,包括:
是不是很多,很麻烦?
作为一个学生,根本没法覆盖这么多平台,但校招一定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和公众号上宣传。
与其盯着不同的平台,不如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就是找
对于刚刚开始工作,有了一些经验的职场人来说,招聘网站肯定是最普遍的求职方式。
在当下,大家评估出来最有效的招聘平台是:Boss直聘。
Boss直聘一开始解决了一个刚需:候选人需要跳过HR直接和招聘官对话的需求,明显提升了招聘效率。
当然,随着Boss这些年业务扩大,现在在Boss直聘上的招聘的,依然是HR居多——可能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初创公司都死得差不多了……
但「直聊」一直是Boss的品牌定位
2018年后,Boss直聘整改提升了对招聘机构的要求,求职者的安全系数也得到保障。
对于一些普适类岗位,比如销售、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功能性岗位中,Boss直聘的招聘效率是最高的。
不仅用户这么认为,我调研过不少HR,企业HR也是这么看的。
在招聘平台都异常艰难的2020年,Boss直聘依然保持了头部招聘平台的优势。
对于初入职场的小伙伴们来说,boss直聘的效率可能是最高的,推荐下载。
当然,大有大的问题,良莠不齐。
所以如今网络上各种招聘上的破事上了热搜热榜,无论是加班与否,性别歧视,还是招小三,往往都会出现在Boss直聘的直聊中。
互联网对应拉勾和脉脉。
丁香医生的医疗招聘在业内也挺有名气。
但诸如建筑招聘网,医药招聘网,金融招聘网这种平台,我就不推荐了。求职效率太低,隐私风险太大。
你要打入一些行业里的小圈子,包括并不限于:
比如你参与了某个培训课程课程,在同学群里或许有不错的机会;
比如你参加了某个行业峰会,会议组织者拉的群,或许就能结识到可以内推你的同行;
中国人是熟人社交,进入岗位群和行业群,时不时刷脸熟是很重要的。
我离开人力资源行业加后,至今还在一堆HR群和猎头群里,这些人脉是不能丢失的。
最适合5年以上职场人求职的方式包括:
5年经验的职场人,大多在28-30岁,这是你最黄金的岁月,具有最好的精力和经验匹配。
但是这也是由盛转衰的节点,我们的精力是不断下滑的。
如果经验没有不断提升的话,网上盛传的35岁下坡路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技能经验方面,其实我们能提升的已经差不多到极致了,精力却在不断下滑,你要考虑如何寻找自己的「第二曲线」。
插一句,推荐管理学大师CharlesHandy的《第二曲线》这本书,虽然是为企业而写,但是对于我这样35岁+的职场人来说,同样很有启发
作为资深职场人来说,一个重要的曲线资源,是我们的人脉资源,包括:
而猎头背后代表的是一种求职方式,猎头推荐;
同行背后有两种求职方式:内推+商务社交
先说猎头。
作为一个职场老鸟,我们要学会区分那些是高端的猎头,哪些是普通的招聘。哪些猎头公司更擅长财务领域,哪些猎头公司更擅长金融领域,这都是需要我们自己判断的。
目前全行业猎头聚集的招聘平台只有一个:
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在猎头那里刷存在感,很有必要。
注册猎聘,定期刷职位的好处是,你不用去每一个猎头公司的网站去搜索岗位了,注册填简历了,省事多了。
另外,因为猎聘上猎头多,所以往往都不需要你投递简历,只需要点击「刷新简历」,就有猎头主动找上门来,这种感受还是很不错的。
等到猎头来加你之后,就是考验我们如何筛选猎头,如何和优秀猎头搭建人脉的时候了。
内推是一个从实习生到高管层面上,始终是最管用、最靠谱、入职比例最高的求职方式,没有之一。
但是资深人士的内推还是不同的。
实习生内推的门槛最低,只要是学弟学妹,我就推荐了;
0-5年职场人,为了拿5000推荐奖,只要有合适的简历,就算没见过真人,都可以毫无顾忌的推给HR。
但到了资深人士这里,内推代表了认可——设想一下,你是总监,推荐了另一个总监级别的人给公司,万一他不靠谱,你也丢人啊。
很多人问:
事实上,如今40岁的我,如今也依然会用招聘软件。
但这只是一个小渠道,更大的渠道来自于我的人脉。
我们这个岁数的人,通过求职网站给HR投递简历的情况越来越少了。我的能力,犯不着让刚刚毕业的HR助理来筛选我。
我要做的是尽量跳过第一轮筛选,直接进入业务轮面试。
而猎头推荐和同行推荐(内推)成了35+岁职场人性价比更高的方式。
如果我看好一个机会,我不会直接投递简历,我还是要装装passivecandidate的架子。
我会反向去找这家公司里我的熟人,或者这家公司常用的猎头。
然后,让内线帮我安排对接这个机会。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白月光——知乎。
在我看来,知乎是一个中国职场白领的最大聚集地;
未来的企业会更扁平,更平台化。
人才会有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这对我们职场人是好事,但是需知,最好的资源,不见得能找到最有能力的人,但很可能找到很善于打造个人品牌的人。
能力强,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需要通过平台,告诉别人,想别人展现你的能力。
而对于职场白领来说,拥有8500万MAU的知乎是最大的个人品牌宣传阵地,没有之一。
事实上有不少人都通过知乎找到了工作。知乎上有一个专门的回答,很多答主讲述了自己通过知乎找到工作的体验:
很巧合,我自己的成长履历,也印证了招聘渠道的成长。
这几年,招聘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也期待有更多优秀的招聘机构和平台能够成为我们职场人展示我们能力的地方,也是帮我们找到更多好机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