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广西的邓女士在天津从事护理工作,想通过副业补贴家用。3月12日,她刷到一个直播助力的副业兼职:完成相应的助力金额并晒图,就可按比例获得佣金。邓女士被拉进任务群后,第一单完成了100元的任务,获得了25元的收益。随后,群里所谓的带教“老师”又表示,邓女士抢到了一个3000元的助力任务,并把她拉进一个只有4个人的助力群,完成后可拿到30%~40%的收益。
“对方突然说我操作失误,连累其他三人投进去的助力金额拿不回来,只能再追加任务,才能取出钱来。”在群里几个人的轮番劝说下,邓女士投了三次助力任务,共计13万元。“回头想想,当时群里的人应该都是一伙的,合起来演戏骗我。”发现被骗后,邓女士选择了报警。
邓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多位有过找副业被骗经历的受访者表示,如今的线上副业五花八门的,但很多都是骗人的,且套路基本差不多,“要么让你先交钱入会,要么让你刷单。”抄书变现要先交999元买软件,而实际上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的抄书视频,几乎赚不到收益,还有侵权的风险;居家客服本质上和刷单骗局一样,诱导下载仿冒官方的APP,诱导求职者充值更多资金,完成所谓的“任务”就能提现。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副院长张冬梅教授认为,快速发展的网络平台提供了越来越灵活的劳动用工方式,但在网络平台寻找副业过程中也面临个人信息泄露、消费者权益受损、遭遇诈骗等风险。“一些副业可能涉及违法行为,如参与非法集资、传销活动或帮助他人进行洗钱等。这些行为不仅可能导致经济损失,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套路重重:想找副业先听课
直播间里上头的热闹气氛、只有前5名交订金的才能获得优惠的宣传,头脑一热的小杨交了报名费,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通了分期付款。
听了两节直播课后,小杨发现讲的都是很基础的元音辅音知识,所谓的边学边接单也没有兑现。想要退课的小杨却遭遇了“踢皮球”:“之前联系的老师让我去联系另一个负责退款的工作人员,但是对方一直联系不上。”
据爱企查显示,小杨报名的培训机构经营异常,并有一条风险提示。记者在黑猫投诉上搜索发现,涉及该机构的投诉有41条,包括虚假宣传、诱导消费、引导分期贷款、霸王条款等投诉内容,最新的一条投诉日期为3月7日。
破除陷阱:多方共治强化监管
近来,在做副业过程中遭遇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四川蜀安律师事务所律师石国力告诉记者,在他接触的案例中,直播带货、店铺代运营、宅商等副业项目逐渐增多,其实合同中存在很多陷阱,“所谓直播带货项目,其实运营公司赚取的就是求职者投入的这些资金,带货本身无法实现收益。”
石国力提醒广大劳动者,找副业或兼职时,先考虑公司是以帮人赚钱作为宣传骗钱,还是真的可以实现兼职?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如果项目能赚钱,为什么需要推广该项目以吸引其他人参与并收费来赚钱?所以想赚钱还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靠自己努力奋斗去获得,不要抱有侥幸赚钱的心理。
数字经济带动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副业五花八门。直播助力、短视频剪辑、有声书配音、短剧推广……数字经济带动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副业岗位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如果副业影响了主业义务的履行,劳动者可能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甚至可能会被解除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