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觉得最近好累,可以考虑和身边的小伙伴约顿肉快乐一下,然后继续加油学习鸭!
正式开始前,还是要强调一下我们的投稿规则:
5、挑选规则:前3位完成试题的人一定能够得到批改!剩下5位由小迪姐随机抽取~
#注意事项#
1、一定要带上#拖鞋哥答题班#和#和拖鞋哥一起学新闻传播#,同时艾特两个账号!你只艾特一个的话,是没法看到的!不要艾特错了!艾特之间要空格!不要艾特不上!
2、一定要用文字的形式!图片长微博是没法批注的!
简述“小粉红”群体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特征,并结合“帝吧出征”事件,谈爱国主义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利与弊
(2018,清华大学)
满分:30分
视频解析
ppt内容
①
一、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小粉红”群体在公共事务中的特征
(一)爱国主义语境,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集体主义
“小粉红”群体因共通的爱国主义意义空间而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有着高于一般公众的国家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并将重视国家利益、捍卫国家尊严的爱国精神付诸实践,行动中体现出极强的集体主义。
(二)基于Web2.0技术,汇聚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三)传播方式年轻化,以“硬诉求”为内核的“软表达”(这点写得也很好)
“小粉红”大多为90后,“网络原住民”们以谙熟的网络传播方式为爱国主义缔造出新的传播范式,与传统的民族主义表达相异,以怨怼为底色的沉重感情被更为轻灵的反讽、戏谑所替代,借助拼贴制造的恶搞、多义表情包的“软表达”实现捍卫民族尊严的“硬诉求”。
“小粉红”群体社会公共事务中参与度的勃兴、话语方式的转变,一定程度彰显了爱国主义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表征,下文将结合“帝吧出征”事件分析爱国主义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利与弊。(不错,文中还写了过渡句)
二、冷热交织—爱国主义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利与弊
(一)集聚爱国力量,却助长了群体极化(nice的利弊分析)
(二)构建共同记忆,却加深了传播隔阂
“帝吧出征”中,公众为了相同的爱国目的而行动,构建集体的共同记忆,完成“想象的共同体”的塑造,在此视阈下民族团结精神得以促进。但出征群体具有网络巴尔干的特性,将国外用户视作“他者”,在传播过程中鲜少考虑国外用户的接受程度,大量表情包中的文字均为简体中文,facebook上的刷屏行为可能造成国外用户对中国的误解,亦会高筑两岸间的传播隔阂。
(三)再生产爱国主义,却淡漠了现实行动
网络爱国主义者不仅是爱国意义的消费者,而且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意义的再生产,结合网络传播特点再书写爱国主义的意义,建立网络传播中的爱国主义范式。网络中爱国主义的炽盛使得参与者淡漠现实中本应存在的行动,犬儒主义有抬头的可能。(能想到犬儒主义一词,不错哦)
爱国主义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利弊交织,参与者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的建构者,亦可以说是狂欢仪式的追随者。在不稳定的传播现状中,对网络传播中爱国主义的思考不应仅仅停留在浅层的利弊判断,更应探讨网络中的爱国主义会给参与者及围观者带来怎样的影响,又如何将这种影响化为积极的现实力量。(结尾有总结上文,也有一点思考)
得分:
总分:25
总评:
论述框架和思路一目了然,小标题拟写也很点题,非常直观清楚。
语言表达到位,都写到点子上。字数控制得很好,没有长篇大论。
这篇答案是一篇非常标准规范的答案。
②
近年来,由于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的加剧,以及社交媒体对人人连接的升级,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对立逐渐被显性化。在此背景下,爱国主义行动从线下转到了线上,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网络民族主义行动,其参与者也从80后的男性“军迷“变为90后的青年爱国者——”小粉红“。而“小粉红”等群体领导的“帝吧出征”事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使我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不得不重新思考爱国主义在网络中的实践所带来的利与弊。(引入段写得蛮好好,由大到小引入本题论述内容)
一、“小粉红”群体的公共事务参与
“小粉红”一词最早出现于晋江文学城,因其粉红色的版面与爱国主义倾向而被称为“小粉红”。如今“小粉红“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展,主要指怀有爱国主义情感的90后青年网民。(定义OK)就其在公共事务中的表现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1.无组织的组织形式(有组织形式,就能够在群体内部形成一套行为准则)
“小粉红”群体在公共事务参与中呈现出松散而紧密的共同体特征。克莱舍基提出,在一定的规则和奖惩机制的作用下,互联网上看似缺乏联系的用户也可以建立起严密的组织,实现特定目标。一方面,在出现统一的目标时,“小粉红”的群体成员能够快速聚集,表现出高度的凝聚强度;另一方面又保有足够的个性空间。
2.游戏化的参与态度(这只是表达形似而已,可以算是在公共事务中的特征,但最维系该群体最核心的是爱国主义情感,这才是最重要的特征。)
斯蒂芬森的“传播游戏理论”认为,除了功利性的传播外,还存在着一种为传播而传播的超功利的、追求自我愉悦与提升的传播。帝吧出征的许多参与者,并不都是有着明显的政治诉求,但他们将这场行动是做一场群体的狂欢,以“情感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情感的宣泄。
3.图像化的文本实践(2和3完全可以归为一类,即群体的表达方式一是游戏化的参与态度,二是图像化文本实践。补充最重要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感。)
“小粉红“群体在表达方式上,通常用拼贴的图像代替政治口号。例如,其在“帝吧出征”的行动中,用组织分工的方式完成了米姆符号(表情包)的大规模生产,将情感表达隐藏在戏谑化的符号中。例如,在于台湾网友的交锋之中,出征者大量使用了山水图、美食图做成的表情包,向其传达大陆的邀请之义,具有强烈的戏谑性效果。
4.专业化的媒介运用(这点不算是该群体非常显著的特征,写了也不会算你错)
“小粉红”的群体构成大多以90后为主。在网络时代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年人,长久以来锻炼出了高超的媒介使用素养,这使得他们在“帝吧出征”的过程中对各种传播技巧信手拈来。
二、爱国主义在网络传播中的正面影响
1.群体仪式激发爱国情感。(小标题后面不写句号)
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在高度互动性的仪式中,个体能从行动中获取情感能量。传统媒体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带有浓厚的自上而下的教导式特征,往往效果不佳;而在网络传播中,用户主动参与到爱国主义的线上行动中,能够在“互动仪式链“中激发爱国情感。正如许多“帝吧出征”的参与者所言,出征过后“感觉自己更爱国了“。
2.转移阵地输出身份认同。
3.超越国界诉说爱国故事。(这个标题和第1点区分不大啊,建议修改,你下面论述的落脚点都是国家形象,可以围绕国家形象写标题)
传统媒体时代,国与国之间由于媒体把关机制的存在,往往只有服务于本国意识形态的信息才能被传播。这就导致在全球传播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其国家形象长期是被“他塑”和刻板化的。而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全球流动,带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爱国话语也能够进入他国的媒介场域,能够以爱国主义为支点,向世界展现一个更真实亲切的国家形象。
三、爱国主义在网络传播中的弊端
1.政治的严肃性与网络的泛娱乐化内在互斥。(题目要求是写爱国主义在网络传播中的弊端,不是帝吧出征这类爱国行动的存在的弊端,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弊端部分写得稍显偏题。爱国主义在网络传播有何弊端呢?一是非理性的青年在爱国主义的号召下迅速召集演化成群氓暴力;表达方式具体很强的群体特征,与tw人交流是存在交流隔阂的,也就是说这种游戏娱乐化的爱国表达并不能消除大陆与tw之间的传播壁垒。进一步说,“出征”行动增强的是小粉红群体内部的民族认同感,但不会增强tw的民族认同感,爱国主义也会成为传播壁垒)
网络传播具有去中心化、分权的特征,同时与消费文化深度勾连,导致网络中盛行的是平等思维和娱乐精神。而爱国主义原本是一种严肃的政治话语,在进入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与亚文化产生勾连。例如,官方媒体近期开始纷纷引用粉圈用语“阿中哥哥“来进行国庆宣传。一方面,这使得爱国主义能够以更平易近人的姿态成为一种话语实践;但另一方面,娱乐性解构了政治的严肃性,最后也许会导致”爱国主义“能指与所指的断裂以及文本本身意义的丧失。
2.游戏化的行动与真实的爱国相去甚远。(这点写得还比较切题)
“帝吧出征“等网络民族主义事件,与其说是”出征“,不如说是一次自我表演,真正的观众是参与者自己,在此过程中几乎不需要付出代价。而爱国的真正体现是行动,往往是需要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作出牺牲。当爱国主义从现实中转到虚拟世界,很容易让参与者陷入一种自我感动,丧失真正的爱国行动力。
3.“隔空喊话”难以对现实政治产生实在影响。(这点也OK)
以“帝吧出征”为代表的网络爱国行动,往往是对出征对象的一种单向的“讨伐”,在情感宣泄结束后,他们又快闪式地撤离“战场”。这不仅使得后续的对话丧失可能,对于现实存在的意识形态对立,可能也难以起到缓解的效果。例如,出征者对秉持“制度自信”的台湾网友进行美食图片轰炸,并不能使其真正认识到台湾当局长期的丑化大陆宣传对民意的操纵。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在网络中被传播有利有弊,但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对网络中的爱国行动进行理性的引导,使其成为具有真正影响力的正能量。(结尾写得一般,中规中矩)
总分:21
开头和名解小粉红群体写得都很好,点赞。
特征和利处分析也比较到位,尤其是语言表达非常流畅。理论运用也信手拈来,看出基础扎实。
不足:弊端部分(爱国主义在网络传播中的弊端)论述重心不在爱国主义在传播中,而是写帝吧出征这次行动存在的不足之处。下来修改表述即可。
③
“小粉红”泛指国内年轻一代爱国主义网民。他们往往显示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现有体制的捍卫,敢于在公开场合和互联网上表达爱党爱国情感。“小粉红”在特殊事件中,对爱国情感的表达,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国内部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容易激化与对立方的矛盾,对此行为主流媒体应积极予以疏导。(名解小粉红群体,自己写得还算OK)下文将针对该群体的特点及其行为的利弊进行分析。
一、网络爱国主义传播者——“小粉红”的特征
“小粉红”群体大多活跃在互联网平台,他们往往通过社交媒体发起组织,以虚拟群体为纽带,行动大多有组织有规划,内容上则以情感抒发为主。总的来说,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以社交媒体为主要渠道
不论是2016年初的“帝吧出征”事件,还是今年由香港事件引发的大陆追星女孩“出征”事件中,“小粉红”群体都是通过网络社交媒体集结,又以“墙外”(facebook)的社交媒体为主要活动范围。百度贴吧、微博等社交媒体为他们提供了集结、组织的空间,而脸谱网、推特等社交媒体则是他们进行活动的主要场所。
(二)以虚拟群体为纽带(确实,该群体是在网络上积聚成的,组织形式也有其特殊性)
(三)以感性观点为主要内容(直接写以爱国主义为议题就好,不然就不叫小粉红了)
虽然“小粉红”群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但其对外发布的内容仍以碎片化的感性抒发为主,意见、态度凌驾于事实之上,与对立面网友之间的辩论普遍缺乏理性依据。以“帝吧出征”为例,两岸网友的“骂战”最终消解于一则谈论两岸美食的聊天记录中。“小粉红”大多只是通过这种手段抒发情感,逞一时之快,他们一般很难改变对方的态度立场。(他们以爱国主义为议题,这是最重要的特征。忽视这一点扣3分。)
二、爱国主义在网络传播中的利弊分析
(一)利——诉诸感情提升内部凝聚力
根据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与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因个人差异形成政治既有倾向,出于个人倾向,受众在接触信息时会带有选择性。因此大众传播在改变人态度上收效甚小,同时具有强化既有意见的作用。拉扎斯菲尔德提出假说在“帝吧出征”事件中也得以验证。(理论可以用,但不用写这么多)
虽然诉诸感情、煽动信仰等情绪化表达方式对于说服持有对立观点的台湾人来说,收效甚小,但这种方式对拥有相似立场的大陆网友来说,则有较大的威力。所以说,爱国主义的网络传播真正的意义不在于说服,而在于提升内部凝聚力。(总结到位,中肯)
(利只写一点显然不够)
(二)弊——激化的对立情绪容易被利用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爱国主义在凝聚内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外部矛盾的激化,这种对立的情绪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爱国主义的网络传播,尤其是“骂战”行动容易引发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群体极化一旦发生,将造成网络暴力、网络狂欢,破坏正常的网络讨论,极化双方矛盾。极化事件甚至会被一些政治力量利用,谋取政治利益。以“帝吧出征”事件为例,事件起初是为了声讨某台湾女星的台独言论,后来却演变为对台湾网友展开无区别的“骂战”,遭到台湾社会的集体反感。该事件爆发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夕,民进党将其扩大化,操作为“反中”情绪,以争取中间选民的选票。类似的情况在香港事件中也同样存在,可见爱国主义网络传播挑起的“骂战”容易激化矛盾,进而被利用。(这点分析正确,问题也是只写一点太单薄了,这类分析,至少写个2点才行)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时代,“小粉红”的产生存在其合理性,但该群体在特殊事件中表现出较为激烈的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利弊参半。因此,主流媒体应积极予以疏导。一方面,官方媒体应及时发生稳定网民情绪,屏蔽非理智的、暴力的言论。另一方面,网民也应该增强媒介素养,加强辨别信息的能力,防止被操纵、被利用。(结尾尚可)
总分:18
名解小粉红和对其特征的描述写得不错,特征第三点将爱国主义加进去。
利弊分析目前写的都对,只是从形式上看,没有分点写。显得很单薄。
建议完善利弊分析吧。
④
一、“小粉红”群体在公共事务中的特征
1.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小粉红”群体主要为新时代下的90后群体,从学生时代即起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得这一群体的国家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尤为强烈。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迅速组成的“小粉红”群体在共同的公共事务话语之下更加强化了这一情感。
2.从松散随意到如今有组织有纪律
“小粉红”群体参与公共事务是公民的自组织模式,以往的爱国行为呈现出一定的松散性,但随着网民媒介使用素养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小粉红”群体在公共事务中有了明确的分工和合作,呈现出有组织有纪律的新形象。
3.“迷妹”群体的加入导致话语转变
二、爱国主义在网络传播中的利与弊
1.国家利益得到维护,但造成群体极化(将利弊放在同一点里来对照也是可以的,不过改成“造成了”似乎更通顺哦。)
通过网络聚集了一批极具爱国主义情怀的“小粉红”,维护国家利益的共同话题使这一群体能迅速感染公众情绪并获得支持者,“帝吧出征”中西方话语中的分裂、分化中国的言论使“小粉红群体”群起而攻之,在国际网站中表达了国家形象、维护了国家利益。但个别人的极端情绪表达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群内同质化,群内异质化”的网络巴尔干现象,反而会使群体的能量变成群氓的暴力。
2.民族认同有所增强,但形成“狂欢”仪式(“狂欢”不一定是负面的,如果你想表达负面影响,可以改为“但造成了现实表达淡漠。”)
3.集体意见积极表达,但加深传播壁垒
“帝吧出征”是“小粉红”群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发表集体意见的入口,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爱国群体积极表达情感,维护国家形象。但一味的自我表达而忽视与涉事国家、群体的交流和沟通,容易使网民自身禁锢于“信息茧房”之中,显然不利于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小粉红”们在国外社交媒体软件上的刷屏行为也可能导致外国网络用户对中国的反感和误解。(加一些具体案例结合起来去答,这样观点的表达会更加有力哦。)
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在网络传播中有了新的表达,我们不能单纯的用“非理性”、“狂热”、“群氓”等标签化“小粉红”群体,在爱国主义网络传播的公共事件中这一群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网络中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仍需进一步规范和管理,加强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其理智爱国,从而在西方媒体中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好中国形象。
开头2/3分;特征10/12分;利弊10/12分;结尾2/3分
总分24
整体上还是一篇质量不错的答案。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这位同学在谈小粉红的特征时带有发展眼光,将当下“阿中哥哥”等时新表述作为案例,能够将日常信息积累和答题联系起来,很不错。第二部分的利弊分析还可以再优化的地方就是对于具体案例、帝吧出征中的一些细节的结合还可以多一些,这样不会显得泛泛而谈。
⑤
一、“小粉红”群体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特征“小粉红”群体是指在互联网空间下表达民族自信的爱国群体,以海外留学生或移民为代表,表达强烈而感性的爱国心。(缺少开头哦,我们答题要讲究有头有尾,开头应该对关键概念进行解释哦和引出下文哦。建议把这段改成独立开头,并且加上下文思路提示。)
(一)基于线上平台活动,与技术联系紧密
“小粉红”最初起源于晋江论坛,一切活动在互联网平台进行,以web2.0技术为组织动员与行动平台,网络空间中介建构了其民族想象。
(二)参与主体的自我表演意味浓厚
(三)参与更具连接性,主体性更强
(四)参与主体具有全球化视野
“小粉红”大多来自海外留学生或移民,且女性同胞占极大比重,年龄集中在18-24岁,人群个人经历跨国经验更丰富、社会背景更加强大,90后00后与70后80后在民族运动中的表达截然不同。(缺少了重要的一点特征就是小粉红群体往往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为主要议题。)
二、爱国主义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利弊
“帝吧出征”是指2016年针对周子瑜事件和民进党蔡英文在大选中获胜,帝吧用户号召网民远征Facebook在多主页下留言洗版,自此“帝吧出征”成为一种固定的民族主义运动剧目。但这样的爱国主义在激起民族愤慨推动爱国情感的同时,因其本身的复杂因素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很好,对于帝吧出征进行简要阐述,对下文展开做好铺垫。)
(一)调动了年轻人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二)盲目的爱国主义行为易导致民粹主义
(三)米姆文化易带来网络暴力
(四)键盘行动主义取代现实爱国主义行为
网络爱国主义以网络为活动平台,活动主题把网络堪称是日常生活展开的空间,用互联网参与取代了线下实质的行为,利用虚拟的互联网的参与取代了真正意义上的投票、议会、选举、情愿、游行、示威等活动,真正的公共事件却不会站出来。(其实利弊建议每方面至少谈两点,因为这个事情基本上就是利弊参半的。)
因此在网络爱国主义行动中,要警惕民粹主义的渗透,弘扬正确的民族精神,发挥真正的政治参与和话语表达权利,有效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彰显良好国家形象。
开头0/3分;特征8/12分;利弊8/12分;结尾2/3分
答题必备部分之一就是清晰的开头,开头主要由对关键概念的解释+引出下文构成,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过渡到下文论述。这部分是失分的主要部分。另外利弊的话题干中让你分析“利弊”就暗示本题基本是利弊参半的,你的有利部分论述的有些过于单薄了哦。
“小粉红”群体指的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活动空间,受网络流行文化熏陶的青年爱国群体,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下,成为涉及国家荣誉与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行为主体。
一、“小粉红”群体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特征
(一)以民族主义为主要议题
“小粉红”群体由深受爱国主义感染与召唤的青年人构成,该群体参与的社会公共事务也多具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能够激发公众维护国家民族荣誉感的议题性质。
(二)呈现自组织的行为模式
“小粉红”群体往往并非组织结构模糊不定的偶然性群体,该群体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时往往表现出“自组织”的行为模式,能够在群体内部形成一套行为准则,“帝吧出征”中组织化的刷屏行为正是例证。
(三)集体主义情感尤为强烈
“小粉红”群体往往集体主义情感尤为强烈,集体荣誉感高于一般公众,并在此基础上容易形成群情激昂之势,但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易煽动性。
(一)聚集了个体能量,却积累了网络集体暴力
“爱国主义”是一种为公众所普遍认同、联系着个体归属感的重要主题,在网络传播中极易感染公众情绪并迅速获得支持者,是聚集个体行动能量的重要黏合剂。“帝吧出征”事件中,台湾地区某些网民的不当言论正是激起了大陆网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各方力量迅速集结,形成“出征”之势。但同时也应警惕这种个体能量的迅速集合演化成群氓暴力。
(二)增强了民族认同,却建构了传播交流壁垒
“帝吧出征”的参与者以网络为连接纽带,大多数在现实生活中并无实际接触,而是在爱国主义的感染下为所认同的“想象的共同体”而战。但同时仅着眼于捍卫民族认同感,对不同意见持抵抗态度,则会使台湾、大陆间构筑起坚固的传播交流壁垒。
(三)疏解了意见表达,却淡漠了现实公共参与
“帝吧出征”既是一个“小粉红”群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典型事件,也是一个集体意见表达的疏解口,参与者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态度,但同时网络空间中讨论的热情也有可能引发现实中的犬儒主义,使公众淡漠现实生活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