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劝学原文及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标准方法

一、标准

所谓“文言文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那么,怎样正确翻译文言文呢?

(一)要符合“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二)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

这里“利足”译为“脚走得快”就是意译。

一般来说,“意译”是在难以“直译”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二、方法

(1)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①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2014课表卷)――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土地,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

②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2014安徽卷)――先生认为经学的根本就在于文字的解释,在安徽刻版印行许慎的《说文解字》,并用(它)来教授读书人。

③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啊

(2)换。替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古今异义词换成今语,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例]①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2015课表卷)“中国”为古今异义词。――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原地区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②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2015福建卷)“逆旅”为古今异义词。――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系”翻译为“捆绑”。“组”翻译为“绳索”。“首”翻译为“头颅”。

(3)补。补充。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①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2015安徽卷)――(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

②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2015年福建卷)――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③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2014年山东卷)――)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4)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作用),偏义复词中起陪衬作用的词,翻译时应删除。

[例]①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2015年四川卷)――学习的人,不必忧虑才能不够,而应忧虑志向不立,所以说,希望成为千里马的马,会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希望成为颜渊那样的那类人,也会成为和颜渊一类的人。“夫”是发语词,应该删去。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派遣将领把守关口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出”的意思没有应该删去。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夫”是语音助词,起提起下文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删去不译。

(5)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①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2015年湖南卷)“不能我救也”,调整为不能救我也。――假使为了子孙而这样做(贪污受贿),那么子孙不能救我。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年课标卷)“金人虽不吾索”,调整为金人虽不索我。――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③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2014北京卷)“舟之往来湖中者”定语后语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好语序。翻译为: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岸的渡口(码头)停泊。

现状分析

一、从学者角度看,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每册均涉及一定篇目的文言文,每学期学生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可80%的学生仅仅满足于能疏通字面含义,在原文出作详尽的注释,或买一本《高中文言文释义》,死记硬背译文。这样译文与原文两张皮,从而导致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低下,拿出课文能熟练翻译,给出考题则无从下手。从历年高考阅卷反馈的得分情况看,19分的文言文阅读得分为10分左右,尤其翻译仅4.6分左右,不到一半。

二、从教者的角度看,大多数教师仅满足于能给学生疏通文本的字面意思,课堂上念译文,学生下面记译文,而真正阅读理解一段文言文的能力远没有达到。这种传统的“授之以鱼而未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远没有达到《新课标》对教者的要求。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教学理念是造成学生文言文能力低下的深层原因。笔者已连续五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对此深有体会。

几点对策

一、掌握古汉语词汇特点,奠定文言文基本功底。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语言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古今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和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词汇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一)单音节词占主体。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如:“妻子”,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人类能言之(王夫之《周易外传》),这里的“类”单独是一个词,当“相似”讲。

(二)一词多义。由于古代词汇少,有时一个词要表示几个不同的概念。对于多义词,不能以今推古,而要辨别它们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如:“子”古汉语中就有“儿女”、“孩子”、“女儿”、“你”、“人”等含义。

(三)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指一个词在具体的句子中其词类的本身的词性发生了变化。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的第二个字,由名词变成了动词,常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用、名次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

(四)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差异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某些同形同音的字,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牺牲”故意指祭祀用的猪牛羊这类供品,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未革命贡献出生命或个人利益。第二种情况是词义的扩大与缩小。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五)通假字。对于通假字,不能用假借的这个字的意义去理解,去读音,而要按被代替的那个字的读音去读,按正字的意义去理解。如“大说”,就是“大悦”,“说”是“悦”的通假字,这里的:“说”不但要理解为“悦”的意思,而且要读成“悦”(yue月)。由于通假字比较普遍,这里不再举例赘述。

二、过好课本,夯实基础

课本所选篇目都是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堪称中学生学习的典范,吃透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是提升学生文言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中学生必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大都在教材中出现。笔者认为只有扎实积累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这些重点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下就结合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谈几点看法:

(一)强化诵读,提升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化课文的诵读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名家名篇必须要求背诵,甚至默写。尽管历年所考篇目是学生未曾见过的,但其涉及到的一些重点词汇及句式大多是学生在课文中已经学过的。如2013年课标全国卷:“少聪明好学,善属文”,这里的“属”在课文《张衡传》中就有“衡少善属文”,且句式完全相同。

(二)注重积累,触类旁通。复习教材切忌“热剩饭”,仅仅将课文读几遍,这就违背了“复习”二字,耗时低效。笔者认为,对课本复习应重设教学目标,对课文涉及的一些具体知识,如: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等也要真正落到实处,且根据每篇课文的实际,侧重点应不同。比如《劝学》侧重虚词“而”的不同用法,《师说》侧重于“意动用法”的归纳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其规律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环节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三、巧用试题题材,收效事半功倍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中西寓言故事翻译

1、引论

1.1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寓言是富于启发性的故事形式,篇幅短小精悍,常常以人、动物或其他非生物作为主角,寓意深刻。寓言是各种精神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展示各民族文化特征的橱窗。

1.2本研究的基本内容

该研究要从Susan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着手,找到中西寓言故事比与翻译的切人点,结合具体而经典的寓言故事的翻译及其分析,探讨出影响寓言故事翻译的各种文化因素,使目标读者读译文时达到和源语读者读原文时的同样效果,从而通过分析和翻译中西寓言故事,在中国和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1.3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以Susan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作为指导,进行中西寓言故事的比与翻译研究。首先比较中西寓言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接着探讨Susan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的内涵和理论意义,以及其寓言翻译的指导作用。然后探究中西寓言故事翻译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历史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传统、价值观及审美观以及地域环境等。最后根据Susan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探讨具体翻译中西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翻译标准、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手段。

本研究拟采用定性分析和比分析的方法,以“文化翻译观”作为理论指导,以具体的翻译个案作为研究象,从而找到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翻译中西寓言故事的策略和方法。

2、寓言的特性

历史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传统、价值观及审美观以及地域环境等,在中西寓言故事的翻译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翻译寓言应注意它的三种属性和五个特点。

2.1寓言的属性

寓言的三种属性是:

2.1.1语言属性(以连贯的语言信息为其结构)

2.1.2逻辑属性(归纳事实,构成判定)

2.1.3文艺属性(文艺小品)

2.2寓言的特点

寓言有五个特点:群众性、判断性、教诲性、精炼性和形象性。

2.2.1群众性:寓言主要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一部分是传统的民间故事(如:“愚公移山”、“铁杵磨针”);另一部分才是历代哲学家、统治者、文人、学者或其他有识之士所总结出来的(如“孔子劝学”、“伯乐教人”)。

2.2.2判断性:寓言传说总是明确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并通过这一事实阐明一个真理,说明一种认识或得出一条经验。如“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类。

2.2.3教诲性:教诲性应当说是寓言最本质的特点,它客观现象、人情事理进行深入剖析,以此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学习什么,防范什么,应当做什么和坚决不做什么。有的寓言是消极的警告,有的是积极的教诲。该类型寓言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倡导类:提倡积极努力学习(如“无钱之市”),业精于勤(如“学以砺身”),实事求是(如“鲁侯养鸟”)、讲求效率(如“宋人刻楮”)。与此同时亦告诫人们:戒主观片面(如“宋人燕石”),戒自不量力(如“夸父逐1日”)、戒贪婪(如“鳏鱼贪食”)、戒轻信人言(如“燕人还国”)、戒目光短浅(如“反裘负刍”)等。

(2)辨证真理类:如“楚人矛盾”(Selfcontradiction):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Aspear-makerofChu,conculrenflyanarmorer,whilepraisingtheinvulnerabilityofhisarmor,declaredthat

therewasnothingthathisspearscouldnotpierce,Butwhenhewasasked,“Whatifyourspearswereuseda-gainstyourownarmor”Hecouldnot8nswe广invulnerablearmorandallpiercingspearcannatstandtogether。

(3)政治、经济、信息与致富类:如“以鱼喻君”(Thesovereignanalogoustoafish),提倡民主思想:

孔子谓子夏日:“商,汝知君之为君乎”子夏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Shang”,saidConfuciustoZiXia,“Canyoutellmehowthesovereignofastateisasovereign”“Thefishoutofwatermustperish。”repliedthedisciple,“Whereasthewaterwithoutthefishcontinuestobethesameelement。”(孙贵定译《中国寓言》)

(4)精炼性:由寓言而生成的成语,一般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在极其简练的文字里,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寓言的文字简练精辟,也体现了便于记忆、使用、流传的客观需求。如“屠龙之技”,它的整个寓言只有25个字,而其短小精悍的寓意却指明了学习要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针性,反浪费光明和金钱的重大意义。

朱浮漫学屠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5)形象性:寓言并不以理论形式表达思想,而是通过事物的形象和具体特征、行为或话把若干含义描绘、烘托出来。寓言具有十多种修辞手段,诸如:明喻、暗喻、拟人、夸张、反语、警句、双方、照、影射、弦外有音及幽默讽刺等等,从而形成并具备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3、翻译寓言的原则

在英汉寓言的翻译中,不论它源于历史典故或传统故事等等,大体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等值原则(套用):汉语成语和外语成语的深层、修辞层和表层完全吻合,也就是二者的内容和形式都相等,如:

知足常乐:Contentishappiness。

人孰无过:Toerrorishuman。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yousow,soyoureap

3.2替换原则(借用):深层吻合,修辞层和表层不吻合,也就是二者内容相等。形式不等,此时借用义同形异的成语译成,如:

因噎废食:Thescaldeddogfearscoldwater

得不偿失:Givealarktocatchakite

曲突徙薪:Preventionisbetterthancure

3.3直译原则:将汉语、寓言、成语译成外语一般词语,不仅符合原意,而且切近原始形象,并推敲出道德结论,增译于后,使之尽可能接近外语成语的形式,易于大家接受,如:

舌存齿亡:flexibletonguesandhard(firm)teethhavedifferentlasting

3.4意译原则:即解释性意译,如果勉强直译将会有损原意时,可将汉语寓言成语译成一般的外语词语或词组,如:

齐人捉金:Amanmaybebelindedbythelustofgoldandturnedintoathief

亡铁疑邻:Groundlesssuspicionoftencofirmsitselftowronganinnocent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还可用加词、减词、省略、改动、引申、倒反(将肯定译为否定)、加注、推演等方法灵活处理。

4、结语

关键词:日译新词;王国维;严复;梁启超

一、日译新词的流行

后,康有为、梁启超东渡日本,汉字数量占“十之六七”的日译西书以及日本人撰写的西学论著吸引了他们的注意。赴日不久,梁启超即作《论学日本文之益》一文:“乃大声疾呼,以告我同志曰:我国人之有志新学者,盍亦学日本文哉。”又撰《论译书》,宣传翻译日本书籍的好处。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作《劝学篇》,其中《游学》、《广译》两篇集中论及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的益处。《游学》篇提到:“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广译》篇也极力强调“取径东洋”是学习西方的捷径。

1896年起,清政府开始派遣留日学生,此后数年间,科举遭废,赴日留学人数激增。日译西书以及日本介绍西方书籍的著作,甚至日本教科书等都纷纷译介为汉语,大量日译新词随之流入中国。所谓日译新词,简单来说,是指近代日本在大举学习西方时借用汉字翻译的西学术语。日译新词虽然在形式上都是汉字,但大多与汉字的传统构词法不同。根据实藤惠秀等人的总结,日译新词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日本人通过组合不同汉字、新创造的词汇,如“哲学”、“说明”等。

2.中国古代汉语中固有却罕见的词汇,日本人用其表达新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古汉语的词义被改变了。如“科学”在古代汉语中的本意是“科举之学”,日本则将该词用作“science”的对应词,改变了其原始汉译。

3.十六、十七世纪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开明知识分子曾合作翻译了一批西书,日本人将其翻刻训点,吸收了其中的汉译词汇。这些词汇在中国长期未见流行,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又通过翻译日文的热潮回流入中国。比如“市场”、“民族”等,①属于刘禾在马西尼(FedericoMassini)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回归的书写形式外来词”(returngraphicloan)。

在追求“效速”的心理以及“和文汉读法”②的影响下,这个时期汉译作品的水平普遍较低。翻译者对日译名词大多生吞活剥,招致很多批评。1915年,一本题为《盲人瞎马之新名词》的书中讥讽说:“其中佶屈聱牙解人难索之时髦语比比皆是。”该书作者彭文祖③尖锐批判了带有“日本语臭”的中国翻译。不过,他所攻击的五十九个新名词大多变成了现代汉语常用词,比如“取缔”、“积极的/消极的”、“目的”等。

相对日语原文而言,当时的翻译几乎全是“直译”,汉语译文中夹杂着许多日译新词,由于国内读者对这些新词的涵义不甚了了,译者遂附加冗长的注释,一系列解释日译新词的词典也应运而生,比如汪荣宝等人编的《新尔雅》(1903年)等。日译新词的大量引入对汉语系统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词汇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进而为现代汉语的生成打下了基础,具体影响表现在双音节、三音节甚至四音节词汇空前增加,改变了以单音节为主的中国传统词汇,其中尤其是抽象名词数量激增,前缀、后缀式构词法变得普遍,比如“性”、“化”、“的”等等。同时,动补结构的新词大量出现,如“扩大”、“加强”等。此外,还出现了一些不符合中国传统构词法的新词汇,比如“手续”、“取缔”等等。

二、近代学人的态度

针对日译新词大量涌入中国的问题,近代学人的态度十分复杂。以下拟选取张之洞、梁启超、严复、王国维为代表,考察近代大批日译新词进入中国后,在知识界引发的震动。

相比之下,严复的态度更为明确,他坚决反对日译新词,并通过翻译实践自创新词。从1895年《天演论》到1909年《名学浅说》,严复反对移译“东文”,主张自创新词,用文言译西文,而他自创新词的态度是十分严肃的,自谓“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在他看来,要领会西学的真谛必须学习西文,不应借助日本的媒介;同时,日译新词破坏了汉语固有体系,不值得提倡。翻译时,严复总是竭力从古汉语中找出与西文对应的词汇。比如《与梁启超书》一文中,严复解释了他如何把“economics”译为“计学”:首先考察“economics”一词在西方语境中的原初意义,然后再返回古汉语中,找到与“economics”古意对应的词汇“计学”。尽管“economics”在现代英语中的含义已变,“计学”不足以概括这一词汇的现代内涵,但如此翻译能够确保“不隔”,胜过日译“经济”。

梁启超曾在《新民丛报》上批评严译过于古奥,严复反驳说:“文辞者,载理想之羽翼,而以达情感之音声也。是故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俗之气。”严复的目标读者正是“多读古书”的学者。尽管严复选取的译名大多没有保留下来,比如“logic-名学”;“evolution-天演”;“librarian-秘书监”等,但它们代表了一种可能性,即通过翻译沟通古代汉语与西方文字,打破中西传统之间的隔断,显得弥足珍贵。当然还应注意,严复师从桐城派吴汝纶,同时又有留学英伦的经历,他所受日本文化影响甚微,使得他的观点有别于梁启超等留日人士。

与同时代其他人相比,王国维对该问题的见解颇为独到,值得详细分析。王国维的态度集中体现在1905年的《论新学语之输入》中。该文开门见山,指出“新语之输入”是近年学术界“最著之现象”。语言和思想之间联系紧密:“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思想也,思想之精粗广狭,视言语之精粗广狭之为准,观其言语,而其国民之思想可知矣。”这一观点与前文严复所谓“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颇为神似。语言是国民思想的表现,中国人重实际,西人尚思辨,因此西人“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擅用“综括General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比较而言,“抽象与分类二者,皆我国人之所不长。”

翻译过程最容易凸显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王国维认为文化差异决定了语言的差异,但他也注意到语言对思维的反作用:“在自然之世界中,名生于实,而在吾人概念之世界中,实反依名而存故也。事物之无名者,实不便于吾人之思索,故我国学术而欲进步乎,则虽在闭关独立之时代犹不得不造新名,况西洋之学术而入中国,则言语之不足用固自然之势也。”与王国维不同,清末主张采用日译新词者大多持语言工具论的观点,认为语言只是媒介。王国维对语言的思考超出了“文以载道”的观念,他认识到语言对思维、观念的反作用,语言即“事物之名”,在概念世界中,人们依赖语言而思考。

语言是思想的表征,因此“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也。”这个看似简单的过渡揭示出,言语不仅仅是传播思想的工具,它几近于思想本身。王国维将时人对待日译新词的反应归为两类“好奇者滥用之,泥古者唾弃之”。两种态度都不正确,因为在他看来,增设“新语”的目的不是为求新奇,而是为解决“言语不足用”的问题。王国维据此分析严复的翻译,指出部分严译新词并不恰当,虽然古雅,却失之含混,比如将“space”译为“宇”,将“time”译为“宙”,就犯了“举其部分而遗其全体”的毛病。王国维承认,日译词汇有时不够精确,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因之而废,因为借用日译词汇不但更为方便,而且更能促进中日学术和思想的交流。概言之,王国维认为,借用日译词有两点好处:“因袭之易,不如创造之难,一也;两国学术有交通之便,无格之虞,二也。”

日译新词的问题说到底是语言的问题,与同时代其他学者相比,王国维的思考更接近语言的本质,得出的结论也更富有启发。在他看来,翻译是以异文化为参照,对本国夙无之学、夙无之物加以命名的过程,新事物自然应该赋予新名,而既然日本已经确定新名,中国何妨拿来一用,如此不但省时省力,还便于两国的学术交流。与张之洞那种“欲罢不能”、复杂纠缠的心态不同,王国维在论述此事时体现出反躬自省的明察,反映了大学者的胸襟。日译新词能够在汉语体系中扎下根,直到今天仍然广为使用,大概就在于王国维在这里所点明的两条益处。

三、词汇的转变

翻译是在旧有的语言系统中为新事物命名,并确立新词汇在该语言系统中的秩序的过程,因此,它不可避免会与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发生关联。在现代汉语生成的过程中,翻译功不可没,而日译新词所起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现代命运》一书中提到“词汇”之变与“语言”之变,并以此为标准确定一个社会是否发生了质变。日译词汇在中国的流行与传统社会的瓦解同步,词汇方面的剧变不仅反映出、而且实际上也加速了中国社会“语言”的变化。近代历史中,日译新词曾如鸟群般迁徙到中国大地,其中大部分在今天的汉语系统中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当这批词汇在清朝末年与中国学人邂逅时,它们曾被指认为“新词”,但在现代中国人眼中,它们只不过是司空见惯的常用词。这说明,昔日的日译新词早已演变为中国汉语的另一种“传统”,一种活生生的、向未来延伸开去的传统。

社会语言学发展规律表明,语言从经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渗透,近代大量日译新词进入中国便体现了这一规律。中国学习日本主要目的是以日本为媒学习西方,日译新词原本又是日本借用汉字对西方术语的翻译,从这种纠结缠绕的关系中,我们注意到近现代汉语在中国-日本-西方互动的大背景下生成,其中反映出语言交流所受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影响,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注释:

①LydiaH.Liu:TranslingualPractice:Literature,NationalCultureandTranslatedModernity-China,1900-1937,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1996,p.318;另见FedericoMasini,TheFormationofModernChineseLexiconandItsEvolutionTowardaNationalLanguage:ThePeriodfrom1840-1898,Rome:UniversityofRome,1993,p201.

②据称由梁启超所创。这是一种学习和翻译日语的速成方法:首先找到日语句子的主语,然后从句尾找到动词,最后再回头阅读句子的宾语。根据这种方法翻译出的汉语,虽觉生硬,但句子结构已接近中文,句意也不难领会.

③原书署名“将来小律师”.

④转引自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2]实藤惠秀著.谭汝珍、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

[3]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类编.东京:帝国印刷株式社会,明治37年(1905年).

[5]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主义思想的认识与批评.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6]刘禾著.宋伟杰等译.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

[7]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007年)

A.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璧有瑕,请指示王。

2.下面的句子通过不同的重音停顿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请说明停顿位置及意义。(6分)(2008年)

例句:我知道你会唱歌。

我们知道,在朗读时,为了明确表达一个句子的主要意思,语句中念得比较重、听起来特别清晰的音叫重音。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前者是按照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重读,后者是为了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而重读。同一句话由于重音的位置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意思来。根据朗读重音,这句话可以有下列答案:(1)我知道你会唱歌。(别人不知道)(2)我知道你会唱歌。(你不要瞒我了)(3)我知道你会唱歌。(别人会不会我不知道)(4)我知道你会唱歌。(你怎么说不会呢)(5)我知道你会唱歌。(会不会唱戏我不知道)学生可分别回答以下几个问句:(1)谁知道她会唱歌?(2)你知不知道她会唱歌?(3)你知道谁会唱歌?(4)你知道她会不会唱歌?(5)你知道她会什么?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掌握运用重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说话课组织并指导学生讲故事、朗诵、讲演、辩论等,以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达到提高说话能力的目的。

说话训练时大多数学生知道重音停顿,但落实到考题上却不知怎么答卷,很多学生不知在重音下加“”,却按照节奏画“/”,造成含义不清,白白丢分。如果题干中有说明(这类题以前没考过),相信学生就都会做。这道题的答案只有三点:强调“我”、“你”、“唱歌”,每点2分,不知答出上面五点的学生能否得满分。

3.词在唐朝末期开始出现,最早形成的派别是()(2008年)

答案:花间派。

众所周知,宋词是我国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它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职高教材中也有代表人物柳永和苏轼、辛弃疾的诗,并未出现花间鼻祖温庭筠的诗,且花间派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称为一派,一般认为花间派是词这种文学形式由民间歌曲过渡到文人创作的中间形态。不知命题人出这道题要考查学生的什么能力?

另外,在对口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单、复句划分,段落、句子、词语划分层次关系,课文原段落、句子、词语辨析,看下面几道题:

(1)演讲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对今后选择工作岗位,从事各项工作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2分)

(2)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一文选自()一书。(2分)

(3)下面句子是不是一个短句?如果是长句请改成短句。(3分)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4)指出下列多重复句的关系。(4分)

例句:如果地球表面没有高低,全部被海水包围,水深将有2440米。

(5)下列句子有语病,请在原文上改正。(5分)

例句: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这几道题都是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没有出大纲范围,但学生要答对、得高分实在不易,这些句子的选择、考题类型、分值分配和平时练习相差较大,很多学生都得不到分数。

上题答案:(1)学习演讲,练好口才,再加上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

(2)《写在人生边上》

(3)①那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②那人接受一切,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③那人是废物。

(4)第一重关系:假设;第二重关系:并列。

(5)既可指工人又可指建议,可以改为“一个”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词汇史现代汉语前期近代史料

我们把现代汉语前期定在19世纪至前。这一时期汉语处在中国社会大变革和西学东渐的双重背景下,我们选取反映清末(本文称近代)历史与文化的四种史料作为主体考察对象。《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以下简称“汇编”)[1]汇集了从1689年到1901年中国与外国订立的各种条约、合同、章程、协定等共有313条,所有约章绝大多数用汉文原本,材料详尽可靠。《档案史料》(1-5册,简称“史料”)[2]记载的是1810年到1842年的奏折、上谕。①《万国公法》[3]是中外人士共同翻译的介绍国际法原理的专书,1863年开始翻译,1864年刊印问世。《》[4]1842年开始出版,是19世纪中叶最丰富的世界知识百科全书。这几种史料除了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外,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来看,也具有极强的词汇学价值,它们记载了当时由于剧烈的社会变化和西学东渐而出现的一批新词语、新词义及相当多的词语过渡现象。这当中的许多新词语或新词义沿用至今,有的已是高频使用。

一、近代史料中的各种词汇新现象

(一)19世纪是新词语峰出的时期

“海关”指设在口岸的国家行政机关,最早见于1813年《管理刑部事务董诰等奏复酌议买食鸦片罪名折》(史料):“内地鸦片烟未能净绝,皆由各海关查察疏懈所致。”又如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汇编):“近以免税不利粤海关,故关吏阴挠之。”

“走私”指非法运输或携带金、银、外币、货物等进出国境的行为。最早见于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及《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汇编):“倘访闻有偷漏走私之案,该管事官即时通报中华地方官。”1844年10月24日《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汇编):“缘所定之税则公当,不为走私藉口,谅佛m西商船将来在五口不作走私之事;若或有商人、船只五口走私……地方官一体拿究入官。”

“酒精”即已醇的通称。最早见于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汇编):“如将火药、硝磺、酒精等物运至上海,官宪应会同在界址内择定一地,远离住宅货栈,以便储藏,并防失慎。”

“议价”即买卖双方或同业共同议定价格,用作动词;现也可作名词,即议定好的价格。作动词的最早见于1831年《湖广道监察御史冯赞勋奏陈夷人夹带鸦片烟入口积弊请饬查严禁折》(史料):“如省城之十三行联兴街,多有此店,奸商到店与夷人议价立券,以凭到趸交货,谓之写书。”作名词性的最早见于1844年7月3日《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若内有估价定税之货,或因议价高下不等,除皮多寡不齐,致有辨论不能了结者,限该商于即日内禀报领事官。”

“省城”即省行政机关所在地。最早见于1830年《广州将军庆保等奏英吉利大班屡次妄禀已被该国撤回片》(史料):“前会奏哎陆喇国大班携带番妇至省城夷馆居住。”又如:“广东谣传中国官府欲将省城外房屋拆毁……此不足信。”[4](P1972)

“出租、承租、转租、租户”这四个词最早出现在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汇编)中:“原业主与租户出租、承租各字据,经查核钤印,交还收执,以凭信守,并免违犯”,“该地既已租出,各租户应予修复,以便路人往来”,“倘洋商……或取得地基而将一部转租他人,该地租银仅得按原租银数目转让”。

(二)19世纪也是新词义大批产生的阶段

“权利”一词古已有之,但与其现代意义不同,如《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后汉书董卓传》:“稍争权利,更相杀害。”这里的“权利”都是指“权势和货财”。而作现代法律术语“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来理解的“权利”却出自《万国公法》[3](P7、P60)一书,如:“海氏以公法分为二派:论世人自然之权,并各国所认他国人民通行之权利者,一也;论诸国交际之道,二也”,“即其罪犯系可耻重案,而削其为民之权利,但此议亦不直行于他国之自主者”。显然这已不是旧义了,对应的是“right”。

“外国语”的原义为汉语中的外来词,《汉语大词典》[5](卷3P1160)例引清周亮工(1612-1672)《书影》卷二:“蘩畛挛薰ψ《庶物异名疏》,凡二千四百五十有二则,可称该博。余意外国语,佛经语,皆无定字,况屡经翻译,尤多差讹,不如删去,始称大雅。”近代开始指外国的语言、文字。最早的例子见于1844年10月24日《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汇编):“佛兰西人亦可以教习中国人愿学本国及外国语者,亦可以发卖佛兰西书籍,及采买中国各样书籍。”

“租”旧指田赋。近代产生的新词义为租赁,一指出租,二指承租。最早见于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汇编):“兹体察民情,斟酌上海地方情形,划定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该例为“出租”。“承租”义最早见于1844年7月3日《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汇编):“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

“公路”旧义指正道、正路。《汉语大词典》[5](卷2P74)引《宋书王华传》:“以此论才,行之年岁,岂惟正无秕蠹,民庇手足而已,将使公路日清,私请渐塞。”现代意义上的“公路”最早见于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汇编):“洋商已租地基内原有公路,现因众人往来行走,恐将发生滋闹,兹决定另造正路”,“军工厂南面,东至头摆渡码头,前有公路一条,亦应改宽二丈”。

“买断”旧指花钱为赎身并经官府批准落籍。近代指人或物被买后,断绝与原主的关系,最早见于1876年《收买吴淞铁路条款》(汇编):“铁路拟归中国买断,所有地段、铁路、火轮车辆、机器等项,由中国买断之后,即与从前洋商承办之公司无涉”,“由中国买断一切,价银全数付清……”。

以上所举新词语、新词义的最早例证均早于《汉语大词典》或《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6]有些是未予收录或无例证。另外,《明史》以及近代的其他资料也未见更早的使用。

(三)19世纪词语过渡现象复杂多样

所谓词语过渡现象是指词语或其意义在某个时期的创造、并存、选择、进退过程中的不稳定现象。

1.最显著的过渡现象就是一实多名,而其中的许多新词语经过若干年之后就消失了。最突出的是一些术语、国名地名。如:[吉罗葛么]千克,音译法语词kilogramme。[葛么]克,音译法语词gramme。[迈当]米,音译法语词mètre。[蜜理迈当]毫米,音译法语词millimètre。《汇编》中首见例句为:“凡有税则内所算轻重、长短,中国壹担即系壹百b者,以法国陆拾吉罗葛么零肆百伍拾叁葛么为准,中国壹丈即拾尺者,以法国叁迈当零伍拾伍桑的迈当为准,中国一尺即法国叁百伍拾捌蜜理迈当,均以此为例”(1858年11月24日《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这几个词至迟在19世纪70年代还在使用,《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6](P132、84、167、174)所引例均为70年代的。

史料当中清晰地反应出这些新词语在近代的出现及共时选择、替换、过渡的过程。如同是《汇编》的例子,1844年10月24日《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中用的是“佛兰西国”:“今大清国与大佛兰西国以所历久贸易、船只情事等之往来,……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至税则与章程现定与将来所定者,佛兰西商民每处每时悉照遵行。”而在1858年6月27日的《》中改称为“法国”:“嗣后大清国皇上与大法国皇上及两国商民,毋论何人在何地方,均永远和好。”再如,1844年7月3日《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中用的是“合众国”:“兹中华大清国、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欲坚定两国诚实永远友谊之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之章程,以为两国日后遵守成规。”1854年《上海英法美租界地章程》中用的是“美国”:“嗣后美国与法兰西所用官地,亦一律办理,惟照例给付钱粮。”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之一就是音译词让位于音译意译兼有的含有意译成分的词语。

2.一些古旧意义还存留在近代时期。进入稳定的现代汉语中,这些古旧意义已被淘汰,有的仅存于某些方言中。如“性质”一词在古汉语中可指人的禀性、本质。如《》[4](P410):“人皆丑黑,拳发,倮身跣行。性质直,不为寇盗。”《汉语大词典》[5](卷7P480)例引徐特立《国民外交》:“自留学法国者加多,西人深知华人性质,日本运动,遂难生效。”而现在保留下来的意义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不用于指人。上世纪30年代开始编纂的《国语词典》①还保留两个义项,而从1946、1947两年的《人民日报》[7]检索出的324处用例已均不用于指人了。

又如“地基”一词,旧为地面、地皮。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汇编)中还使用古义项:“桂花滨及阿龙码头北面为出租地基,亦应留出海关南两条大路之地……业已出租之路而其价早经洋商偿付者,如有损坏,应由附近地基租主修复”。现常用义项是指承受建筑物重量的地层或岩层。《汉语大词典》[5](卷2P1028)例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三回:“这边租界上有人造房子,要来垫地基。”1946年开始的《人民日报》已均为此义项。

4.史料中也反映出部分同义词的并存、竞争。所谓同义词,是指意义的核心相同的多个词。比如“入口”与“进口”在指“国外货物运进国内”时可以并存并用,如1843年10月8日《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汇编):“英商货船担保一款:向例英国商船进口,投行认保,所有出、入口货税均由保商代纳。”1844年7月3日《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合众国来中国贸易之民人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现定例册,不得多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降中国例禁不准携带进口、出口之货物外,其余各项货物,均准其由本国或别国贩运进口售卖。”使用中这两个词实际上没有差别,不过这种并用现象没坚持几年就消失了,以后用的一直是“进口”。

二、近代史料的语言学价值

近代史料浩如烟海,而本文只是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时段较为集中的四种来考察。其他的还有反映各个阶段的近代和现代史料丛刊(包括正史和野史)、笔记丛刊、政论文集、书信集、文学作品集以及早期报刊杂志、字典词典等,它们为研究现代汉语前期的语言状况尤其是词汇状况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言材料,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近代史料可为加强现代汉语前期词汇的研究服务

我们要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利用近代史料,不仅描写这一段的新词语、新词义的出现及变化情况,也要描写词语、意义的隐退、淡出,描写词语的不同使用价值,考察词汇场内部成员的分布状况和更替关系等等。一方面要为反映汉语词汇史全貌的《汉语大词典》提供更早的例证;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相当多的词语发展变化的直接证据,从而为全面疏理、描写、归纳与阐释现代汉语词汇史服务。

(二)近代史料可为汉语史的分期提供一定的词汇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M].上海: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57.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档案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丁韪良译、陈钦等润色.万国公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4]魏源.[M].长沙:岳麓书社,1998.

[5]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

[6]香港中国语文学会.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7]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湖南青苹果数据中心.《人民日报》图文电子版[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8]周振鹤.《遐迩贯珍》中的一些过渡性的地理学术语[J].词库建设通讯,1999,(3).

[9](意)马西尼著、黄河清译.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THE END
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面对难以称量的大象,他巧妙地利用船和石头,通过等量替换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让众人钦佩。《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此溪,逢老媪,方磨铁杵。太白问之,答曰:“欲磨针。”太白感其坚持,遂还读尽。 体现了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的道理。https://weibo.com/7968358133/P5B8WtroX
2.铁杵磨针原文及翻译文史百科铁杵磨针,原文,翻译,铁杵磨针原文及翻译。 铁杵磨针 明代:郑之珍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https://m.guoxuemeng.com/lishizhishi/487855.html
3.铁杵磨针文言文翻译(铁杵磨针原文及翻译)爱问知识人本文,铁杵磨针文言文翻译,铁杵磨针原文及翻译到此就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全部 https://iask.sina.com.cn/b/new9JnX55lmDix.html
4.《铁杵磨针》原文及译文12篇(全文)文言文《铁杵磨针》原文及翻译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https://www.99xueshu.com/w/filee4thhxid.html
5.铁杵磨针的文言文及翻译《铁杵磨针》启示我们要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铁杵磨针的文言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出自《方舆胜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https://m.yuwenmi.com/shici/wenyanwen/579610.html
6.《铁杵磨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铁杵磨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https://mip.ruiwen.com/wenyanwen/4946776.html
7.《铁杵磨针》原文翻译(精选14篇)文言文《铁杵磨针》原文及翻译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f6djfq1.html
8.关于铁杵成针的文言文关于铁杵成针的文言文 《铁杵成针之悟》 一、吾闻铁杵成针之事,心有戚戚焉。想那老媪,手持铁杵,欲磨为针。此非易事,仿若吾等求学,知识浩如烟海,恰似那铁杵般坚硬难驯。吾友小明,初学时觉外语难如登天,单词如铁杵上的锈迹,怎么擦也擦不完。然其未弃,日有所进,今已能与人流利交谈。此非铁杵成针之理https://wenku.baidu.com/view/4e4c3bdc4b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3.html
9.初一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大全二、铁杵磨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方:(正)欲(想要)还:(回去)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老妪) 2)学而时习之(以前的知识)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http://www.jiaoyubaba.com/yueduti/47195.html
10.杨修啖酪杨修啖酪译文历史故事铁杵磨针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训练】1、食粥心安2、鉴真东渡日本3、少年志存高远4、陈蕃有大志5、画龙点睛 【阅读】包惊几笃于友谊【训练】1、黄仙裳济友2、刘氏善举3、李氏之友4、田真兄弟5、.张用良不杀蜂 【阅读】放驴破案【训练】1、赛跑定案2、拷打羊皮露真相3、钱若赓断鹅4、欧阳晔破案https://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673.html
11.性缓文言文翻译注释性缓小古文原文朗读历史故事:《孔融让梨》、《破瓮救友》、《道边李苦》、《曹冲称象》、《铁杵磨针》、《王冕好学》等。 (2)朗读文章。 许多小古文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家长可以先教孩子朗读,读上三五遍,读准字音,基本了解大意。 (3)理解内容。 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字,会选择恰当的解释。如“https://www.wandongli.com/news_detail.html?id=14093
12.武汉教育云3.“铁杵磨针”的故事后成为一句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4.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匡衡凿壁偷光.车胤萤囊映雪 苏秦“锥刺股” 孙敬“头悬梁” 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以顽强意志战胜学习和生活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https://www.wuhaneduyun.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id=1616112584
13.“铁杵磨针”阅读答案及翻译通用7篇现如今,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铁杵磨针”阅读答案及翻译通用7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铁杵磨针的阅读题答案 篇一 http://www.paomian.net/fanwen/all/430835.html
14.铁杵磨成针文言文教案(铁杵磨针文言文课件)1、 磨针溪位于眉州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未完成便离开。 2、铁杵磨成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3、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 4、 铁杵磨成针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5、昔人言:铁杵可磨成针。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https://www.00pp.com/fangchang/202412/147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