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负责人表示,经过前期摸查调研发现,目前我省网约车还存在驾驶员没有经过岗前培训,平台管理不规范,人、车不匹配现象比较普遍,线下监管薄弱等问题。将来各市制定网约车细则,应着重考虑如何监管,“网约车监管主要由平台监管,出现事故纠纷平台要担责。”
多市正在调研
网约车新政将在11月1日起正式实施,各地细则能否在此之前出台?昨天,记者分别采访了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滁州等五个网约车发展较活跃的城市交通运管部门。
蚌埠市运管处表示,方案正在研究当中,具体细则制定将参考合肥等其他周边城市。
滁州市出租车管理所所长洪军表示,“已经启动调研,但进展较慢,还没有到起草方案这一步。”他建议,尽管省里不出台细则,但各市在制定政策时,既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各有特色,也要保持相对统一,“这样将方便驾驶员理解并贯彻。”
司机打退堂鼓
在等待细则的日子里,合肥网约车市场悄然发生变化。由于补贴减少,又担心准入门槛抬高,一些网约车司机选择了退出。
“平台给乘客的补贴少了,能接到的单也少了,对我们司机的奖励也少了。像我这样的新车来开,就不划算了。”方先生说,如果新政细则出台,对网约车的车型、价格等作限制,那他肯定不会再兼职了,他身边很多网约车司机都觉得没赚头不愿意干了,他希望网约车不要受太多束缚,不要变成网络预约出租车。
门槛不宜过高
记者了解到,兰州、济南、宁波等地陆续出台或公布网约车管理服务细则征求稿的大致内容。其中兰州要求网约车总数不超3000辆,营运价格需高于出租车;济南则规定需使用B级以上车型,喷涂明显标志;宁波要求本地牌照,购置价10万以上。
对此,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表示,地方政府在制定细则时,门槛设置不宜过高。“比如对车型要求、车身喷涂明显标志,人为增加网约车司机成本和麻烦,应该以方便广大市民出行为目的。”
王云飞告诉记者,网约车的数量和价格也不应控制,应该由市场来调节,“不限定网约车的价格,让网约车司机愿意在早晚高峰期带客,也能解决打车难的问题。”本报记者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