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58到家之后,去年新创办的O2O兼职平台“斗米兼职”也从58赶集分拆独立,由原58赶集集团高级副总裁赵世勇担任董事长兼CEO。目前,斗米已经完成了40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58赶集集团、高榕资本、蓝湖资本以及吴宵光等3位知名个人投资者。
其实,众多兼职产品相互之间的商业模式差异化并不是很大,与兼职猫、一米兼职、探鹿、淘兼职、口袋兼职等产品逻辑大致一样,斗米要做的事情也很简单,就是一个连接B端和C端的第三方兼职平台。具体来说,斗米一方面帮助B端用工企业发布兼职招聘信息,另一方面提供C端兼职群体寻找工作的对接服务。
近年来,各类垂直细分O2O领域涌现出数量庞大的创业公司,58赶集也加快了分拆运营的步伐。在互联网兼职领域,2014年到2015年之间,全国范围内涌现了几百个互联网兼职创业项目,先后有多家创业团队宣布拿到了融资,可以说兼职市场是一片红海。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斗米兼职作为58赶集拆分的一个新公司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
已有兼职产品的三大类
透过行业来看,已有的兼职产品可以大致分成三类,即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和趋社交平台,这三种模式不仅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化,而且产品本身也是各有利弊。
从招聘信息真实性、工资支付及时性和用户黏度三个维度作对比:
一、信息平台类。这类平台本身体量较轻,通过赚取大量信息为用户提供内容服务。这一类产品的弊端就是,因为平台模式较轻,多数产品只通过单纯的线上信息认证而不进行实地考察,这样一种简单的处理方式对兼职信息真实性是很难把握的,创业团队在甄别兼职信息中显得捉襟见肘,不能有效制约商家导致虚假信息泛滥,这些问题也一直为人诟病。
二、交易平台类。这类模式提出“先行赔付”“先拿薪水后工作”等口号,这也恰恰反映了对劳动力严重欺诈行为。当然,商家采取措施是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但这样一来为自身的运营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先行赔付和先拿薪水只是停留在“看上去很美”阶段,并不具有可实施性,几乎所有创业团队背后都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而这样的行为需要的资金垫付不是这样的企业所负担的起的。
三、趋社交化平台类。这类模式明显的意图就是想解决兼职用户粘度不够的问题,想通过社交论坛等属性增加用户使用频率和留存,依靠用户讨论产生信息监督,甚至期望通过用户指南避免受骗,这些是明显的异想天开,兼职是一种短暂的封闭目的性强的需求,根本不能成为带动社交的发力点。社交行为不能落地,产品的社交功能就不会活跃,往这个方向发展只能是越走越难。
斗米力推闭环
兼职用户关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服务期间工作的安全性以及工资发放的及时性。在这笔者看来,互联网兼职平台仅靠信息服务是无法与本地中介相竞争的,兼职市场走向全流程闭环服务模式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关于未来盈利想法,赵世勇表示,斗米要做的是深耕兼职招聘服务,围绕兼职招聘服务搭建大数据智能匹配平台,最终搭建包含人力资源服务、职业培训、健康体检、兼职信用平台、保险、消费金融等增值服务的人才共享生态圈。
能否打赢市场攻坚战?
对于斗米兼职来说,当前明显的优势就在于背后58赶集能为其带来大量的资源支持。赵世勇说,58赶集本来就在兼职工作、蓝领工作市场有着绝对的优势,作为获得“唯一支持”的斗米兼职,未来所能得到的不仅仅是资金方面的支持,58赶集也会把平台流量导流给斗米。据笔者观察,在当前58赶集兼职招聘信息分类中,点击前20条兼职信息都是直接导流到斗米平台上的。
但也不得不说,如今的兼职市场大有重现当年团购市场“百团大战”的势头,斗米也会遇到很多的挑战。以斗米兼职O2O闭环模式为例,其好处就是目标明确且体系完整,但弊端也相当明显。如若平台忽略了前期对用户量和自家服务平台口碑的积累,而过于盲目直奔闭环而去,也只能在形式上成立闭环模式;其次,C端兼职用户多为社会草根,对钱的敏感度特别高,能否适应网络提现还值得考虑,同时企业用工方能否认同线上支付行为也值得商榷。
此外,做兼职市场创业比拼的就是用户体量和商家数量,因此市场扩张速度的快慢也就成了能否领先市场一项很重要的因素。但是,为了加快市场扩张的步伐和确保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必将耗费公司大量的资金、人力、资源等等,而这些阻力也将是斗米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
斗米兼职最终要做的是搭建兼职领域“人才共享生态圈”,现在只能说,斗米给自己画了一个美好的开始,能否等到期许的未来还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