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位点立足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依托华北理工大学在“绿色智能矿业冶金”方面的历史积淀和特色优势,围绕煤矿开采、钢铁冶金、装备制造和新能源发电等行业中的复杂系统建模和优化、自动检测、智能控制等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学科方向有:(1)复杂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本学位点研究生培养严格按照培养方案执行,将研究生德育、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有健全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研究生学位申请与评定、研究生奖助体系、研究生行为规范等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制度和文件。
本学科建有河北省风光氢储安全监测与智能运行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新增)、唐山市先进测试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唐山市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共建河北省频率元器件产业技术研究院、唐山市钢铁企业流程控制与优化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新增)、河北省软磁材料及器件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总面积达2000余平米,设备总值2500余万元,其中2023年新增400万元。拥有流程工业自动化系统、逻辑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工业网络控制系统、移动机器人、微视觉测量系统、激光结构光视觉系统、综合孔径光学成像系统、柔性视觉测量系统、荧光光谱分析系统、机电耦合振动系统、电力系统仿真、电能质量分析、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工程平台等教学、科研设备,用于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活动。
1目标与标准
1.1培养目标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身心健康,品行优良。
(2)具有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能熟练将本学科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与管理过程。
(3)具有较强计算机能力,并掌握一门外语,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撰写科研论文。
1.2学位标准
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及学位申请、授予严格按照学校各项文件执行,具体情况如下:
(1)培养过程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为:在校学习全部课程,论文选题报告、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和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在校内完成,但鼓励和提倡同生产或科研单位组成双导师双基地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生的课程学分为28~34学分,其中学位课为17~21学分。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大学本科相应的主要课程。
(2)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体现出作者在本学科专业上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本论文写作需符合《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且通过《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审查和接收工作规定》的各项要求;有关材料经导师亲笔签名确认,方可进入学位申请环节。
(3)学位申请
硕士学位申请由学生发起申请,经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根据《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标准规定》进行培养方案、开题、中期及毕业标准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盲审、预答辩及答辩等环节。2023年修订了《华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量化评定标准》、《华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量化评定标准》和《华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硕士学位授予补充规定(试行)》等文件(2023年新增)。
学术不端行为严格按照《华北理工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执行,对于学位论文任何作假行为实施“零容忍”;匿名送审环节按照《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实施细则(试行)》执行。硕士学位授予严格按照《华北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确保学位授予质量。
2.1培养方向
(1)复杂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
面向钢铁冶金、智慧矿山、智能制造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中的复杂工业系统控制问题,以最优化方法、智能控制、分布式控制、非线性控制等理论为基础,重点开展非线性机电系统的建模与控制、板带轧机系统振动特性的分析与控制、钢液在线分析系统的建模与优化、冶炼系统炉温的精准控制、矿山安全监测、流程工业的优化调度方法等研究。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面向钢铁冶金、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中的自动检测问题,以光学、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热工量、成分量、机械量、环境量等参数的实时检测及数据融合方法;开发以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为基础的一体化仪器设备;研究基于信息融合感知、深度学习等原理的仪器设备及智能装置。在矿山装备机械的远程监控管理、钢铁冶金过程视觉检测、生物医学检测、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等领域展开技术攻关。
(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以机器人为中心,以运动、语音、图像、文字等多模态大数据为研究对象,以智能算法为手段,开展人与机器的交互、协同、共融及认知神经学与机器人学的交叉研究。在发育认知理论、柔性视觉测量、运动目标视觉检测与跟踪、多传感信息融合定位、虚拟现实交互系统、深度学习应用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
2.2师资队伍
(1)复杂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方向专任教师13人,其中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三层次人才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4人,博士10人;(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方向专任教师1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3人,博士6人;(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方向专任教师1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5人,博士6人。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合计
年龄分布
学历结构
硕士导师人数
最高学位非本单位授予的人数
26至35岁
36至45岁
46至59岁
60岁及以上
博士学位教师
硕士学位教师
正高级
12
0
4
6
2
9
3
8
11
副高级
15
1
7
中级
5
其他
总计
35
14
13
22
17
29
研究方向
专任教师
职称结构
教授
副教授
博士
硕士
复杂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
10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合计
本学科各方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共有9人,具体情况如下:
(1)复杂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
张瑞成,博士,教授。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北省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近5年指导硕士研究生21人。
张怡,博士,教授。河北省电工技术学会委员,IEEEPES智能电网与新技术委员会委员。承担国家级、省级、市厅级横纵向科研课题6项;其中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0项。近5年指导硕士研究生15人。
孙泽贤,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氢能专委会委员,华北理工大学首批青年托举人才。主研方向:复杂工业现场数字孪生与大数据分析,工业设备故障诊断、健康度评估、性能分析。近年来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完成厅局级项目1项。完成横向课题3项,横向课题经费共计30余万。发表SCI期刊论文10余篇,EI、核心期刊检索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2项。近5年单独或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6人。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王一,博士,副教授。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厅局级项目3项、企业技术开发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EI检索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1部,申请技术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5项。近5年指导硕士研究生13人。
梁秀满,硕士,副教授。主研方向:检测技术及智能装置、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运动控制系统。近年来承担省级纵向科研课题3项。发表SCI、EI等科研论文20余篇。近5年指导硕士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硕士研究生12人。
周亚罗,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的建模与控制。、主持完成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教育厅项目各1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多项。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近5年指导硕士研究生7人。
(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谷学静,博士,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心理与人工情感专业委员会委员。唐山市沉浸式虚拟环境三维仿真基础创新团队负责人。主持及主研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际期刊、国家核心期刊等优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近5年指导硕士研究生16人。
葛超,博士,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1部。近5年指导硕士研究生15人。
刘晓悦,博士,教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河北省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指委委员,河北省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自动化专业区域协作委员。承担国家、省级横纵向科研课题6项、河北省归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近5年指导硕士研究生21人。
2.3科学研究
序号
姓名
项目名称
获批年度
项目起止年月
项目类型
合同经费(万元)
张怡
基于分布式协同优化的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调频与虚拟惯量控制关键技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2021
202107-2024.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38.5
葛超
网络化系统事件触发控制及其在工业机械臂中的应用
省自然科学基金
2021-2023
面上项目
梁卫征
板带轧机主传动系统机电振动非线性控制
河北省教育厅
张瑞成
考虑电气因素影响的轧机垂直-水平机电液耦合振动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
市科技局项目
2022
2022-2025
曾凯
基于超低碳钢连铸生产数据挖掘的铸坯表面缺陷诊断与优化模型研究
新能源并网变流器调频关键技术
陈宏硕
SERS/电化学双通道AGB1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钱俊磊
基于加密、数据和工艺模型的工业控制网络入侵检测及系统安全研究
王一
工业机器人智能视觉感知与位姿控制关键技术
张靖轩
基于数据的风电变流器可靠性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9.5
融合深度学习的工业机器人视觉测量与引导技术
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2022-2024
7.5
徐勤奇
基于人工智能的脉象识别方法研究
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程朋飞
邸志刚
高灵敏度PCF-SERS光学探针构建及其在皮革水解蛋白痕量检测中的应用
车身柔性视觉装配系统的目标位姿估计技术研究
16
马伟宁
复杂工况下的球团粒度识别基础研究
张悦
业数据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及策略研究
2022-2023
0.2
18
孙泽贤
东唐业务项目智能管理系统
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
9.6
19
张孝龙
基于近场动力学理论混凝土桩基础超声导波质量检测研究
2023
2023-2025
20
受电弓和接触网系统模型与仿真技术研究
21
钢结构机器人协同智能焊接系统
2024-2026
于海峰
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下生物目标视觉检测研究
23
基于辨识模型和数据混合驱动的
唐山市人才项目
唐山市科技局
24
陈波
面向远弱小目标成像探测的计算光学合成孔径技术
华北理工大学重点项目
华北理工大学
25
基于模型与数据混合驱动的轧机主传动系统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研究
表42023年部分代表性学术论文
论文标题
作者姓名
作者类型
发表期刊
期刊收录情况
AdaptiveOpticalClosed-LoopControlontheBasisofHyperparametricOptimizationof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s
通讯作者
APPLIEDSCIENCES-BASEL
SCI
Nonlinearactivedisturbancerejectioncontrolfordeformablemirror
OpticalEngineering
AdaptiveOpticalClosed-LoopControlBasedontheSingle-DimensionalPerturbationDescentAlgorithm
SENSORS
SynchronizationStabilityCriteriaforLur’eSystemsviaDelay-Product-TypeFunctionalMethod
Circuits,Systems,andSignalProcessing
Sampled-data-basedexponentialsynchronizationofswitchedcoupledneuralnetworkswithunboundeddelay
COMMUNICATIONSINNONLINEARSCIENCEANDNUMERICALSIMULATION
Intervaltype-2fuzzycontrolfornonlinearsystemviaadaptivememory-event-triggeredmechanism
NonlinearDynamics
基于明亮区域分割的图像去雾算法
王海群
液晶与显示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基于事件驱动的逆变器无电压传感器预测控制
刘晓悦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改进粒子群算法的联供系统运行优化
周建新
化学工程
改进鹈鹕算法优化LSTM的加热炉钢坯温度预测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新移相角下双有源桥变换器的优化控制策略
电源学报
基于VMD-RL-LSTM的短期风功率预测
谷学静
计算机仿真
基于SSAE-LSTM神经网络的风电变流器开路故障诊断
可再生能源
电气化铁路谐波抑制的无源滤波器设计
机械设计与制造
基于YOLOV4的轻量级火焰检测算法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基于CenSurE-star改进BRISK图像匹配算法
激光杂志
基于改进U-net的金属工件表面缺陷图像分割方法
应用光学
基于SDD-YOLO的轻量级带钢缺陷实时检测算法
梁秀满
中国测试
专利名称
专利号
专利权人
发明人
公告日
转化形式
针对隔离型三端口软开关变换器的优化控制策略
ZL202211372901.4
2023-01-13
待转化
2.4教学科研支撑
2023年,作为依托单位成功获批“河北省风光氢储安全监测与智能运行技术创新中心”,实现了省级平台建设零的突破;作为共建单位,获批“唐山市钢铁企业流程控制与优化技术创新中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分布式源网荷储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总金额289.89万元。河北省高校风光氢储安全监测与智能运行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任务书通过论证,获批资助50万元,已完成招标采购,正在施工安装、测试验收。唐山市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重点实验室通过绩效评估,获批资助20万元。
平台名称
平台级别
对人才培养支撑作用
河北省风光氢储安全监测与智能运行技术创新中心
省级创新中心(2023年新增)
技术研发中心由华北理工大学、唐山东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唐山海泰新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现有固定成员35人,中心旨在研究提升风电场整体运行效能的优化技术、设计风光氢储系统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新能源并网控制技术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年均培养研究生15人。
河北省风光氢储安全监测与智能运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省级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技术研发中心由华北理工大学和唐山东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现有固定成员40人,中心旨在研究提升风电场整体运行效能的优化技术、设计风光氢储系统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新能源并网控制技术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年均培养研究生15人。
河北省“智能检测与控制”产业学院
省级产业学院
围绕研究院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方向,开展机器视觉、图像识别与处理、手眼协调、多信息融合等技术研究,培养在读硕士研究生5人,毕业3人。
河北省电工电子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省级示范中心
实验中心现有19人,承担我校9个学院,31个工科专业《电工电子学》、《电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等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中心每年完成理论课教学3193学时,实验课教学91766人时。
河北省机器人工业产业研究院
省级产业研究院
河北省软磁材料及器件技术创新中心
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与唐山尚新融大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深度的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河北省频率元器件产业技术研究院
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
与国芯晶源共建,共设3个研发方向,分别为:高频低损耗磁性材料及其磁集成技术研究、基于高频软开关的脉宽调制控制技术研究、智能开关电源功率器件特性研究。引进或培养中级职称或硕士学位人员2人,中心固定人员达到20人;培养技术和管理人员1-2人,培养创新创业团队1个。
唐山市先进测试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
唐山市重点实验室
围绕生物检测技术与智能仪器、激光与光谱测试技术、视觉检测与控制技术、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4个研究方向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团队,现有固定人员27人,本年度吸引和培养中青年研究人员4人。依托实验室培养在读硕士研究生40人,本年度毕业研究生10人。
新能源电发电与微电网实验室
实验室着力支撑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控制工程、电气工程等多学科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为我省能源持续发展及新能源战略性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现实验室有稳定的研究人员14人,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能源动力研究生11人。2021年已毕业硕士研究生6人。
唐山市半导体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软硬件条件为教学科研两用,在教学中作为学科竞赛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平台,已培育出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一二三等奖5项、省奖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1项、校级1项。
唐山市衡器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唐山市技术创新中心
唐山市衡器制造技术创新中心,设立衡器精准计量技术、衡器自动化一体成型技术、物联网智能过磅管理技术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同时,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平台现有固定人员26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7名,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人。2021年已毕业硕士研究生6人。
唐山市金属构件产线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
针对金属构件制造技术落后问题,开展金属构件产线智能化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突破,研究方向包括金属构件制造复杂工况下多任务自适应技术、面向金属构件质量控制的先进检测技术和金属构件制造全流程优化决策技术,拟在建设期间培养金属构件产线智能化专业人才6人。
2.5奖助体系
严格按照文件规定,学院成立研究生奖、助学金推荐评审小组。奖助学金资助人数和资助金额以学校下达指标为准,国家奖学金每年2-3名,金额2万元。学业奖学金分3个等级,一等资助比例为15%,奖金8000元,二等资助比例为25%,奖金6000元,三等资助比例为15%,奖金4000元。三助岗位能够覆盖80%的研究生,其中助研岗位津贴每人每月200元;助教岗位根据考核结果支付报酬,每课时15-20元;助管岗位每月400元。学生助学金覆盖率100%,为每月600元。
3.人才培养
3.1招生选拔
本学科招生录取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和河北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有关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规定执行,坚持公平公正、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招生选拔由初试和复试两部分组成,考生在全国统考初试合格后进入复试。复试以外语考试、专业课考试和综合面试三种形式进行,最终计算总成绩排序录取。总成绩计算办法为:总成绩=初试总成绩*70%+复试总成绩*30%。
为了保证生源质量,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拓宽生源渠道。一方面通过研招网和中国教育在线等主流网站广泛开展宣传,另一方面对省内主要生源地进行实地走访,积极参加招生宣讲会,充分发挥现场咨询的作用。
2.通过学科优势和政策宣传吸引优秀学生。为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鼓励优秀生源报考,实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系列奖助政策。
3.2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本学科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3门。同时坚持开展以“学科主导、教师主体”模式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完善理论研究的同时,构造融合课程思政的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深挖各门课程的价值意蕴,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提炼育人教学资源,以实现课程教育和德育教育双丰收。2023年,河北省控制与仪器科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通过验收,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20门次,实现门门课程讲思政,专业课程全覆盖。
思政队伍建设方面,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的多层级、专业化。一是强化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和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提升思政工作成效;二是强化导师的思政工作能力培训,强化理论学习,充分发挥导师与学生“一对一”教学工作实际,切实做到导师是学生第一责任人;2023年,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精心部署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组织师生集中观看党的二十大会议直播3次,党委会、理论中心组会专题研究学习3次,开展专题宣讲活动15场次,组织主题学生活动3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0次。通过强化学习,导师队伍的思政教育能力获得提升,育思政教育于专业知识教学,增强思政工作实效性。
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党支部干部队伍建设为抓手,切实发挥“三全育人”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落实党建育人政治责任。创新党建工作模式,规范“三会一课”制度,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融入到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之中,依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日活动,将基层党建工作做深做实做好。2023年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工作3次;坚持研究意识形态工作2次,宗教工作4次,党风廉政建设1次,征兵工作专题会议9次;2023年学院理论中心组开展专题学习16次,出勤率100%,每位中心组成员至少完成两次重点发言;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组织开展2023年度党员教育培训班,完成党员集中培训活动14次;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电气工程学院党支部全年开展专题学习研讨176次,完成了所有党员的“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核对和统计工作。
3.3课程教学
本学科严抓教学质量,落实持续改进机制。授课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要求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为突出的科研成果。注重团队式教学,每门课程要求必须有两个以上教师授课,《学科前沿导论》采用导师组集体讲授的方式。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方式多以开放式的问题与学业论文等形式为主。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学分
授课教师
线性系统理论
必修课
3.00
张瑞成、梁卫征
最优控制
专业英语
1.50
陈宏硕、崔传金
学科前沿导论
选修课
1.00
人工神经网络
2.00
孙泽贤、陈磊
自适应控制
周亚罗
机器人学及控制
深度学习
数字信号处理
现代传感技术及应用
崔传金、陈宏硕
鲁棒控制
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孙泽贤、杨志刚
机器视觉技术
先进控制方法与技术
计算机辅助建模与仿真
3.4导师指导
(1)导师遴选
本学科导师遴选严格按照《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执行;2023年,本学科新增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完成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项,重点对学位点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预警体系展开研究。
(2)导师管理
导师管理、培训和考核和聘任等依据《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华北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评选奖励办法》、《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聘任条件和考核标准(试行)》、《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标准》系列文件执行。
定期开展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内容涵盖师德师风、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学术交流等;定期召开研究生指导教师会议,导师汇报研究生培养工作情况,并形成书面报告。2023年,新增导师完成华北理工大学2023年度四有导师学院第2期培训活动。本学科开展导师培训2场,召开全体研究生指导教师会议2次,各个研究方向组织内部研讨活动13余次。
每年开展研究生导师考核,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及不合格,如存在违反师德师风、学术道德规范等行为,考核不合格者,取消或暂停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导师作为研究生第一责任人,从学生选课、论文选题与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定期听取研究生课程学习或科研工作进展报告,开展学术研讨与学术交流,导师组至少每周组织一次交流会,主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汇报、学术交流,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全方位、多角度给予研究生指导和帮助。
3.5学术训练
(1)形成学术实践体系,以助研制度加强学生科研训练。本学位点要求研究生原则上必须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导师组每2周举办1次学术讨论,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培养方案规定“实践环节”是4学分的必修环节,“学术报告”是1学分的必修环节。
(2)每年10月份举办研究生学术活动周,每位研究生至少参加1次。研究生在读期间需要公开主讲1次学术报告,出席4次学术报告。
(3)以论文发表与研究生创新项目凝练学术训练成果。鼓励研究生申报学校、河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并将学术论文发表、承担创新项目纳入奖学金评定标准。
(3)学术训练经费支持。学术训练经费主要来自于学校、学位点建设经费和教师科研经费。资助学生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优质论文发表版面费等。
(4)通过制度保障学术训练。为了能够更好地在科技创新实践中进行学术训练,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华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暨优秀研究生论文培育计划实施与管理办法》、《华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专项资助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制定列入工作计划。
2023年,本学科举办1次学术活动周活动,开展学术报告6场,学术交流25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人次。
3.6学术交流
注重与国内外多所知名大学实验室开展合作,与埃及萨达特城市大学、开罗大学合作在研国际合作重大专项计划项目1项,每月开展线上交流。本年度共举办学术交流讲座2场:2023年6月27日,电气工程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工程物理研究所钟晓晖研究员,做主题为“基于原创性风能热利用技术新型风光储综合能源系统示范”的学术讲座。2023年11月30日,电气工程学院的邀请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冯世伦副研究员,做主题为“针对于病原体(细菌、病毒)检测的生物微流控芯片和即时现场检测(PoCT)设备的研究”的学术报告。此外,2023年12月1日-2日由河北省电工技术学会主办、我校承办的河北省电工技术学会2023新型电力系统创新论坛暨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我校召开。2023年度,2人通过线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年度
学生姓名
会议名称
报告题目
报告地点
陈卫杰
20232n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ComputerApplicationsandInformationSystems
EtherCATIndustrialEthernetSlaveDesignandApplicationStudy
6月26日
成都
高绍品
Thi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OpticsandImageProcessing
LightweightCNNmodelforappleleafdiseaseidentification
7月31日
杭州
3.7论文质量
2023年本学科完成开题审核11人、中期考核11人;本学科申请学位人数10人,学位点盲审论文10篇,盲审通过10篇,未通过0篇,本学科全年学位授予人数8人。河北省学位办抽检本学科学位论文1篇,合格1篇,合格率100%。
2023年1篇硕士学位论文入选河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3.8质量保证
3.9学风建设
本学位点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的有关精神,制定了《华北理工大学加强学生诚实守信和学术道德教育的实施办法》、《华北理工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华北理工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
(1)加强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
结合国内外发生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学科定期开展针对本学科研究生及导师的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教育,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研工作和学术行为。明确导师连带责任,促使导师加强监督,导师对学生的实验或计算数据的真实性、原创性负重要监督责任。定期邀请校学位委员会委员、院学位分委员会委员和校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道德讲座,并将纳入考核体系,筑牢内外学术道德防线。
(2)加强制度约束,促进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管理
引进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并组织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原创性审查,对审查不合格者,不进入论文评审程序。
(3)完善长效自查机制
定期开展学术不端行为和学风建设工作,学院学术分委员会接受全院师生员工举报和投诉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强化全方位监督和约束。
3.10管理机构
(1)落实保障机制
(2)专职管理人员
研究生管理按照校院两级配备,研究生学院代表学校负责研究生招生、学籍管理,对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及研究生培养各环节与职业发展等进行组织指导、检查监督、激励制约。学位管理办公室独立于研究生学院和招生学院,作为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常设机构,代表学校制定学位标准和规章制度,遴选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监督指导与评价。学院设有研究生办公室,办公室主任1人,专职辅导员1人,教学管理人员1人。研究生专职辅导员负责党团工作、日常管理、奖助学金评定等工作;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负责研究生课程管理、研究生培养环节、实践活动及学位申请、导师遴选与考核等工作。实践证明,现在实行的管理制度适合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对在校研究生的管理中能明确管理责任、分工具体,使各管理环节连贯有序,避免了重复管理,办事手续繁琐等弊端,使研究生院与学院、学院与导师、学院与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更为顺畅,管理行之有效。
(3)有效评价机制
针对在校生定期开展培养过程、学习条件、创新平台及师德师风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具体包括导师指导频率、导师每次指导时长、导师团队建设、实验室面积、实验设备、平台数量、平台使用频率、导师师德行为等多个小项。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满意度为:培养过程99%,学习条件97%,创新平台96%,师德师风为100%。结果表明:在校研究生对培养过程管理和导师师德师风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仍需提升科研环境。
(1)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去向分析
2023年,本学科毕业生8人,学位授予人数8人。其中升学1人,协议合同就业6人,就业率87.5%;协议合同就业中国有企业4人、党政机关1人和高校1人,如表9所示。本学科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同学总占比95%,主要分布在钢铁冶金、网络通信、石油化工和能源行业领域。
单位
类别
党政
机关
高等教育单位
中初等教育单位
科研设计单位
医疗卫生单位
其他事业单位
国有
企业
民营
三资
部队
签约
(2)用人单位意见反馈
定期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函调的方式,请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单位的表现情况予以评价,并给予1-5的五级评分(1=非常不满意、5=非常满意)。函调内容主要包括:本校毕业研究生工作胜任程度、适应工作岗位的大概时长、本校研究生在专业理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市场意识、综合素质,工作主动性,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领导力等方面进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2023年,有13家用人单位给予意见回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情况评价平均分4分以上。从毕业生所在单位反映的情况看,本学科毕业生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对本学科毕业生给予较高的评价。
(3)毕业生发展质量调查
4.服务贡献
4.1科技进步
结合唐山及京津冀地区传统行业密集特点,提出绿色冶金、绿色矿山、环境友好、节能降耗等新发展理念,解决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新问题,满足传统行业的新要求,提升企业竞争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针对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调频与虚拟惯量控制关键技术,开发了虚拟惯量控制技术和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技术,从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出发,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并网控制技术提供了新方法。
4.2经济发展
本学科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钢铁冶金、矿山开采等传统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以及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发电等新兴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智库服务等社会服务工作。研究成果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通过与知名企业建立研究生实践培养基地,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名毕业生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
本学科一直秉承学术并举、服务地方的发展思路。学科团队成员积极从事社会兼职工作,为区域发展建言献策。学院建有河北省风光氢储安全监测与智能运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省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唐山市先进测试与控制技术实验室、唐山市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重点实验室和唐山半导体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多项纵向、横向课题,累计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数十项科研成果在企业获得了转化,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1.专任教师团队需进一步加强;
2.科研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国内外学术交流、学科影响力提升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学科在现有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3-4名,同时引进、培养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专任教师达到40人以上。支持教师和学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学科影响力。
1)用好学校人才引进的政策,在年薪、住房、实验室配套、科研经费配套等方面提供优厚待遇,吸引高层次拔尖人才;
2)提高科研奖励和待遇水平,激发中青年教师提升自我的积极性,新增省部级以上课题3项以上;
3)围绕钢铁冶金和新能源领域培育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提升解决行业重大基础和关键技术问题能力。
4)鼓励教师到境外访学,并提供全额经费支持;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供一定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