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发展“数字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农业包含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个方面。面对未来数字农业的生产智能化、流通电商化、服务多元化发展新趋势,必须着力构建天空地全域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空间化和可视化;推动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创新,助力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深化农业数字技术应用,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壮大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流通个性化、品牌化、电商化。
一、“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实践。目前,学术界与产业界对数字农业没有形成统一定义。常见称呼包括信息农业、精准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本文所指的数字农业是在农业信息化基础上,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本质作用,它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图景。数字农业的实质是用数字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把数字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各个产业链环节当中,通过将现代农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效能,不断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从而助力乡村战略的实施。数字农业包含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个方面。基础层主要是以硬件为核心,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芯片、传感器与中间件的设计与制造,这些是支撑数字农业发展的前提。技术层主要依托基础层的运算平台和数据资源进行识别训练和机器学习建模,以及开发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技术。应用层主要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向农业行业各个领域的渗透应用,从而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
其中,应用层又包含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农业管理高效化、农业服务便捷化四个维度。农业生产智能化是指利用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先进处理和智能控制等物联网技术来提升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农业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劳动效率和土地产出水平。农业经营网络化是指利用电子商务提高农业经营的网络化水平,实现农产品流通扁平化、交易公平化、信息透明化,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提供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等服务。
农业管理高效化是指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资源管理,丰富农业信息资源,建立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加强农业应急指挥,从而解决农业管理高效和透明的问题。农业服务便捷化指的是通过将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现代高新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当中,为其构建出一个可实现实时互动的“扁平化”信息服务平台,从而提高农业服务的灵活性、便捷性。
二、“发展数字”农业的战略意义
(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业大数据资源汇聚及农业大数据技术应用,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与农产品高效流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经营效率、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从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一)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从历史的纵向视野来看,现代农业发展历程的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农业1.0以使用人力畜力为主要特征。以一家一户为单元从事生产,主要依靠经验来判断农时,利用简单的工具和畜力耕种,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农业2.0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特征。随着我国工业制造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越发普及,人力、畜力在农业生产工具舞台上逐渐退出,一种更为先进高效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开始形成,农业生产的效率有了显著提高,农业整体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3.0以单一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随着我国城乡融合的逐步推进,农村的广播电视网、电信网、计算机网络等逐步得到普及,农村整体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民使用信息资源变得更加便捷、灵活,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实现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