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1933年期间农民斗争情况—览表
年份
地点
主要领导人
斗争原因与对象
简况
1951~1985年县人民武装组织历任部(局)长更迭表
姓名
职务
备注
1951
何万荣
大队长
1952~1954
李达
部长
后改名为李盟
1955~1958
膝国兴张序贵
局长局长
1955年至1958年人武部改为兵役局
1959~1971
张序贵
1959年改为人武部
1972~1973
王学堂
1973.11~1981.11
刘湘玉
1981.11~1983.7
张彬洪
1983.7~1985
王桂生
1949~1985年县人民武装组织历任政治委员更迭表
1949~1959年
刘汉清刘荣光陈忠廉卢春仲宋大庆朱维中董良
政委
1959~1966.8
朱维中朱理
政委政委
地方干部兼职
1966~1981.7
李明远周成明夏秉勤缪国成
第一政委第一政委政委政委
地方干部兼职地方干部兼职1971.3~1978,101976.10~1981.7
1981.7~1985
孙国柱胡文友沙荣盛黄树贤周秀德胡子江
第一政委政委第一政委第一政委第一政委政委
地方干部兼职1981.7~1983.7地方干部兼职地方干部兼职地方干部兼职1983.7~1985
第三节民兵建设一、民兵组织民国29年(1940)4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以1个乡或2个乡为单位,成立民兵大队,并组成基干队和游击小组,以配合主力部队或地方武装,与日伪军进行斗争。民国34年(1945)12月,国民党进入扬中后,全县民兵转入地下活动。建国后,中共扬中县委、县政府大力从事民兵的组织建设。1951年,全县5个区均建立人民武装部,共57个民兵乡队部,14个民兵中队部,有民兵干部150余人,基干民兵1220多人。1985年,全县有人民武装专职干部31人,民兵基干队270多个,民兵排以上干部1726人,基干民兵6053人。
1970~1985年民兵组织情况统计表
民兵人数
民兵建制数
合计
其中
师
团
营
连
排
普通民兵
基干民兵
排以上干部
1970
77837
27106
45150
5582
15
47
186
2462
1971
76011
27639
42533
5839
24
179
2415
1972
74727
27378
42000
5349
180
2373
1973
78616
29304
43373
5939
12
36
189
2438
1974
78283
28312
44572
5399
37
187
2463
1975
81060
31446
43458
6156
1
54
192
2534
1976
80903
32863
41948
6092
44
194
2484
1977
81463
32981
42561
5921
68
201
2692
1978
81594
33986
41864
5744
60
196
2594
1979
81344
33561
41449
6334
75
2614
1980
79830
34155
40385
5290
72
2615
1981
32322
26811
5511
2817
6
13
234
1982
32324
26279
6045
233
1983
33230
27177
6053
2140
5
247
1984
31893
25840
2007
270
1985
32890
26837
2061
附录水上秘密交通
扬中县地处江中,是江心跳板。抗日战争期间,陈毅视察扬中时曾说:“扬中是渡江最理想的地方”,“有了扬中,我们过江就容易了”,并指示:“这块跳板一定要守住,不能丢失!”1942年,中共苏中十地委成立长江交通工作委员会,俞遒章、张志强、郦琴等负责扬中至靖江、四圩、江阴等地水上秘密交通,秘密接送党的干部,传递文件、情报、刊物,运送军需,有秘密码头9处。又成立水上交通站,站长蔡志柏,继任站长陈绍堂、姚焕文。1945年,新四军北撤后成立分区地下交通联络站,姚焕文任站长,设站点6处,有船百余艘(包括渔船),设7个船民党支部,有秘密党员102人,坚持斗争,直至1949年扬中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