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代下单,就是顾客挑好商品,线上联系中间商下单购买,购买成功后,顾客再领取使用。原价33.5元的麦辣鸡腿堡套餐,仅需12.9元便能买到;19.9元就能看一场原价39.9元的iMax电影;找代下单寄一个10公斤内的快递,还能有5折优惠……凭借一个“省”字,代下单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兴起。
能省的远不止“吃”。记者在各大平台上搜索代下单,发现餐饮、快递、商超、酒店等领域应有尽有,渗透到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只要线上能消费就能代下单,正可谓印证了网友口中的“万物皆可代下单”,其中,排名前列的几家店铺销量甚至超过100万。
代下单真的“三赢”?
乍一看,代下单似乎“三赢”: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了商品,代下单者从中赚取了差价,商家也得到了顾客。但是消费者享受着从天而降的优惠之际,也不免担忧:代下单的差价从何而来?使用代下单是否安全?
机遇来,风险也来。近日,杭州市民杜先生花7.99元购买了一张价值15元的品牌茶饮优惠券,打开链接领取后,不但没有领到优惠券,反而因绑定了银行卡、信用卡,被免密支付扣费1万余元。
社交平台上,各类代下单“爆雷”帖子也屡见不鲜。有人代下单买机票,到了机场却发现没有航班及座位信息;代下单订酒店,到了酒店才发现没预订无法入住,卖家收钱不发货、商品价格不对等出问题后被拉黑等情况也时有发生,记者也注意到,大多数代下单服务标注的都是“订错不退”,出了问题,退货都无门。
律师:潜藏多重消费风险
“从法律角度来看,代下单潜藏多重消费风险。”上海建纬(福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阙金凤分析到,首先是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和支付安全可能受到威胁,杜先生的情况就属于泄漏个人信息。
其次,是由于下单主体与实际使用主体不一致,当商品或服务出现问题时,如果财产或人身因此受到损害,消费者可以基于侵权行为主张权利,但可能难以基于合同关系维权,增加了维权难度。此外,产品售后服务也没有保障。
代下单甚至还可能引发犯罪。某连锁咖啡品牌曾推出圣诞节促销活动,注册新用户可免费兑换一杯中杯咖啡。当时,黑灰产业用大量手机号注册,批量领取咖啡兑换券,再以便宜价格进行倾销,给商家带来1000万元以上的损失。
阙金凤补充到,平台和商家可以完善并规范这一新兴消费行为,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例如,发挥平台作用,优化交易规则和操作流程,提高交易安全性,加强对商家资质的审核,通过建立平台第三方账户等方式,提高资金安全性。目前,针对一些特定的代下单服务,部分社交平台也发布了相应的消费风险提示。
商家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谨慎评估潜在的风险和收益,与信誉良好的代下单者合作,确保代下单服务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此外,还可以优化产品优惠规则,通过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减少消费者对代下单服务的依赖。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阙金凤建议,面对代下单服务,要慎重选择,尤其是大金额的代下单更要如此,不要因为“省小钱亏大钱”。如果确需使用代下单,尽可能在正规的、信誉度高的线上平台上交易,切记不要私自交易,同时,保护好个人隐私,不要泄漏银行卡、身份证等重要信息。(记者沐方婷)
新榕语丝
莫把规则玩坏了
金昆
代下单实际上是在钻了规则的空子。商家的本意是对消费群体进行分层,而代下单破坏了这个规则。正如连锁餐饮店负责人所说,优惠权益并非面向所有消费者,更不是给代下单者赚差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