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4月23日讯(YMG全媒体记者刘晋摄影报道)对于很多人而言,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只不过是纪念读书的日子。说句实话,读书不应该成为一种被提醒和标榜的符号,而更应该成为自知与自觉的行动。
今年的读书日有点特殊,疫情之下,线上和线下购买碰撞,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对冲,爱书人应该如何抉择?可能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着自己的选择。
特殊时期,特殊日子,阅读方式发生了哪些改变?购买方式是否会就此改变?用什么方法拯救实体书店现状?YMG全媒体记者邀请到几名“爱书人”展开一场“云对话”。
疫情之下,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哪些改变?这种改变将带来哪些契机或值得借鉴的经验?
兰玲:
王秀梅:
宋书兰: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使得图书馆被迫“闭门谢客”,服务重点转移到了线上。图书馆利用信息化手段,以用户为导向为不同的群体提供个性化读者服务。为做好每个群体的社会服务,烟台图书馆通过开展线上故事会、线上荐书、线上讲座、线上培训、线上咨询等活动,免费开放8个线上数据库,整合电子图书5000册,电子期刊近百种,视频1000多种及音频200多种,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
孙鲁东:
姜景阳:
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阅读空间大大压缩。人们应该尽量减少到图书馆、书店等容易引起公众密集的场所。公民阅读的强国梦可以通过的网上阅读来实现。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和电脑,到数字图书馆去查找和阅读海量信息。如果受到物质条件限制,或者担忧眼睛疲劳,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图书。
破刀:
其实改变早已发生,只是有时无人察觉。在这场“疫情之下”,关于阅读的“疫情”早已开始蔓延。人们纠结的方式不外乎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在我看来,一定意义上,这也是深阅读和浅阅读的差异。对阅读方式的选择,更像是对内心阅读念头的选择,或者说对阅读的真正理解。阅读一条快餐式的信息和阅读一本质感的书终究是不同,非要说带来的契机和可借鉴的经验,那是说给纸质阅读之外的新手段新方式开发者听的。他们怎么改变,我们拭目以待。
疫情之后购买方式是否会就此改变?线下购买会被线上取代吗?
烟台图书馆去年10月开启“你读书,我买单”线上线下服务模式,线上与京东商城直接对接,线下与烟台新华书店对接,读者选书直接下单邮寄到家或直接取回家,费用由图书馆买单,受到读者朋友的欢迎。今年疫情期间,图书馆启动线上图书“云采选”活动,让读者直接参与到图书馆馆配采选环节,增加读者图书借阅自主权,广大市民可以直接参与到我馆的资源建设中来。日后,将更多的采取线上线下先结合、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网购和实体店并存。
很难说疫情过后购买方式就会改变。至少我认为不会改变。喜欢逛书店的读者依然会来书店,我们有些读者就喜欢在弥漫着咖啡香气的书架之间浏览群书,这是网上书店不能做到的。很多小朋友在书架中间被各种花花绿绿的绘本所吸引,从而爱上图书。
专业领域工作者的购书行为包含在日常学术研究框架之内,因此,疫情期间影响购书的只有快递这一个因素。疫情过后,这部分人仍会沿袭以往的购买方式。我个人去年购书200余本,今年疫情放缓、快递恢复之后,也随之恢复了购书日常,目前购书56册。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不是生活和工作必需,疫情的发生,放缓甚至中断了这部分人的阅读,疫情过后,短期之内难以恢复这部分人的购买习惯。甚至,不乏一大部分人从此习惯各种非纸质阅读、彻底放弃纸质书的可能。
我现在也会在网上选择购买图书。这一现象在年轻人中,更明显。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购买方式需要看所需内容而定。
比如一些查阅性的,中小学生的一些教辅材料,必须要到书店挑选才能最终决定。另外,线上购书会经过途中运输的过程,如果急需,还是会选择实体书店。
这个改变是肯定的。它会加速线上购书的冲击,被迫宅在家的人们不得不学会了网购,而那些线上书商又在各种压力冲击下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从情怀上,读者可能会选择书店,但从荷包上,就倾向了线上。很多人都说去书店的感觉不同,但越来越多的书店充斥着观光客、乘凉者以及陪看孩子者,噪杂,令人不安。
不管是疫情期间,还是疫情过后,我都希望能拥有自己的书,能在书上圈点勾划,一边读一边写下批注。毕竟有句老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嘛!我时常点击“强国书城”,去新华书店网上书城购书。打开页面,能看到宣传语“读书中国,开卷有益”——阅读的力量,能够抵御未知,消解不安;知识的光芒,可以激励人心,照亮未来。里面的图书质量有保证,价格折扣相对实体店有很大优势。
现在的实体书店经营不太乐观,有什么好的方法改变实体书店现状?
首先必须正视,实体书店日子艰难并不是近期的现状,而是已经持续了多年。疫情的发生,加剧了艰难的程度。我们国家在过去的几年里出台了不少措施扶持实体书店,但我个人认为这不是长久之计,或者说,只是解决困境的诸多必然条件中的其中一条。
因此,拯救实体书店就变成一个复杂、耗时久的文化拯救计划,需要整个民族来参与。全民文化素质必须提升上去,才能拯救实体书店。具体到一座城市来说,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在疫情过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大兴文化活动,引导民众不知不觉地参与到纸质书阅读当中。
近年来,“源空间”等一些现代化书店设施的兴起,为居民提供了集阅读、托管培训、创意商品展销、休闲于一体的书城综合体,为广大市民带来阅读新体验,提升了阅读品质。
应该说,本次疫情对实体书店线下零售销售冲击巨大,读者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和方式也由线下转向线上,一些实体书店面临倒闭的边缘。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在政策上对实体书店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如发放消费优惠券等扶持实体书店的发展;作为实体书店本身也应尝试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引入更多元的文化表达形式,通过音频、短视频、直播等线上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多选择,这或许会成为实体书店转型升级成功突围的契机。书店应该认识和应对这些疫情变化,在引导和服务读者的基础需求之外,还应发掘与回应读者更高层面的需求,更加主动积极地拥抱时代赋予书店的更多角色变化,努力实现危机突围和转型升级。
拯救书店,需要情怀。需要一群有情怀的人来做这些“积德之事”。不仅仅是有情怀的读者、经营者,更需要自上而下有情怀的人文关怀和政策支持。对于一座城来说,书店不仅仅是赚钱或者赔钱的一个形式,更应该成为文化地标和精神原点的一种。当然,更需要自救,经营者知耻而后勇,向新时代新媒体学习,向会赚钱的故宫学习。
书店目前引进的餐饮、文化用品、教育等已经很丰富了。我们的目标是打破只卖图书的僵局,将新华书店打造成社会交往中心、时尚体验中心、文化消费中心。把书店做成卖文化、卖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场所。
我经常接触的实体书店有两家,一家是美文书店,一家是新华书店。美文书店虽然规模小,但里面的书很高雅精致,都是店主刘世栋精挑细选的,很大程度上符合人们的读书品位,还会给会员打八折。新华书店的优势就是大而全,应有尽有,但是价格上没有优势,一般是会员打九折,还是很贵。
实体书店的确应该有社会力量的支持,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社区应该营造就近读书的良好氛围,鼓励人们买书,用书香温润人生。
我有点不太乐观,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有情怀的人喜欢逛书店。但要想让实体书店得到更好的发展,我觉得应该要走两条路。一个是线上推介,线下购买。还有一个就是多开展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这样的活动。因为从鲁东大学来看,很多学生还是喜欢这样的形式,去逛了,一般都会选择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