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每一项使命都是可持续的。我认识很多决心跑一场马拉松的人,结果训练几周之后就放弃了。我不怪他们。成为一个背负使命的英雄,要点在于体验一种深层的意义感,而不是完成一场马拉松。如果有人努力尝试某样事物,但是没能喜欢上它,我不会反对他,这就好比有人读一本书或者看一部电影,但是因为不感兴趣而决定半途放弃一样。
有些时候,我真的很厌烦短视频平台上那些一边晒自己的肌肉线条或私人飞机,一边侃侃而谈应该如何变得更自律的人。那些人拥有了一切,是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一个他们热爱的故事,一个让种种牺牲感觉良好的故事。如果你已经在你的生活里找到了叙事牵引力,那么纪律的形成就简单多了。我们与其坐在原地为缺乏自律而感到羞愧,还不如找到一个我们愿意在其中应对种种挑战的故事。
如果你把我关进一所没有纸和笔的监狱,我就会在自己的脑子中写。有些时候,我也会没有写作的心情,但是想要看看这样的日子里我能在纸上写出什么东西,这样的欲望依然会迫使我动笔写作。
我这辈子都想要写重要的书,做重要的项目,甚至成为重要的人。这些努力的回报还不错,但是跟成为一名父亲相比,绝对没有任何一件事让我觉得自己更重要。艾米琳出生的那一秒钟,我毫无犹疑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必要性。我之前从未想到过这一点。正如作家安迪·斯坦利所言:“你为这个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可能不是你做的某件事,而是你养的某个人。”我想补充说,你最能从生活中感受到意义之处,可能不在于你的成就,而在于你以他者的名义做出的必要牺牲。
意义的中心是爱:爱我们的项目,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社群和我们的家人。我们一定得找到某种把我们从自我中抽离出来的东西。
当我们的孩子在晚上哭闹的时候,我们身心俱疲,满口抱怨,怀疑自己是不是失去了自由。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确实失去了自由。但是我们也收获了意义。意义是有代价的。
真正的问题是:你对什么东西有持续不断的好奇,这份好奇又会不会指引你走向一种愿意为之牺牲的生活?什么是你宁愿放弃自由也想创建的东西?
英雄问:“要是这样会怎样呢?”
有时候,我正在写一个故事,而情节似乎卡住了,这时我就会问自己:“要是这样会怎样呢?”要是英雄坠入了爱河会怎样呢?要是英雄在一场银行抢劫案中被抓了会怎样呢?要是英雄发现她有穿墙的能力会怎样呢?要是这样会怎样呢?这是作家为冲破阻碍而提出的绝妙问题。
“要是”在生活中也不是一个糟糕的问题。要是你辞职会怎样呢?要是你在房车里生活一年会怎样呢?要是你领养一个孩子会怎样呢?
“要是”是一个通往冒险的问题。它把你带进一个故事里,让你为早晨起床而兴奋不已,也许还有一点紧张。
多年前,我问自己:“要是我写一本书会怎样呢?”然后,在写了几本书之后,我问自己:“要是我写一本商业书会怎样呢?”然后:“要是我创办一家学习发展公司会怎样呢?”最近我问自己的是:“要是我在美国的政治进程中创造出第三条路会怎样呢?”
用要是提问可以在你的生活中促成不可思议的变化,并给你一个早上起床的绝佳理由。
英雄需要一个“待办事项”。如果这件事是令人兴奋的和十分重要的,英雄就会在起床时感受到行动的迫切性。这是叙事牵引力的精髓。
英雄可以加入另一个故事
关键在于,不论是开启某件事,还是加入某件事,这件事都要在我们的生活中创造出叙事牵引力。再复习一次,叙事牵引力就是一种感觉,感觉到我们的个人故事实在太有趣,以至于我们难以无视它。我们也许不是一直都喜爱它,但是我们不能不做它。即便它让我们精疲力竭,即便我们发现自己满口抱怨,我们还是身处其中。这个故事“吞下”了我们,让我们始终保持对自己人生的兴趣。
选择投身于一种使命,有时甚至比构想出一种自己的使命更令人兴奋。有一群人正在改变世界,加入他们,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是一件无与伦比的事。
在开始创建自己的人生方案时,你要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你要创建的是什么?你要加入什么故事?你的生活在一年、五年和十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