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主开着直播赚钱,手里卖的东西也能赚钱,那真是赚到手发软,但是如今这里却完全是两幅模样,月入十万到日赚几十,摊主流下了泪。
为什么曾经爆火的网红夜市变成了今天这副模样?它还有再次辉煌的可能吗?
在去年到上海旅游所搜必去的一个地点,那推荐率极高的一处就是“冬日市集”,本地人对于这里的喜爱程度非常高,去年夏天,这个夜市就火出了圈,因为规范整齐、环境优异,周边居民很喜欢这种氛围。
那些老夜市的环境相对更加脏乱,而这里就成为了一片对比鲜明的“净土”,但是在今年7月的时候,人流量就有了明显的下降,时隔五个月有急着再一次来到这个地方,却发现这个曾经爆火的网红市集“连根毛都不剩”了。
这位摊主姓刘,在今年8月份时正式退出了市集,在交流过程中,他的言语中满是无奈和可惜,毕竟在这里最辉煌的时候,刘先生一个月的收入高达10万,但是临近退出的时候,一天入账不过几十,真是天差地别。
要知道这两年的大环境其实并不乐观,经历了三年疫情之后各行各业都在慢慢寻找回温的手段,能在上海实现一个月10万收入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现在给别人打工的竞争压力和绩效压力是那么大,摆摆摊就能完成如此的高利润确实很令人羡慕。
最开始的时候这里并没有那么豪华,不过是附近居民随便摆摊找个营生罢了,后面来摆摊的人越来越多成为了一个临时商场,然后才开始统一规范化,从模样上要求了一下,就这样慢慢火了起来。
随着市集越来越火,来摆摊的人也越来越多,不论是清洁还是管理都没有早先那般轻松了,有的时候工作人员实在应付不过来,不过大家的自觉性还算可以,勉强是维持了下来,但是记者就更好奇了,怎么听上去事事都很顺利,但结果却如此不尽人意呢?
为什么大家都赚不到钱了
他最忙的时候一天能卖出300份锅包肉,一个月10万元如兜,但是怎奈辉煌只是一时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市集经济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多的市集拔地而起,人们的选择变多了,这里也不是唯一,而是选择之一。
在今年7月份的时候收入就远不如以前了,人流量也是肉眼可见的下降,虽然一个月还是能有破万的收入,又挺了一个月之后就不行了,游客数量明显减少,整体收入降低,摊主们一个个“失魂落魄”的逃离了这个伤心地。
到了今年10月份的时候中欧街夜市就已经是全部关停的状态了,从当地人拍摄的视频中来看,这里哪还有繁华的样子,垃圾遍地就如同垃圾场一般,谁能想到这里曾经人声鼎沸、灯火通明。
而昏黄的陨落和主办方的一系列操作也逃不开干系,据刘先生所说这个夜市可以说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旁边就是地铁和居民区,下班时候人们溜达溜达就过来了,而且在短视频平台的宣传力度也很大,所以很具长久发展的潜力。
市集一直以来确实也办的好好的,但偏偏市集总是跳闸断电,有的时候一夜跳闸好几次,而且这里规定不能使用燃气,大家都是靠电做东西的,电一停还怎么出餐,客人的体验感直线下降。
而且最恶心的主办方有时会无缘无故的关停,4月份的时候关了两天,5月份更是直接关停一个月,摊主们和消费者对此都有所怨言,货都备好了,结果没地方卖,而千里迢迢来到上海的游客却见不到这里的盛景。
本来是很火的一个夜市,在关停一个月之后人流量有了明显的下降,原本的收入也是大打折扣,并且卫生保障也越来越有问题,本来这里的保洁人员有5个人,但是主办方为了减少成本,辞掉了3个人。
越来越多的事情堆积在一起,让这个夜市的口碑越来越差,消费者不愿意来那是板上钉钉的,只能说有些人是真的不会做生意。
都是利益搞的鬼
其实这些摊主为了给顾客们留下好印象费了不少的努力,早年间大家都说路边摊的食物不卫生不安全,为了让自己的口碑好一点,这里的摊主将自己摊子收拾的利利索索,食物也保证安全新鲜。
但是这些主办方不及时清理垃圾让整体形象“黑”了不少,但是主办方也表示自己有苦难言,这块场地的租金、电费、人工都需要花销,节省成本也是不得已的选择,两方各有各的说法,也没法将责任推给哪一方。
不过市集生意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摊位的租金也并不便宜,有的人餐车比较大就需要占用两个摊位,一个月租金7000,再加上电费400,垃圾行李费300,如果真的有200个摊位,看样子主办方应该很有的赚才对。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夜市都已经彻底“陨落”了,别说能不能回到巅峰,就算是再开起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屏幕前的观众您觉得这个夜市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希望您能留下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