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路矿学堂拱门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由英国福公司(PekingSyndicateLimited)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焦作路矿学堂是晚清时期由外国人开办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同时也是在中国创办最早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矿业高等学府,跻身中国最早一批近代大学的行列。
1、焦作路矿学堂时期
1909年3月,焦作路矿学堂成立。
1913年12月,首届学生毕业后,英国福公司停办了焦作路矿学堂。
2、福中矿务大学时期
1915年6月,恢复办学,定名为福中矿务学校,确定每年6月5日为校庆日。
1919年2月,学校举办专门本科后成为一所既有预科又有本科的专门学校。
1921年夏,学校增设大学本科,更名为福中矿务大学。
3、焦作工学院时期
1931年4月,改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私立工学院。
学校东大门1938年7月,抗战期间,学校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与北洋大学、北平大学、东北大学所属工学院合并为国立西北工学院。
1946年7月,焦作工学院在河南洛阳复校,9月迁至江苏苏州。
1949年4月,苏州解放,更名为国立焦作工学院。9月迁回焦作工学院原址。
4、中国矿业学院时期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筹建中国矿业学院。
1951年4月,在天津举行开学典礼和成立大会。
1952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采矿科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
5、北京矿业学院时期
1953年9月,学院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
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刘延东同志考察学校
1970年5月,13所“京校外迁”高校之一,从北京搬迁到四川省合川县。
1978年2月,学校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7、中国矿业大学时期
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同年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1988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改名为中国矿业大学。
1997年7月,将北京研究生部改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2000年2月,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2009年10月,举行建校暨中国煤炭高等教育100周年庆典,同月北京校区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校坐落于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该市拥有超过六千年文明史和四千年建城史,并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历史底蕴,被称作“东方雅典”。徐州作为江苏省第二大城市、全国经济30强城市、国家重要交通枢纽和国际新能源基地,是国务院定位拥有地方立法权的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
学校校址分南湖校区和文昌校区,总占地面积4413亩,校舍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校图书馆藏书226万册,数字图书89万册。南湖校区作为本科生基地,是一个集信息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它位于徐州市南郊,北临三环南路,与小南湖隔路相邻,东临新茶路,与云龙湖公园、泉山风景区相接,西至拉犁山脚下。这里有山有水,具有典型的水乡环境特色,总占地面积2858亩,南北长约1700米,东西宽约1200米,呈不规则长方形。北区主要为10多个学院实验楼、专业实验室、电子实验中心、CAD实验中心、培训中心等;南区主要为公共教学楼及院系教学行政办公楼。
学生生活区位于南湖校区西面,西达拉犁山麓,与教学区隔水相望。区内建筑呈指状分布,使拉犁山的景色也渗入其中,并与校内生态交往带融为一体。由碧水、绿岛、广场形成的生态共享区,位于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的中间,其地形、地貌及水系采用江南园林的构思,形成了一泓蜿蜒曲折的水面,岸边有大量亲水平台与广场,为师生们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每隔一定距离便有跨河而建的步行桥联系东西两岸,把中央生态区分隔成了一系列明朗或曲折延绵的空间。
体育运动区分南北两个区。南体育区是主要的运动区域,布置在南湖校区的西南角,这里设有游泳馆、体育馆、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等,并有入口与城市道路相连,便于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北体育区在两宿舍区中间,方便学生使用。体育场地包括:3个400米标准田径场、30个篮球场、30个排球场、10个网球场、45个羽毛球场等。
学校建设了完备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8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矿业安全博物馆)每年接待社会各界的参观者14000多人。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评为江苏省唯一的“A类(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称号。
类别
名称
主管部门
葛校长与中德中心名誉主任施罗德先生交流截至2013年7月,学校同25所世界排名前200强的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并成立了国际学院以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协同模式。2009年学校与澳大利亚八所著名高校联合成立中澳学院,与德国四所高校合作成立了中德学院。2011年学校创办的“旅游孔子学院”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揭牌。
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成立于2009年10月。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学校与莫斯科国立矿业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德国波鸿工业技术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日本群马大学、越南河内地矿大学等矿业、能源、环境领域的11所世界知名高校共同发起并签署《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宣言》。联盟成员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为载体,在一次能源的绿色开采、洁净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广泛国际合作。
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称“中德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经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和中国前驻德大使卢秋田的积极倡导,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矿业大学与德国Bochum工业大学、DMT、DBT等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施罗德先生出任中心名誉主任,葛世荣校长担任理事长。中德中心被誉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范”,旨在加强中德两国在新能源、矿区生态环境、先进制造业、节能减排、煤矿安全开采技术与装备等领域合作。
中澳矿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4月。葛校长与国外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该中心是中国矿业大学与西澳大学、昆士兰大学三校联合共建的研究机构,中心在地质勘探、采矿与安全、选矿、煤基合成燃料、新能源、生态环境修复、矿业经济与环境法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并努力其打造成集人才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品制造为一体的产、学、研、经相结合的国际化合作平台。
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7月。联合研究中心旨在促进中美两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开展联合研究,首批优先领域有三个,即节能建筑、清洁煤、清洁能源汽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5家单位为中方清洁煤技术联盟团队,美方团队主要包括西弗吉尼亚大学、怀俄明大学、肯塔基大学等18家单位。
中文期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收录率100%
英文期刊:MiningScienceandTechnology
(PublishedbyElsevier)
Thejournalhasbeenindexedand/orabstractedbyEiCompendex,AbstractsJournal(Russian),ChemicalAbstract,CambridgeScientificAbstracts,CoalAbstracts
中国煤炭科技暨矿业安全博物馆学校多次成功举办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中国工程院冶金材料学部学术年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
1985年,第一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
1991年,第二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
1996年,第三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
1999年,第四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
2004年,第五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
2009年,第六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
2004年,混凝土与结构新进展国际会议(ICACS);
2007年,第八届国际“不连续变形分析及其在采矿和土木工程的应用”(ICADD-8)(北京校区);
2008年,第四届中国二次离子质谱学会议暨2008北京二次离子质谱学国际研讨会(北京校区);
2009年,亚洲城市环境学会第六届国际会议(The6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fAsiaInstituteofUrbanEnvironment);
2009年,亚洲太平洋国际煤层气会议(2009AsiaPacificCoalbedMethaneSymposium);
2009年,第十届中国MBA发展论坛;
2010年,第二届中国能源科学家论坛;
2010年,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
2011年,第二届中国测绘科学技术论坛。
重点学科
序号
学科分类
学科名称
所属学院
一级学科博士点
一级学科硕士点
校图文信息中心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建成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1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建设了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002年以来,矿大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国内外科技竞赛获得2700余项奖励,先后有16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2年,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国家精品课程
矿物加工工程
采矿学
通信电子电路
工程制图
省级精品课程
市场营销学
大学物理
高等数学
水污染控制工程
两院院士
姓名
院士
所在学部
备注
长江学者
年度
设岗学科
类型
全国排名
本省排名
本省
排名
学校
全国
总分
科学
研究
人才
培养
声誉
国家品牌11个
校长葛世荣
职务
【矿大校训】:开拓创新、严谨治学“光明使者”
【矿大校风】:勤奋求实进取奉献
【矿大精神】: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办学理念】: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华罗庚题)
【校庆纪念日】:6月1日
【校歌】:由教育家李敏修作词,张洪岛谱曲。
歌词:
太行之阳河水东,
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
源深流自远,
物阜民用丰。
山葱葱,
水溶溶,
努力,努力!
行健天同功。
中共中央委员
韩英: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书记、全国政协委员(采矿工程专业1958级)
于洪恩:中共中央委员、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采矿工程专业1958级)
汪啸风:中共中央委员、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机械工程专业1964级)
柴松岳: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经委副主任、浙江省省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5级)
陈郁: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省长
省部级干部
吴子牧:北京市委常委、大学工作部部长
张仲鲁:全国煤矿管理总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委员
钟子云: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全国人大代表、中顾委委员
张宝明: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全国政协常委(煤炭管理干部学院1986级)
范维唐:煤炭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采矿工程专业进修)
姜增伟: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
寿嘉华: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企业管理专业硕1987级)
付建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采矿工程专业硕1982级)
赵铁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管理工程专业硕1993级)
彭建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副局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1984级)
孙升林: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地质工程专业1978级)
候慎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82级)
周敬东: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全国政协委员(机械工程专业1962级)
张洽: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采矿工程专业1953级)
陶铠:光明日报社社长、副总编辑(电气工程专业1959级)
李润五:北京市副市长、市委委员(机械工程专业1960级)
金生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电气工程专业1965级)
李国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工业设计专业1964级)
尚勇:江西省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矿山工程力学专业博1982级)
毛志君:海南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采矿工程专业1954级)
郭开朗:湖南省副省长、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管理工程专业硕1994级)
谢广祥:安徽省副省长、致公党中央常委(采矿工程专业博2001级)
陈雪枫:河南省副省长(采矿工程专业1978级)
张国荣: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采矿工程专业1955级)
张汉英: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地质工程专业1957级)
武三松:山西省政协副主席(采矿工程专业1956级)
靳承序:山西省政协副主席(采矿工程专业1956级)
王信: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电力传动及自动化专业博1994级)
路耀华:国务院派驻国家电网公司监事会主席(采矿工程专业硕1989级)
王金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董事长(工程硕士班1993级)
刘彩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机电专业1969届)
张仕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采矿工程专业1979级)
解宏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1980级)
王虹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82级)
田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企业管理专业博2004届)
梁铁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北京研究生部控制工程专业硕1993级)
刘峰: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北京校区博2004级)
张文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北京校区工程力学专业2008届)
张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
师昌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陈清泉: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会长
范维唐: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工业部副部长
谢和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傅恒志: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校长、著名材料及冶金专家
高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主席团委员及技术科学部常委、副主任、清华大学校长
宋振骐: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
汤德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山机电工程专家
鲜学福: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山安全技术专家
张沛霖: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冶金学家
李恒德: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与金属物理学家
陈秉聪: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
刘广志: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质矿产部科技高级咨询中心顾问
何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
著名专家学者
张文奇:著名金属腐蚀防护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沈季良:著名矿井建设专家、中国煤炭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
李栖凤:著名矿井建设专家
柴化周:著名矿井建设专家
杨力生:著名通风安全专家
张守范:著名矿物学专家
谷铁耕:著名采矿专家
张仰均:著名选矿专家
席聚奎:著名热处理专家
吴京:著名煤矿基本建设及采煤机械化专家
许道生:著名冶金学家
袁慧灼:著名冶金学家
陈泽浦:著名稀土金属学家
靳锡庚:著名石油勘探专家
袁耀庭: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赵国堂:著名铁道工程专家,铁道部副总工程师
谭国富:著名经济学家(数学专业1978级)
屈金星:著名文化策划人、诗人
薛刚:著名策划人、辞赋作家
高校领导
张仲鲁:河南大学校长、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总务长
高景德: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主席团委员、技术科学部常委及副主任(西北工学院1941级)
傅恒志:西北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焦作工学院1946级)
谢和平: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矿山工程力学专业博1984级)
刘炯天: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选矿工程专业硕1986级,北京研究生部矿物加工专业博1995级)
柯文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力学师资班1978级)
李进尧:北京人文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采矿工程专业1954级)
谭书敏: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采矿工程专业1978级)
邹友峰:河南理工大学校长(工程测量专业1990级)
焦留成:河南师范大学校长(电力电子专业博1998级)
徐建培: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地质工程专业1978级)
刘全顺:山东工商学院院长(北京校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2006届)
卢寿慈:武汉钢铁学院院长(矿山机电专业1951级)
孟祥才:徐州医学院党委书记(矿山机电专业1961级)
韩宝平:徐州工程学院院长(地质工程专业博1994级)
杨庚宇:华北科技学院院长(工程力学专业博1994级)
朱士中:常熟理工学院院长(工程力学专业1980级)
刘文锴:河南工程学院院长(北京研究生部工程测量专业硕1986级)
刘大锰:石河子大学副校长(北京研究生部地质工程专业博1991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