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经历了一件有趣的事:我在互联网平台上发了一个小帖子,讨论对于家长来说,把个人学习和研究的精力,投入自己做好投资、和给孩子辅导作业这两个不同的方向,哪个方向将来为家庭赚的钱更多。
要知道,在今天学生们面对无数考试、分数决定绝大多数结果的时代,辅导孩子学习成为许多家长的噩梦。然而,如果我们把眼光看向投资,会发现如果把这些分析考题的精力,放到学习价值投资、把投资搞好上,对于家庭的整体收入往往会多得多。(学习投机用错方向姑且不论。)
但是,许多家长宁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辅导孩子功课上,也不愿意抽出一部分精力去学习价值投资、阅读公司的公告和基金报表,结果家里的投资没做好,亲子关系有时候也给搞的很糟糕。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不经济的行为。
这里,就让我们来看看,人们对于这个“家长辅导作业和研究投资哪个更划算”的问题,究竟是怎么看待的。
“我在想一个问题,很多家长,其实只要拿出自己娃做作业10%的力气、甚至只要2%的力气,来跟着祖师爷好好学,把现在的家庭资产打理好,将来就能赚到娃一辈子工资的10倍、甚至100倍的钱。”
“但是,家长们为什么自己就是不愿意好好学投资,逼起娃学习来却一头劲?看基金的报表、算股票的估值,难道还能比高中数理化难?难道能有多少娃好好学习,以后就能赚到祖师爷1%的财产吗?”
在这个帖子里,我所说的祖师爷,指的就是一些久负盛名的价值投资大师,包括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彼得﹒林奇、霍华德﹒马克斯、塞斯﹒卡拉曼等人。在我看来,这个不等式是非常简单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简单的模型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假设这里有两位家长A和B,每人的孩子今年都是6岁、马上要上小学,每家都有100万资产。
家长A每天努力辅导孩子作业,对自己的投资不闻不问,扔在银行每年赚2%,天天陪着孩子学习小学初中高中课程。家长B对孩子的作业懒得上心,觉得孩子学习好不如自己投资做好更有用,把所有学习精力放在自己的投资上,每年复利投资赚了15%。
那么,等到16年以后、也就是孩子22岁大学毕业(B的孩子也许因为没好好做题,结果没考上大学,但是也22岁了),这两家的财产差距有多大呢?通过简单的复利计算可以知道,家长A会有137万元,家长B会有936万元。
这时候,两个家庭的财富差额会达到798万元。也就是说,当两家的孩子都在22岁的时候,考虑到两家的投资年回报率之差是13%,A家长的孩子得要每年多赚104万元,才能在当年回报上和B家长打平。
事情还没完,如果等两家的孩子都长到30岁、也就是这个实验开始24年以后,两家的财富差额会达到2,702万元(A家长拥有161万元,B家长拥有2,863万元),A家长的孩子需要每年多赚351万元才行。
以上的计算,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即使考虑到通货膨胀和工资增长,但是从绝对大概率的角度来说,辅导孩子做功课的投入,其财务产出远远小于自己好好研究投资。把研究中小学数理化语文外语的精力,拿来研究商业逻辑、企业报表、基金持仓,会赚更多的钱。
而且,以上的模型,还是以比较保守的参数进行计算。对于今天一线城市的中产家庭来说,家庭资产(房地产也是资产的一部分)很多不止100万,而好的价值投资者的长期收益常常高于15%:在不够成熟、充满机会的中国市场尤其如此。
其实,这个模型中所蕴含的道理,我们从一个事实就可以看出来:许多人都知道巴菲特等人的投资业绩,都知道霍华德﹒马克斯的橡树资本,都知道林奇的麦哲伦基金,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孩子是干什么的?(马克斯的儿子跟着他一起做投资,有些人因此听过他。)显然,对于投资大师来说,他们财富增长的光辉,远远盖过了他们的孩子所取得的成就。
而且,对于今天的家长来说,投资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真的比中小学课程简单。早年我在平安资产管理公司工作的时候,同事之间有句笑话就说:“做股票需要小学4年级的数学就够了,不就加减乘除嘛。债券可能要复杂一些,大概要用到6年级的数学,包括平方开方之类了。”
笑话归笑话,但是如果看一下今天中小学的学科之难,包括理科那些非常复杂的公式、文科需要背下的无数语法(不夸张的说,不少英国人都不如中国高中生懂的英语语法多),我们就会知道,单纯从智商投入来讲,学价值投资和学中学课本,真的指不定哪件事更难一些。
其实,巴菲特也曾经说过:价值投资不需要多高的智商。在1991年于圣母大学进行的演讲中,巴菲特就曾说:“投资中最重要的不是IQ(智商),智商不是投资中的稀缺要素。”
一、价值投资根本不可能赚到多少钱,要是价值投资真的这么容易,为什么没几个人做呢?(巴菲特、裘国根等人用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价值投资确实可以赚到不少钱。没多少人做的原因,主要是这种方法有点反人性,不下点功夫不容易学会,而不是这种方法无效。)
二、股票市场就是骗局,没多少人在股市里赚到钱,不信看看身边的人就知道了。(多看看价值投资大师,会发现他们赚了不少钱。至于身边的人,那身边的人会散打、摔跤的也没几个啊,能说散打、摔跤这些技术无效吗?)
三、如果投资真能赚钱,那么为什么很多基金都亏钱呢?难道基金经理不专业吗?那么聪明的人都赚不到钱,价值投资怎么会赚钱?(在资产管理行业,短视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导致很多聪明人没有赚到钱,但这不代表价值投资不赚钱。而且,“基金不赚钱”的观点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因为在2021到2023年的基金熊市中,许多基金没赚钱。如果拉长了看,股票型基金还是盈利居多。)
四、价值投资如果赚钱,为什么别人不学呢?既然没人学,就是不赚钱。(价值投资没什么人学的原因,主要是这门技术和人性相左、而不是这门技术没用。这就好比规律饮食、充分休息、适当运动对身体好,但是也没几个人能做到一样。)
五、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不一样,价值投资在美国能赚钱,在中国可赚不到。(其实中国市场许多人做价值投资都赚了钱,比如陈光明、曹名长、裘国根等等。而且,从市场经济构成来说,中美市场之间的“同”也多于“异”,两个市场中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
六、价值投资的技术和技巧太难了,学不会。(这个观点嘛,如果根本不好好学,当然不会了。就比如我也不会讲法语、也不会操作迫击炮,为什么呢?不是因为法语难学、因为迫击炮操作难学,而是因为我根本没学嘛。)
第一个答案,是“让别人干活总是容易的”。也就是说,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如果让自己去努力,把资产按照理论上可能正确的方法,投入到未知的领域,大多数人是会感到恐惧的。而如果让孩子去好好学习、让别人去干活,干不好就是别人的责任(而不是我的责任),在心理上无疑会感到好受一些。
第二个答案,则指出了惯性思维的作用。对于许多家长来说,由于自己在之前人生经历的几十年中,学到的主要就是“好好学习”,而不是“好好做投资、好好搞资本配置赚钱”,因此他们在面对“陪作业和学投资”二选一的选项时,容易跟着习惯走、很难跳出这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