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技术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翻译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际上不少大学在翻译课程中高度重视翻译技术和翻译工具,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的渥太华大学、美国的卡内基一梅隆大学等。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一些高校也是如此。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这些高校在机器翻译、术语管理、翻译技术培训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翻译测试等方面已经摸索出比较完善的体系和有效的方法。

长期以来,大陆翻译界对翻译技术重视不够。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译员开始重视翻译技术,并使用翻译工具来提高翻译效率,Trados、DdjaVu等翻译记忆系统逐渐为译者所熟悉。翻译研究和教学界也开始重视对翻译技术的研究(王正、孙东云,2009:16)。例如,吴(2006:55)认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对翻译教学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并着重介绍了Trados等翻译记忆软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徐彬(2006:59)系统介绍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概念和分类,并论述了如何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有效应用于翻译教学。吕立松、穆雷(2007)对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作了系统回顾,介绍了海外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现状,并建议国内高校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纳入翻译教学之中。

1当代社会对翻译服务和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

1.1对翻译服务的要求

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迅速,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何低成本、高质量地及时多语言信息,成为企业的难题之一。在这种要求下,翻译服务行业发展成为更大意义上的语言服务行业,专业翻译人才纳入语言服务行业人才框架之中。

1.2对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译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事实上,译者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假如译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失去其竞争力(Samuelsson-Brown,1996:280)。当今社会,只有熟练掌握翻译技术的译者才称得上是高素质专业翻译人才或职业译者。因此,黄友义(2010:49)指出,目前中国的翻译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翻译市场需要大批专业化、职业化和技能化的翻译人才。

2翻译技术的优势与翻译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2.1翻译工具和翻译技术

翻译工具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广义的翻译工具指能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便利的所有软硬件设施,如文字处理软件和设备(包括计算机)、扫描仪录音设备、文本格式转换软件、电子辞典、在线辞典、在线搜索引擎、在线检索数据库、光学字符识别软件等;狭义的翻译工具指为提高翻译效率、优化翻译流程而设计的专门的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软件(钱多秀,2009:50-51)。目前,西方的CAT主流软件有SDLTrados、DejaVux、Wordfast、WordFisher等;中文区的CAT主流软件包括雅信CAT软件、华建机器翻译软件系列、传神辅助翻译及管理平台、译典通(Dr.Eye)、泽经(Transwhiz)等(文军等,2010:125-144)。

2.2翻译技术的优势

以翻译记忆系统为核心的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也显示出巨大优势:①帮助学习者熟悉翻译实务,提高实践能力;②用双语语料库辅助翻译教学;③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王正、孙东云,2009:17-18)。

2.3翻译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Sehaler(1998:155)认为,翻译职业参与本地化等兴趣盎然、获利丰厚的翻译活动,就必须逐步解决传统职业价值体系与新技术之间的冲突。这就意味着需要彻底改变译者的职业思想系统,并把翻译技术课程纳入译者培训项目。为此,翻译学习者毕业之前必须了解各种翻译工具,并且能够选择使用其中一些典型的工具。Kingscott(1996:295)也认为,不把技术类问题纳入译者培训项目,大学里的翻译教学就会越来越远离实践,并被边缘化,及至最后丧失与翻译任务的关联性。因此,技术进步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沟壑必须填平。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必要进一步将技术类培训纳入译者培训项目,熟练掌握翻译技术正在逐渐成为译者的先决条件。徐彬(2006:59-63)认为,将CAT技术教学纳入翻译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解释:翻译市场的需求、翻译机构对技术的要求以及项目和报酬的网络化交付。徐彬等(2007:85)进一步指出,必须向翻译学习者介绍翻译记忆的基本理念,帮助他们掌握核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为他们走上社会之后的翻译实践服务。实践证明,熟练掌握CAT技术的毕业生在面临软件企业和欧盟组织等高技术化翻译环境时的确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如何将翻译技术纳入翻译学习者的课程体系,成为翻译教学领域的一个新话题。Bowker(2002:15-20)主张,将翻译技术引入译者培训课程体系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分析翻译技术对翻译教育的影响、探讨人机互动问题、学会翻译技术评价方法、考察翻译工具改变常规翻译实践的方法、为翻译实证研究提供数据、夯实基本的翻译技巧。

3翻译技术: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往往由课程板块或教学模块构成。钱多秀(2009)较早提出CAT技术教学的课程板块,主要涵盖如下八个方面:机器翻译和机辅翻译史、机器翻译和机辅翻译的原理、翻译工具及其功能、语料库与CAT、术语与术语库、对齐与翻译记忆、主流CAT工具以及CAT与全球化和本地化。

鉴于职业译员在翻译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信息技术,徐彬(2010)在设计CAT教学模块时,从广义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出发,设计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翻译信息技术(包括高级文字处理技巧、数字文本获取技术、输入技术、搜索技术以及语料检索等)、术语工作、CAT系统应用以及翻译项目管理。

4翻译技术教学:困难与应对策略

若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便会降低翻译技术教学的难度,从而提高翻译技术教学的效率与价值。为此,我们提出如下三种基本应对策略:

最后,要解决翻译环境问题。在实际翻译教学中,不能只训练学生的翻译水平,而是要从接受任务、建库、初译、校对、定稿、人库等各个环节进行训练,即实现翻译流程一体化训练。应该大力倡导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和教师到翻译机构、公司顶岗实习,体验整个翻译流程,以增加其实战经验与项目管理意识。

在解决困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构建各具特色的翻译技术教学模式,完善翻译技术课程群建设,构筑特色教学,是各个翻译培养单位需要思考的问题。

5翻译技术教学:个案分析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在2008年建成CAT实验室,引进Trados(大网络版)翻译软件,并与英国某专利翻译公司(北京分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在翻译技术教学方面不断摸索,结合国内外高校在翻译技术教学上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翻译技术教学模式。

5.1师资培训

5.2翻译技术教学

(1)翻译软件。目前在全球翻译记忆市场上,SDLTrados处于领先地位,它有强大的网络共享、术语管理、翻译项目管理以及格式转换处理等功能,为专业翻译领域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

(2)高级文字处理技巧。在培训初期,学生不接受“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不够熟练”这一说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会逐渐改变态度,并承认这一事实。徐彬(2010)提到:80%的用户只了解Word中20%的功能。而恰恰是另外80%的功能,能提升办公自动化以及翻译工作的效率。此类技巧包括高级查找与替换、样式功能、自动生成目录和索引、宏、标记文档修订、自动排序等。这些技能可以通过课堂演练、课后作业、文本翻译等操作不断得到强化。

(4)语料库建设。建立语料库对于翻译研究者来说意义重大。罗选民等(2005:53)指出:“翻译的语料库研究证明语料库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在西方翻译领域,对探讨翻译文本的性质、译者的个人风格、源语对目的语句型的影响、源语对文本类型的影响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翻译实践中,语料库建设会大大提高相似文本、相似主题材料的翻译效率。Bowker(转引自邓静、穆雷,2005:320)认为,在翻译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建立翻译语料库的方法,能促进翻译课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促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

5.3课堂翻译强化练习

在基本翻译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再用另一个学期(18周),强化翻译技术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该阶段分为课堂和实习两部分。课堂教学部分的工作流程如下:

5.4翻译实习

经过在校强化训练后,可以安排学生到合作翻译公司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配不同任务,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所有的翻译任务中。通过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翻译的整个流程,提高翻译服务理念,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翻译公司也可在此过程中发现人才,形成互利合作的良性循环。

本翻译技术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翻译的认知过程以及对职业实践的参与意识。在该模式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各种技能和知识,并为职业翻译的整个过程积累经验,从而增强择业和从业的信心。

大学英语翻译是英语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多种因素影响,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当今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已被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推动英语翻译教学改革。

关键词:

信息技术;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英语翻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当前因对翻译教学重视不够、翻译教学模式陈旧等原因,致使翻译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求,这一矛盾日趋突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立了新的教学目标,提出全新的教学模式,突出贯彻先进、满足学生兴趣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5]。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怎样把多媒体与网络通信和英语翻译教学充分融合,提升教学效率,实现培养目标,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者研究表明,当前的翻译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播中,教师只重视翻译的最终结果,即从学生的译文中检测学习效果[4]。这种教学模式下,主要由教师讲解翻译理论与技巧,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且传统翻译教学目标主要是训练学生掌握词汇与句子这两种语言的转换能力,并不是让学生掌握语言应用能力,无法培养学生英语翻译实际应用能力。

(二)翻译教材陈旧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可以弥补传统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工具普遍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将课程内容以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进行展现,使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增加教学信息量。多媒体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可创设翻译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语境中,接受英语的熏陶。

(二)提升翻译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课堂教学内容

(二)网络平台教学内容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通常来说,网络平台各模块内容主要如下:翻译专业知识,包含翻译技巧与方法、专业知识、职业知识等内容;翻译资源库,包含职业场景模拟、优秀翻译赏析、试题、翻译素材等;翻译学习辅助工具,如翻译软件,在线词典、论坛讨论区等;教学管理,包含作业提交系统、学习记录等;在线交流论坛,提供学生与学生或老师的在线沟通。

(三)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生翻译能力评价体系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反馈是评价体系的建设。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保障。以网络平台教学为基础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其评价体系是多元化的,更具客观性。多元化评价的依据主要参照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课堂表现;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记录学生课外学习的功能,且平台能够根据预设的操作自动汇总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学习档案。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作者:陆莉莉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鄂雨虹.浅议英语翻译教学的模式创新[J].海外英语,2015(9).

[2]黎俊.网络辅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

[3]李娜洋.数字信息化时代培养英语翻译人才研究[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11).

[4]刘性峰.数字化时代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5]王春雷.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J].商,2014(33).

[6]王东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J].科技创业家,2013(24).

关键词: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对等的相对性

Abstract:Functionalequivalencytheorycoversresearchonlinguistics,semantics,anthropology,andcommunicationengineering.Basedonthemultipletranslationtheories,Nidaofferedmoreeffectivetheory,whichneutralizesthedebatingof“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and“untranslatability”,andexploresadifferentwayintranslationatthemaximumlevel.

Keywords:functionalequivalency,formalequivalency,relativeequivalency

引言

近年来,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科技术语翻译中有着引领作用。他认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信息”[1]。人们虽不能把不同语言的翻译像列方程式一样都对等起来,但借助于近似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借助于科技发明成果服务于人类的相同功能,如何最大限度地找到词汇上的对等和功能上的对等,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词汇对等

词汇对等是奈达主张的功能对等中最基本的元素。科技翻译中的词汇对等所占比例尤其庞大。一项新的科技成果,只要找到词汇概念上的对等,就有了在各语言文化环境中传播运用的可能。

1.词汇意义上的对等

没有词汇,就没有句法,没有篇章和文体,对等便无从谈起。在人们的想象当中,词汇对等应该是简单易行的事――引进一个英语单词,找个汉语单词对应上不就行了吗?其实并非仅仅如此,在包罗万象的科技领域中,发现真正对等的翻译词汇,不但包含着对两种语言的熟悉、专业知识的精通,还需要有社会文化等多种领域知识的铺垫。

2.词汇形式上的对等

在奈达的词汇对等翻译理论中,把科技术语本身所体现的意义直接翻译到目标语的对应词汇中算是翻译者和使用者的一大幸事,这也是两种语言的巧合之处。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样的词汇对应和吻合时有出现。比如,热电偶(thermocouple)是一种常见的温度检测传感器,其原理是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通过电气仪表(二次仪表)转换成被测介质的温度。thermo是英语词根,汉语是“热”的意思;couple的汉语是“对,双;配偶,夫妻”等意思。“偶”在《新华字典》中解释为:“用木头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像;木~戏。双,对,成双成对。”[3]这里用“偶”表示“两端”,再加上“热电”两字,可谓画龙点睛。

3.词汇发音的对等

科技术语中,有很多英语和汉语发音相似的词汇,与象声词和拟声词很类似。这些翻译过来的术语是按英语的发音来对应合适的汉字,构成音译词,通常是把汉字当成“音标”符号,用来表音,兼顾意义对等,所以也称其为“两种语言的零翻译”。比如,radar是radiodetectionandranging的首字母缩写词,意为无线电探测和距离范围,译成汉语后为“雷达”。汉语的“雷”字可以给人雷鸣电闪的联想,“达”又有到达、通达的意思。尽管是音译,却获得了声音对等兼顾意思对等的双重效果。AIDS是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的首字母缩写词,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最初的简称为“爱滋病”“爱之病”等,引起了很多负面影响。翻译工作者在考虑发音和意义对等的同时,也要考虑受众的心理感受。经过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后,AIDS的简称被确定为“艾滋病”,被人们广泛认可。

这样的术语在科技翻译中所占比例较大,使用效果也非常好。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术语直接对应的是事物本身,基本不需要读者从英语到汉语的心译过程。

二受众认同对等

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只有受众认同,译文才具有生命力。这其中包括文化意识认同和汉字选择上的认同。

1.文化意识的认同

2.汉字选择的认同

三相对对等

世界的语言文化纷繁复杂,种类庞多,尽管人类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共性,但是要想找出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的完全对等,某种程度上也是不符合语言的自然规律的。在翻译标准上,中国翻译界一直奉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西方翻译理论中虽有形形的翻译派别,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核心概念对等理论。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也主张尽可能让翻译过来的语言最自然,最贴近原文的意思,即对等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可能完全对等。

1.形式对等的相对性

奈达强调的翻译中的形式对等,主要是语音、词汇、语法等概念的相对对等。音不对等毋庸赘言,词汇不对等则比比皆是,这些用词差异是长期以来不同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之一。如表1所示,汉语术语都有“厂”这个语素,但是对应的英文却有plant、factory、works、mill、laboratory等单词。

2.功能对等的相对性

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在语言、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重新组织信息形式和语义结构进行交际。要求目的语在不同的语言结构中尽可能完满地再现源语的意义。但事实上,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科技水平发展也极不平衡,非要找到翻译中功能上的绝对对等只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比如:blacktea译为“红茶”而非“黑茶”,luckydog译为“幸运的人”而非“幸运的狗”,dogleg是指“高尔夫场地的弯曲球道”而非“狗腿”,greenhand译为“新手”而非“绿手”等。在这里,我们需要克服文化差异,译成其要表达的含义,保持功能上的相对对等。

四结语

事实证明,多年来,进入中国的科技术语不但可译,而且直译、意译各有侧重,相互呼应。值得注意的是,在术语学中,直译是意译的一种方式;而在翻译学中,通常直译和音译并列视为翻译的两种方式。这是有区别的。

借助于奈达关于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可以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在科技术语的“直译”“意译”和“不可译”中的对立状态。直译侧重于形式上的对等,意译侧重于功能上的对等,两者不应截然分开,应该考察哪种译法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人们愿意接受的译法,才是生命力最强的。只要有科学的翻译理论和原则,科技术语的对等程度就会越来越高。

[1]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5.

[2]HornbyAS.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10版.英国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78:156.

[3]新华字典编辑室.新华字典[M].8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33,349.

关键词:术语翻译embodiment中国知网接受度

一、引言

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但也是翻译中的难题。关于术语翻译的研究,姜望琪[1]提出了术语翻译的三条标准:准确性、可读性和透明性。侯国金[2]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系统性及可辨性是术语翻译的根本。信娜[3]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统计方法对术语翻译进行了定量分析。王媛[4]探讨了科技术语翻译网上语料库建设问题。在陶李春的采访中,张柏然指出:“未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影响我们的翻译,语言服务、本地化技术被提出水面,这里面牵涉的面很广。”综观,术语翻译的研究视角丰富,但标准莫衷一是。本文拟从信息技术视角――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探讨术语翻译的接受度。

二、术语的特点

术语(term)的希腊语词源是Terma,意为“界限”。术语是专业领域内指称概念的词或词组。奥地利著名科学家维斯特根据索绪尔的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思想,提出了术语由语言、语言的符号、意义、意义指称对象四个部分两个层次构成的术语模型。术语具有独特的特点,如准确性、单义性、系统性、简明性、语言正确性、理据性、稳定性、能产性等。单义性指在一个学科领域内,一个术语只表达一个概念,且一个概念只用同一个术语表达。系统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指特定领域的各个术语必须位于一个明确的层次结构之中,共同构成一个系统;二是涉及多个学科时指称同一个概念的术语要进行协调和统一,由主学科确定,同时考虑副学科的使用习惯。稳定性要求一个术语一旦定名,一般不能轻易更改。这些分类标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术语翻译。但在我们看来,术语的翻译是否为社会所接受才是最重要的标准。

三、术语翻译的接受度

在多大程度上译语被读者所接受,即接受度是术语翻译的重要标准。术语接受度包括学科接受度和学人接受度。借助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术语翻译的接受度可通过选择恰当的参数进行量的评估和比较。

(一)术语翻译的学科接受度

例1Embodied,CognitiveandDialecticalViewofLanguagebyXunzi-Rethinkingthe

PhilosophyofLanguage:TheFifthPaperonLinguisticEmbodiment

译文:荀子论语言的体验认知辩证观――语言哲学再思考:语言的体验性(之五)(王寅,2006)

例1中,“embodied”译成“体验的”;“embodiment”译成“体验性”。这是一种意译法,得意忘形,符合术语的简明特性,体现了归化策略。

例2TheEmbodimentandCultureofMetaphor

译文:隐喻的具身性与文化性(尹新雅鲁忠义,2015)

例2中,“embodiment”译成“具身性”。这是一种直译法,忠实于原词的字面意义“身体的具体化”,但涵义稍晦涩,体现了异化策略。

例3EmbodimentasPrototypesandthePrinciplesofTypologicalTransformationinLanguage.

译文:语言涉身性的原型论与语言构造的拓扑变换原理(吕公礼布占廷,2016)

这三种译语,哪一种接受度高?据中国知网的数据,“体验性”的107条精确标题包括语言学(101)和艺术(6)。“具身性”的50条精确标题包括语言学(15)、心理学(21)、哲学(10)和艺术(4)。“涉身性”的22条精确标题包括语言学(10)、心理学(8)和哲学(4)。因此,在语言学领域三种译语并存,但“体验性”占绝对优势;在心理学领域译成“具身性”或“涉身性”,“具身性”更多,但从不译成“体验性”;在哲学领域多译成“具身性”,但从不译成“体验性”;在艺术领域译为“体验性”或“具身性”,但很少译成“涉身性”。根据术语学原理,这种情况下要分清概念的“源”与“流”,心理学是“embodiment”的源学科,故应该与“源”学科译语一致,翻译成“具身性”。但是,“体验性”已经在语言学领域形成了牢固的使用习惯,不容忽视。

(二)术语翻译的学人接受度

术语的最终使用者是人。对术语翻译的评价及认可程度均体现在学人的学术行为中。学人接受度分为学人个体接受度和学人群体接受度。学人个体接受度的设定参数是术语翻译总频数和他引总频数,学人群体接受度的O定参数是刊物的影响因子。我们来考察“embodiment”三种译语的学人接受度。

1.学人个体接受度

学人个体接受度的设定参数是术语翻译总频数和他引总频数。在中国知网以“主题”为检索条件,以“主题”并含“embodiment”为第二次检索条件,得出总频数和精确标题频数。所以,检索频数可分为三类:总频数、精确标题频数、文中涉及频数,二者相加之和等于总频数。精确标题译语如上例1-3,文中涉及译语如下例。“Embodiment”的派生形容词“embodied”译为“具身的”,与名词“具身性”一致,例如:

例4Howarefeelingsembodied?Itiscentraltothecurrentstudyofneuralself.

译文:感受是如何具身的?这个玄奥难解的问题就成为了当前神经自我研究的核心问题。(李恒威,2008)

源语“embodiment”的派生形容~“embodied”译成“涉身的”,与名词“涉身性”一致,例如:

例5Phenomenologyistheimportantwaytounderstandtheinteractionessenceof

embodiedcognitionandtoconstructtheinteractionphilosophy.

译文:现象学是理解涉身认知交互本质以及建构相应交互哲学的重要进路。(孟伟,2011)

例6SothispaperproposesEmbodiedEventStructureApproach,inthehopeofremedyingtheseproblems.

译文:为此本文提出“体验性事件结构”分析法,以期能弥补它们之不足。(王寅,2009)

例6把“embodied”译为“体验的”,是“体验性”的派生译法。三种译语的检索结果:“体验性”总频数2903条,其中精确标题频数107条、文中涉及频数2796条;“具身性”总频数105条,其中50条精确标题频数,55条文中涉及频数;“涉身性”总频数48条,精确标题频数22条,文中涉及频数26条。从总频数和精确标题频数看,译语“体验性”的学人接受度最高;“具身性”处于第二位;“涉身性”第三。

下面考察三种译语学人个体接受度的另一个参数――他引数。譬如,例句6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他引28次。这只是涉及某一译语单篇论文的他引数,整体评估需要考察每一种译语的总他引数。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和计算结果是:“体验性”,总他引950次;“具身性”,总他引541次;“涉身性”,总他引95次。所以,从他引数来看,“体验性”的接受度最高;“具身性”第二;“涉身性”第三。所以,中国知网显示这三个译语的学人接受度是:“体验性”最高;“具身性”其次;“涉身性”最低。

2.学人群体接受度

我们把学人群体接受度的参数设定为刊物的影响因子,包括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说明所发表的论文整体被学人群体引用率越高。例如,embodied译成“涉身的”,embodiment译成“涉身性”:

例句7EmbodiedCognitionScienceandDimensionsoftheEmbodimentofLanguage

译文:从涉身认知科学看语言涉身性研究的维度(林克勤姜孟,2011)

例7发表在《外国语》2011年第6期,其复合影响因子1.344,综合影响因子0.776。再如,embodiment译成“具身性”:

例句8TheMirrorNeurons:NeuralBiologicalEvidencesfortheEmbodimentofCognition

译文:镜像神经元:认知具身性的神经生物学证据(叶浩生,2012)

例8发表在2012年第1期的《心理学探新》,其复合影响因子0.742,综合影响因子0.368。Embodied译成“体验的”,例如:

例句9TheInterpretationofSubjectivity-objectivitybyMeansof“Embodied

Conceptualization”――AnAnalysisof40EnglishTranslationsof“Night

MooringbyMapleBridge”

译文:认知语言学的“体验的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王寅,2008)

例9发表在2008年第3期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其复合影响因子2.145,综合影响因子1.318。以上三本刊物的双影响因子存在差异,这说明它们发表的论文在学人群体接受的程度不同。为了客观并考虑到代表性和操作性,我们取三种译语的最小精确标题公约数22进行比较。结果是“具身性”的前22本被引刊物(被引次数从高到低排列)的总复合影响因子最高,达31.826;总综合影响因子也最高,18.993;“体验性”的总复合影响因子和总综合影响因子均位于第二位,分别为25.338和15.564;“涉身性”总双影响因子均处于第三位,分别为13.148和7.373。因此,中国知网数据表明:“具身性”的学人群体接受度最高;“体验性”第二;“涉身性”第三。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术语embodiment目前在语言学领域三个译语“具身性”、“体验性”和“涉身性”并存。根据学科的“源”与“流”术语学原理,这种情况下由主学科确定,所以从理论上讲,源语embodiment应该与心理学领域的译语一致,译成“具身性”。中国知网数据也表明,“具身性”的学人群体接受度是最高的。但是,根据术语的系统性我们不能忽视副学科已然建立的使用习惯,“体验性”在语言学领域拥有稳固的习惯,其学人个体接受度是最高的,这是由其译语语码简洁、涵义透明的特点决定的,故现阶段不宜人为改变。“涉身性”的接受度在三个译语中是最低的,应该逐步摈弃。

[1]姜望琪.论术语翻译的标准[Z].上海翻译,2005(S1):80-84.

[2]侯国金.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系统-可辨性原则-兼评姜望琪[J].上海翻译,2009(2):69-73.

【关键词】机器翻译;语言服务创新

一、机器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自1954年起,世界各国许多大学已经展开了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但机器翻译仍然没有在商业领域大规模应用。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些翻译服务公司开始使用一种非常原始的翻译辅助工具,通常称为翻译记忆库(tm)。tm工具将句子译文存入数据库,这样一旦需要翻译的文件重复出现同样的句子,译者就可以直接使用它们。基于此技术而形成的计算机辅助翻译(cat)便应用而生。相较tm而言,机器翻译则指完全自动化。理论上机器翻译能够让译者失业。然而,机器翻译技术输出的译文质量无法达到出版及终端用户使用的要求。因此,专业的翻译服务行业还将会继续存在多年,一边为机器翻译改进技术,一边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后

二、语言服务的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沟通越来越频繁,翻译量也越来越大,速度要求越来越快,甚至要即时翻译的需求,这就为创新者提供了大量机会。这给传统的翻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融合时代,需要翻译的内容正进一步从文档和软件版本转变成零散的文本、在多

屏幕上的音频和视频。终端用户、大众或病人会比现在拥有更大的控制权,他们将推动持续的翻译流应用。这个翻译流包含有公务类(公司、公众、立法)、社会类、共享类、增值类以及私人类信息。

翻译记忆软件非常适合出版商提供的静态文件的更新,但在翻译用户提交的动态内容时会显得力不从心。机器翻译技术将更快地走向成熟,并成为翻译服务业采用的首选工具。机器翻译平台将增加新功能,使专业用户能够添加数据(针对特定客户或特定产品的翻译记忆库、词汇表和目标语文本),这些数据几乎可以实时训练和定制化翻译引擎。

三、结语

信息技术对大型国际活动中语言服务的作用及创新,随着改革开放,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各个领域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中国将成为全球下一个经济中心。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在我国各大中心城市举办,如何让全球各个国家,各种语言的世界组织和人民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语言成为关键。机器翻译可用于每一项工作,与我们过去进行的成本高、耗时长的针对通用语言对的机器翻译开发对比而言,今后机器翻译的个性化开发可谓是巨大的进步。它将推动翻译记忆库数据的不断扩大。对于每一个新的作业,译者将寻找匹配的数据。因此,对于数据的需求将是永远无法满足的。

【参考文献】

[1]常宝宝,张伟.机器翻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8(2).[2]冯志伟.机器翻译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一、CAT与翻译教学现状

二、CAT在应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但也并非所有的应用文本的翻译都能运用CAT技术,一般来说拥有稳定而有限的术语群,内容重复性高,语义清晰的应用文本较为适合运用CAT技术,如天气预报、财经新闻、商务合同等。对这类文本的翻译要求极高的正确率和清晰明确的表达。这类用户需要准确地将自己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因而要求很高的正确率。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处理这种原文已经可以达到相当的成熟度,得到了专业翻译人员的普遍认可。这方面最著名的系统是Trados,占整个翻译软件市场的70%。

三、模拟项目翻译教学

这种新的阐释强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翻译经验的习得。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课程中的实践将会挑战传统的翻译课程与教学概念。把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用到翻译教学中,使二者有机整合从而改变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走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的培养之路,是信息时代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因此,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教学别是应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将。首先从思想上带给人们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使该翻译课程切实达到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目的。

四、CAT技术在应用翻译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障碍

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翻译教学,首先就要解决教学所需的资金、设备以及教学的环境问题。但目前来看许多翻译软件的高昂价格制约了CAT技术在翻译教学与培训中的广泛运用,而且设备和软件需要不断地升级和维护,记忆库需要不断更新,这又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现实是,文科类的学科教学与科研经费极为有限,若没有特殊政策,资金很难得到保证。虽然,教师可以先行选择试用版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教学演示,以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基本理念和运作流程,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一些主要功能,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没有资金的保障或者说找不到突破资金瓶颈的办法,开展这一类的教学与研究将会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第三,缺乏合适的适用于应用翻译教学的CAT教材。由于目前国内除了个别高校针对研究生教学编写了较为系统的CAT教材外,不少高校则是借鉴了一些国外经验、思路编制了较为笼统的实训教材用作CAT教学,但具体到某个应用型文本如商务合同等,此类教材还仍然有待开发。

五、结语

参考文献:

[1]吕立松,穆雷.“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J].外语界,2007(3)

[2]徐彬.“CAT与翻译研究和教学”[J].上海翻译,2006(4)

[3]王金铨.“英语定语从句汉译过程的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4]王克非.“高校机辅商务翻译课程建设及教学系统的开发”[J].中国翻译,2011(2)

[5]朱玉彬.“技以载道,道器并举——对地方高校MTI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2(3)

作者简介:

居蓓蕾(1982.11——),女,上海商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教学

关键词:归化,异化,直译,意译

中图分类号:N04;H0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3.006

Abstract:Varioustermsareemerging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aswellasthesociety.Itisparticularlyimportantfortermstobetranslatedandspreadwiththespeedofinternationalexchangeandcooperationoftrade,cultureandtechnologyamongdifferentnations.Termtranslationmethodologycanbeformedwiththeclarificationofdomesticationandforeignization,literaltranslationandfreetranslationaswellastheanalysisofthepresenttranslatingstrategiesandmethods,thustohelpvarioustranslatingmeansandskillsincorrectapplication.

Keywords: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

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科技发现和发明,这些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要用相应的词汇、语言符号来记载、陈述或标记。“科学的发展就是靠术语来固定每一步成果而往前推进的”[1],术语被视为“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2],“是专业领域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3],“常常根据科学概念、现象、事物的功能作用、学科领域、材料类别、外部形状、语音特点、发明人的姓氏等信息,选择相应的符号单位命名术语。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术语具有普及科学知识、使人类共同享用科学技术财富的功能”[4]。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术语通过语际翻译连同它标记的新事物、新概念逐渐传播开来。术语在不同自然语言之间进行转换(语际翻译)形成外来术语[5],这引起了人们对术语语际翻译方法论的重视和探讨。

一术语语际翻译实践综述

术语语际翻译实践离不开翻译学中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这两对术语,这两对术语也一直是中西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一)异化与归化

异化翻译依据源语,译文保留原作中的异域文化和语言形式;而归化翻译依据目的语,译文采用目的语的文化形象和语言形式。可见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是判断译作归化、异化或二者兼得效果的核心。

异化与归化这对概念,有人称为翻译方法,有人称为翻译策略,有人称为翻译理论,还有人称为翻译原则。美国翻译理论家提出“异化法”(foreignizingmethod)和“归化法”(domesticatingmethod)[6]。刘英凯[7]把异化翻译称为“陌生化原则”。孙致礼[8]预测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译法,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异化译法还要注意限度,讲究分寸,行不通的时候,还要借助归化法。石春让等[9]认为“科技术语翻译常用的意译法、音译法、形译法、意音兼顾译法、创造新词法等都以归化为策略。人们可以达成共识:术语翻译以归化为策略,以意译为方法。科技术语的翻译归化是正途”。曾剑平等[10]以“异化和归化是两种翻译策略”来研究异化译文的可接受性。

(二)直译与意译

李亚舒等[11]提出“直译是既传达原作意义又照顾形式且为译者所接受的翻译。意译是传达意义不拘原作形式的翻译”。牛谷芳[12]认为“直译是在译入语中找到再现原文内容与主要意义,符合恰当原则,符合译入语规范的常规对应语。意译是为了不违反恰当原则,在译入语中找到再现原文内容、符合译入语规范的非常规对应语”。

(三)术语现有译法研究

由此可见中国学者对术语译法的论述之广。不过大多数学者仅研究外文术语汉译方法,对中文术语外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另外,大多数学者在具体实例的翻译中把直译、意译与其他译法并列而论,难见其间并列抑或从属的位次,其中术语翻译方法应首选直译还是意译,术语翻译是直译为主还是意译为主一直是大家探讨的焦点问题。

二术语语际翻译方法论的构建

术语语际翻译的应用性理论包含翻译原则论、翻译标准论、翻译认识论、翻译方法论等诸多方面。术语翻译方法论是用于翻译实践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是以术语翻译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探索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构筑翻译术语的方法框架,研究方法建立的原则、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应用方法等理论。术语翻译方法论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最大的效益等。术语翻译方法论与术语翻译具体方法在翻译实践中并非完全一致。翻译方法论指导具体翻译方法的根本方向和选择;翻译方法是在方法论指导下对作用客体(术语)认识基础,为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和方式等,在实践中能否奏效取决于它对客体的适应程度,方法的实施过程不但检验方法本身而且深化对客体的认识,认识的提高又反作用于方法的制定和选择,当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时会影响到方法论。

(一)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的归属――翻译策略与方法

笔者认为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是翻译学上非等同的两对术语,同属于翻译对策方法论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上下位关系,正如刘艳丽与杨自检[29]所言“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策略,直译与意译是翻译方法”。

归化与异化是较宏观的概念,基于社会文化、政治意识等外界语境因素,关乎译者和读者的心理倾向、翻译目的和翻译结果等内容,带有一定意识形态的色彩。其作用有对翻译对策和具体的翻译方法、技巧的选择具有暗示、导向作用,对各种翻译方法、手段、技法的运用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检验、评价的依据和指向,权衡译作读者接受程度、译作对目的语的功效等。

而直译与意译是中观概念的术语,关乎翻译对象本身、翻译活动本体,涉及翻译方法的选择和具体翻译手法甚至技巧的取舍、运用,解决如何译的问题。直译是以源语的表层意义和形式为取向而意译是以源语的深层意义和目的语的形式为取向的翻译方法,一般而言“异化大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30]。但有时直译也会有归化效果,意译也会有异化韵味,如“钛”就是采用归化策略以直译法中音译手段(把titanium的缩写ti音译为“太”,再加属性“钅”偏旁)形成的术语。正如蔡平[31]所言,“直译的译文不一定都是异化的译文”,“只有当直译和意译使译文读者在语言文化上感到新奇甚至不适应,才可视为异化翻译;同理,只要译文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在语言文化上没有距离感,直译和意译都可视为归化翻译”[17]。

(二)直译、意译模式下的具体翻译手法与技巧

翻译的主要问题从来就是直译或意译的问题[32]。许崇信[33]认为“直译和意译是完整翻译中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一对术语。在一般情况下,直译应成为翻译方法的基础,因为直译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是一种排除主观性、避免保守性、善于吸收新的表达手段、具有深刻社会文化意义的翻译方法。意译应成为一种辅助手段”。

归结起来,术语翻译方法论中最核心的仍然是直译、意译、直译与意译结合这三种译法的不同理论阐释和不同程度的应用,一级策略、二级方法、三级手段与四级技巧是整体与部分的上下位关系,合理归位。术语翻译有法可循,正如刘重德教授所说的“词无定义,译无定法”[35]。

三结语

笔者试图构建“以归化、异化策略指导下的直译、意译翻译方法,并延伸出各具形态的翻译手段和技巧”,构成宏-中-微多层级的术语翻译方法论,从而厘清整体与部分关系,促进术语翻译理论的完善,帮助译者“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包括方法论)指导自己翻译实践的自觉性,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的准绳(常表现为某种技能规范)自觉指导或检验自己的译作及整个翻译过程”[39]。

[1]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

[2]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1.

[3]吴丽坤.俄罗斯术语学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60.

[4]林春泽.关于术语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学刊,2011(6):135-138.

[5]叶其松.术语类型系统观[J].中国科技术语,2014(3):5-9.

[6]VenutiL.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5:20.

[7]刘英凯.信息时代翻译中“陌生化”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J].外语研究,1999(3):51-53.

[8]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8-51.

[9]石春让,赵巍.科技术语翻译:归化是正途[J].山东外语教学,2010(1):81-86.

[10]曾剑平,潘清华.论异化译文的可接受性[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87-95.

[11]李亚舒,黄忠廉.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21-25.

[12]牛谷芳.再解析直译与意译[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S1):40-43.

[13]方仪力.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策略与元理论向度探讨[J].上海翻译,2012(3):16-19.

[14]方梦之.翻译策略的构成与分类[J].当代外语研究,2013(3):47-52.

[15]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37.

[16]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0:327.

[17]田传茂.略议翻译研究中的几个概念[J].语言与翻译,2011(3):51-54.

[18]凌渭民.科技术语翻译法[J].中国翻译,1982(1):42-46.

[19]吴仲贤.科技术语译名初探[J].中国翻译,1981(2):26-29.

[20]希音.也谈人名和科技词汇的翻译[J].电子技术,1964(7):49.

[21]张沉香,王小宁.科技术语的定名原则与译名的国际化.上海翻译,2007(4):31-34.

[22]郭爱萍.从构词理据谈科技术语的汉译[J].中国科技术语,2007(5):41-44.

[23]李宇明.谈术语本土化、规范化与国际化[J].中国科技术语,2007(4):5-10.

[24]王博.英语科技术语翻译策略新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5):134-136.

[25]袁宜平.科技术语的零翻译[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10(3):13-17.

[26]石春让,杨蕾.术语零翻译法的类别与功能[J].外语研究,2014(2):82-85.

[27]樊林洲.术语翻译问题的认知解释[J].中国科技术语,2014(4):26-31.

[28]刘宓庆.翻译理论研究展望[J].中国翻译,1996(6):2-7.

[29]刘艳丽,杨自检.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6):20-24.

[30]孙致礼.翻译中的“伪异化”现象[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95-100.

[31]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5):39-41.

[32]NewmarkP.ATextbookofTranslation[M].LondonandNewYork: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1988:45.

[33]许崇信.从现代翻译实践重新认识直译与意译问题[J].外国语,1981(6):30-34.

[34]沈群英.术语翻译的直接法和间接法[J].中国科技术语,2015(4):27-32.

关键词:翻译产业信息化标准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各行各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国际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交通运输、通讯、广播、信息、银行、保险、不动产、贸易、旅游等国际社会经济活动领域无一不和翻译服务有关系。翻译已经渗透到我国各个地区和各个领域,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整个翻译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而与翻译服务业相对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新兴的翻译市场仍比较混乱。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翻译质量无法保证,没有细化的专业分工,市场价格不规范等方面。

翻译要获得充足的社会资源(人、财、物)就必须紧密地、有组织地与规模化生产、生产力挂钩,自我融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生产体系中,主动发挥参与功能。因而翻译产业化是促进我国翻译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出路。如何通过产业化来壮大实力、发展规模、提高水准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要,中国翻译行业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实现翻译产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立和形成一个高质量的、高速运转的翻译体系是改善翻译产业的发展模式的关键。

翻译产业的信息化

翻译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实现翻译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互联网、数字技术等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手段实现翻译工作的现代化(石东,郭洁2003)。

现在许多翻译公司都有或者正在建设自己的网站,利用互联网宣传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架起了桥梁,一些企业还实现了在线翻译和签单,大大丰富了翻译服务的方式。同行之间还可以在线交流翻译经验、查询有关资料等。现代翻译的技术和运作方式已经形成了一门系统的学科,而且是分类齐全的分支学科,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都不断深入。各种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的翻译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已经大量涌现和应用。翻译技术管理包括多个方面,例如,翻译辅助工具、翻译处理流程、翻译规划、翻译资源的培养和分配、与客户以及公司内部团队的交流等方面。各翻译公司须尽快建立翻译管理系统,加强多语种作业的统筹,质量监控及进度报告等程序,使翻译进入产业化阶段。

翻译产业的标准化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变化和竞争的时代。顾客的需要、产品的生命周期、技术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竞争的性质、市场的成长等各个方面都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和预测。各行各业都在利用信息技术改善陈旧的生产方式,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翻译,尤其是科技翻译,由于其所服务范围不受行业限制,所以它必须与市场环境保持同一步调。当各个行业纷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标准化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时,翻译行业也要在某种程度实现标准化作业,才能跟得上市场节拍,成为经济发展的助力而非掣肘。从客户的角度考虑:在确保信息转换的准确前提下,其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快捷,其次是成本。从翻译服务行业的角度考虑:最重要的就是确保翻译质量,缩短项目周期和降低成本。而这些要求,皆建立在翻译的标准化作业上。

翻译服务企业标准化是整个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也是标准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翻译机构可以在ISO9000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翻译行业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简单的说,就是按照PDCA模式,采用过程方法,从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几个方面分析和识别翻译流程,将之分解为可操作的标准环节,确定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从而实现对翻译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最终实现质量目标。

结论

目前我国的翻译服务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向着规模化、专门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迈进。管理体制方面,2002年11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该委员会成立的宗旨是协调、规范翻译服务行业,促进全国翻译服务企业的联合协作,优化人力资源,推进规范化经营和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标准、规范,以期在技术法规的层面上规范翻译服务行为。

2003年11月,国际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由该委员会组织起草的《翻译服务规范》国家标准,这是我国翻译领域的第一份关于翻译市场经营服务规范的重要文件。该标准明确了客户应向翻译服务方提供的必要支持,对翻译方在翻译质量、翻译期限、翻译保密、附加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详尽而具体的规定。国家人事部从2003年开始试行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翻译资格考试将有助于促进翻译从业人员、翻译产品,以至翻译企业的优胜劣汰,服务市场经济。学科设置方面,自1979年,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上海海运学院开始招收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招收翻译研究方向的博士点已达到13个,而各语种翻译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迅速增加。

然而翻译产业要更快更好地为市场服务,帮助各行各业的用户提高核心竞争力,翻译产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翻译行业必须融入到信息技术的潮流中,利用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来革新翻译手段,改变中国传统的手工劳作翻译摸式;从标准化生产的角度提升翻译行业的工作效率,促进中国翻译业的变革,以适应信息化中国飞速发展和提升民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翻译产业正作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登上我国的经济舞台,拥有巨大商机。作为知识经济的一部分其前景值得期待,这必将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

计算机引进版图书出版的特殊性

此外,在做计算机图书的过程中,技术专家团队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引进版图书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高水平的技术专家会对国外的新技术、新热点、新趋势有一定的前瞻性把握,对新技术图书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选题决策甚至翻译质量的把关都起很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专家既是潜在的作者与译者,又是技术审稿人,也是图书最早的读者,还是图书出版后的重要推手。

把好选题质量关

把好选题质量关最根本的就是要避免把“烂书”引进国内;避免引进的图书在国内没有读者群;更要避免国内有很大读者需求却没有相应好书可读的情况出现。

把好翻译质量关

但是,计算机图书的译者多是技术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翻译训练,很容易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所以确认译者后还要随时与译者保持沟通,为译者提供必要的服务。首先,我会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对翻译质量和翻译进度进行跟踪,及时纠正问题,监督进展,给出反馈和建议;其次,充分调动技术专家团队,通过技术专家为译者提供必要的支撑,一是解决译者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技术错误,二是提供更有价值的改进意见。

质量监控流程的细化与创新

但热度终究会退却,真正回归产业、产品和用户需求时,我们除了那些科幻式的畅想和预测,还需要理解,基于现有的研究进展,人工智能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帮助我们解决哪些切实需求。比如说,我们可以得到更好的搜索结果;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更加省力的人机交互方式;计算机能够读出、辨别图像中的内容等等。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也是可以改变全世界交流方式的工具——机器翻译。

1、语言和机器翻译的重要性

机器翻译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是在于语言对人类的重要性,《圣经·创世记》有个故事,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塔顶通天能传扬己名的巴别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科幻作家斯蒂芬森也在著名科幻小说《雪崩》中将语言称为人类大脑的最底层结构,对人类的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LeraBoroditsky认为我们使用的语言在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AlanYu称之为“语言塑造世界观”。不同的语言带来了文化的多样,也对每个个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但世界上存在的多种语言给我们带来的不便也是显而易见,它影响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沟通交流。

语言是人类智能的体现,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基本能力。而人工智能长久以来的目标就是让机器完成那些以前只能靠人类自身才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在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如何让机器帮助人类进行语言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机器翻译的产生与发展

机器翻译一直被公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最难的课题之一。让机器理解语言,进而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不仅仅是几代科学家们孜孜追求的技术梦想,也寄托着普罗大众实现自由沟通交流的美好愿望。《星际迷航:企业号》里有这样的情景:星舰通讯指挥官佐藤星利用翻译器发明了linguacode矩阵,通过把翻译器集成到星舰人员佩戴的交流别针上或者植入耳朵里,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就可以进行自由交流。这就是理想态的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在近几年取得突破进展的原因在于两方面:

第一是深度学习(模拟神经网络)技术的出现,比如说百度此次的翻译系统,就是借助计算机模拟的海量神经元仿效人脑“理解语言,生成译文”,同时结合百度已有的统计机器翻译技术,使得机器翻译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译系统的核心是一个拥有无数结点(神经元)的深度神经网络。一种语言的句子被向量化之后,在网络中层层传递,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表示形式,再经过多层复杂的传导运算,生成另一种语言的译文。科技巨头在机器翻译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他们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领域的布局和积累是分不开的。

第二是海量数据的积累,百度的人工智能专家曾把算法比作火箭的发动机,把数据比作火箭的燃料,这两者缺一不可。还是以百度举例,百度已有的统计翻译系统是用大量文本语料库的统计信息来训练概率模型而建立起来的。这种方法并不需要一个复杂的中间语言概念本体,不需要手工建立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也不需要人工标记的数据库。它所需要的只是数据——翻译实例,从这些翻译实例中可以学习得到翻译模型。就像百度副总裁王海峰所说,百度翻译在基于大数据的翻译模型、翻译知识获取、枢轴语言翻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倪光南院士也把大数据比作“第四种科学范式“,称其为”一个强大的工具”。而数据的积累是搜索巨头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成为了能够在机器翻译方面取得进展的必备条件。

3、机器翻译应用的重要意义

上文提到,对于人工智能,我们现在最为关心的是该项技术的应用场景,能够在哪些方面解决我们的切实需求。对于机器翻译来说,不管是它应用范围的广度,还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想象空间。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可以从这些科技公司的产品看到机器翻译在未来的广泛应用。百度副总裁王海峰在第十届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互联网机器翻译论坛的演讲中表示,通过在理论、技术、应用上的创新和突破,百度机器翻译已经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通过免费开放API,该项技术成果支持了包括华为、金山等企业的超过7000个第三方应用。

不同语言造成信息交流的障碍。互联网的出现使世界变平,这更有利于信息的流动和共享,但再进一步来说,我们不只要获得信息,还要读懂这些信息,这就对不同语言间的信息交流产生了影响,提高了信息交流成本。而机器翻译的出现就帮我们所有人解决了这个难题,除了书面信息以外,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技术的结合可以为我们在语音通话时提供实时便捷的翻译。

对于每个用户来说,我们在出国旅游时,借助一个APP就能与当地人进行实时的无障碍沟通,通过拍照识别路牌和菜单;浏览国外网站也可以及时翻译成本国语言。从行业来讲,机器翻译的出现对互联网教育、旅游、金融、传媒和外贸等行业都能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Web;协作翻译;SSH架构;vSphere

随着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翻译规模不断扩大,翻译数量和翻译类别逐渐增加,各类语言翻译的数据量和信息量成倍甚至数十倍增长,给以个人为中心的传统翻译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机器翻译在半个世纪前就已进入人们的视线,但是机器缺乏人类所独有的处理社会知识能力,因此机器翻译所输出的译文质量远不如人译。为了适应新时代网络迅猛发展要求,推动翻译模式不断创新,开发基于Web的协作翻译系统是提高翻译工作效率、保证翻译工作规范化的必由之路,对探索协作翻译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于Web的协作翻译模式构建

2基于Web的协作翻译系统设计

3基于Web的协作翻译系统应用

4结语

如果说当年的错误应由翻译软件负责,最近一两年,我们越来越难把责任再推给它们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已经将翻译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层次―比如“有困难,找警察”,如今Google翻译给出的英文结果是“Therearedifficulties,tofindpolice”―不完美,但至少和中文的意思大w一致。这是因为从2016年9月开始,Google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用Google神经机器翻译(GNMT)系统来做双语翻译。

一直以来,包括Google在内,提供机器翻译服务的公司都在追求更好的翻译效果和更高的翻译效率。

此前,统计机器翻译(SMT)是最主流的机器翻译技术,它通过对大量的平行语料做统计分析,构建统计翻译模型,然后使用该模型翻译。

以中文和英文之间的翻译为例,搜狗语音交互中心技术负责人陈伟向《第一财经周刊》解释,“这种翻译方式是把句子的翻译切分成单词、短语,建立中文、英文短语之间的影射关系,然后使用语言模型把中文短语翻译成英文的短语。”

也就是说,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计算概率统计的过程,翻译引擎本身没有规则或语法概念。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公司可以搜索大量的双语网页内容,自动选取概率最大的词与词的对应关系,最后给出翻译结果。

使用这种方式,其效果就像我们常常看到的―每个单词的翻译都正确,连在一起有时却不是通顺的、符合语法逻辑和理解习惯的正确句子,有时甚至出现意思完全相悖的情况。这是因为,统计机器翻译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概率模型的好坏以及语料库的覆盖,一个使用技术文本训练的翻译引擎,在翻译口语化的文本时效果会很差。

以深度学习技术为基础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模型的出现,正在改善这一状况。

Google的GNMT系统的理论,最早公开出现在2014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YoshuaBengio教授的研究组在开放性站arXiv上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解释了这一翻译模型。

其最基本的架构是由一个编码器(encoder)和一个解码器(decoder)构成的。首先,编码器将汉语句子的每个词编码成一个向量列表,用来描述所有读取到的词的含义,然后解码器从向量列表中读取参数,把这些词向量逐个替换成译句中的某个单词。同时,在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引入注意力(attention)机制,用来调整词与词之间的权重关系。

“这种方式更像人类的理解方式。”有道首席科学家段亦涛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先把句子理解了,再把它表达出来。”

微软也在2016年12月中旬了新的翻译工具,其现场翻译功能(LiveFeature)可以支持多人、多语种之间的实时翻译。

现在,包括有道、百度、搜狗在内的中国技术公司都开始投入到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研究和开发之中。实际上,这些公司使用的框架是类似的,只是在模型、数据、训练、场景等方面存在差异。

“你的模型使用什么样的单元、层次有多深、有没有一些特殊的机制在里面,得到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段亦涛说。每个公司都在积累和整理自己的平行语料数据,虽然学术界有一些公开的数据集,但是往往比较小,训练的差异体现在如何对参数做调整。此外,不同的公司针对的场景又有不同。

用来衡量机器翻译质量的一个通行指标是BLEU值,其原理是比较机译结果和人译结果的相似度,完全一致得分为100。Google之前的统计型翻译引擎的BLEU值大约维持在40标准加号的水平。

但要横向比较目前几家公司机器翻译的质量并不容易,这一方面与它们的模型有关,另一方面与测试使用的数据集有关。段亦涛说,“任何一个模型都可以针对一个数据集调到非常不错的水平。”也就是说,数据集的选取如果不与应用场景结合,测试的结果就很难反映该模型的质量。

表面上看,在这项新技术面前,大家都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不过段亦涛认为,“上手容易,做好不容易,进一步提高更难。”

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对数据量和计算量的要求非常高。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公司往往有更多的平行语料,而有道原本的翻译服务也提供了更多有用的数据。

“相较于传统的统计机器翻译,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系统部署所需的硬件投入至少上涨十几倍。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在一台价值4万多元的服务器上运行,其速度和吞吐才接近于统计机器翻译系统在3000多元的PC机上的性能。”小牛翻译的创始人朱靖波说。

Google的优势是,它拥有专门为深度学习设计的处理器TPU(TensorProcessingUnit),原本要10秒处理的句子只需要300毫秒便可完成。

据了解,微软也在运用其可编程芯片FPGA来执行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而百度正在开发不同类型的硅片。

更进一步地说,如果将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结合起来,是否能取代同声传译?2016年,搜狗CEO王小川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演示了搜狗语音实时翻译技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搜狗语音交互中心技术负责人陈伟看来,语音识别与翻译,二者具有共通性。“技术在慢慢交叠和融合,比如端到端的技术,我们发现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都是一个序列到另一个序列的学习过程。翻译的框架,我们现在的语音识别也在用。”

THE END
1.学术翻译定制化翻译服务为CNKI机器翻译领域全新服务模式,是专门面向有学术翻译需求的科研机构、出版社、翻译公司、互联网产品团队等提供的特色服务。服务模式包括:文本翻译API、垂直语料训练,以及其他定制化翻译服务。 文本翻译API接入文档 文本翻译API是知网在云服务模式(翻译助手:https://dict.cnki.net/index)的基础上,为专业用https://fanyi.cnki.net/cusTomiedService/index.html
2.有道词典词典 翻译 笔记 中英 清除 1. 54kb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otion module of CNKI china periodical internet. It analysiz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hina periodical internet's. knowledg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文章介绍了CNKI中国期刊网的运行模式,分析了中国期刊网知识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https://m.youdao.com/singledict?q=cnki%20china&dict=blng_sents&more=true
3.汉译英在线翻译外语书籍外教口语课兼职翻译提供便宜外语书籍,英语网课信息,在线翻译,外教口语课,德语翻译收费,翻译资讯,笔译口译技巧及相关资料的翻译垂直聚合门户网。https://www.etogether.net/
4.学术翻译艾思科蓝在线即时翻译平台,强大的语言转换能力,基于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文本结构解析还原技术,提供翻译准确率高、样式还原度高、文档格式覆盖广、翻译速度快的学术文本翻译服务。https://m.ais.cn/tools/translation
5.免费在线翻译工具翻译(主要是中英互译)是论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一般而言,论文中的摘要、参考文献、专业词汇可能都会需要翻译。勇哥今天就给经常做学术研究的科研人士、语言爱好者、办公室白领或其他有翻译需求的小伙伴安利几款在线翻译工具,希望这些网站和在线工具在你写论文或是工作中,可以为你提供良好的翻译帮助,帮助你提高翻https://www.360doc.cn/article/10240337_1107268305.html
6.7款可以替代谷歌翻译的工具,建议收藏码住!该工具不仅支持翻译纯文本,还能够上传PDF、Word、PPT等文档进行翻译,翻译完成后可以直接下载。 二、知网翻译助手 这个网站也是一个在线的翻译器,输入词汇、句子即可自动检测并且进行翻译。 不过这个翻译器的主要用途在于专业、学术领域的翻译,可以使一些句子的用词更加精确,表达更加精准。 https://www.pcpop.com/article/6778045.shtml
7.有哪些将英文文献翻译为中文的网站或软件?3)翻译屏幕提示:点击后,只要你选中文字,不管是单词还是段落,都会跳出翻译好的窗口,相当于翻译软件中的选词翻译 6、CNKI翻译 权威机构——知网开发,海量中英在线词典和双语平行语料库,可以查到翻译词汇的文章来源,但是仅限中文文章。 CNKI翻译助手是一款专业的学术翻译工具,由“中国知网”开发制作,汇集了从CNKI系列数据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009785/article/details/125313446
8.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具软件集锦觅知网_百万背景素材-免抠素材-艺术字-商用图片免费下载 编辑精选 新图速递 设计模板 PPT模板 觅知网 包图网PPT模板、背景 包图网 觅元素_设计元素的免费下载网站_免抠素材51yuansu.com 免抠元素 高清背景 QQ登录 会员制 觅元素 云文字_在线超快作图工具_在线编辑3秒出图 https://www.meipian.cn/3b1ahl50
9.信息公告该库为中国知网获得独家授权的网络版单刊集,截至2017年底,共收录212种期刊。我馆从中选购了人文社科领域76种刊物。 14. 知网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 该库是在中国知网总库基础上研发的高校科研成果定量分析工具。该库汇集国内960所本科院校科研成果,提供多维度科研成果统计分析和校际对比分析。 https://lib.bfsu.edu.cn/info/73213.jspx
10.谷歌翻译退出中国,不妨试试这6款免费好用的翻译工具!CNKI 翻译助手,一看 logo 就知道是中国知网推出的翻译工具,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翻译结果都是有参考文献支持的。 翻译内容的下方会针对不同的学科领域给出不同的翻译内容,并且每一个翻译的单词后方会给出多篇已经发表的参考文献,包括了硕博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内容。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1022/13/19913717_1052728422.shtml
11.CNKI学术翻译CNKI学术翻译(也称为“CNKI翻译助手”)是由中国知网开发的在线辅助翻译系统,专注于学术领域的中英双语翻译,主要针对专业名词、术语、学术论文等进行翻译。它利用海量学术文献数 CNKI学术翻译简介: CNKI学术翻译(也称为“CNKI翻译助手”)是由中国知网开发的在线辅助翻译系统,专注于学术领域的中英双语翻译,主要针对专业https://pidoutv.com/sites/26388.html
12.CNKI翻译助手数据库和检索课CNKI英语在线翻译系统,为您提供学科领域最全面、最专业的专业词汇翻译,文献翻译、英汉互译、英汉词典、汉英辞典字典、英汉例句、专业词汇、科技术语翻译等免费翻译服务,中国知网翻译助手依托海量文献(论文)资源研制而成,是您英汉、汉英在线翻译的最佳助手。 不同于一般的英汉互译工具, CNKI翻译助手是以CNKI总库所有文献数https://www.jiansuoke.com/node/573
13.知云文献翻译客户端软件百度、谷歌、腾讯、搜狗、网易、DeepL、大模型等统统涵盖。可以找到每个人的最爱并配合其他引擎使用。划选翻译理解出结果。查看详情 自带PDF阅读器 含注释功能及页面提取 自带PDF阅读器可直接打开PDF文件,翻译阅读不需要同时打开多个软件。自带多种常用注释工具:打字机、附注、高亮等等。查看详情 https://www.zhiyunwenxian.cn/
14.知网词典官网下载知网词典官方下载v2.0.44. 持续更新:定期更新词库和翻译技术,确保软件始终保持最新状态。 小编点评 知网词典作为一款专业的词汇翻译工具,凭借其丰富的词汇量、权威的释义、多样化的查询方式和便捷的操作体验,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职场人士,在学习、工作中遇到词汇问题时,都可以借助知网词典快速找到答案。 展开全部内容相关https://m.crsky.com/mip/soft/714393.html
15.知网翻译在线翻译知网翻译在线翻译、释义等工具,并将其与人工完成的论文进行了拆分和查重。目前papersee.cm的大雅(中国)语言文字类检测暂停服务2015年3月1日-3月20日,高校从机构名称上看,有“机器翻译质量指纹识别”和“剽窃判定”两项检测报告。除了提供基础的翻译后整体的“写作规范指南”以外,知网论文查重的服务平台还提供修改意见http://www.papersee.org/seelw/15374.html
16.全面解析知网在线翻译使用方法与试用教程1. 工具概述 1.1 CNKI学术翻译简介 CNKI学术翻译(也被称作“CNKI翻译助手”)是由知名的“中国知网”开发的一款大型在线翻译辅助系统。用户可以输入英文到中文的词汇、短语,甚至句子进行翻译和检索。这个系统不仅提供每个词的精准翻译和解释,还展现了与用户查询内容在结构上相似、在内容上相关的众多例句。通过对这些例句https://www.9200.cn/163615.html
17.知云文献翻译官网,包含多种翻译引擎的PDF阅读翻译软件,在线网页版知云文献翻译官网:https://www.zhiyunwenxian.cn/ 知云文献翻译是一款功能实用的免费学术文献翻译工具,该软件具备用户界面直观清晰、翻译速度快、翻译准确率高和稳定安全等特点。知云文献翻译可直接对PDF文献进行翻译,无需将已下载的文件转换格式,使用起来相当高效便捷。 https://biemoyu.com/sites/zhiyunwenxianfanyi.html
18.中国知网翻译助手免费版中国知网翻译助手安卓版下载v1.0.0中国知网翻译助手(原名:CNKI翻译助手)能极大地便利用户对知网资料的翻译工作,其规范的翻译样式能确保用户的英文论文满足知网的标准,同时也能辅助用户深入解读知网资源,是大学生学术生涯中的得力助手。拥有庞大的词汇库,使得翻译结果更为精准。经过全面升级,其在稳定性、响应速度及翻译精确度方面均有显著提升。软件不含任https://www.qimu86.com/soft/98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