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这一年,火了网红,捧红了素人,可平台自己呢?
直播,这个早在2012年就出现的事物,却在过去一年里刷足了存在感。长久以来闷声发大财的直播,突然被推到风口之下,是又一轮泡沫,还是下一场社交革命?
吴羚
对直播完全无感的你,可能也在用着潘大大的表情包,张口“毒奶”闭口“醉了”,这些出自直播的流行符号,已经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直播,这个早在2012年就出现的事物,却在过去一年里刷足了存在感。
源起于17的直播大火,烧到了YY们的地盘
“网络直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以主播们展现才艺为主的秀场直播便已成为PC端直播平台的主要内容形式,也造就了YY、9158等上市公司。但网络直播的真正爆发却是在2016年,也有人称之为“网络直播元年”。
引爆直播市场的,是来自台湾的直播app。2015年9月25日,17冲上了AppStore中国区免费榜榜首,加上台湾明星站台和王思聪投资等因素,17的知名度在内地速度传播开来。
可惜好景不长,17随后因直播“造人”等不雅视频被苹果商店强制下架,与此同时,包括花椒在内的一些直播软件顺势吸纳了不少17的潜在用户。17虽然是昙花一现,但此时的直播之火已呈现燎原之势,轰轰烈烈的“百播大战”就此打响。
先是花椒、映客、熊猫TV等新兴移动直播平台崛起,借着移动直播门槛的降低,推出“人人可当主播”的概念,素人(普通人)与网红齐飞,日常生活与才艺表演共存,这些平台速度蹿红,在资本的狂热催化下,直播市场很快变成一片“红海”,还诞生了映客这样的独角兽。
据云投汇数据,截至2016年11月30日,全国共有31家网络直播公司完成36起融资,涉及总金额达108.32亿元。其中,映客在半年内就完成三轮融资,目前估值已达70亿元;花椒直播、熊猫TV等平台也陆续宣布融资过亿元,估值相继飙升至数十亿元。
作为PC端老牌直播平台,YY、六间房、9158等不甘风头被抢,纷纷加入战局。YY推出瞄准潮人用户群体的Me,2016年下半年,YY改名YYlive,全面向泛娱乐移动直播转型。
9158的母公司天鸽互动推出了喵播、水晶直播等新品牌,主打年轻化。
三家在直播领域的布局各有侧重,以下BAT具体涉及直播的产品(不完全统计):
腾讯在直播领域布局最积极,先后在2013年和2014年投资了呱呱视频和红点直播;涉及面也最广,不仅投资了多个产品,涵盖泛娱乐、体育、游戏、秀场直播,也利用其原有的产品矩阵进行试水,主要形式有内置直播功能和依托原有产品开发独立直播app两种。
阿里的策略与腾讯类似,既有投资,也有自有产品,亮点在于与淘宝和天猫平台结合的电商直播,最终目标仍在于购物导流,服务其主营业务。
相比之下,百度在直播领域的动作则要小得多,目前只有Ala直播、奇秀直播、秀吧直播和爱奇艺四个产品,仍以秀场直播为主。不过随着直播业的持续火爆,不排除百度进一步介入的可能性。
全民直播缺少优质内容,秀场直播仍是主流
不少移动直播平台为了与传统秀场区别开来,标榜自己为“全民直播”、“社交直播”,但其无法摆脱秀场的标签,原因就在于全民直播无法持续产出优质内容。而秀场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商业体系,进入门槛也最低,因而成为了大多数直播平台的主流选择。
可以说,目前的移动直播主要将PC端秀场直播搬到了手机上,但这并不代表着秀场会是移动直播的未来。一是秀场直播虽然能带来惊人的流水,但在移动端的盈利能力却十分有限:以领跑者映客为例,其投资方昆仑万维的公告显示,2015年映客总收入为3048.36万元,但净利润仅为167.28万元。
再者,对于移动直播的主体年轻人而言,秀场直播内容已缺乏新鲜感,单一的形式也容易进入疲劳期。此外,秀场直播的内容监管也是一大难题,打色情擦边球的现象屡见不鲜,“直播造人”事件更是将直播平台推上了风口浪尖。
因此各平台也在探索秀场之外的新路子,其中,明星直播被视为快速拉新吸睛的“捷径”。
总的来说,明星直播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是直播平台的救命稻草。
相比于把直播当作生活调剂的娱乐或体育明星们,以此为主业的主播们也是目前各大平台争夺的重要资源。
主播争夺战,内容差异化成平台核心竞争力
当红的网络主播不仅是流量的保证,在直播平台内容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优秀的主播成为了各大平台实现差异化的关键。尤其是在游戏直播领域,作为核心资源的主播更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僧多粥少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争夺的激烈程度。
继2015年王思聪家的熊猫TV从斗鱼集体挖人后,虎牙和全民TV也在去年成功从斗鱼“策反”了安德罗妮、萌太奇、中华毅力帝、不二等一众知名主播,王思聪甚至花重金从韩国签下当红网络主播与斗鱼对抗。
主播们的身价在不断的争夺中扶摇直上。
据坊间流传的消息,一线电竞主播年薪均在千万元以上,这些数据虽未经证实,但欢聚时代执行副总裁董荣杰曾坦承:“YY主播的年薪比我们董事长都要高”,虎牙直播市场总监黄恂恂在接受网易科技采访也直言:
在2014年-2015年之间,国内主播的身价至少翻了10倍。
直播平台为主播们大打出手的同时,也凸显了直播行业的生态的不健全。用户因主播而来,也因主播而散,直播平台反而成了最没有存在感的一方,平台因主播走红,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现象。烧钱抢主播的背后,更多的是“赔本赚吆喝”。
带宽与主播双重压力下,秀场直播是仅有的盈利模式
网红和主播们赚得盆满钵满之际,大多数直播平台却还是做的赔本买卖,号称“泛娱乐直播”的移动直播平台,唯一能带来盈利的却仍是在PC直播时代就发展成熟的秀场直播。
秀场直播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
1.平台直接与主播签约,主播的收入为底薪+礼物提成,代表有六间房和映客;
2.以YY为代表的公会和家族入驻模式,由公会或家族签约主播,主播的收入为底薪+公会分成+礼物提成。
除了主播们的天价签约费,各平台为了留住主播,纷纷开启了砸钱养主播模式,比如以往主播的分成比例通常在30%左右,但如今主播们拿到的比例则要高得多,有报道称花椒主播的分成比例甚至接近90%。
即使是号称维持比例不变的YY,支付给主播们的费用也在不断上涨。根据欢聚娱乐财报,2016年第二季度YY的收入分成和内容成本支出达8.933亿,第三季度该数字扩大至9.674亿,而上一年同期的数据分别为:5.515亿(2015Q2)和5.726亿(2015Q3)。
2017:巨头决战,中小玩家出局
与所有烧钱的行业一样,经过近两年的厮杀,直播行业已成为大平台和巨头的“游戏”,中小玩家和后来者在牌照、巨头和资本寒冬的压力下,机会和空间所剩无几,行业洗牌已不可避免地到来。
尽管如此,直播市场远未饱和。来自方正证券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直播市场规模为150亿,预计到2020年可达600亿。2017年依然是直播的风口期,行业的进入门槛却越来越高。手握流量的大平台和巨头们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直播”和“直播什么”这两个根本问题。
内容方面,只靠主播唱歌、聊天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由秀场起家,凭借网红、明星等吸睛后,直播平台将向高质量的垂直UGC和深度定制的PGC转型,而垂直和细分领域也是创业者们为数不多的切入口。
直播的形式将趋于多元化,例如新兴的商城导购、直播综艺化方向,虽然还看不到它的未来,但至少还证明直播市场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但无论直播形式如何花样翻新,短期内秀场直播仍将以其强大的变现能力占据直播领域的主导地位。
对于直播行业的命运,花椒直播CEO吴云松有过一段经典描述:
前半段概括了直播从兴起到发展的历程,至于是否能避免“衰于互相诋毁,触礁于色情,亡于下一代技术兴起”的命运,就要看各家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