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饭搭子、游戏搭子到陪聊、陪拍、陪练……搭子式社交在年轻人间悄然流行
A
搭子式社交
饭搭子:只在吃饭时见面的朋友
搭子式社交中最先兴起并广为人们所知的莫过于饭搭子,两个人相约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共度美好时光。“搭子对我来说是一种陪伴,每天生活忙碌,能够与朋友一起吃饭,放松一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青岛科技大学大三学生邓文惠告诉记者,从大一开始,她就与一位其他专业的同学小X成了饭搭子关系,每天一起用餐,几年间几乎风雨无阻。
找到了饭搭子的邓文惠。
游戏搭子:在一起时从不聊题外话
喜欢打游戏的田原风。
B
陪伴服务
陪聊
做一个陌生的倾听者
打开一些社交软件或是交易平台,搜索“树洞”“聊天”等关键词,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寻找“线上陪聊”“聊天搭子”。作为陪伴经济衍生出的另一种新形式,通过与陌生人线上聊天,正成为许多社恐人士寻找情感慰藉与陪伴的最新方式。
“纯绿色树洞,可吐槽可安慰,本人性格温和。”“树洞接单,希望能给你带来好心情。”记者在某线上交易平台搜索发现,提供陪聊服务的帖子数量很多,每半小时的聊天价格从3元至10元不等,有的还注明若有语音需求,需要额外收费。
陪练
健身教练走出健身房
眼下,亚健康已经成为许多职场年轻人要应对的问题,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导致人的精神活力、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强烈的运动需求。“健身房办了卡,快到期了也没去几次。”“每次去健身都会遇到推销私教课的。”“在家跟着视频练习,总觉得动作不标准、没效果。”针对这些健身中遇到的问题,一些健身陪练、自由教练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里。陪练,顾名思义就是为有运动和社交需求的都市人群提供陪同锻炼服务,以搭建良好的社交关系为核心,改善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状况。今年32岁的孙千程就是陪练中的一员。
“我接触健身已经8年多了,上学的时候就很喜欢运动,通过去培训机构学习和自己琢磨练习,后来渐渐进入健身教练这一行。”孙千程告诉记者,他2016年到健身房应聘当上私教,开始带会员上课。“在健身房锻炼,如果自己练习,很多器械不会使用,达不到健身效果;如果报名私教课,经常会遇到过度推销的困扰,导致很多人办了健身卡却没用几次,最后不了了之。另一方面,在健身房当教练的工作压力、业绩压力都挺大的。”因为向往更加弹性、自由的工作模式,孙千程决定离开健身房,成为一名全职的自由陪练。
孙千程正带着学员做训练。
陪拍
“陪玩+拍照”旅途更美好
今年暑假,旅游业迎来强劲复苏,记者从多个网络平台了解到,一种名为“陪拍”的新兴职业成为暑假中的消费热点。所谓陪拍,有点像简配的商业旅拍,就是找一名摄影师,除了在旅途中为客户提供拍照和修片服务外,还可以陪对方逛街、游览景点。
今年暑期,岛城00后姑娘小柏几乎忙到“飞起来”。“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一个月里接了30笔订单,收入近万元。虽然累,但也很充实。”小柏说,自己在多个网络平台发布了提供陪拍服务的帖子,今年暑假接到了不少订单和咨询。
“本人美商在线,会认真听取顾客拍照意见,不社恐。”“出片,底片全送,可以帮忙免费精修3张。”记者打开多个网络平台,以“青岛陪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诸如此类的宣传文案比比皆是。陪拍,是指陪玩+拍照,在陪打卡、陪逛街、陪探店等场景下,提供拍照服务。
记者梳理发现,陪拍摄影师的报价每小时30元至80元不等,底片一般是全送,并会免费精修三四张照片。除此之外,如需妆容打造,另收50—70元/人的费用;若是客户有探店、逛景区的需求,其间所产生的费用需额外计算。
与传统的商业旅拍相比,50元/小时的定价并没有让李志豪赚到太多钱,不过他依然乐在其中,因为能结识很多新朋友,还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因为下单的多数都是同龄人,大家有很多共同话题,边聊边拍很开心,就像朋友相约出去玩一样。”李志豪说。
/律师说法/
引导陪伴经济走向正规化
陪伴经济为何火爆?需求是决定供给的主要原因。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有学者曾将陪伴服务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型陪伴,如陪学、陪游、陪逛等;另一类是情感型陪伴,如陪聊等。无论哪种,都折射出了人们日益细分化、个性化的社交和情感需求。快节奏的生活中,一些人会感到孤独和压力,陪伴经济提供的服务能够填上缺口,带来帮助或是慰藉。
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陪伴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产业的发展,陪伴经济走向专业化已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所有新业态一样,陪伴经济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存在缺规范、缺标准、缺监管等问题,迫切需要规范的行业标准和到位的监管引导。
山东国曜琴岛(青岛)律师事务所的杜慧谦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这些付费陪伴服务的职业名称、定义、主要工作内容等还没有达成共识,更没有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可的统一职业技能标准和管理规范体系。从业者和用户大多数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与消费者达成口头服务承诺,关于服务价格、服务过程、服务内容、服务效果也没有统一的参照标准,比较依赖双方的相互信任和自觉,存在很多法律风险,比如陪伴服务存在价格欺诈、侵犯个人隐私、泄露个人身份信息、提供灰色服务等不规范甚至违法经营的现象,存在着较大的公共安全隐患。一旦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发生纠纷,不容易全面保护各方合法权益。建议参与者要详细约定陪伴服务涉及的各方面权利义务,一旦发生争议、纠纷,可以投诉到市场管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或者诉诸法律。
陪诊师就像患者的“临时家人”
35岁的大鹏对岛城20余家医院了如指掌他说干陪诊师最需要耐心细心热心
医院里汇聚着世间百态,游走在人情和金钱之间的陪诊师们往往见证着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陪诊也是陪伴经济的一项内容,但相较于服务场域较广的“玩”和“游”,“诊”字则将陪伴的目的地限定在了医疗机构中。对陪诊师们而言,相较于医学知识储备,熟悉医院环境,与患者迅速建立起信任关系,能在行为和情绪上照顾患者,才是更重要的事情。陪诊师大鹏做这一行虽然只有3年,但已属于行业中的“老人”了。32岁那年,他从一家听起来十分高大上的咨询公司辞职,一头扎进了陪诊师行业。3年里,他用自己的陪伴让“孤独就诊者”不再孤独。
陪诊师大鹏
陪患者渡过难关
9月9日下午1点,距离医生接诊还有半个小时,大鹏已来到青大附院崂山院区医院门口,等候约好的患者。“一位老人因眼睛疼痛和视力减退,专门从烟台来到青岛找专家诊治。”大鹏告诉记者。
大鹏(右)陪诊老年患者,帮忙挂号。
从咨询师到陪诊师
在做陪诊师之前,大鹏是一名咨询师。他告诉记者,咨询行业钱赚得多,相应的,工作强度也很高。转行前,大鹏的颈椎经常疼痛难忍,这让他时常问自己:现在赚的钱会不会等老了以后都用来治病了?渐渐的,换工作的想法油然而生。
因为入行容易,陪诊师工作经常被认为没有职业门槛,谁都能干。但大鹏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干这行首先要懂一点医疗知识,另外还需要有点力气,在医院里跑上跑下地排队、缴费、做检查……“青大附院崂山院区有个大上坡,光是走两趟就很累,有时候还要推着行动不便的老人爬坡,着实是个力气活儿。”
目前陪诊从业者多为小团队模式,比如大鹏所在的爱馨陪诊,总部位于济南,目前青岛团队全职员工只有4人,还有几个兼职的员工。他告诉记者,青岛只有三四家公司性质的陪诊师团队,此外都是个人在做。自媒体的火爆为陪诊师行业添了一把火,包括大鹏在内的不少陪诊师都有在B站、抖音上发视频宣传的意识。
是陪伴更是安慰
“陪诊”让大鹏和很多客户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众多客户中,诸城人王然(化名)让大鹏印象深刻。两人相识是因为王然的父亲来青大附院崂山院区看病,因为贴心的服务、专业的态度,让王然非常信任大鹏。王然告诉大鹏,自己的母亲患有糖尿病,经常疼得整晚睡不着觉,只能靠药物来缓解。王然工作很忙,周末经常加班,去医院排队买药加重了他的负担。从去年5月开始,大鹏成了王然的“专属药物管理师”,两人每月定期联系一次,一开始还需要相互确认药名、邮寄地址,现在只需两句简单的对话:“下单。”“好。”一次代买药业务便完成了。
大鹏说,32岁之前,他在办公室坐着,每一天过得和前一天没什么不同,但是转行之后,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他奔波在别人的人生里,见证过人的脆弱和坚强,经历过颇具戏剧性的人生转折。用他的话来说,陪诊师这个行业,“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徐小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