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对名校毕业或海归这样的‘高材生’所从事的行业有所预设,仿佛就因为多读了几年书,不从事一些‘高级’、‘体面’的工作,就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对职业生涯的放逐。
最近,小白给我们讲述了她毕业5年后,一脚踏入Lululemon的故事。
和此前哈佛毕业做街道办主任、北大毕业做网红、卖猪肉的争议相似,她身边的人都感到疑惑:为什么?如果做店员,那读名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小白却告诉我们:“很多人都对名校毕业或海归这样的‘高材生’所从事的行业有所预设。
仿佛就因为多读了几年书,不从事一些‘高级’、‘体面’的工作,就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对职业生涯的放逐。
如果说读书留学对我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就是拓宽了我对‘成功’的定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全身心投入,并且得到成长。”
你是否认同她的做法?你会和她有一样的选择吗?我们先来看小白的故事。
2020年秋天,毕业5年的我入职lululemon门店,成了一名兼职店员。
在他们和我身边很多朋友看来,复旦新闻本科、美国雪城大学硕士毕业的我,进大厂、坐办公室、拿高薪才是理想出路。
而去做店员,说重一点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说轻点,肯定跟成功不沾边。
但回过头来看,我却觉得,在30岁那年,决定一猛子扎进一个与自己的大学专业(新闻)和工作经历(短视频编导)毫无关系的行业,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一、一次让人腿软的面试
对于自己的职业,我一向没有任何规划,觉得自由和有趣最重要。
我在初创公司做过3年短视频编导、在外企大厂做过品牌、在业内顶流公号做过“小编”……
2020年疫情爆发,离转正只有4天的我突然被通知解约。2020年的4月底,我失业了。
经历了两周的摆烂,到投了一个月简历还找不到工作的焦虑,再到机缘巧合去重庆拍纪录片,拍了一个月却因为疫情被中途叫停。
折腾一圈后,在重庆闷热的瓢泼大雨中,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要不干脆回老家算了。
回上海,在没找到新工作之前,每一天都只有消耗,没有收入,光是想想就已经足够焦虑。
而且一直没心没肺的我突然意识到,我快30了,在上海工作了将近5年,却没有一份稳定向上的事业,难道我只能开始走下坡路了吗?
兼职工作每周只用上两天班,百无聊赖的我启动了“精神复建”,开始规律运动,每周夜跑三四次,每次一小时,不夜跑的那几天早上就去东体游泳,重拾对生活的掌控感。
有次跟朋友吃饭,她听说我的情况后,随口问我:
要不要来lululemon做兼职?
我们有相似的教育背景,也是前同事,而且都喜欢运动。
偶尔刷到她的朋友圈,每张照片都积极阳光,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运动和放肆开怀的大笑。
所以她问我的时候,我抱着“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的心态,决定去试试。
第一轮是群面,就在市中心一家商场的门店里,氛围很轻松,二三十个人,有在职员工,也有面试者,大家一起坐在瑜伽垫上,像聚会一样聊天做游戏。
第二轮面试很特别,不仅是动嘴皮子,我还和意向门店的店长一起上了一节Barre(运动塑形操)课,是一种有点像芭蕾的健身操。
上完之后,我们坐在健身房的休息区聊了十几分钟,聊完起身,我的双腿居然一阵酸软。
本以为一次能跑7、8公里,上一节一小时的健身课对我来说不在话下,谁知道这种训练小肌群的课,竟然让我腿软了半个礼拜。
2020年9月1号,我正式入职,成了lululemon的兼职产品教育家,开始了两头打工的自由职业生活。
二、无脑体力活的乐趣
以前坐办公室的时候,跟身边很多同事朋友聊天,他们多少都有点厌倦自己的工作。
提到理想职业,有人说想做咖啡师,有人想学手工艺,还有人甚至想去乡下种地……
说来说去都是想尝试一些偏重体力,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出的工作。
因为是兼职,一周最多工作两三天,所以更多是抱着一种玩票而不是打工人的心态,一切体验都让我新奇和兴致勃勃。
对于习惯坐办公室的人来说,这份工作生理上的累自然不必说:
要一口气站好几个小时,腿脚酸痛;
要跟每个进店的客人大声打招呼,帮他们介绍合适的产品,说到口干舌燥;
要一直保持楼面整洁,整理被翻乱的衣裤,每周到新货时还要跟大家一起拆货,挂衣服,有时候我们自嘲自己是“流水线女工”。
对我来说,做兼职店员和之前那些办公室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
它是一种不需要动用太多脑细胞,几乎只用生理本能就能完成的工作。
最重要的是,它能让我获得持续不断、细小但却真实的满足感,每次兼职都像一次流动冥想,是精神上的Detox(排毒):别多想,干就完事儿了。
做兼职时,最让我开心的还是能有机会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之前做视频编导,我最喜欢的就是采访和跟拍,观察别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所以在门店做店员,我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每天都能遇到各式各样的人。
虽然彼此之间也不会有深度的交流,但我们能有一段有趣的谈话,他们能在我的推荐下找到喜欢的衣服……
这些都给了我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能够每天和人面对面交流,在帮助到他们后得到一个微笑或是一声道谢,虽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但确实让当时空虚的我找回了自己的价值。
三、兼职转全职,我的学习热情回来了
2021年初,我放弃一份待遇相对更好的工作,去lululemon做全职店员。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劝我再考虑考虑。
有朋友说:
“如果你只是在lululemon做兼职,别人会觉得你是体验生活,来去自如,很酷,但如果你全职做店员,多少就有些low了……”
也有朋友说:
“这份工作说到底赚得只是一份辛苦钱,性价比不高,还白瞎了你的高学历,你爸妈要是知道了,一定很生气!”
在我向全职公司老板(也是我的复旦学姐)提离职时,她也忧心忡忡地劝我:
“要不你再想想?我怕你从失败走向失败啊……”
身边人的话我不是听不进去,然而这个决定在我的眼里并不是一时冲动或是走投无路的产物,相反,还挺酷,因为我有机会做一张“白纸”,闯入一个新的世界。
我一直知道自己喜欢和各种各样的陌生人聊天,喜欢帮助别人,喜欢学习新东西……这些在我做店员时,都最大程度地得到了满足。
首先,做店员满足了我与人沟通和帮助别人的欲望。
其次,这份工作还让我重拾了学习的热情:原来衣服的面料有这么多种类,原来裤子这样叠最整齐,原来衣服怎么挂、挂在什么位置都有讲究……
我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个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行业的一切信息。
而既然对这个行业感兴趣,与其做个不怎么需要动脑子的劳动力,不如全情投入,多学点东西。
我有了在之前工作里几乎从未有过的体验,觉得我们不止是同事,更是并肩作战、同甘共苦的伙伴。
看着新店在大家的努力下一点点成型,虽然有时候下班累到倒头就睡,但那份快乐和充实让一切辛苦都变得值得。
当然我也知道如果转做全职,这份工作体力上会很累,30岁的年纪做entrylevel也许会被看轻,工资也不会很高……
但什么也挡不住我学习的“贪心”。在兼职半年后,我正式转了全职,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新鲜。
有时,我清晨六七点就要上班;有时,晚上十一二点才能收工回家。对于最怕无聊的我来说,每周看排班都像抽盲盒,刺激中带着一丝期待。
我也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意识到——我不应该只满足做一个工具人,工作是为了让我变得更好,而不是我存在只是为了完成工作。
我如愿以偿地学到了更多东西。在我眼里,lululemon就像一家菜品丰富的自助餐厅,只要我想,我可以自由选择任何我想尝试的东西:
门店陈列、收货理货、线下活动、线上直播……
我甚至在大半年过后,参加了升职面试,从一个店员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小leader,面对的挑战也比我想象中的大得多。
比如扑面而来的各种plan(计划)和recap(复盘)。小到每周的门店陈列plan,大到月度、季度甚至年度的规划和总结,还要分析数据、观察客群……
这些与读过多少书、学历高低可以说基本没有关系,需要保持好奇心、持续不断地思考和总结。
要想做的好,需要投入的精力并不亚于我做过的任何一份办公室工作。
比如带团队。以前做短视频编导时,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策划和完成主要的拍摄、剪辑、后期,虽然也带过小团队,但流程相对简单。
以前的我也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需要为团队里其他成员的发展负责。
但在零售门店带团队,完全是另一个维度的挑战,面对各种各样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同事,如何放下偏见,找到合适的沟通方法激励伙伴。
这些内容,没有任何书本可以教,只能自己探索、试错和领悟。
四、离开lululemon,我的思考
后来因为疫情,整个城市陷入停摆,反复的疫情对于线下服务行业的冲击不小。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业绩压力越来越大。
刚入职时那种轻松和新鲜感几乎已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繁重的工作和无法消解的疲惫。
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让我开始打起退堂鼓。
有时候我也会跟朋友开玩笑,说年纪大了真的扛不住门店的苦,别说精神了,体力都跟不上。
最终,我还是决定离开,兜兜转转两年,我又回到了原点,重操旧业,做视频编导。
回到规律的作息,不用再做“流水线女工”,不用再薅秃头发做plan。
回顾这两年看似“脱轨”的时光,我感到自己的收获比此前那么多年的工作都要多。
比如此前准备升职面试,我拿到了一份非常详细的技能评估表,从各个维度对目标职位提出了标准和要求。
其中有基本的硬性技能(hardskills),也有跟沟通、情商关系更大的softskills。
当时看完后,除了惊奇于所有标准的细化度,还感慨,即使不准备升职,这份评估表中的许多内容也是衡量个人发展阶段的一个客观参考。
虽然兜兜转转两年,好像又回到了原点。
但如果两年前,我选择向惯性投降,做一份相对得心应手,但已经没有太多激情的工作。
或者向现实投降,回老家过一种我自己都无法想象的生活,我一定不会是今天的我。
五、写在后面的话
当我向讲述这段经历时,也许很多人看到的是教训,希望我能反思:
如果在读书时,就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如果在职业规划时更加清晰,是否能避免走这些弯路?
但在我看来,任何一种职业,只要能激发我探索和学习的勇气,都是我宝贵的学堂,让我知道,即使每晚能跑十公里,去上一节健身课,还是会腿软。
漂亮的简历,规整的人生,也许适合别人,但并不适合我。
我还是会怀念那些早起上班时看过的蒙蒙天光,和晚班打车在高架上看过的点点灯火。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
我也期待有一天,我可以跟爸妈坦白:其实我干过两年店员,先别生气,那是我做过最不后悔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