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南方一所“双非”院校(指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大三学生王梦琪,近期经历了一次令人难忘的“求职”经历:准备申请海外高校的她,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想尽快拥有几段外企实习的经历,却差点陷入“付费内推”的骗局。
如今,不少高校学生申请海外留学,相当一部分海外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活动和实践经历,而且越顶尖的高校越看重这些实践经历。不少中国学生除了在成绩上力争更好的分数外,也希望能有耀眼的实习经历作为简历中的“发光点”。
如今,正值2024届高校毕业季,一些不法分子和无良机构借机挖“坑”设陷,类似“付费内推”“有偿就业”等乱象时有发生,在一些网络平台上稍一搜索,“×万元进入电网、烟草、铁路、石油等好企业”“只要报了3万多元的全流程服务班就有98%的上岸率”等信息就会纷纷涌现。
职场的门槛怎么变成了坐地起价的摊位误入“陷阱”给大学生带来哪些伤害如何杜绝这种现象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名高校学生、教师和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剖析。
供需相伴而生,“捷径”不一定是最近的路
“我们学校不是名校,通过学校渠道获得的实习机会基本是一些不知名的小企业,没什么含金量。”王梦琪说,为了丰富自己的简历,她开始在各大社交平台寻找机会,结果在某社交平台看到一则“大厂实习内推”的信息。该博主表示自己就是通过这种“付费内推”的方式成功进入“大厂”,所以愿意通过同样的方式帮助其他人获得实习机会。
“同病相怜”,以为找到了“同伴”的王梦琪对这位博主的信任度一下子提升了不少,她迅速与博主取得联系,并提交了个人简历。
其实,“内推”在就业市场上并非新现象,是指在职员工推荐熟悉的人才进入自己的公司工作。内推一般不涉及任何费用,并且推荐人通常是基于对候选人的了解与信任,而非金钱关系。
那么这种“举贤不避亲”的方式是如何演变成了金钱交易,甚至变成坑人的陷阱呢
按照王梦琪提供的联系方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联系上了发布内推消息的博主,并以同样的方式被博主拉入了“内推服务群”。
当记者把与王梦琪相同的需要告诉中介后,中介立刻复制粘贴了一大段“话术”:“我们实习项目是付费的,100%保障您匹配的目标公司及岗位的实习offer(如:MBB咨询、四大审计/咨询、外资投行/券商、互联网/科技大厂、快消/奢侈品/汽车大厂等,都是各领域的头部公司或世界500强企业的核心岗位),实习保录取的项目费用是人民币9800元起步,根据不同公司/岗位/时长等情况,价格有所不同,请问您是否可以接受呢”
此外,该机构不仅提供付费实习的岗位,同时也提供科研经历和教授推荐信的服务,其价格根据不同需求为3万至30万元不等。
供需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的,一些大学生需要快速获取实习经历而又得不到时,就被一些人钻了空子。
教育部在近日的提示中这样说:高校毕业生要擦亮识别骗局的“慧眼”,掌握防范陷阱的“招数”,遇到“活少钱多”“轻松钱来”“躺平赚钱”等“听上去很美”的信息和“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一定要提高警惕,多查多问多防备,谨防“踩雷”“掉坑”。
带着走捷径的心理,等来的不一定是“馅饼”,更容易是“陷阱”。
高价买来公共信息,付费买不来真才实学
如果大学生付费了,真能获得这些机构承诺的服务吗
李浩然找工作也非常不顺。着急的他,遂病急乱投医地花了3.68万元参加了机构的一个计划。中介向李浩然保证,3个月拿到工作录用书。
这3个月里,李浩然享受到了机构承诺的“专家讲课”——讲授的内容包括面试和简历投递过程中的技巧等,但李浩然发现,这些内容实际上与公共平台上发布的学习资源和技巧没什么差别。此外李浩然还发现,机构宣传的那些内推渠道,事实上也就是一些网上的公共信息。
花钱买到的服务和信息只是网络上的公共资源,这还是第一层,有些学生花了大价钱所得到的“offer”对自己个人的发展毫无意义。
立志出国留学的新媒体专业大三学生张晨决定抓住中介抛来的“橄榄枝”。
然而快乐很短暂。中介描画出的梦幻泡泡,轻轻一捅就破了。
据中介机构介绍,当下他们所提供“付费内推”分为多种类型,最基本的形式是在远程实习结束后提供推荐信并支持对导师个人背景调查。此外,还存在一种更为高阶的服务。
按照张晨所交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高阶的服务,“中介告诉我,除了实习机会和证明外,还可以参与高校的科研项目,甚至获得教授的推荐信。”张晨说。
踩了坑,损失能否追回呢
很难。
按照购买的“名师一对一包过课程”中的要求和步骤,张晨进行了简历投递和面试准备,最终也没有如愿获得职位。当他联系中介机构要求退款时,机构却以“没有收到offer属于自身原因,与机构无关”为由,拒绝退款。
张晨多方寻求维权,但还没有结果。
专家建议建立统一规范的实习制度体系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剖析了实习制度存在的痼疾。储朝晖指出,当前高校学生面临的一大困境是急需实习机会以获得职业体验和毕业证明,这恰恰成了某些商业机构的利用目标。有机构借着提供实习机会之名,行过度商业化之实,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力滥用,远非正规的求学之路。
储朝晖进一步解释,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在保险、劳动保障、教师指导以及劳动报酬等方面缺乏统一和规范的实习制度体系。企业因为实习生的不确定性而持谨慎态度,不愿意过多开放实习机会;部分高校在流程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不能有效对接企业需求……
这些因素叠加,导致大学生的实习路径并不顺畅。
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将找寻实习机会的重担推到学生身上。储朝晖认为,只有高校能够正常安排实习,保障顺畅的通道和必要的权益,才能杜绝市场上那些以实习为名的商业行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学生而言,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应保持清醒头脑,切勿轻信那些看似诱人的捷径。”储朝晖说。
近日,教育部也提示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增强“三个意识”,即“风险防范意识”“信息安全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很多高校也注意到社会上出现的这些现象,并纷纷采取举措来改进学生的实习体验和就业准备,避免学生落入类似的求职陷阱。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该校就业指导老师周一桐介绍,首先,针对学生的实际业务和专业能力培训,学校将提供更实际、更合理的就业指导,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校将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协作,共同关心和培养学生,让他们在实习中学习到真正有用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