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投机市场,投资者初衷大都寄望通过交易赚点零花钱、实现财富增值乃至财务自由,是几乎所有交易者最淳朴的想法,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市场先生经常给人幻觉只要抓住一波行情就能赚大钱,但果真有个五倍十倍的牛股摆在投资者面前,他极有可能在最开始赚了20%就出局了,然后在其他个股上套牢30%,最后几年乃至十数年下来,账户的收益率还极有可能跑不赢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就是这么的残酷。
一般进入这么一个高度竞争的投机市场,我们都建议投资者先扪心自问自己的核心优势有哪些?
我是否比别人更有耐心、心态更平衡、或者聪明?(高智商跟交易结果是充分必要的关系吗?)
我是否比别人更加专注、更加勤奋?
我是否拥有更多的行业信息情报?
我是否具有资金优势?等等。。。。。。
如果都没有,凭什么自己就能在这个专业化市场里赚到大钱?毕竟,凭借运气赚到的钱,难以实现长期盈利的目标。所以,一旦选择进入这个市场,要先有个良好的谦卑的心态,取百家之长,琢磨出盈利之术、走上复利之道。虽然牛市一来大部分投资者会因为运气、因为在风口上所以能躺着赚大钱、甚至比专业机构收益率高的多,但如果要形成核心竞争力、走向专业投资道路并持续盈利的话,还是需要建立符合自己性格的投研体系的系统。
1.游戏规则的认知
对中国A股的定性,思考赚什么样的钱,该怎么赚钱。
A股是弱势有效市场(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论证);它是资金推动型,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投机氛围浓厚,且目前依旧是政策市。我们的IPO发行制度有问题;交易机制有严重问题;二级定价效率奇低;退出机制形同虚设,对扰乱市场公平公正的惩处不严。
这些问题已经存在已久,监管层为何处理不力?不借鉴成熟国家资本市场的做法?多想想我们证券市场的设立初衷是什么,大约就明白不少。
而对于大部分非上市公司关联人而言,信息不对称的事情就更为严重,能影响股价的关键信息的传播顺序一般最了解的是:上市公司相对应的高管,其次是高管的亲友,再次是与上市公司关系密切的分析师、知名私募的高级研究员,然后才是各路买方、卖方分析师的投研团队,最后才是从公开信息获取研报的散户。所以,当一个利好消息的公告出炉前,股价大部分会提前反映,散户接棒下半场甚至是高位站岗。
同样的,良好的股价表现离不开资金的推动。对于资金推动型的股市,当行情来临时,大户更偏向于抱团在小盘股,但市场也会有风格二八转换,牛市里各个板块都会轮番启动。当行情结束,系统性风险来临,市场最终一地鸡毛。2015年底IPO改用注册制后,游戏规则改变,垃圾股价格会出现成熟市场普遍出现的低迷成交量cent股!现在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外资占流通股的占比逐步增大,我们发现2016年到现在,大资金越来越讲究投资逻辑,许多原先玩坐庄拉垃圾股题材股套路的大资金已经逐步失去话语权。取而代之的是各类主流资金,比如管理的权益规模过100亿的阳光私募、中大型保险基金、养老基金、QFII等等。
A股依旧属于政策市。市场开始大幅调整后,政府、监管部门可能会陆续救市,救市第一次、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基本上都是不会奏效,况且政府出台救市政策,往往是从轻到重不会一下子放大招。如果下跌到一定程度后,政府出台政策救市都没奏效,市场继续暴跌,那么政府也没必要出台政策继续托市,反而是让市场恐慌情绪快速宣泄完毕。政策底总是比市场底高。类似的政策顶比市场顶要低。由于市场不成熟,当市场太狂热后,我国政府会出台重磅利空,打压股市总比托市要容易。
股市里赚钱的总是少数人。以前的经验是套牢后不断补仓,总会有一波大牛市解套并获利。但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高,未来散户赚钱的难度会越来越难。
因在A股要想能够实现稳定盈利,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也要有政治觉悟,多采用博弈论,要因地制宜的采取适用我国国情的方法才有机会胜出。一方面,加强自身对行业、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增强自身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操盘资金方的接触,学习其思路,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投研系统。
对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认识
期货市场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市场,扣掉手续费,交易的最后总结果是个典型的负和游戏:每一手盈利的交易意味着从对手盘口袋里拿走了相同规模的金钱。所以,如何能在这个市场上持续获取盈利便成了许多从事期货投研人士所追求的重点。商品期货市场的投研方法和股票市场的投研方法有何异曲同工之处,如果利用期货走势预判个股未来行情也成为许多期货人士研究的重点。
其实,在商品期货的各大品种中,每个品种都有对应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做商品投研,其实跟做股票行业研究的中观研究相辅相成。
农产品:如对饲料价格的变动较为敏感,如生猪、禽类养殖,水产养殖较为敏感;
黑色:对国家宏观调控敏感,间接反映房地产和基建投资。
有色:对应汽车、家电、基建、冶炼等。
从国内的投资界市场发展情况来看,期货投研>>股票投研>>债券投研三合一的发展方向是没问题的。期货到个股,再到个股相对应的企业债,都成为了大类资产配置的一个方向,投资标的的分析维度丰富起来后犯错的概率会大幅的降低。当然了,这对于优秀投研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业绩驱动&估值模型:业绩驱动型股票可以让投资者心理更踏实
我们遵从的是自上而下的投研流程。自上而下主要从分析宏观经济着手,通过整体市场周期和行业的特征,来进行选择上市公司,这种选择不单单是简单的选择上市公司,更为重要的是选择进场的仓位比,如果认为宏观经济不好,即使好公司也不买,坚持轻仓策略。也就是说我们也还是适当的进行择时来决定仓位大小。
对于投资标的的筛选而言,我们的流程一般为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这个行业当前处于什么阶段(成熟期、成长期等),产业链上下游情况如何等等;该个股与其他同行对比,公司运营有什么优势、护城河在哪里等等;估值在历史上处于什么水平、估值在同行业个股处于什么水平等等。
首先,我们需要对行业进行帅选。什么样的行业是好的行业,我们可以进行排除法进行筛选。符合发展趋势的自然是很好的行业。但行业都有自己的发展阶段,而对于不同阶段的股票的投资周期又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处于有确定性的高速成长的行业,对于周期板块即将处于由熊转牛的阶段,往往会有较大的行情。我们更青睐于成长股和困境反转股。
市场上关于投资的书籍汗牛充栋,鱼龙混杂的情况非常普遍。为提炼出这些机构的玩法、以方便我们预估大机构会不会大规模进场抬轿、出局离场,我们的做法就是通过跟踪主流大机构的持仓情况,不断总结大咖们的思维方式和操作套路,即我们更关心的是对各大机构的套路进行汇总、归纳抽象出来一套理论。
其次,我们需要在行业里选出比较优秀的企业。从0到1不确定性太大,从1到N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做投资要做确定性,那么就应该选择从1到N的公司,而这,往往就是我们认为的行业龙头企业。
之所以众多大咖都关心ROE这个数据,是因为它能较好的体现公司的赚钱能力。根据公式分解,ROE是由产品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和杠杆系数(权益乘数)(平均总资产/平均净资产)三部分相乘而成。
我们对ROE的理解:
2、数值要稳定向好。哪怕是今年预期只有8%的ROE,但接下来随着业绩的释放,ROE开始不断走高,甚至超过20%且市场预期该数值能持续的话,长线资金也会敢于建仓做价值投资。试想,如果ROE=20%,然后我们有一笔资金,上市公司帮我们每年赚20%收益率,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3、ROE需要跟应收/预收账款、现金流、库存、三项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指标综合判断才能对公司财务情况有个整体的概念。相当于通过ROE和其他财务指标进行优中选优。
4、通过并购带来的ROE数值高通常不如通过内涵式增长带来的高ROE质量高。内涵式高成长预期的公司,一般都是白马股。这种高成长预期的确定性比较强。若是外延式增长,则公司具有重组的预期,对股价是利好。越是绩差垃圾ST股,一旦有了这种重组的概念,股价炒作会非常疯狂。所以这种股票一般是黑马股。这种股票可遇不可求。(除非是经过调研得出公司有重组的意向)而且很多时候外延式增长的个股,很容易业绩变脸。
最后,就是要解决出入场的问题。如果说研究框架解决的是为什么要买哪个标的,那么对于投资系统而言,接下来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出局,为什么出局。这里择股与择时又是另外一个值得投资者思考的问题,市场上有很多的争论,比如好公司是否不怕贵,能经受住市场考验并不断创新高的投资才是伟大的投资等等都有很多投资者的不同看法。
纵观全球投资上市的大师,其对于安全边际的要求是极其苛刻的。这就要求投资者自己对投资标的的价值有个自己的科学合理的判断,这样才知道标的估值是否合理、是否有安全边际。对于市场上经常发生的那么多乱七八糟炒作概念的个股,尽量不参与。毕竟,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恪守能力圈,赚自己能赚到的钱,赚的是赚确定性的钱。赚公司业绩增长的钱,而不是赚二级市场上估值波动的钱。(妖股可以从100倍PE涨到300倍PE甚至更高,但最终是会价值回归)
入场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什么时候离场。如果一个企业的表现非常的优秀,不断的给你惊喜,那这种时候是最舒服的。一般而言,离场要么是
1、投资逻辑发生巨大不利变化;
2、要么是市场给予的估值过高需要短期离场;
3、有更好的投资标的;
4、系统性风险到来。
当投资逻辑发生巨变的时候,譬如A股这2年来发生的集中采购、长生疫苗事件,或者之前塑化剂危机冲击的时候,离场是需要非常果断和坚决。而市场先生往往会过于乐观或者悲观,当市场情绪亢奋,已经严重透支未来业绩增长预期的时候,及时落袋为安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3.驱动&估值在商品期货里的应用
从前面股票投研的业绩驱动和估值模型这样的二维分析方法论入手,我们发现期货投研也是可以有类似的方法。
大资金非常讲究安全边际,对估值的判断要求较高。如果高估驱动向下一般考虑单边做空策略;低估驱动向上一般考虑单边做多策略;高估驱动向上和低估驱动向下则考虑品种间对冲策略。所以,在驱动向上,但期货一直升水甚至是大幅升水的时候,单边做多的投资者往往不如对冲策略的投资收益稳健。明明是一波明显的驱动向上的行情,市场上却总是有大量的投机、套利资金在不断的往里做空,各取所需。
所以,期货投研做出一个结论的时候往往要多看看基差水平,看市场是否已经PRICEIN了这个供需预期。如果基差水平已经反映了,那么还以供需矛盾作为驱动制订策略往往会吃大亏,市场波动后策略极其容易被打止损。我们认为,后面的行情发展可能更多的是看边际变量的发展。
4.感悟
从我们这些年的实践和认知中,愈发感受到一个合适的方法论有着强大的威力。它不仅能让决策做到科学严谨(注意:并不是意味这个决策就是100%必赚),还可以让投资者自身不断的反思和积累经验教训并将决策流程化,使得投资成功概率提高,投资生涯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我们认为,驱动&估值的二维矩阵可以将大部分流程抽象化,并通过对驱动因子的解读和估值指标的比较使得风险收益比有更为清晰的了解、投资收益确定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