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10.24北京
近年来,民航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协同联动,持续优化航线网络建设,不断满足国家战略、人民出行、经济社会发展等目标要求,2021年年底,民航局面向全行业印发了《民航局创新“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实施意见》(民航发〔2021〕6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即以通程航班为主要载体,中转便利化为支撑,全面推进国内骨干网、基础网联接,促进干线、支线、通航短途运输间,航线互联、机场互通,从而推动国内航线网络服务效能以及运行效率的提升,实现国内城市高效畅通、偏远地区有效连通,最终形成“全国民航一张网”。为全面贯彻落实精神二十大党的等有关要求,加快落实《实施意见》,建设高质量国内航空运输服务体系,全行业需要全面、准确、深刻认识“干支通,全网联”的重要意义、价值创新与评估,普及中转便利化、通程航班服务,以满足新时期航空旅客大众化、便利化航空出行需求,助力实现“人享其行”。
现阶段推行“干支通,全网联”的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5年也是开启多领域民航高质量发展的起步阶段。“干支通,全网联”是民航立足“三新一高”,充分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推动创新变革、挖掘潜在市场、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
一是“干支通,全网联”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在不增加资源投入和安全压力的前提下,解决航线网络结构失衡的有力抓手。统计数据显示,疫情前,干干、支支航线条数分别占国内航线总量的43.4%、3.8%。干支、支支机场间联通率仅为14.6%、0.5%。我国干支航线结构不平衡,发展差异巨大。“干支通,全网联”能够引导航空公司差异化发展,鼓励中小航空公司扎根国内市场,增加支线机场与区域枢纽机场之间的航线条数、航班频次,发挥支线在国内航空网络中的毛细血管作用,持续为干线供血。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国产民机培育良好的市场化发展空间。
三是“干支通,全网联”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实现优化供给创造新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调整,提升供给效率,形成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有效手段。国内现有41家客运航空公司、254个机场,单一航空公司很难独立实现国内航线网络高度联通,很多旅客往往因为没有航班而选择其他交通方式出行。“干支通,全网联”以满足广大旅客出行需求为目标,各个运行主体以旅客为中心,依靠中转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政府搭台,促企合作”,推动旅客中转数据共享、合作平等、服务统一。通过不断拓展国内航线网络厚度和广度,有效激活国内大市场,将助力民航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也为后续提高国际中转能力打好坚实基础,助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四是“干支通,全网联”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行业同心笃行,解决民航同质化竞争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民航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区域枢纽机场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各企业抢占北上广等枢纽机场资源情形,通过“干支通,全网联”能够引导航空公司找准市场定位,大型航空公司全力打造支撑有力的骨干网,中小公司致力深耕基础网;提升支线机场通达性,发挥枢纽机场的辐射效应,增强枢纽地位。同时,能够依靠方便、快捷的航线网络结构和优质中转服务,提升民航与铁路、公路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发挥民航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民航对消费升级的先导作用,民航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努力深化“干支通,全网联”的价值创新
“干支通,全网联”从启动实施至今已近3年,虽然新冠疫情持续延宕对旅客出行习惯以及全行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冲击,但是总体而言对旅客、机场、航空公司以及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都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对旅客而言,全面改善中转出行体验,提升出行意愿、增加市场需求;对机场而言,有利于发挥枢纽机场的辐射效应,增强枢纽地位、提升旅客流量;对航空公司而言,在不依赖增加航线、运力、时刻等增量资源的前提下,对既有航线等存量资源进行深入精准挖掘,提升航线网络运行效能;对全行业而言,形成旅客、机场、航司乃至整个行业多方共赢的局面。综合来看,“干支通,全网联”具有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文化五大价值。
经过3年多的推广应用与探索实践,构建“干支通,全网联”创新服务模式对于企业发掘潜在市场、降低运行成本、提升造血能力等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并且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促进不同部门间信息交互共享,强化航线网络协同效应,有效提升了行业的整体运行效率,经济效益显著。
一是改善旅客出行体验。“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的创新,是为了满足新时期航空旅客大众化、便利化出行需求,探索实施“一次支付、一次值机、一次安检、行李直挂、全程无忧”五项基础服务标准,提升旅客体验。此举将进一步改善航空运输服务质量,为旅客进行干线与干线、支线与干线、支线与支线、支线与短途运输航班间的互转提供便利,提升旅客对中转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以旅客需求为导向的高质量中转服务便利化,将带来更多的旅客出行需求,使得部分通过地面出行的旅客转向航空出行,从而提振机场、航空公司等客流水平。根据中航信统计数据(见表2),2019-2021年,虽受疫情影响旅客航空出行有所下降,但跨航司中转旅客仍保持较高水平,三年累计完成3996.6万人次,业务规模凸显;特别是2021年,全行业新增航空人口3563万,其中有53%来自二三四线城市,为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格局贡献了重要力量。
表2:武汉天河机场开展“干支通,全网联”模式建设前后的成本对照
经实践证明,“干支通,全网联”在保障偏远地区居民出行、有效打通信息服务堵点、助力企业创新协同发展等方面做出突出社会贡献的同时,还通过提升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保障偏远地区居民出行。创新“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推行“基本航空服务计划”,有助于增加旅客出行意愿,解决市场失灵、保障偏远地区居民基本出行需求和权利,促进文化交流和资源开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使其融入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二是有效打通信息服务堵点。“干支通,全网联”建设了“通程平台”“中转平台”,打通了跨航司中转的关键技术屏障和流程断点,增加现有航空企业之间的协作性,大幅提升机场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在有效降低不同主体间的沟通成本的同时,促进了机场内部值机、中转柜台、装卸岗位之间信息的高效协同。有利于发挥枢纽机场的辐射效应,实现了始发机场、中转机场和目的机场之间,航空公司之间与地面代理之间中转旅客信息的互联互通,强化干线、支线、通航短途运输之间的“供血”效应。
三是助力企业创新协同发展。“干支通,全网联”通过引导航空市场主体间深度合作,挖掘中转市场潜能,有助于提升现有航班客座利用率,助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行业复苏发展。通过构建航空网,稳运力、调结构、优时刻等举措,不断完善航空网络布局,提升航空通达性,打通服务旅客出行“最后一公里”。
如鄂尔多斯机场、云南机场集团已开展试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机场品牌形象逐步提升。据鄂尔多斯机场反馈,目前每天约有90~100名左右,今年7月每日近300名中转旅客,这对于一个支线机场而言,以前是不敢想像的。
图1:“干支通,全网联”运筹优化模型
以往的枢纽轮辐式理论是基于单个企业的运力、时刻、航班、航权等资源给出的个别最优解,而“干支通,全网联”是站在全行业的角度推动深化供给侧改革,优化上述资源配置,实现行业的最优解(如图1),可以在不增加增量资源的前提下,提升行业资源利用水平,改善旅客出行体验、企业网络建设、行业资源配置、信息服务保障等短板与问题。可以说“干支通,全网联”创新航空运输服务模式理论,是现阶段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基于中国体制优势提出的资源配置优化方法。
从技术价值看,“干支通,全网联”创新服务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充分发挥和体现了我国的制度和体制优势,该模式是融合通航短途运输与运输航空的中转便利化服务模式。通过查询,目前国外尚未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转便利化、实现航空运输网络综合效应的国家,仅有航空联盟以及部分企业之间通过代码共享、运力购买、SPA等协议方式开展联程运输模式。通过对比,“干支通,全网联”模式的优势明显(见表3),并且经过目前企业应用,具有较强的技术价值。
二是明确了“干支通,全网联”创新服务模式的实施路径与建设模式。《实施意见》聚焦当前行业突出问题,围绕服务体验、网络建设、资源配置、信息保障等短板,提出了完善法规标准、开展试点示范、建设服务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保障能力等五大重点任务。并且在“干支通,全网联”航线航班运行各环节提出了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和落实单位与部门,包括实现航线航班信息系统融合互联,将通航短途运输航班信息接入公共航空运输销售系统、离港系统,将短途运输旅客、行李等信息接入旅客离港安检系统等,并鼓励通过试点示范,总结经验后加快推广。
三是编制了一套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干支通,全网联”创新服务模式标准规范体系。“干支通,全网联”涉及的标准与规范体系既要涵盖旅客从订票、出发、中转、抵达的全过程,又要满足各主体、各节点、各流程的协同运行、信息共享、顺畅服务等保障要求,但根据前期调研,多数企业普遍反映当前国内中转服务仍存在标准规范空白与断点,并且也存在不统一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在行业内进行统筹推进的工作进展。为此,在吸纳“跨航司行李直挂服务试点”等基础上,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民航实际进行创新、完善,编制了《民航旅客中转便利化实施指南》以及第二版,形成了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干支通,全网联”创新航空服务模式标准与规范体系(见图2),为行业内各主体间达成共识,为旅客提供统一协同、衔接顺畅的中转体验,打造行业中转服务精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2:“干支通,全网联”标准规范体系
从文化价值来看,创新“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理论与实践,普及了通程航班服务,是满足新时期民航旅客大众化、便利化航空出行需求的重要条件,推行中转服务便利化,全面改善旅客中转出行体验,有效提升旅客对航空运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是促进偏远地区对外文化交流。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形复杂多样,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航空运输在速度、安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实施“基本航空服务计划”可以改善当地出行条件、促进文化交流和资源开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干支通,全网联”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就是普及“基本航空服务计划”,保障偏远地区居民基本出行需求和权利,促进当地对外开放与文化交流,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未来展望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的起步阶段,也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今后将有更多机场投入使用,机队规模将持续增长,航线网络、服务产品也将进一步丰富,全行业要把握好当前发展机遇期,把推进“干支通,全网联”和建设国家立体综合交通网、多领域民航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提升民航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
下一步,要建立“干支通,全网联”跟踪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定期采集、评估、适时发布,同时加快推进《国内通程航班管理办法》的编制与发布,通过实施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鼓励航空公司、机场等市场主体通过创新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推进政策、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持续提升网络衔接度与中转便利化水平,为促进全行业共同推进“干支通,全网联”创新航空服务模式建设提供量化参考与有力抓手,为人民提供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努力谱写交通强国民航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