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杂谈】自2017年起,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苹果的MacBook系列的笔记本电脑配变了雷电3接口外,越来越多的Windows笔记本电脑也开始使用雷电3接口了。而且我们会发现,这种接口一般只是出现在高端的笔记本电脑中,相对低端的笔记本电脑我们根本看不到它,那么这个雷电3接口到底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吧。
“电”由“光”来
在讨论雷电3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前面的雷电是什么意思。雷电即是雷电接口的意思,其英文名为Thunderbolt,而苹果的中文官网将其译为雷劈。这是一种由Intel发布的连接器标准,目的在于作为PC与其他设备连接的通用总线。雷电标准早期是由因特尔独立研发的,当时的技术名称是LightPeak(光峰),使用光导纤维传输。与USB标准相比,它除了可以传输文件外,还能够传输视频信号以及网络信号,这些都需要借助Intel研发的功能芯片。
虽然早期参与到了IntelLightPeak技术阵营的公司众多,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企业,如富士康等;并且也又众多的厂商表示支持这种技术,其中更有索尼这些大型公司。但是Intel的这项技术在当时来说,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也是一些不错的新技术无法下放到低端产品的原因,因为技术含量高必然会带来更高的工艺要求,高成本也会随之而来。只有经过几年后制造工艺的逐渐成熟,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技术专利的放开才会让厂商们开始使用新技术。毕竟第一个吃螃蟹是要冒风险的,小企业们没那资本,也就只有大企业玩得来。
雷电接口前身LightPeak的首次登场就是在Intel自己2009年的IDF上,IDF中文名为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是Intel每年都会举办的研发技术讨论会。当时,Intel以苹果的MacOSX系统演示了LightPeak设备的运行情况,从Intel过去严谨地选择演示平台的行为来看,苹果必然也是这项技术的支持者之一。
雷电接口登场
雷电2和雷电3
2015年台北电脑展,雷电3问世,这一代的雷电接口的物理外形改为使用USBType-C接口,传输速度提升到了40Gbps,能够连接两个4K显示器或者1个5K显示器,并且相比上代更加省电,能够提供100W的电力输送。
什么是USBTYPE-C
看到这里,或许有的朋友已经一脸懵逼了,又说是Type-C接口,又说是Thunderbolt3接口,所以到底是什么接口?其实这两个词说的不是同一个东西,它们是属于不同分类的一个标准。Type-C是一种数据传输线的硬件接口形式,属于物理外形,发布于2014年。接口外观非常薄,长度只有8.3mm,厚2.6mm,接口两面相同,不分正反,无论是外观还是使用体验都非常的不错。而雷电3则是一种数据传输协议,是一种计算机内部所遵循的准则,属于软件层面,从Intel的LightPeak发展而来。
所以说Type-C是属于接口的外观描述,雷电3是指接口所支持的虚拟层面的传输协议。因为Intel从第三代的雷电接口开始放弃了MiniDisplayPort接口外形,改用了Type-C接口外形,所以只要是雷电3接口则必定是Type-C接口,并且它能够兼容其他Type-C接口的所有功能。但是Type-C接口则不一定能用上雷电3,毕竟雷电3是更高规格的技术,要配备这项技术肯定是需要成本的,而单从Type-C接口来说成本却没有这么高,所以能否在Type-C接口上用雷电3全看厂商投入了多少成本。
那么我们如何分辨哪些Type-C才是使用雷电3协议的呢?其实这个很简单,只要在数据线上或者设备Type-C接口周围看到一个小闪电的标志,那么就表明这些东西支持雷电3协议,具有最高双向40Gbps的传输速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接口是雷电3半速接口,相比满速雷电3的PCI-e3.0x4通道,它们只有PCI-e3.0x2通道,所以在传输速度上只能达到一半的速度。而且即使采用了全速雷电3接口,在外接顶级显卡时,也不能能够发挥出所有性能。相比主板的x16通道,雷电3的x4通道会让顶级显卡的性能有所损耗,而中低端的显卡则不会因此损失部分性能。
雷电3的未来
目前雷电3的问世已有3年了,从16年厂商们的小试牛刀,再到17年的高端产品覆盖,现在18年已经开始在更多的领域用上了这种接口。USB3.0已经为我们带来了不错的高速传输,USB3.1更是不在话下,而这个经历几年发展的雷电接口,从LightPeak变成了Thunderbolt,速度也从10Gbps提升到了40Gbps。它不仅是为我们带来了更快更高速的数据传输,还会带来接口统一的未来,从数据传输到视频信号,从网络信号到电力供应。它的性能之强大,功能之全面,再配合上广泛应用的Type-C接口,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让便携产品更加强大,也将成为设备连接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