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孤注一掷》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步步惊心的陷阱、防不胜防的骗术、诈骗集团残忍的手段看着都让人惊心动魄。有的人质疑这部电影是不是过于夸大了骗子的手段,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其实现实生活,可能比电影更加残酷,骗局也更多样化。今天就让小诺来跟大家聊一聊,金融领域那些骗术。
一、金融诈骗的那些“花招”
一般来说,金融领域的诈骗手段大体上可以归为三类。
第一种是“高大上”的投资项目
这类项目是以高收益为诱饵,拉人进行投资。有的是盯住几个投资者“深耕细作”,有的是让投资者去不断“拉新”的“广撒网”。但不管哪种形式,都是虚假的吹嘘,是不合法、不合规的。
不要以为这些陷阱离我们很远,其实,可能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曾经听说或碰到过类似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听起来“高大上”,有“专利技术”傍身,或是紧跟国家政策、甚至能拿出伪造的“红头文件”来假装有政府背书,或是打出“国际化”、“联合国”的高大上噱头。
而且犯罪集团可能还会不定期地在高档酒店组织推介会,邀请所谓明星站台,在线上通过网络直播、宣传片等方式营造声势,组织客户进行“实地考察”等等。
主打一个“忽悠”,让人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然后刚好遇到好心人要把是“千年等一回”且“绝密”的投资机会告诉自己,最后就等着发财了。
其实越是真正“高大上”的投资项目,规章制度要求越是严格、对于发行主体的要求越是正规,宣传手段越是严谨,信息越是公开透明。
但是犯罪分子往往会抓住一些人想要一夜暴富的贪婪心理,为他们“量身定做”诱饵,甚至有时会在前期让投资者“尝到一些甜头”,当投资者受骗重金买入后,就人去楼空不见踪影了。
所以不论这些理财项目吹得再“高大上”,拿出再多的“文件”、“证书”,不在正规机构发布、不遵守正常市场规则、不存在公开透明的信息,都不要去相信。
第二种是虚假投资理财诈骗
在电影中,有一幕展现的是一群不同身份的受害者讲述自己被金融诈骗的故事,其中一个年轻人只是在用手机看交易软件,怎么就也被诈骗了呢?
不是因为投资、理财不对,而是因为他投资的产品、投资的软件,甚至他正在看的“大盘走势”,和他一起讨论、学习市场知识的网友、“老师”,可能都是假的!
这一类的诈骗手段,可以统称为“虚假投资理财诈骗”,不同于第一种可能包装了某种“项目”、“产品”来骗取投资者的信任,这种类型的诈骗手段,甚至可能连“产品”都没有!
诈骗分子会事先构建虚假投资平台、渠道,有时候还会直接“山寨”一些正规机构的网站、APP,让人以为自己是在正规机构进行投资交易。
同时,这类诈骗分子不会在线下跟投资者见面,他们往往都是通过网络社交工具、短信、网页发布和推广股票、外汇、期货、虚拟货币等投资理财的信息,或是谎称自己有“理财大师”指点或有内幕信息,掌握漏洞,可以稳赚不赔且能有高额收益,诱使受害人在虚假交易平台投资。
初期投资会有利润返还,等受害人相信并继续投入资金后,就会发生无法提现或全部亏损的情况。此时,诈骗分子已经关闭网站和APP,拉黑受害人并卷款潜逃。
所以别以为有“股神”带着,交了“学费”去学习,并且在“官方”渠道投资,就不会上当受骗。市场里从来不存在什么百战百胜的“神”,也没有什么稳赚不赔的“投资方法”、“秘籍”,都是犯罪分子为你“量身定制”的“精准诈骗”。
第三种是虚假“风口投资”、“新型兼职”
随着国家打击金融诈骗的力度增强,民众的反诈意识不断增强,犯罪分子在传统的诈骗领域内越来越难得逞,于是近些年也在向“求新”、“求稳”的方向渗透。
一些犯罪分子,甚至会伪装成“企业招聘”,宣传可以轻松在家做兼职。这种骗术看起来是通过劳动赚钱,并不需要用自己有金钱投入,让一些受害者放松了警惕。殊不知,所谓的动动手指、帮忙转一下账、帮忙刷个单、租借一下银行卡的“轻松兼职”,其实就成为了犯罪分子“洗钱”中的一环,并且被犯罪分子用来当作“替罪羊”,“吸引火力”并且随时丢弃。有的受害者刷着单,钱就取不回来了,甚至,有的人转着账,就被警察带走了。
二、普通老百姓如何防范?
那么,咱们普通老百姓如何防范这些金融诈骗呢?小诺给大家三点建议:
第一、务必通过正规合法渠道投资,并且再三比对投资渠道、平台是否被“山寨”
具体机构和从业人员信息,可以在下面的网址中进行查询,或者向当地证监局核实。
证监会网站(www.csrc.gov.cn)
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www.sac.net.cn)
第二、不要轻易在任何地方留下你的个人金融信息
我们务必要重视保护个人的金融信息,不要轻易泄露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股票/基金账号,也不要出借、出租个人的银行卡,不要随意帮别人转账、取现,这些都是有可能让我们卷入到“洗钱”的金融诈骗链条中来。
第三、多高的收益就对应多高的风险,永远不要超过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去投资,所有宣称可以一夜暴富的“项目”都可以让你一夜破产
时刻谨记,有多高的收益就对应多高的风险,一般来说,那些号称可以一个月赚10%,一年赚100%,“稳赚不赔”的投资,都是不靠谱的。
很多受害者其实并没有充分了解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很多时候,想要去进行投资理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觉得现实生活中“赚钱难”、“赚钱累”,又不想通过提升个人能力的方法去赚钱。骗子就针对性的“定制”了一系列的圈套。
但是归根结底,是诱使人们相信,世界上是存在轻松、不累、门槛低、无壁垒、又能快速赚大钱的事情。但当你真的以为天上会掉“馅饼”的时候,那很有可能已经被砸进了“陷阱”。
所以,咱们永远不要因为觉得职场工作难、赚钱难,就把全部希望寄托于投资。投资只是让可支配“闲钱”流转起来,想要赚钱需要的智力、耐心、毅力、勇气,经受的考验不见得比在职场少。
通向财富的道路并不容易,投资理财从来不是什么轻松的赚钱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