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技术仍在发展阶段的今天,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动力输出保障,充电设施技术与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关乎到了新能源电动汽车究竟续航里程能达到多少公里,更关乎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到底能走多远。
2015年被看作是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元年,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火热,同样也带动了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11月17日,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住建部四部委联合颁布了《电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该指南提出,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明确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目标,计划到2020年新增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之后,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继出台。
2016年,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十三五”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
2017年,发改委、住建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统筹加快推进停车场与充电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通知》。
2018年,发改委联合能源局、工信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提升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
(一)中国充电桩行业野蛮生长市场矛盾逐步显现进入洗牌阶段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新能源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他没有传统燃油车近百年的经验来做基石,因此,在探索前进的道路上,新能源电动汽车所遇到的问题,充电基础建设一个也没有落下。
在快速跃升的建设数字背后,是充电桩行业的野蛮生长。
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快速推进,很多充电桩行业的入局者都还处于摸索和经验积累的阶段,为了抢占先机,一些企业在建桩选址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考虑用户需求,而是选择“广撒网”。在建设充电桩时,很多企业考虑的不是把桩建到最需要的地方,而是先把桩建起来再说。赶着财政补贴的窗口,只要建一个充电桩就可以拿到一个充电桩的补贴,至于建在哪里、效益如何反倒成了其次。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21万个,保有量居全球第一,但公共充电桩的使用率还不到15%,很多因先期选址不当的充电桩最后都变成了“僵尸桩”。
一边是充电桩数量的激增,一边却是使用率的不足,随着市场矛盾的逐步显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在2018年逐步进入到了洗牌阶段。
显然,伴随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扩张,一些诸如投资较高、回报周期长、盈利模式不明等问题随之而来。除了少数几家头部排行在前几位的企业已经完成相对完整的商业布局外,部分融资难、持续亏损的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二)2019年有望成为中国充电桩行业“发展拐点”
或许有人会问,一些车企的“倒下”,是否因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崛起无望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中金预测,预计到2019年,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60万辆,同比增长30%。这一数据背后,隐藏的是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体量”的进一步增长。
在今年1月召开的中国充电联盟年度工作会议中,中国充电联盟理事长董杨说到:“2019年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将迎来最好的一年,各部委已经沟通意见,要求各地方政府不要补车,要补充电基础设施,并要求地方政府出台详细的实施办法。”
从各地政府的表态和车企的投入来看,电动车发展大势已定,充电事业是电动车发展的基础。在多种扶持政策推出的情况下,我国充电桩建设速度落后于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的现象将逐步改观,民营企业有望从中短期的海量工程和设备订单中获利。显然,伴随着国家政策补贴的红利转向充电桩行业,2019年有望成为充电桩行业的“拐点”,而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推进、充电功率的提升、支付体系的优化,一些有实力、真正能够解决用户充电难问题的充电桩企业有望迎来盈亏平衡或盈利。
伴随着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整车企业、网约车、科技公司介入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发展,充电设施产业加速跨界融合,产业形态已由初期以充电业务为主要内容转向新能源电动汽车出行服务生态构建。
第一章执行摘要
1.1项目总体描述
1.1.1项目建设背景
不仅如此,眼下电动汽车行业的繁荣,并不是依照经济、技术的发展规律演变而成,而是出于对环境和国家战略等的考虑,政策推动下的产物。不管是企业、协会,还是研发机构、政府,其实都尚在探索中。由于行业自律的缺失,事实上行业的失范问题层出不穷,电动汽车行业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当中,还没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经济环保、低碳出行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根据产业发展,不断完善调整产业布局和顶层设计。
自2014年国家电网向民间资本开放充电桩行业市场后,这个行业前赴后继涌入了海量的玩家,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各路资本的进入,使之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野蛮生长后的行业乱象,跑马圈地的“习惯性套路”诟病痛点凸显.
1、供不应求与使用率低怪圈
“圈地运动”后,坏桩、“僵尸”桩现象凸显。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调查显示,截至去年9月,我国公共充电桩实际使用率只有10%,据能源局透露,今年的使用率也只有不到15%,虽然今年情况有所好转,但存量上的充电基础设施还是呈现出了供不应求与使用率不高的矛盾局面。
分析原因,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各运营商大多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布局充电网络,有一定的投机心理,未充分考虑城市建设、交通规划、电网改造、用户需求等因素,缺乏科学的规范作为指导,与市场脱节。试想一些交流慢充桩布局在远郊,又有多少车主会去使用。加上这些充电桩分散在大大小小的众多运营商手中,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充电桩利用率低,迫使运营商因为盈利困难而置之不理,资源闲置严重,加剧丢失充电用户的局面,成为恶性循环。
2、充电设施亟需加强互联互通性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永东表示,充电桩互联互通首先就是要解决充电过程的互联互通,相当于充电的兼容性问题,也就是说车主找到桩之后是否都能充上电。除了充电过程的互联互通,还有通信、交易平台的互联互通。
另外,由于盲目铺摊子的问题,大多运营商平台还是各自为政,合作不畅,所使用的充电卡和APP互不相同,服务信息和支付方式不兼容而为用户带来诸多困扰,跨运营商之间的支付和信息共享也还存在着壁垒。
3、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安全隐患突出
由于市场的厮杀紧迫,很多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缺乏多种经营手段,往往在此局面下,许多运营商只顾产品数量,忽略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大打价格战,这种恶性竞争必然使充电桩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很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成为安全隐患。几次意外安全事故很有可能导致整个行业发展陷入困境,因此,确保电动汽车运行安全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对用户而言,安全是底线,作为基础设施,充电桩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产业而言,安全是基础,基础不牢必将严重影响行业发展的态势。由于行业管理规范和认证体系不健全,门槛相对较低,较多企业水平参差不齐,个别企业安全意识不足,缺乏专业能力,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行业研究者也曾透露,业内不乏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一个不知名的设备制造商,贴个知名运营商的标,然后全国各地售卖。
4、运营情况不尽如人意
随着充电服务供给的增加,充电运营的竞争是精细化运营所带来的服务竞争。运营商在建好充电桩之后,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运营能力,运营能力低是目前服务企业最大的问题。
图1-1行业诟病以及痛点
1.2项目提出缘由
项目公司紧抓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进入“爆发式增长临界点”这个历史性契机以及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诟病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坚持“以示范促应用,以应用拓市场,以市场促发展”的最新发展思路,围绕补短板、做强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三大方向,建设《智慧车桩一体化项目》,打造《互联网+充电桩新模式+智能汽车》产业链,形成闭环生态系统,从而进一步完善“共创——让绿色出行更方便”的经营理念。
图1-2主要运营版块
目前共创APP平台+充电站+新能源电动汽车租赁已覆盖粤西地区。《共享汽车》《共享充电桩》《共创出行》项目为茂名首家,为了让项目又快又好的发展,广东共创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决定借助资本力量,出让XXX%股权融资7000万元人民币,用于公司的品牌宣传、场地建设、团队扩容、产品研发以及行业市场的后续开发等,扩大公司知名度,提升市场份额。
1.2.3项目总投资情况
项目总投资7,55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050.00万元;运营投入资金1000.00万元;流动资金500.00万元。
项目资金投入如下表所示:
图表1-2项目投资明细表(单位:万元)
3.1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市场分析
3.1.1新能源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整体上扬趋势不变。过去几年,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伴随国家接连出台的一系列配套补贴优惠政策,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快速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的飞跃式发展,2012-2018年新能源电动汽车销量CAGR达到113%。
进入2018年以来,虽然受补贴退坡影响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所波动,尤其是新能源电动客车及专用车市场不及预期,但整体上扬趋势没有改变。2018年新能源电动汽车合计销量达到118.8万台,同比增速达到56%。其中新能源电动乘用车实现销量101.7万台,同比增速达到76%,虽然在6、7月份受补贴政策切换影响,销量出现短暂下滑,但伴随市场情绪逐渐稳定,8月份后景气度又得到较快回升。新能源电动客车及专用车受补贴政策下滑影响较大,上半年均出现明显抢装趋势,下半年发展不及预期,新能源电动客车及专用车实现销量10.4、6.7万台,同比下滑1%及15%。
3.1.2新能源电动汽车产销预测
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新能源电动汽车要实现产销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达500万辆。另外根据2017年5月份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电动汽车产销水平将达到700万辆。
3.2充电桩行业市场分析
3.2.1充电桩行业发展现状
2014年及以后,随着新能源汽电动车规模化销售趋势的逐渐形成,在国家扶植政策的引导下,民营资本开始进入该领域。2014年5月,国家电网宣布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设施建设,随后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从用电价格、充电服务费、运营补贴等多维度促进充电桩扶植政策落地,并于2014年11月《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广到一定数量的地区安排相应充电设施奖励,首次将新能源电动汽车购置环节与充电设施补贴相挂钩。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下,特来电、万帮新能源、普天新能源等民营企业开始涌现。我国充电桩行业开始呈现出国企、民企、混合所有制企业共存的局面。由此充电桩行业进入较快增长阶段,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8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处于逐年增长趋势,2012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仅仅达1.8万台,2016年后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达到14.1万台。到了2017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增长超20万台。截止至2018年全国充电桩数量为29.9万台,同比增长3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