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上海市民李女士在前往营业厅办理通信套餐调整业务时,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查询了自己名下的拥有的手机号码。这一查把她吓了一跳,她名下竟然有多达33个手机号。除去三大运营商的5个手机号外,剩余28个均为形形色色的虚拟运营商手机号。
“App充场”200元一天招兼职
9月10日一早,劳务中介虞某发布了当天的“App充场”兼职信息,声称只要下载抖音、京东等知名App冲量即可,“工作简单轻松,有空调包午餐”。
在沈杜公路站1号口集合完成后,所有人被带至“程文商务中心”A座2楼227室。
227室外面没有任何标牌,推开玻璃门是一个大房间,连着几个小房间。大房间摆着一张大会议桌和大量的椅子,靠近门侧摆着的白板上面用记号笔写有“App推广工作室”字样。
记者先被叫到一侧小屋,配合2人完成一款名为“闽政通”的App的用户注册和实名认证。图为“工作室”的1人拍下了记者的半身照、身份证正反面,用于实名认证“闽政通”。
“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正在使用兼职者的身份证照片为虚拟运营商手机号完成实名认证。
实名后的虚拟号被用来做什么?
可见,所谓的兼职招工,实际上是为了套取并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其实质就是“个人信息买卖”。而参加兼职的人员,仅仅获得200元的报酬,就将个人身份证、人脸、银行卡等全套信息出卖,给他人用来注册App、认证公众号,并开通大量的虚拟手机号。
11个人每人都要完成30多个手机号的实名认证,老板称预计要当天下午6时才能“完工”。记者摸清套路后便借故离开,对方很是警觉,先是要求记者当面退群,并删除聊天记录。记者照办后,对方又提出要检查记者手机相册,核查是否拍下了照片。记者拒绝,僵持中记者拨打“110”报警求助后,才得以顺利离开。
使用应聘兼职者的个人信息实名后的虚拟号,真如“老板”所称,是“没有实体,只是工作室拿来刷流量的”的吗?
参加兼职者的个人信息显然正是帮助这些卡完成了认证激活。激活的究竟是哪类卡?记者从李女士的28个虚拟号中,随机挑选了长城移动和迪信通通信两家虚拟运营商,请她通过运营商的公众号“名下号码”功能查出了具体的号码。
属于长城移动的,是2个“170”打头的手机号,号码归属地显示为辽宁沈阳。致电长城移动“10043”服务热线询问得知,这两个手机号正是上述的“注册卡”,即只能用来收发平台的验证短信注册账号使用。公众号页面显示,两张卡已因为“用户管控”的原因于7月25日被停机。何为“用户管控”?长城移动客服称需要向售卡的代理商询问才能得知,但从两张卡内均有几毛钱余额来看,并非是因为欠费而停机。记者查询网络后得知,运营商“管控停机”可能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手机使用行为异常、身份信息验证问题”等等。
属于长城移动的,是2个“170”打头的手机号。
属于迪信通通信的,则是4个“162”打头的手机号,号码归属地则显示为河南驻马店。记者致电迪信通通信,客服告诉记者,这4个手机号均为今年6月4日实名认证激活,和李女士参加兼职的日期相符。进一步查询得知,4个手机号开通的是正常的套餐,即作为正常的手机号来使用,“短信0.1元每条,通话0.12元每分钟”。认证激活后,这4个手机号一直正常在网,且目前号码内均有不少余额。以号码“16287948050”为例,仅6月份就产生短信资费152.4元,7月份则产生短信资费153.4元……即1个号码每个月发送短信均在1500条以上,平均每天要发出30余条。
属于迪信通通信的,则是4个“162”打头的手机号。
个人信息买卖是“黑灰产”的起点
“App充场”几乎是各大劳务中介发布的兼职中的常驻项目,且从地址来看,申城有着大量所谓的“工作室”。
同时,虚拟运营商手机号一旦被用来从事非法犯罪活动,绑定的手机号机主也会牵涉其中。这就提醒来沪求职者擦亮眼睛,在求职时切莫贪小便宜,不能为了仅仅一两百元就出卖了个人的全套信息。
(原标题为《参加一次兼职,名下竟多出28个虚拟运营商手机号!记者暗访虚拟号实名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