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流行的“懒人经济”“宅经济”等现象,折射出的“大学生变懒了”,到底是好是坏?其中又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呢?
高校“懒人经济”盛行,大学生怎么了?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打开手机叫外卖、上门送快递等服务已是常态,他们习惯于足不出户,通过手机购买所需物品。
然而,如今大多数高校都限制外卖、快递等进入校园,有些学生就算订了外卖,往往也要到校门口去取外卖;快递也是一样,都需要他们“亲自”跑一趟,让这些“懒得出门”的大学生叫苦不迭。
2元代送一个充电宝,3元代取一次快递,5元借一把伞,20元代上一次课,30元一次期末场外“助攻”(在考场外搜索考试答案)......有些学生,甚至连买水果、牙刷、洗发水等生活起居用品都可以花钱请人送到寝室。
这些高校中流行的“懒人经济”、“宅经济”等现象,折射出的“大学生变懒了”,到底是好是坏?其中又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呢?
大学生变懒了?听听大学生自己怎么说
记者下载了一款号称专注于高校跑腿服务的手机软件,学生通过该平台可发布跑腿需求和相应的赏金,若有人响应接受任务,完成后即可当面获得赏金。任务内容包含取快递、买外卖、代打卡等,赏金由5元到20元不等。
北京某理工大学学生董云逸今年大四,已经保研的他无须面对找工作的压力,平时经常忙于打游戏和参加社团活动,叫外卖、让人帮忙取快递对他来说是常事。
董云逸表示,这不能代表大学生变懒了,校园人口密度高,需求更多样,学校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懒人经济”的存在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懒人经济”方便了学生,也存在不少问题
高校“懒人经济”予以学生方便的同时,揭示了如今大学生存在的不少问题。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宅在宿舍,享受上门服务。”北京交通大学一位温姓辅导员表示,“有些人长期宅在宿舍,整日与手机、电脑为伴,生活不规律,精神面貌不佳。”
在该辅导员看来,“懒人经济”“宅经济”在高校日渐流行,背后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大学生对新事物接受度高,新兴的购物方式在大学能很快流行;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没能适应“放养”的生活方式,沉迷于网络,缺乏自律。
同济大学一名张姓学生谈起自己的一位同学,十分惋惜,“大一时成天宅在宿舍打游戏,也不跟人交流,饿了就叫外卖,最后被学校劝退,如今被家里人送去当兵了。”
有专家分析,大学生的许多跑腿需求实际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的延伸,长此以往,容易造成与现实社会脱节,影响精神状态和社交能力,值得警惕。
“代课”“代考”风盛行,“懒人经济”也要有底线
随着各种“悬赏群”的野蛮生长,是否会让学生形成“花钱才能办事”的思维,从而导致助人之德被金钱至上取代?更有甚者,悬赏群是否已经成了逃课、代考等乱纪行为的温床?
在杭州一个高校悬赏群中,群公告明令禁止出售代考信息,严禁发送所有违背学校规定的悬赏,而群里依旧热火朝天地代替上课,代做实验,代写某课作业。
有大学生在悬赏群给记者演示:“悬赏周五晚上代课。”3秒之内,有7人同时私信他,表示“接单”,并询问他教室位置、姓名学号等信息。
在山东某高校替课群,群管理员发布的一份调价通知显示:“一节课(普通室内1.5小时)标准价格15元,可根据课程难易程度、特殊要求、课时长短、课量多少,做适当调整,最低价格不得低于10元/节。”通知还煞有其事地称“严禁无底线低价替课等扰乱市场行为”。
“如果课程比较简单,只需要点名时答个到的话,一般就是二三十元,如果还需要帮忙做课堂笔记、回答问题什么的,就得至少50元了。”小李说。
针对大学生中有人花钱雇人替课的情况,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罗秉武教授认为:“一些好的应用,使学生可以生活得更方便,老师们不会死板地不同意。但不支持学生以任何形式违反校规,通过悬赏群代上课、替考等当然是错误的。在学校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懒人经济”到底怎么样?听听专家怎么说
也有专家认为,所谓“懒人经济”无外乎是供需关系的朴素表达,并不一定都是坏事。由于校园的特殊环境,学生的社会身份,和“懒人”这样带有强烈道德暗示的标签放在一起,就会给人以不一样的感觉。
不难发现,“懒人经济”的消费者更多地可能是为了宅在宿舍里打游戏、看剧而不愿意跑腿,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没人替他们跑腿,这些宅男宅女不得不亲自打饭、送东西,也顶多是牺牲了他们“宅”的时光。
所以,不能对“懒人经济”一棒子打死。很多在社会上被普遍认可的价值尺度,放到校园里就扭曲、走形,这恐怕暴露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偏见。
种种案例证明,校园是社会创新的试验场,而不是保守价值的大本营。很多创新都从大学校园发端,学生的需求反映了社会大众的需求,学生的市场带动了整个庞大的社会市场,“懒人经济”自然也不例外。
要知道,校园里每一个“懒人”的背后,可能有10个以上的勤快人为他默默服务,而那一个懒得上食堂、去商店的“懒人”,也可能是创业小有所成的牛人。
近年来很多创新的经济模式,都诞生于校园,当前最火热的一款餐饮外卖平台,就诞生于上海一所知名大学的学生宿舍——当时还是学生的创始人通过校园“懒人经济”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意思的是,在武汉高校的悬赏群中,8所高校的悬赏群群主为同一个人,群名皆为“供需撮合平台”。天津各高校也有相同情况,多为大学生创业。
“我做群主没有收取任何额外费用(分红、提成等),自己也接单。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做生意的平台,大家一起挣钱,何乐不为?”某个悬赏群主表示。
但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降低。人会逐渐变得冷漠,本来热心帮忙可解决的事,却要用金钱衡量。
上一篇
【开盘播报:欧美股市全线下挫沪指跳空下跌】18日早盘,受欧美股市下跌影响,沪深两市双双低开,个股呈现普跌态势,雄安新区个股集体调整。从盘面上看,仅黄金板块翻红;雄安、网络安全、国产软件、地下管网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