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时候看你都拿着手机刷刷刷!还要不要眼睛了!”“我这是为了工作!跟你拿着手机线上补课一个性质~”
“短短几天你到底在网上买了多少东西啊?别乱花钱了!”“你先管管我爸,他抖音上待发货订单十几个呢。”
……
年年都因玩手机而和父母大小冲突不断的编辑部小伙伴,在今年过年期间总算找到了正确的沟通方式:当家中父母也沉迷手机,化身网瘾中老年,沟通时的腰板似乎都直了三分。
有的家长沉迷于红松社区线上课程,把家里变成了一个乐器大厅;有的妈妈热衷于睡前刷免费网文,为都市传奇爱情感同身受;有的老爸天天泡在本地网红直播间,借助看别人的家庭纠纷消解自家孩子不找对象的郁闷;有的七大姑八大姨又重新成为了“羊毛党”,为了几块钱的提现把刷短视频当成每日任务完成……
别说,有钱有闲的银发族,正是不少互联网APP渴望挖掘的富矿。
By阿关近来大热旅游城市的郊区土著
今年过年,我家的春联是我妈写的,祥龙云纹红纸,小篆一字排开,瞧来颇有几分样子。来往串门的亲朋好友都得叫声好。
“刚学了半年,一起呀!社区的书法老师回老家过年了,我这儿网上学赵孟頫呢。”我妈被夸的乐开花,边说边打开手机推荐。
现在字帖倒是方便,线上化了都?我好奇的瞄一眼,入目却是个直播间。
“同学们,注意回笔,不然会侧锋起毛边,起笔转,看我啊,这样提手腕,抬……”镜头对准的是桌面,搭配书写动作,还有一句句女声解说,讲解的分外细致。
“你这用的是什么?我怎么从没见过?”
“红松这么有名你都没听过?”我妈不可思议的看我,像听了天方夜谭,仿佛欠缺这条常识会被警察逮捕。“我们都用着呢,就这你还搞互联网呢?”
红松APP,问起年轻人,十个里得有九个懵,但家里上岁数的爸妈们,尤其是退休的老年人,可谓是人手一个。这个平台,定位就是服务退休人群的兴趣生活。
首页发现页,入目便是各种直播课程,声乐、书法、瑜伽、乐器、舞蹈、绘画……除了常见的兴趣,意料之外的也应有尽有,文化一栏有教面相学的,手工一栏不乏奶油胶和超轻黏土课程,棋牌除了围棋象棋还有德扑,形象礼仪里的美妆课赫然写着“眼线交流”。
“你大姨,前两天报了个剪纸班,我看教的特别好。”母上大人还在念叨。
“合着你们前几天聚会,桌上聊的看直播,指的是这个?”
“那你以为呢?”
“不光是书法,我葫芦丝、非洲鼓也是在这儿学的,前两天买了陶笛,还准备找个老师呢。”我妈自豪道。
得,这会儿总算明白我家乐器缘何越来越多,我还当是小区老年服务中心要组乐队,没想到全靠红松APP自由发挥,一整个学无止境。
“花钱吗?”
“你这问的,上课哪儿有不花钱的。”我妈颇为豪横的调出小班课列表,一串的付费纪录,8课时的必学“手指技巧”、5课时的“如何正确吹奏低音”,还有8课时的“腹颤音训练”,平均每个小班课收费130-270元不等,光是葫芦丝一项,目前的课时费便超过750块。“不过我也会选。基本上每一种课程都有试听,我会找教的仔细认真,合眼缘的老师。我现在练赵体这个老师就挺好,等四节基础试听课一过,我也愿意花钱买进阶课。”
“这你就不懂了吧”,我妈晃晃手机,“红松上新学生多啊,在这里直播课卖的越好,排名等级就越靠前。而且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把这儿当社交圈了。”
我还在思考,我妈已经在热搜里的打卡广场看中了一个阿姨刚刚晒的花旗袍,“诶,你快看这张照片,上次你小兰阿姨还喊我去学旗袍舞呢,专业礼仪老师教的,买他家旗袍送课程!”
“多钱啊?”
“不贵!上好的苏丝呢!也就小一千!”
啊?这就是财富自由的银发族吗?想想只舍得花19.9听一节理财试听课的自己,我仿佛进入新的世界。谁说中老年的知识付费钱难赚?
“要不妈,你再考虑考虑?老师卖的是牌子衣服吗?我不是嫌你课贵哈,我主要是怕她的料子不值这个钱。”想了又想,我颤颤巍巍开口。
“你别管我了!又不花你钱!你有这功夫管你爸去!一天天的没少充值付费!”
哈?这还是我那恨不得一双运动鞋穿三年的老爸吗?“他不是没退休吗?他上啥课?”
“上什么课!一天天的,充值看短剧呢!”
Byljl,最没存在感省会的热心市民
最近两年,中老年人看网文似乎越来越普遍。最夸张的一次是去年过年回家,下高铁打车时看到司机见缝插针地看网文。手机支架就在中控台上,遇到红灯停一分钟,司机师傅就迅速切换到小说页面看一两段,坐在后排的我没好意思凑近确认司机看的是什么类型的小说,但依然被震惊到瞳孔地震,见过刷抖音的,见过看直播的(甚至有刷擦边直播),第一次遇到开着车还看小说的。
过年聚在一起聊天,表妹也说她爸现在沉迷小说,“可太上瘾了,睡觉前能看一个多小时,吃饭时候捧着手机在看,做家务的时候还会听书。”尤其春节期间没什么事情,父辈们看小说的频率就更高了。
「银发低头族」沉迷起网络来,有时候比年轻人更夸张。一些调研报告显示,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乃至6小时,直播间购物、熬夜等小说更新、频繁刷短视频、线上交友婚恋......老年人追赶时髦热情超乎想象。
表妹告诉我,她爸主要看男频修仙还有历史类的小说,“章节超级长,有的能到一千多章,只要一看起来,就沉迷了。”
我妈看小说的习惯好像不太一样,“我杂七杂八啥都看,随便点进去就看一点,能看多少算多少,觉得特别好看才会一直追着看。”以我微乎其微的网文知识判断,当时在她手机屏幕上看到的内容,大概率是都市言情类。
看起来,中老年人看网文的分类和年轻人也差不多,男频、女频,男性幻想成王称霸,王侯将相,女性无论什么年龄总会对细腻的情感内容更有感觉。我试着下载番茄小说,把用户偏好设置成男性、50岁以上,平台主推的内容包括官场文学、隋唐演义、东北黑道往事这些内容,和表妹介绍的情况基本一样。
但中老年人和年轻人不同的是,他们绝不会为网文内容,甚至是休闲娱乐付费。
“要是看小说还花钱,那我就不看了”,我妈的表述很直接,我试图找到她沉迷网文的原因,核心就是付费问题。
过去,我妈每天晚上雷打不动的要看电视剧,有时会看到很晚,但最近两年她看电视剧的频率直线下滑。家里换了网络电视之后,虽然也安装了有线电视盒子,但她还是用不习惯,觉得操作麻烦。登陆视频网站看剧,几乎都要付费成为会员,这才是她减少看剧的最主要原因:“钱多的没处花了?看电视还要花钱”,从电视时代走来的老年人天然觉得影视剧内容就应该是免费的,更何况节俭了一辈子的妈,会觉得把钱花在这个上面不值:“不看就是了,还有别的事儿能干。”
所以看网文小说就成了她睡前的习惯,有时是刷短视频,两者使用频率差不多。
免费网文,或许就是属于这届长辈的文艺复兴。
By阿飞西北某城乡交界处的吃茶人
每逢过年,少不了的就是走亲访友,尤其在家族观念相对浓厚、普遍重人情的西北县城和农村,过年就是一个大型的社交现场。小时候我就喜欢钻在这些场子里面听大人讲八卦,从邻里之事到各家子女,总有新鲜事可听。
但今年,话题似乎在悄悄转向。
“这是我在抖音直播间买的杯子,9.9买了150个,你看看质量怎么样?”
“隔壁县的某某在直播带货卖药(保健品),听说赚了不少钱呢”
不论是在自家,还是大姑、舅舅家,关于直播间购物的话题频繁出现在茶桌饭局上。好不容易与长辈有共同话题,我见机赶紧插话:“诶,那你们认识董宇辉吗?还有李佳琦?”我爸听完后茫然地摇摇头,顺便问一句“谁呀,很火吗?”我妈倒是知道,但回答并没有如我所期,“看过几次,但没买过,我平时也不怎么买化妆品啥的。”
站在旁边的姐姐突然说,“我经常在李佳琦直播间买零食和护肤品”,这倒是不用质疑,姐姐家到处摆满了零食,豆皮、红糖姜茶、牛肉粒……一问都是在李佳琦直播间下的单,就连生日姐姐都会提前看看心仪的礼物在李佳琦直播间能不能蹲到。
“咦?这不是去年开相亲直播的那个人吗?”
短暂观摩了一下直播间之后,主编反复强调的“无副作用”、“无添加剂防腐剂”等话术在我看来非常存疑、值得再去深究,“真的有人会信、会买吗?”我忍不住问了一句,“某某家买了不少呢”、“上次你姨还跟我说,要不买来试试,让我给拦下了”。
隔天串门时,同样的话题又出现了。大家一边分析:“那就是吃了不会有问题、但也没什么作用的东西嘛”、“这个人听说在他们那边名声一般”;又一边感慨,“听说现在直播卖货挣了不少钱呢。”
此类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主播,并不在少数,而且大多数的路径都非常一致:起先通过有争议的短视频或直播内容博眼球,然后跟住趋势转型为带货主播,虽然没有专业的选品,还是有不少人愿意买单。卖货之外,在一个关系相对紧密的地区,这些当地网红的另一大作用,就是持续地为大家提供新的饭桌谈资。
虽然每年回家都能感知到父母与我们冲的不是用一片浪,但认真了解才发现,基于地域性、当地中老年人的喜好,原来父母们的网络世界,也有自成一派的独特。
By尔尔内卷大省的优秀“春学家”
“家人们,快来帮我点一点,还差两个元宝就可以提现了!”
“互帮互助,我这里还需要一位新用户。”
令萧萧没想到的是,叔叔的一番话却吸引了几位阿姨的注意,纷纷让叔叔再详细解释一下。“别的东西都不需要,只要把信息复制给别人,让他们帮你点一点、助助力就行。”阿姨们边听,边打开手机下载拼多多。
“如果有人回消息不及时,就很容易失败。”上个月,叔叔找了176个人帮忙才提现成功,“动员了我的同学群、老乡群们。”
听到“提现”二字,又有阿姨凑上前来,传授出她在互联网上“薅羊毛”的心得。
阿姨的话音刚落,就听到几句认同的声音,“反正闲来无事也是刷短视频,边刷边攒红包,稳赚不赔呀!”
听着阿姨们热烈的讨论,我不禁问道,“如果红包机制取消了,你们还会刷短视频吗?”
“那肯定就再看别的,我前几天听人说,看小说、短剧也可以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