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3日,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票数过半,获得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
随着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念出北京的名字,无数正在观看电视直播的中国人激动万分。对于这一时刻,他们已经期盼了太久。
萨马兰奇
但现在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93年,北京就差一点获得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那次申办过程中,北京被很多人看好,并在最终投票的前三轮结果中全部领先。
然而就在决定性的第四轮投票里,在与澳大利亚悉尼的一对一对决中,北京以2票的微弱差距遗憾败北,与2000奥运会失之交臂。
作为一路上的领先者,北京为什么会在最后时刻功亏一篑呢?
“奥运三问”:中国的奥运情缘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它成为了广受世界瞩目的国际性运动盛事。
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清王朝统治末期,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困境。别说前去参加奥运会,很多人连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而当时国内的体育事业,可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从统治者到普通人,都对体育运动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但随着奥运会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认识。1910年,还处于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决定在10月于南京举办第一次全国运动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1910年7月17日出版的《申报》刊登了一份名为《中国运动大会之先声》的通告书。
在这份通告书里,有这样几句话:“试问中国何时能派代表赴万国运动大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
这里的“万国运动大会”,就是指奥运会。这三个问题的意思是:中国什么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能在奥运会上拿到冠军?又什么时候才能在中国举办奥运会?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三件事对中国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奥运三问”提出20多年后,第一个问题终于有了解答。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终于第一次有了中国运动员的身影。他便是短跑运动员刘长春。
刘长春
7月30日的奥运会开幕式上,作为中国代表团里唯一一位运动员,刘长春高举中国国旗,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到来。
当时有美国媒体写道:刘长春——中国4亿人的唯一代表。
此次前来美国,刘长春从上海启程,经过21天的海上漂泊,终于抵达了洛杉矶。由于旅途劳累,他在参加的两项预赛中均遭淘汰,无缘决赛。
但无论成绩如何,刘长春身为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已然创造了历史。
4年后的柏林奥运会上,中国派出了69人的代表团,参加了近30个比赛项目。与上一届相比,这次中国代表团的阵仗显然大了很多。
然而结果是,除了一名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运动员都在预赛中铩羽而归。与世界顶尖水平相比,中国体育依然十分落后。
当中国代表团启程回国,半路途经新加坡时,当地一家报纸还发布了一幅漫画,讽刺中国人为东亚病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新中国曾长期缺席奥运会这项全球盛事。直到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举行时,中国才又一次派出代表团参加。
巧合的是,这届奥运会的举办地与1932年刘长春首次参加的那届一样,都是美国洛杉矶。半个世纪过去了,同样的地方,中国展现出的体育实力却大不相同。
1984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共获得15枚金牌,高居金牌榜第四位。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新中国,用出色的成绩震惊了世界。而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则为中国拿下了历史上第一枚奥运会金牌。
许海峰
至此,当年“奥运三问”的前两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而关于中国何时能举办奥运会,则成为了亿万国人关心的问题。
北京亚运会成功举办正式开始申奥之旅
事实上,早在中国参加1984洛杉矶奥运会之前,便先开始了对亚运会的申办。1983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提交申请书,申请主办1990年第11届亚运会。
作为比奥运会级别低的洲际运动会,如果亚运会能够在中国成功举行,无疑会为举办奥运会打好基础。而之所以选择北京,正是因为它首善之都的地位,是其他城市难以替代的。
此时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频繁。对于这次北京的申办,亚洲各国普遍表示了支持。最终,北京成功获得1990亚运会的主办权。
1990年7月3日,就在距离北京亚运会开幕还有两个多月时,已经从中央退休的邓小平来到北京亚运村进行视察。
邓小平参观亚运村
此时的亚运村已经准备就绪,一座座体育场馆出现在邓小平的眼前。看着这些设施先进的运动场所,邓小平十分满意。
很快,他向陪同人员问道:你们办奥运会的事决定了没有?有了这样的体育设施,如果不办奥运,就是一种浪费啊。
两个多月后,北京亚运会成功举办。有了亚运会的成功经验,北京申奥的计划也一步步开始形成。
1991年2月13日,由国家体委、外交部、财政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报送的《关于申请在北京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请示》,交到了国务院手中。
经国务院同意后,2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向中国奥委会提出举办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请。
2月26日,中国奥委会举行全体委员会议,同意北京成为举办第27届奥运会的候选城市。至此,北京的申奥之旅正式开始。
迎来送往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
1991年4月1日,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由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出任执行主席。
6月3日,伍绍祖前往国际奥委会总部,与萨马兰奇主席进行了会谈,向他介绍了北京申办2000奥运会的情况。萨马兰奇表示,国际奥委会和他本人,都将全力帮助中国做好申办工作。
与此同时,时任中国奥委会主席的何振梁,也开始前往世界各地,向不同国家宣传中国和北京的情况。
何振梁
不仅中方人员出访频繁,1993年3月6日,国际奥委会委员埃里克松率领国际奥委会考察团抵达北京,开始进行为期3天的考察。
中国方面对考察团进行了热情的接待。8日下午,时任总理李鹏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考察团全体成员。他表示,中国政府将全力支持北京申办2000奥运会。
考察团结束中国之行后,5月9日到12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一行又抵达北京,对申办工作进行考察。他们同样受到了中方的热烈欢迎,并表示这趟北京之行收获颇丰。
经过国际奥委会对全世界各个申办城市的考察,最终,中国北京、澳大利亚悉尼、英国曼彻斯特、德国柏林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成为主办2000奥运会的五个候选城市。1993年9月23日于摩纳哥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体会议上,将投票选出最后的主办城市。
投票过程北京一路领先最后2票惜败
在全世界瞩目之下,9月23日这天到了。为了获得2000奥运会的主办权,五座候选城市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当时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北京与悉尼最有希望获胜。
在2000奥运会申办过程初期,柏林一度处于领先。但随着德国国内反对举办奥运的声音越来越多,它的呼声逐渐下降。
另外两个候选城市里,曼彻斯特的城市建设存在问题,而伊斯坦布尔也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悉尼
当天的会议议程主要是这样的:五个申办城市依次在会上做陈述报告,之后由众多国际奥委会委员进行投票。
而投票的规则是,只要有候选城市所获票数过半,便直接获胜;如果没有,则每一轮投票后将票数最少的城市淘汰。当最后只剩两个城市时,则票数多的获胜。
随着五座城市的代表团一一做完陈述报告,扣人心弦的投票环节如期而至。所有现场有资格投票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第一轮投票结果出炉后,没有城市票数过半。北京以32票高居第一,悉尼30票紧随其后。而伊斯坦布尔,则不出所料地排在最后,惨遭淘汰。
紧接着,第二轮投票又开始了。这次北京获得37票,而悉尼还是30票。北京依然保持领先,且优势有所扩大。而柏林票数垫底,也退出了争夺。
第三轮开始时,只剩下了北京、悉尼和曼彻斯特三座城市。毫无意外,曼彻斯特排名最末。而北京40票悉尼37票,双双进入最后一轮。
眼看最后的对决就要上演,无数中国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由于前三轮投票中,北京全部领先悉尼,此刻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北京胜券在握。
随着最后一轮投票的结束,一切尘埃落定,只待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进行宣布。此时,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这位西班牙老人身上。
萨马兰奇首先向五个候选城市表达了感谢。由于他第一个感谢的城市便是北京,现场的中国代表与会场外的无数国人都以为,北京已经赢定了。
遗憾的是,很快,萨马兰奇宣布,悉尼获得2000奥运会的主办权。
得知结果的现场中方人员难掩失落的神色,而澳方人员则一片欢呼。与此同时,无数翘首以盼的中国民众情绪低落,很多人甚至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两年多的准备,无数日夜的操劳,最终北京还是与奥运主办权失之交臂。根据后来公布的投票结果,北京在第四轮中仅以43:45两票之差遗憾落败。
国内盛传朝鲜跑票何振梁伍绍祖认为不会
这次申奥失败后不久,国内便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北京之所以在第四轮被逆转,是因为参与投票的朝鲜委员将本该投给北京的票给了悉尼。
这种说法之所以出现,并得到当时很多人的认可,是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的。原来,就在投票前一年的1992年8月,中国刚刚与韩国建立起外交关系。
虽然中方在与韩国正式建交前,已经提前告知了朝鲜。但根据金日成当时的冷淡反应,朝鲜对这件事一定是不高兴的。
因此,关于朝鲜委员在第二年投票时反水,以作为对中国报复手段的传闻便不胫而走,并很快在国内大行其道。
但事实是,每个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投票结果从未进行过公开。也就是说,这种说法只是一种猜测。
而根据何振梁后来书里的回忆,当时国际奥委会里唯一一名朝鲜委员金俞顺,当时已经不怎么参加奥委会的活动。但为了支持北京申奥,投票那天他专门出席了。因此,何振梁不认为该传闻为真。
而时任北京奥申委主席的伍绍祖,也在2006年对此问题进行了说明。他指出金俞顺曾是金日成的警卫员,是一名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肯定投了我们的票。
金日成
鉴于每个委员的具体选择依然尚未公开,金俞顺当时到底投给了谁,恐怕将成为永远的秘密。
几年后澳方爆料有委员向自己索贿
就在朝鲜跑票的传闻还在国内流传时,1999年,美国媒体爆料,在盐湖城申办2002冬奥会的过程中,有国际奥委会委员公然受贿。
此报道一出,国际社会哗然。在当时人们心中,奥运会是神圣的,国际奥委会也一定是公正纯洁的。谁也没想到,竟然有委员利用职务之便,接受申办城市的贿赂。
随着国际舆论的发酵,1月中旬,时任澳大利亚体育部长布鲁斯·拜德公开表示,在参与申办悉尼奥运会时,也曾有国际奥委会委员向自己索贿。
1月22日,时任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约翰·考兹举办新闻发布会。他首次向外界披露,1993年9月22日,即当时投票日的前一天,布鲁斯·拜德在摩纳哥一家饭店里,对两名来自非洲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进行宴请。这两名委员分别是肯尼亚的穆克拉和乌干达的恩扬维索。宴请结束后,在两位委员的授意下,拜德送给他们每人3.5万美元,作为对两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
很明显,这两笔钱是否真的用于这两个非洲国家的体育事业,存在很大的疑问。但没什么疑问的是,这两位委员在第二天的投票中,会选择悉尼。
而如果这两位“非洲兄弟”按照很多中国人的预想,将票投给北京的话,可能中国就可以提前8年实现举办奥运会的梦想了。
8年后再战终偿夙愿
1993年申奥的失败,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但几年之后,中方人员重振旗鼓,准备再次由北京申请主办2008奥运会。
而这一次,结果没有再令人失望。2001年7月13日,已经注定载入了中国的历史。以2008北京奥运会为节点,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开始在国际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近一个世纪前发出的“奥运三问”,也终于得到了完满的解答。
北京奥运会圣火点燃
北京在成功举办2008夏奥会后,又着手申办起2022冬奥会。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128届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上,北京以44:40击败唯一竞争对手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成功获得主办权。
至此,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座同时举办夏奥会与冬奥会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