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题:骗术升级看看伪招聘的新套路
新华社记者鲁畅
想为简历“贴金”却高价办了“山寨”证书;追求高薪工作却陷入“美容贷”骗局;加入“兼职群”却上了当,甚至成了电信网络诈骗帮凶……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不法分子盯上急于找工作的年轻人,通过各种手段非法牟利,为刚刚步入社会的菜鸟设置了诸多陷阱。
诈骗链条变长让人越陷越深
记者调查发现,招聘骗局中一些骗术不但迷惑性大、链条长,还让人越陷越深……
记者在一些投诉网站上看到,不少人反映本想兼职赚钱,却“误入”此类的“彩票”网站,一开始可以提现,但随着投入大到几万、十几万之后便发现不能再提现。
更可悲的是,遭遇招工美容贷骗局后反被“拐”入团伙。毕业后的李女士收到“招聘总经理助理,月薪8万元”的信息,就参加了招聘。“面试官说条件符合,只是形象欠佳,需要做微整形手术,入职后手术费用能报销。”李女士说,在贷款10万元做了整形后,咨询入职事宜时却被百般糊弄,还欠下高额债务。
记者了解到,北京警方今年打掉招工美容贷诈骗团伙10余个。办案民警告诉记者,有的受骗女子因为无力偿还贷款,还被“拐”入团伙当“托儿”,伙同其他成员欺骗其他女孩。
套取信息相互勾结施骗更“精准”
收取上岗培训费、服装费等招聘惯用的诈骗方式已是老套路了,现在,骗术升级,诈骗者施骗更“精准”了。
不法分子还利用年轻人没有积蓄的特点,通过骗局引诱贷款。在招工美容贷的套路中,医美诊所与网贷app公司便是合作关系,在一名自称是负责贷款审核员的男子“帮助”下,当事人伪造工作信息申请贷款。办案民警说,一旦产生了纠纷,网贷app也会“喊冤”说借款人提供假信息,把责任转嫁给受害人。
记者采访发现,由于一些小额贷款app对申请信息审核不严,放款快、利息高,不法分子便引诱当事人进行贷款。一位遭遇过兼职刷单类骗局的受害人告诉记者,在其前期已经被骗2万多元、手头已经没钱的情况下,群里的联系人推荐她在小贷app上贷款5万元,这笔钱也打了水漂。
齐抓共管、提高防范意识方能破解骗术
受访者还认为,求职者要尽可能多了解应聘公司及应聘岗位信息,对于工作内容、条件、地点、劳动报酬等关键信息无法提供或含糊其词的,应聘者应提高警惕。同时,在求职过程中,应妥善保存招聘信息、聊天记录、邮件往来记录等证据,这样,在发生纠纷时,才能依法保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