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为老年人代写回忆录,正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成为垂直分类的热搜。在上海部分社区,出现了教老年人写回忆录的培训项目。
为老年人写回忆录,真的是“银发经济”蓝海中的一门“好生意”吗?
“靠给老人写传记,赚了18万”
客户大部分是小老板、退休干部
“只工作不上班,我给老年人写回忆录月入两万。”“写了三本回忆录,收入够买一辆车。”
打开小红书,以“代写回忆录”为关键词搜索,记者发现,有近万篇记录写作经历或个人经验的笔记,有些笔记的点赞量甚至上千。其中,为老年人代写回忆录的业务最为红火。
在明微的个人主页,她介绍自己“采访了100位名人,出版100万字”,同时帮助“1000+女性通过写作实现生命价值”。记者通过私信提出采访,最先收到的也是一张写作课程的海报。
如何走上为老人写回忆录这条“赛道”的?明微告诉记者,自己在传统纸媒摸爬滚打了12年,创业失败后,常年写作人物专访的她决定回归“老本行”——靠写人物传记重新步上写作事业的正轨。“说实话,我写传记不是以赚钱为目的,我还有其他写作业务可以赚钱。”明微说,之所以愿意为老人写传记,“通过全面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思维和生活状况,真的可以从这些人身上获取很多能量”。她接触过的想写回忆录的老人往往有所成就,想在年老之际写下自己以及上几辈的经历,为后代留下家族的印记。“来找我写回忆录的老人基本在70岁到80岁之间,他们一方面自我意识比较强,另一方面,他们的经历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及后来的发展,因此对国家的感情都很深,很有家国情怀。”
在反复采访、整理材料的过程中,明微发现,每代人的故事都带有很强的时代印记,家族的变迁也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变化交织在一起,这让她对过往一个世纪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让她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一个五代军人家庭。“可以看到一位曾经的军长是如何影响整个家族的精神,这个家族的小辈目前仍然在海军服役。当困难、波澜来临之际,这个家族是怎么应对的?他们有着怎样的精神态度?”在写作回忆录的过程中,明微常常反思自身,“有时,我会想象当时的画面和情境,如果是我面对那样的问题,应该肯定没有办法保持那么好的精神品格,无法把问题处理得那么周全。我在别人的经历里,好像重新审视了自己。”
虽然主动联络、希望留下回忆录的老人往往不“普通”,但在明微看来,并非只有创造了一番事业的人才值得书写,普通人的精神品质也值得在时代中留下印记。
不少年轻人主动在社交媒体上寻找写手,希望为长辈留下一些回忆——一份回忆录,成为“尽一点孝心”的方式。
生活在浙江温州的汤小白成为自由撰稿人的8年间,已经写作了近70本回忆录,他感受到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每次我去采访老人,他们讲着讲着就哭了,情绪很容易波动。很多老人的故事其实很丰富,但很少有人陪他们聊天。他们心里是有这样的需求在的,但孩子不主动和他们沟通,这个想法就在心里埋没了。现在,很多年轻人主动和家里的老人沟通,这个事才能成。”
“八九年前,我还在东莞一家工厂做流水线工人,学历不高,只能做体力活,越来越感到身心俱疲,看不到发展前景。于是决定练习写作,后来还开了淘宝写作店铺,代写主持稿、演讲稿、人物故事与商业软文。”汤小白告诉记者,刚开始入行写作时,将近一年没有收入,后来“选对了正确的写作类型”——商业文案和为老人写回忆录。
“找我写传记和回忆录的客户大部分是小老板、退休干部这类人,在整个社会层面或许不算很有名,但在他们家族,都是了不起的人。”汤小白认为,比起写作技巧、文笔,“找到这类客户才更重要”。
为了寻找潜在客户,除了线上运营社交媒体,汤小白还常去公园、养老院与老人聊天,不错过任何“推销”自己的机会。他的第一批回忆录“客户”就是由此而来。
只需数千至1万元出头
AI写回忆录,可行吗?
相比收费数万元的人工代写回忆录服务,AI的兴起,让写作门槛变得更低。采用AI工具,能让更多人轻松拥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录吗?
更多写作者对AI的介入表示怀疑。汤小白尝试了AI生成文字后选择放弃,“虽然有时候AI可以提供给你一个写作框架或比较华丽的措辞,但真正的核心——故事的构思和结构还是要靠自己去创作。AI只能是辅助手段,我不太愿意用。”
“回忆录和传记不同于别的文体,它是一个家族的生命故事,需要叙述者情感的注入,更需要写作者精神的投入。”多位代写回忆录的写作者告诉记者,回忆录固然具有传承意义,但在文字成品之外,晚辈、写作者与老人闲聊时提供的情绪陪伴,或许才是银发群体更加需要的。“在这份陪伴的记忆上,AI大概无法替代人类。”
“不要让老人觉得
只有付钱才有人愿意听他们讲故事”
“月入XX万”“收入够买一辆车”,社交平台上的“代写回忆录”经验帖,常常传递出“轻松赚钱”的感觉。
一位在上海高校从事创意写作教学的青年教师向记者表示,就像“很多开写作课的人,本身并不靠写作挣稿费”,在互联网上宣传“代写回忆录很赚钱”这件事,有点接近这个套路,“也许主要也是靠教别人如何赚钱来赚钱吧”。变现途径包括但不限于培训课程、写作提纲,更有人已经开出“AI+回忆录写作训练营”。
事实上,代写回忆录,由于价格和内容标准不清晰,同时周期难以把控,从商业逻辑上说,远未成为一门“好生意”。
对老年人来说,写一本回忆录,价值或许不仅来自最终的文稿,更来自撰写过程得到的耐心倾听,甚至,老年人如果能够自己加入写作,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心理实验室的研究提到,“人生回顾法”是一种重要的老年人心理治疗方法,实施“人生回顾干预”的老人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能提高生活满意度和自尊感。
写回忆录或出于回忆录的目的,向他人回忆人生,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生回顾法”的实操。“有一年冬天我回老家,曾是文学青年的三舅姥爷正在写家族史。他是60后,现在当保安。后来逐渐出现秀英奶奶、姜淑梅这样的写作者,她们的知识积累可能还不如我的三舅姥爷,是从学写字开始学写作。”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博士信世杰说,“三舅姥爷”们带着丰富的故事资源,如何整合、表达出来,写作的过程也是梳理的过程,带有自我纾解的功能。
注册在长宁区的民非公益组织“福智公益”从去年起开展“长者陪伴”系列活动——“人生回忆录”项目,强调“叙事疗愈的力量”。活动介绍中表示“通过6周的创意书写,创造喜悦、充实的老年生活,成年子女也有机会通过自传理解父母的生命历程,增加彼此对话,从而相互理解,促进家庭和谐”。这一活动去年5月首次在仙霞新村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开展,今年多次在仙霞路“邻光MIX”定期举办。记者注意到,授课老师有多年应用心理学背景,课程内容不限于写作,还包括通过绘画、音乐等方式回顾人生。
“不要让老人觉得,只有付钱才有人愿意听他们讲故事。”听说网上流行“代写回忆录”并做了一番研究后,“00后”大学生小屏决定,“今年寒假回家,为家里健在的长辈做一份轻量级的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