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报名相对于往年来说有哪些变化?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今天,小编统一为大家进行解答!
重要提醒
1、建议考生使用电脑报名,在浏览器方面,建议使用IE8及以上版本兼容浏览器。
4、务必在操作每一步骤前,仔细阅读报名页面的文字提示。
政策变化
三、缴费变化
注意:因为自2025年起,我省夏季高考外语听力考试安排在6月份国家统一高考期间与笔试合并举行,所以此次2024年11月12日—16日缴费无需缴纳外语听力考试费用。
四、外省户籍考生需要上传户籍证明
全家索引页:
本人页:
常见问题答疑
一、如何判断考生高考报名成功?
考生能够查看到自己的个人信息,则表示报名成功。
二、考生需要打印报名信息表吗,如何打印?
建议大家下载保存或者截屏保存报名信息表。能打印出高考报名表,也表示你的高考报名已经成功了。
在查看考生报名信息页面,滑动到最下方,点击“打印报考信息”,如下图:
另存为pdf文件即可,如下图:
三、考生报名后还可以修改个人信息吗?
若个人报考信息填写有误或有不完整的地方,报名期间可通过“修改报名信息”功能自行修改。在报名信息查看页面点击“修改报考信息”或点击菜单“报名信息修改<点击进入>”打开报名信息修改页面。
四、考生的报名地点应该如何选择?
1.具有山东省户籍的非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报名地点应选择户籍所在县(市、区)。
2.具有山东省户籍的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报名地点可选择户籍或学籍所在县(市、区)。
3.户籍在山东省,但在外省就读、学籍在外省的考生,如在我省报考,报名地点应选择户籍所在县(市、区)。
4.非山东省户籍的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名地点应选择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就学地所在县(市、区)。
注意:
【随迁子女(或外来务工子女)】指的非山东省户籍的考生,跟随非山东省户籍的父母来山东生活学习,具有山东省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学籍,在山东有3年完整学习经历,并合格毕业或结业。如果考生户籍在山东的A市,随父母在山东的B市生活学习,则不算随迁子女(或外来务工子女)。简单来说父母户口、考生户口均在省外,考生在山东省有完整学籍选“是”;父母户口均在省内选“否”。
5.在我省定居并符合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应持有省公安机关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报名地点应选择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就学地所在县(市、区)。
填好考生信息,点击修改密码后,显示操作成功,即为修改密码成功。如下图:
提醒考生:该密码2025年招生录取期间一直有效,请妥善保管。
提醒考生2:考生不论通过短信找回、还是通过县区招办重新设置密码,原密码都会自动失效。
七、遗失手机短信密码
问题现象:手机丢失或误删除导致系统发送的手机短信密码丢失。
解决办法:使用平台“找回密码”页面的“重发手机短信密码”功能,重新给注册手机号码发送手机短信密码。具体操作如下:
省考试院会发送手机短信密码,建议妥善保管。
提醒考生:手机短信密码长期有效(打印准考证、填报志愿等使用),请务必准确填写手机号码并妥善保存短信密码。
八、报名县区、毕业学校中没有选项或与户口所在市三者不一致
问题现象:报名信息填写或修改时,报名县区、毕业学校中没有选项可供选择或者与选择的户口所在市三者不一致。
出现缘由:只有先选择户口所在市,才能关联出相应的县区;只有先选择了县区,才能关联出相应的毕业学校。
解决办法:按户口所在市、报名县区、毕业学校的先后顺序进行选择。
九、证件号码已经报名
问题现象:在报名信息填写完成后,提交保存信息提示“该证件号码已经报名,不能重复报名”。
十、报名失败
问题现象:填写完个人报名信息之后点击“提交保存按钮”后,系统提示“保存报名信息操作失败”。
出现缘由1:由于网络不流畅、系统报名人数过多、使用不同版本浏览器等原因,系统无法正确处理客户提交请求,造成报名失败。
解决办法:建议考生用电脑进行报名,如遇上述问题,可以尝试换一种浏览器或不同版本浏览器、换一台电脑,重新报名。建议使用IE8及以上版本兼容浏览器,认真按报名要求正确填写各项内容。
十一、采集照片的时候,可以佩戴隐形眼镜或美瞳吗?
答:不可以。如果是因平时戴眼镜,拍照的时候眼镜反光很厉害,可以摘掉眼镜再拍照,但绝对不可以戴隐形眼镜或者美瞳拍照!因为高考的时候,会根据本次采集的照片对考生进行人脸识别,而隐形眼镜或者美瞳会遮住人的虹膜,导致无法识别!
十二、怎么没有找到填写注册学籍号的地方,不需要了吗?
答:从2023年开始,高考报名都不需要考生再填写学籍号了。
十三、复读生的毕业学校、班级该如何选择?
答:复读生毕业学校填写高中毕业学校,不要写复读学校。高中应届毕业生必须要准确填写班级,一般来说,往届生的班级填0即可:
十四、复读生需要上传哪些资料?
户口本盖章页:
十五、【毕业学校】选项中没有自己的高中怎么填写?
答:选项中没有的高中,可以自己点击【全省范围选择毕业学校】,选择输入。
十六、如何判断考生是否是随迁子女?
答:随迁子女((或外来务工子女)应为具有山东省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学籍并有3年完整学习经历的合格毕业生或结业生。
简单来说就是考生户籍在外省,跟随父母来山东生活学习三年,想在山东参加高考的,可以被认定为随迁子女(或外来务工子女)。
如果考生户籍在山东的A市,随父母在山东的B市生活学习,则不算随迁子女(或外来务工子女)。
十七、单亲家庭的家庭成员关系如何填写?
答:家庭成员这里没有*号,不是必填项,所以大家根据个人情况填写即可,或者如有特殊情况不想填写,也是可以的。
十八、个人简历如何填写?职务写什么?证明人写谁?
答:(1)高中阶段学校应届毕业生填写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经历。
(2)高考复读生填写高中阶段学习经历和复读经历。
(3)非应届毕业生填写高中阶段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
(1)关于【任何职务】
没有*号,不是必填项。没有职务的就填“无”,有职务的就写现任的职务(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等)
(2)关于【证明人】
应届生、复读生、非应届生,写高三班主任名字即可。
注意:没有选择学校复读,自行在家复读的考生证明人填写父母。
(3)复读生填写模板:
答:录取通知书邮寄地址填的哪里,就写哪里的邮编,不知道邮编是多少的,可以自行百度。
二十、选择信息不全
问题现象:除上述问题在应该选择的地方却没有选择项供选择,如没有民族、政治面貌、科类、艺术类别、体育专项等内容。
出现缘由:由于考生上网方式不同或同时在线报名考生人数过多,可能造成数据没有完全下载完整,造成上述现象。
解决办法:点击“刷新”按钮或按“F5”键重新刷新本页面。
操作建议:如果速度的确很慢,可尝试把所有需要选择的内容选择好,然后再填写需要填写的内容,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填写。
二十一、个人信息注册时应注意什么?
个人信息注册时,考生需选择证件类型,准确输入证件号码、个人手机号码,通过所输入个人手机号获取手机短信密码后,完成个人信息注册。
注册所用个人手机号码非常重要,考生务必准确填写,在录取结束前不要更换手机号码,不要设置短信屏蔽拦截功能,并保持通信畅通,以免影响接收考试招生等重要信息。
二十二、网上填报信息需要注意什么?
考生应按照报名填报信息项要求,如实完整准确填写个人信息,核对确认无误后再提交,完成网上填报信息。修改与填报过程相同。
特别提醒:
高考报名信息非常重要,是新生入学报到身份核验、学籍学历注册的关键信息,考生在高考报名之后,直到高校新生入学报到期间,不应更改姓名和身份证等信息,如有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报名地县级招生考试机构。考生报名审核通过后,再修改个人姓名等关键信息不属于报考录取信息有误的范畴,由此造成高校录取后考生学籍无法注册等问题由考生本人负责。
二十三、报考了艺术类或体育类,但未通过相应专业考试的考生是否需要更改为普通类报考?
我省艺术类专业类别共分为7类,包括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舞蹈类、音乐类、播音与主持类、表(导)演类、戏曲类。艺术类考生应根据拟报考专业选择其中1类。
其中音乐类考生可在器乐、声乐2个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1—2科报名参加考试,并准确选择专业技能项目名称。
表(导)演类考生可选择服装表演方向或从戏剧影视表演、戏剧影视导演2个方向中自主选择1—2个方向报名参加考试;
舞蹈类考生从中国舞、芭蕾舞、国际标准舞、现代舞、流行舞等5个舞种方向中自主选择1个方向报名参加考试。
同一类别内具有多项合格专业成绩的考生,在平行志愿填报阶段,可同时填报相应专业志愿。
体育类专项为: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体操、武术、健美操。其中,专项为“足球”的体育类考生必须填报是否守门员。
在填报普通类高考志愿时,不受报考科类的影响,未通过艺术类、体育类专业考试的考生不需更改科类也可填报普通类专业志愿。
二十四、报考需要缴纳哪些费用?
夏季高考考试费用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考试(含听力考试和笔试考试)费,参加夏季高考体育专业测试及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舞蹈类、音乐类、播音与主持类、表(导)演类等艺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须缴纳相应的体育专业测试费及艺术类专业统考费。2024年11月12日—16日(每天9:00—18:00)缴纳夏季高考报名费、体育专业测试费和艺术类专业统考费,其他考试费将在等级考试科目选报时一并缴纳。
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低保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免缴上述费用,具体以山东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供人员名单为准。
二十五、考生合格考没通过。可以参加高考吗?
二十六、采集照片的时候退出了,再进去的时候又从新注册,有影响吗?
没有影响,按要求操作就可以。考生若更换手机号码多次注册,最后一次注册发送的手机短信密码有效,此前注册发送的短信密码自动失效。已经成功填写完成报名信息的证件号码不再允许注册。
二十七、父母是退役军人,本人报考属于特殊类考生吗?
二十八、考生是否需要到现场进行资格审核?如何确定审核是否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