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浪财经1月14日报道,有市场消息称知乎将考虑在香港IPO,筹资约3亿美元。
知乎预计将赴港二次上市,其实业内早有传闻,且被认为有可能在今年1月提交IPO文件。
不过真正“忙中添乱”的是,知乎近半个月来一直处于被责令整改的风口浪尖上。
知乎被曝接受约谈的一天后(2021年12月21日),天眼查即显示原与知乎股权挂钩的搜狗和腾讯的关联公司和关联人,均退出了知乎股东行列。知乎方面对此解释为,这是中概股上市之后的标准操作,但依然引发市场无数猜测。
在知乎上,曾经有一条1.3万浏览量的提问:“什么时候你觉得知乎要完?”其中一条答主回答“就在今天”,不久后该回答即遭到折叠。
上市后的这一年里,超过1亿用户的知乎逐渐变成了充斥软推广的“下沉”平台,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靠“编”种草,谁还敢信
这些所谓的问答,一看就是钓鱼式的推广。表面上都是以素人回答的形式出现,以个人经历为主,事实上都是商家的推广招数。
“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刷知乎,还是在刷朋友圈微商!”90后周雨也觉得知乎最近的推送越来越过分了。她正好经历过前几年微商红火的年代,如今朋友圈带货式微,知乎却成了新的“三无产品聚集地”。
其中关于盲盒的引流回答更是大坑。
在投诉区能看到不少上当受骗者的投诉经历,比如对一款名为“心愿先生自动售货机”盲盒的投诉,买方实际购买到的盲盒货物和推广故事中的很多都不一致,一些普通货物都被标了高价放在所谓“盲盒”中等待售出,但实际价值却非常有限,消费者拿到货物后很难不大失所望。
“下沉”的知乎,被各类软推广式的回答赋予了更多功能。出于真实经历的回答和伪装成经历的商品推广让人傻傻分不清,脱离了健康发展模式的种草和背书,成了许多内容社区的“毒药”。
知乎为何下沉
知乎最初的兴起,建立在“知识”和“观点”的碰撞之上,如今却因不得不完成商业化而“下沉”。
此前知乎几乎只把注意力放在做内容、鼓励用户输出观点上。而上市后的知乎面临着全面的商业化。毕竟它和其他上市的互联网内容平台一样,也面临着“营收越来越多,盈利越来越远”的问题。
知乎去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月活已达到1.012亿,月付费用户达到550万人,活跃用户规模正在飞速扩张。但知乎第三财季的净亏损也达到了2.698亿元人民币,同比扩大了145.27%。
上市前夕,知乎在2021新知青年大会上宣布品牌升级转型,平台口号也从“有问题,上知乎”变成了“有问题,就会有答案”。对“月活”“日活”的追求,使得知乎讨论质量变低,越来越多的活跃用户数让整个平台不再像以往般自由和单纯,甚至混进了不少靠吃知乎红利发财的推广商家。
张炎将这种知乎答主与品牌方的合作称之为“一个问题一条街,一个回答一家店”。
于是整个平台的调性愈发“下沉”——加入视频功能的知乎逐渐“抖音化”,强推付费小说的知乎逐渐“晋江化”,而混进各路商家铺开营业的知乎逐渐“58同城化”。
知乎商业化的同时,高质量内容比例也在逐步下降。
事实上,自2011年1月知乎网首次正式上线后,从一开始打的就是“人在美国,刚下飞机”、“人均985、211”的高段位观点社区。在知乎答题一度北清复交都被认为是低学历,网络上流传着所谓“不上麻省理工、哈弗耶鲁都不好意思答题”的段子。
另一方面也确实显示出知乎作为优秀人群和深度思想聚集地的骄傲,近十年来对年轻人的思考和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力。哪怕是前往“太空出差”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来APP上做客也会在开头引用知乎名梗,将自己的经历叙述为“人在太空,刚下飞船”。
这样一个曾经以高知(或自称高知)为主要受众人群的内容社区,如今却被指肤浅化、庸俗化的“由科普杂志变成故事会”,一路下沉到因大面积叫卖盲盒覆盖、推广低价打折货品频繁为用户所诟病,着实让人唏嘘。
监管洼地中的软推广
事实上,去年互联网的乱象整治中,因“自杀式软推广”被处罚的并非知乎一家。
在抖音、知乎、小红书等互联网内容平台上,用户既是内容生产者,也是内容消费者,极易产生自我监管不当问题。如知乎上的这类软推广式“灰色产业链”,也广泛存在于小红书、微博、B站等许多大型网络社交APP中。
小红书上的“软推广”更是渊源已久,从一开始就是各类种草KOC的阵地。
最近的几波监管潮过后,小红书对虚假营销的把控愈加严格,大刀阔斧地封禁了涉事虚假营销品牌的流量。
就连电商网站淘宝都在颁布新规则,严格把控用户为商家做“虚假宣传”。
从2021年12月28日起,淘宝禁止卖家通过“好评返现”来诱导买家进行好评。无论是通过全五星返现、好评返现、好评免单、好评返红包还是好评返优惠券,都不能作为引导买方做出好评的条件。
知乎虽然也在有关部门的约谈压力下开始了对“软种草”的严格把控,但和小红书相比,已经明显晚了一步,力度也远不及其他内容平台。这归根到底还是与知乎本身的商业变现困境有关。“软种草”内容短期来看确实能有效推动平台商业化变现,但长此以往知乎核心用户难免流失,品牌价值也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