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题:虚假招聘、就业歧视、高薪诱骗……各地集中查处一批违法招聘案件
新华社记者姜琳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期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各地区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专项整治,集中查处了一批虚假招聘、就业歧视、高薪诱骗等违法案件,并于18日公开发布,释放出强监管、促就业的明确信号。
2024年9月28日,众多求职者参加在海口市举办的招聘会。新华社记者蒲晓旭摄
【类型一:培训就业变高额借贷】
案情:北京捌五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青岛莱牛教育有限公司及西安讯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均以推荐知名企业、高薪岗位为诱饵,吸引高校毕业生等前来求职;之后又以“需参加培训”为由,诱导其支付或通过贷款支付高额费用,参加“新媒体运营/直播运营”“大数据ETL”等不同名目的职业技能培训。但培训完成后,三家公司均未兑现承诺。
提示:求职前要看机构或企业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大体一致,并慎重签署贷款协议,避免陷入身负高额借贷又没实现就业的不利局面。
【类型二:虚假招聘藏陷阱】
案情:2024年3月,甘肃红歌聚贤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在某直播平台发布招工信息,宣称“月薪7500元,安排4人间空调房,转正后有五险一金”,但劳动者入职后发现实际月薪、住宿条件等与之明显不符。2024年7月,苏州兆正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在未获昆山某科技公司委托的情况下,以其名义发布虚假招聘信息。
2024年9月25日,求职者与企业代表在杭州一场招聘会上洽谈。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类型三:歧视性招聘损害就业公平】
案情:2023年底,上海银傲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在招聘信息中备注“XX地已满”“XX、XX地免”等字样,对特定户籍的劳动者就业进行限制,侵害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益。
查处:职业中介机构发布的就业信息中不得包含就业歧视性内容,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在户籍、地域、身份等方面设置限制人力资源流动的条件。对上述公司的违法行为,上海人社部门依法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处以罚款5000元行政处罚。
提示:如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歧视等侵害就业权益情况,可及时向当地人社部门投诉反映。
【类型四:黑中介挪用劳动者工资】
案情:贵州先锋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在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过程中,以购买商业意外保险为由,克扣1.4万余名劳务派遣员工工资共计165.89万元。所扣资金并未用于购买保险,而是被该公司截留挪作他用。
查处: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对贵州先锋人公司的违法行为,人社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清偿被派遣员工工资,另对该公司拒不配合调查、不按要求报送书面材料的违法行为,处以1万元罚款。
提示:劳动者有权知晓劳务派遣协议内容以及报酬数额,如发现公司未按合同全额支付报酬或出现克扣情况,可向当地人社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