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4.21山西
质量管理体系的八大计划,是检验检测行业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作方法。本文旨在向广大检验检测从业者们介绍八大计划的策划、实施、跟踪和总结。
本文系列一共分为四篇,今天向大家展示的是管理篇。
②计划的制定和发布
③临时内审和临时管评
什么时候需要临时内审呢?一般考虑在下列契机开展临时内审:
同样,在下列契机开展临时管评:
那么,既然是临时决定开展的工作,为什么不能特事特办,一定要先立计划呢?因为诸如内审、管评这样重要的活动,本来就是需要深思熟虑、需要充分准备的工作,而不是一个可以快速开展和完成的事情。相反,先制定计划,再凭借领导的权力,充分地调动机构的一切资源,让大家一起协作,才是让事情又快又好地推进的方法。而那种临时做出一个决定,然后只让一部分人试图完成所有的工作,这其实就是在补资料,不是真的开展内审和管评。
因此,任何工作始于计划,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经验。PDCA循环告诉我们,任何工作始于计划,这是很多管理前辈们为我们总结下来的经验。
▲内部审核流程图
1)方案编写:
当内部审核计划生效以后,一般由质量监督员/内审员提前编写内部审核方案;
▲内部审核方案
“内部审核方案”又称为“内部审核实施计划”;
2)方案审批
由质量负责人审批内部审核方案;
内部审核方案审批通过以后,应向全公司发布内部审核通知,并成立内审组,开始内部审核准备工作。
3)审核准备
内部审核方案审批通过以后,内审组相应地就成立了;
内审组长要召集各位内审员,开一次内部碰头会议,干什么呢?就按照内审方案分配的工作,由内审组成员编写内部审核检查表;
▲内部审核检查表
4)准备审批
由质量负责人检查内部审核准备工作内容,确认内部审核检查表。
5)首次会议
在内部审核当日,质量负责人召集公司中高层人员,主持内部审核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上,质量负责人应宣读内部审核过程、计划、分工,与参会人员共同指定各受审部门的负责人员和联络人员。
6)现场审核
内审员按照事先编排的检查表,前往各部门、场所、岗位和人员开展审核工作。
内审员应如实填写内部审核检查表,记录审核发现的情况和问题。
7)记录确认
各内审员完成审核工作以后,内审组组长要在整个内审工作结束前,召集成员,确认所形成的审核记录与结果;确定审核工作完成情况(以及是否需要补充审核);汇总审核发现的不符合(要看不符合描述是否充分,是否有现实的证据)。
8)末次会议
质量负责人召集公司中高层人员,主持内部审核末次会议;
末次会议上,质量负责人宣读审核结果、内审不符合项;与不符合项的关联部门确认不符合事实;
末次会议结束后,内审员负责展开针对内审发现的不符合的整改活动;内审组组长对本次内审工作进行总结。
9)纠正改进
内审员开具“纠正措施记录单”,开展不符合的处置工作,直至验证关闭。
10)工作总结
这是内审组长的巩固走,总结本次内审工作,形成工作总结;
内部审核工作总结包含:本次内部审核的实际过程(分组、审核对象、审核用时等)、内审员的履职情况、内审工作的成果、内审记录的详实程度等。
▲内部审核工作总结
11)报告编写
在不符合项处置完成,且内部审核工作总结完成以后,质量负责人才会开始撰写内部审核报告;
内部审核报告包含:审核的全过程(策划、通知、首次会议、现场审核、末次会议、整改等)、参与的人员(内审员、审核对象)、采用的内部审核依据和方法、发现的问题(包含潜在问题、风险等)和不符合项、不符合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实施情况、不符合项反映出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问题和趋势、本次内部审核为今年度管理评审所提供的建议和结论。
▲内部审核报告
12)报告审批
由总经理审批内部审核报告。
13)报告推送
内部审核报告通过审批以后,向公司各部门负责人推送内部审核报告内容。要让管理层都看到本次内审的结果。
14)记录归档
内部审核报告通过审批以后,本次内审的全部资料由档案管理员归档。
▲管理评审流程图
1)方案通知
质量负责人应在计划之前,编写“管理评审方案”。管理评审方案长这个样子。对于标准规范的抽象语言,我们进行了分解,将这些要求逐一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和部门头上。这样各个部门在接下来提交输入报告的时候,就指导该收集哪些信息,该写些什么;
▲管理评审方案
同时并拟定管理评审通知,评审通知要向全公司发布。
2)部门总结
各部门指派人员,按照部门职责和要素范围进行总结,编写成管理评审输入报告;
管理评审输入项的职责按照管理评审前面所说的方案来分配。
▲管理评审输入报告
3)部门审核
各部门负责人审核本部门的管理评审输入报告;
4)质量汇总
质量部收集各部门的管路评审输入报告,送交质量负责人进行审查和汇总;
质量负责人有权要求各部门对管理评审输入报告进行修改。
5)评审会议
在评审当日,质量负责人召集各部门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公司总经理及其他管理层人员,举行会议;
管理评审会议的一般议程是这样的:总经理宣读评审目的和主要内容;各部门负责人发言(管理评审输入报告的摘要);高层管理者提问、讨论和小结;最后总经理定论和总结;
管理评审会议应形成会议决议;要指定人员来记录会议的决议;
6)纠正改进
7)报告编写
管理评审会议结束后,质量负责人根据管理评审输入报告、会议决议,编写管理评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一般长这样子。
▲管理评审报告
8)报告审批
总经理审批管理评审报告
9)报告推送
管理评审报告通过审批以后,也要向公司各部门负责人推送。
以上就是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工作的大致流程和注意事项。
质量管理体系有一个经典的PDCA循环,如下图所示: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
这个图告诉我们,质量管理体系的PDCA过程是这样的:
这个过程需要以下信息作为输入:
这个过程能产生的结果有:
我们都知道PDCA分别代表着:策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由此说明,任何工作都应该起始于计划,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完善的计划。
很多机构,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总习惯于采取一些紧急的、特殊的措施,只想着先把这个事情应付过去。而很少考虑与实际情况是否符合,很少考虑这项措施对后续工作的影响。
这些紧急措施偶尔用一下,问题不大,可是很多机构做着做着,就把紧急措施变成了普遍措施,特别行动成了一般行动。当初为了走捷径,开了这个头,结果到了后面就收不住了,硬生生地把质量管理体系做成了两张皮。
回想当初,谁不想把管理工作做好呢?谁不愿意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呢?计划就是一个可以帮我们做好管理工作的工具。简单的事情,简单计划;复杂的工作,就在仔细分析和评审之后,再做决定。但切不可复杂的事情简单计划;简单的事情不做计划。
应对策略;及时改变工作方向,才能确保我们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例如质量监督工作,通常一家机构也就那么几个监督员,而且往往还是兼职的,平时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因此,监督工作就要针对那些容易出问题的岗位、人员和过程,而不是拍脑袋,雨露均沾。
同理,教育培训、质量控制等活动也是这样的。我们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那些对我们检验检测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地方。
计划一经制定,一般情况下都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但凡事没有绝对。
刚才我们讲到一个极端,凡事不计划,放任自由,现在我们还要避免另一个极端——计划一制定,就要一条路走到黑,不懂变通。
计划不是一锤子买卖,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该变的时候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改变。年初制定的计划,如果过程中发现不合适了,就要赶紧改。需要的时候,添加计划、删减计划、改变计划,我们必须杀伐果断。任何情况下,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及时改变工作方向,才能确保我们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对于任何计划,我们都要在执行的过程中去跟踪它的进展,记录它的工作结果,并在适当的时候回头总结。
最后是总结:我们一年的计划工作完成了,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回头看:这些工作哪些完成了;哪些没有完成;哪些工作完成的好;哪些工作做的不到位。我们的八大计划工作,到了年底,都是要拿到管理评审会议上去讨论的,讨论的结果除了对一年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还要对来年工作进行展望、布局和计划,例如:明年的工作重心是什么?哪些要调整?
而这,不正是我们质量管理体系的PDCA循环吗?
一定要打开思路,破除那些刻板印象的束缚,摆脱那些信息茧房的限制。
就跟我们在这个系列里为大家讲的八大计划一样,我们列的计划其实是九个!那究竟多出来了哪一个呢?是不是要砍掉一个呢?砍掉哪一个呢?其实,哪个都不能砍!这九项工作全部都来自于我们的标准规范,砍掉哪个都会造成不符合。
我们不要太在乎这个数字,非得凑一个好看又吉利的6或者8之类的。我们更应该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中的要求完整地识别出来,然后一一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只要工作满足了要求,管它是“八大计划”还是“九大计划”呢?更不用说,每一家机构的工作职责、流程都会有所区别。
但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是,无论哪项工作,都要先计划,再执行,再检查,再处置,而这就是PDCA循环。脱离了这个基本规则,很多工作就都会达不到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