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全11篇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一、研究的问题———人才培养不适应

总理在2009年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1]。《纲要》的“序言”部分也尖锐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2]。“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不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就是指我国教育目前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实质就是人才培养不适应,其中一个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适应。为了进一步落实“两个不适应”的难题,迎接西安翻译学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今天我们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切入点进行展开调查。

二、研究方法—实证调研

(一)抽样。本研究抽取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146名,其中二年级36人,三年级55人,四年级55人;男生18人,女生118人。

(二)工具。根据课程设置大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了《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问卷调查》,随机抽选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146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

三、研究现状———西安翻译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四、研究结果

我们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在校生14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满意度、专业侧重点、具体课程设置分配等等,结果如下:

(一)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调查结果:47.5%的学生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17.5%的学生是出于听说该专业好,待遇高;25%的学生是出于这专业新颖,没听说过;6.5%的学生是出于别人帮忙选择的;3.5%的学生是出于服从志愿调剂过来的。

(二)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否满意调查结果:22.38%的学生是比较满意;52.45%的学生是一般满意的;25.17%的学生是比较不满意。

(三)您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侧重重点在于调查结果:6.2%的学生倾向于英文水平;42.9%的学生倾向于中文水平;50.9%的学生倾向于教学水平。

(四)在英语学习的基础英语、英语写作、听说课、笔译课的安排比例上,你觉得哪一门课程是可以减少的调查结果:37.8%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基础英语;17.5%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英语写作;9.8%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听说课;35%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笔译课。

(五)在英语学习的基础英语、英语写作、听说课、笔译课的安排比例上,你觉得哪一门课程是可以增加的调查结果:75%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听说课。

(六)您认为选修课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调查结果:60.76%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如茶道、剪纸等;35.7%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4.4%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教”和“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因此,必须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围绕“改革什么”和“创新什么”两个本质与核心问题,集中解决“教”和“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五、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学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支撑体系学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的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应用能力弱。近两年,实践教学引起重视,但教学内容并未及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课程进行适时的调整,实践性课程少且广泛性不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名分实不分,成为学生拼凑学分的工具,应用型人才培养严重缺乏体系支撑。

(三)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当前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最大的意见就是实践能力偏弱。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这方面所表现出的不足却很突出,其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平台的构建很不平衡。

(四)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特色有待提高,课程设置的选修课没有做到名副其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更要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专业特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特点为着眼,培养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突出实践能力与理论修养并重的学科特色,努力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适用范围较广、应用能力较强,最终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六、提出创新

(一)借鉴国外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欧美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成功而丰富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如美国本科教育层次将技师培养纳入教学计划,注重应用实验课程,注重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并且允许和鼓励教师外出谋职,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促进理论与实践并重,且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加强实践训练,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再如德国,在国家政策下建立FH院校,即应用科技大学,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企业实际需要,依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制定培养目标[4]。

(二)科学竞赛普及化,学习评价多样化积极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类科学竞赛,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在教学检查与考核中,注重实践考核,并将科学竞赛的活动也纳入考核体系,以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多样化。

七、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策

2.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确保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保证。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具有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懂理论、通实践”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具体来讲,一要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二要建立健全的双师型教师的聘用制度;三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及校校合作制度,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双师队伍建设创建更有利的平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3.建立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大保证,也是沟通市场和社会的重要运行机制。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要大力建设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9-10-12.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N].人民日报,2010—03—01(5).

一.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状况调查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对河北工业大学2007到2009级三届共151名学生的就业状况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的依据是学生就业后的实际工作岗位,主要考察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程度。通过调查,毕业生的去向可以分为五种:第一种是考取研究生,第二种是教学工作,包括在各种培训机构包括外语培训结构和中小学学生课外学习辅导机构授课,还有一种是进入各地的中小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第三种是进入公司企业从事语言文字类的工作,第四种情况是进入新闻媒体进行语言文字的编辑工作,第五种情况是考取公务员,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第六种情况是进入企业从事其他工作。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第一培养目标是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第二目标是的汉语言文字应用和对外交流人才。

从第一培养目标来看,就业岗位符合目标的仅为0.7%,从第二目标考虑,就业岗位基本符合目标的为39.7%。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四年大学生活结束后直接从事对口工作的所占比例极少,主要是因为留学生教育主要由高等院校掌控,而进入高等院校当老师对学历要求极高,目前教学岗位编制人员必须具有博士学位,这样,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是不可能直接到高校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所以很多人不得不选择其他就业渠道,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如何立足于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专项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达到这一目标,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日常教育可以采取潜分流式教育模式。

二.潜分流式教育模式

潜分流式教育模式指的是在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计划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自由选择,由教育主体操作和控制的针对不同分流对象的有层次、有计划、有差别地培养学生的活动和模式。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选择或就业意向及个人兴趣爱好选择相匹配的日常学习和训练模式。这种选择的前提是保证本专业培养体系要求。

我们可以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分为三种教育模式培养,包括汉语言文字能力提高模式培养、教学能力提高模式培养和交际能力提高模式培养。

教学能力不仅仅指学生教课讲课的能力,还包括一切和教学有关的综合能力。包括不断学习,对教学反思的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的能力、把握教学对象心理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需要着重提高的能力,是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体现。对于日后从事教学的学生来说,教学能力的增长是工作的有力保障。

交际能力是人类与他人交往并进行交流的能力,是存活于世的不可逃避的问题。基于学生视角分析,从幼儿园时期一直到大学毕业,近20年的时光都是在学校度过,学校的生存环境相对简单,人际交往也较单纯,学生的交际能力普遍较低,因此加强大学期间的交际能力学习和训练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更加强调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职业角度考虑,也应该加强对内交际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潜分流模式下的教学体系与能力培养

潜分流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结合以后的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主要从选修课课程设置和课余训练两方面考虑学生三种能力培养模式。

(一)汉语言文字处理能力模式

1.课程规划

由于不同学生的人生规划不同,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设置汉语言文字小组,专门针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处理能力设置的小组。对本小组的学生来说,可以从两个角度加强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从课程设置上来说,除了专业必备的汉语言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专项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增加选修课程,使学生真正做到了自由选择、有所想有所选。主要包括以下课程:

第一、应用写作课

应用写作课注重应用,是立足于工作需求的写作,应用写作课的开设可以打破长期以来学生写作的学生腔和自我角度。从应用角度谈写作,不仅有利于学生习惯于对用词造句的斟酌,对学生全面思维和换位思维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学好应用写作,学生可以加强对汉语本体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编辑能力意味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包括书面文字编辑能力和计算机文字编辑能力。编辑能力更加注重对语言文字规范的遵守,编辑能力的课程训练通过对他人语言的修改和审核更能给审核人以警醒,有利于反省自己的错误和习惯,养成优良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和职业素养。计算机语言文字编辑能力主要包括对一些常用软件的文字处理和编辑能力,能熟练使用办公室工作软件即可。

2.能力实训

(二)教学能力提高模式

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与教学综合能力,前者是学生教学能力的最直观的体现。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第一要素。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这种能力尤其重要,

1.语言能力培养

2.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的综合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上的有意识引导和教学观摩课与教学实习实现的。主要通过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来实施。为了加强学生的教学能力,理论应用能力,部分理论课堂进行了积极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实践型理论课程。如“古代散文经典选读”课程摒弃了以往由教师讲授的模式,先由教师讲授、示范,再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对进行教学实践的每位学生,从讲授的内容与方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到教案、讲义的撰写都给予细心指导。学生在自己教学实践中不仅多方面提高了教学能力,同时在配合其它学生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在师生角色的对换中,对如何听讲加深了理解,非常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体味到了做教师的甘苦。

教学观摩课指的是学生选听不同老师的课程,就每个老师的教学从教学方法、教学特点、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等角度专注于教学的安排和流程,不仅仅从内容上去学习,而是通过对他人上课过程的反复观摩和思考,从实践上对教学的“教”有感性认识,通过观察他人的教课过程时时去学习,从而有所警醒,有所借鉴。

这样,通过教学实践型理论课程对教学能力的初步涉及到教学观摩课的教学分析与观察,最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工作。这样的逐层深入和逐步加深,使学生的语言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交际能力提高模式

“交际能力”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在《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来的,根据海姆斯的分类,我们把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语言交际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两种。语言交际能力指的是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知识能力,它是社会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这种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课堂上实现的。

1.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具备汉语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理论知识能力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可是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则需要进行专门知识和策略的学习。就课程设置角度来说,语用学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和把握能够使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利用所学知识从语境、人物角色、所在场景等角度去分析,避免盲目和无所适从。同时在进行语用学的学习时,教师应多加强语言运用的实例分析,尽量从日常生活或真实职场交往中选择个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悟语言运用的奥妙。

人际关系与沟通课程也是重要的选修课之一,通过课堂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和策略,以及沟通的艺术,为社会交际的开展提供知识保障。当然,这门课程的安排也适合采用教师讲解和交往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对人际交往有初步的认识和感受。

2.社会交际能力培养

学校是一个人际交往简单的场所,只有真正融入到社会上去才能锻炼社会交往能力。

学校应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并有专业的实习教师带队,掌握学生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或引导积极的解决策略。争取学生在二、三年级即可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情况下尽早实现与社会的接触和交往,不仅从专业能力,也从交际能力方面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何健.贯穿全程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4):95-98

[2]周启红、牟莉.基于工作坊模式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5):136-138

[3]彭建玲.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6-92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这门课程是通过讲授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代汉语通论以及古代汉语常用词,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古书阅读能力。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要求其能够准确地解释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文言用法及有关问题,注重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结合。但由于受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因素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探讨与改革。

一、古代汉语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沿袭经典,专业针对性不足

目前,各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王力先生确立的文选、常用词、通论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也基本遵循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编写体例。王力先生所确立的文选、常用词、通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权威性毋容置疑,但该本《古代汉语》完成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培养语言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其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社会环境与现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当今各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应面向专业、面向新环境在教学内容上适当调整更新。

(二)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在各院校普遍压缩专业理论课时的背景下,古代汉语的课时也在不断缩减。古代汉语知识点多,且历史跨度长、难度大,这就造成了任课教师感觉教学课时紧张,教学内容很难完成,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参与、互动。以教师讲授为主,加之课程难度较大,学生多疲于接受,失去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动力,更无从谈起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兴趣

二、古代汉语课教学探讨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

(二)教学内容:立足专业调整更新

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调整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立足于汉语教学的古代汉语本体知识,系统而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文化传播的基础,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古代汉语课应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理论知识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二是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能力,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能力是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和语言文化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在夯实本体知识的同时,重视汉语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分析语言偏误、语言现象以及使用汉语进行教学的能力。

(三)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与参与性

古代汉语课教学应该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使教学方法多样化,鼓励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性,通过主动探寻不断学习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古代汉语课教学中,围绕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内容提出选题,学生围绕选题查阅、搜集资料,并将自己的“分析、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堂或课余实践活动给同学讲解展示,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学生参与其中,主动探寻求知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另外,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针对古代汉语课,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语言社会调查,在调查材料、分析材料、形成成果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手段: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古代汉语教学中,为了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语言现象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应做到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各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价值,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图像、视频、声音、文字一体,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丰富性等优势。相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而言,传统教学手段授课速度慢、内容量受限制,但是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又长于情感思想交流、重现性强、灵活性的特点。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地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一方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建立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加深补充课程内容,完成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审美。

(六)教学评价:多形式与重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在课程教学评价上也应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本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应改变传统的单一卷面形式进行评价的方式,做到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教学评价的出发点不再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注重学生潜能、个性的发挥,综合运用发展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相结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考核评价,使评价不仅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前,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变化,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出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应根据社会环境、专业特点、教学对象等因素不断改革创新,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以笔者任教的晋中学院来说,我们给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00余名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对《现代汉语》这门课“很有兴趣”的学生仅仅占15%,“有一定兴趣但不知道怎么学”的占50%。调查结果显示了对《现代汉语》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课时安排不合理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实际存在脱离现象

在我们组织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道多选题:

有15%的学生选择了A,60%的学生选择了B,40%的学生选择了C,15%的学生选择了D。从学生们的选择上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学生普遍重视语言知识的实用性,小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满足于教材知识的讲解,小部分考研的学生希望能了解学术前沿的动态,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跳出课本,选例注重现实性,讲解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古板单调,缺乏创新性

《现代汉语》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内容死板”,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化,即以老师为主体,先讲些枯燥的语言理论,再举几个“循规蹈矩”的例子。而如今,用这样单一的教法去教这门传统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这个新兴专业面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为以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是“用好汉语”,而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不但要用好汉语还要会教汉语”,学生在具备更深厚的汉语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解决汉语运用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这时,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方法

(一)重新确定教学目标,修订教学时数

为了使学生胜任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我们应当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明确为:系统掌握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及文化语用的基本规则;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的言语现象;掌握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能发现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及文化语用上的错误,并能够运用所学汉语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指正。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要求更高更细,建议由现在的每周3课时增至4课时,这样教师也能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设计练习和课堂教学模拟环节,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结合新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现实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即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部分进行适当调整,并根据教学需要,增加文化语用部分。具体如下:

语音部分:语音部分除了要学好普通话的声韵调,还要强调汉语语音和其他语言的差异。语言学习者的母语与汉语的差异,往往就是学习的难点。例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声母就是难点;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学生,韵母是难点;对我国维吾尔族学习者来说,复韵母是难点。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汉语的清浊辅音、声调、语流音变现象、儿化现象等都是教学重点。这些外国人语音学习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在语音教学部分予以强调。学生不仅要准确地说出每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还要用舌位图等方法来说明如何发这些音。

文字部分:文字部分的学习仅仅要学生掌握教材上有关汉字的笔画、笔顺、构造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组成汉字的笔画数目众多,之间又有细微的差别,认知汉字的过程是音、形、义的结合,对于习惯拼音文字的使用者来说,必然会感到汉字难认、难记、难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教会他们深层次地认知汉字,必须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熟悉传统的字源学“六书”理论,能运用“六书”理论对一些汉字进行音、形、义的解释。

语法部分:目前国内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般都很注重语法部分的教学,而且学界的共识是要重点突出外国学习者易出现偏误的语法现象。这一点当然很重要,外国学习者容易出错的把字句、被字句、兼语句、连动句等都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就要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的语法偏误现象进行分析并纠错。但是,除了这些传统的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法教学还要格外注重语言对比教学,如在讲授词类时,可以从汉语和英语的对比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两种语言的个性不同,认识到汉英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截然不同的关系,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以后的语法教学问题。

文化语用部分:目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大都没有语用章节,但是很多语言交际是离不开语用知识的,如中国人的见面问候语、告别方式、道歉、请求之类,这些文化语用规则必须渗透进教学中。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倡创新性和实践性

在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求的现实下,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方式。

1.方法多样化,提倡创新性。在现代汉语课堂上,不能仅仅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而要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我们可以使用比较法,拿学生熟悉的英语和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把方言和共同语进行比较,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进行对比,让学生对语言理论有全面的理解。例证法是《现代汉语》教学常见的方法,但传统的例证教学法往往是举一些“循规蹈矩”的例子来验证语法规律,至多再举一些不“合乎规矩”的例子来分析其不合乎常理的原因。这些都是在围绕着语法规律说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上,我们更应该围绕着语言学习者说事,即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出发,采用“案例教学法”,大量搜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集中出错的案例,“对症下药”,分析其容易用错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改进,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汉语》一定会改变自己“枯燥乏味”的形象,变得更具体、更鲜活生动,学生也会改变自己的听课状态,变成课堂的主人,提升自己学好汉语的能力,具备教好汉语的专业素质。

[1]孙春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2]郑庆君.全球化视野下的汉语母语教学[J].湖南社会科学,2011,(6).

[3]钱道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探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

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事业,2013年教育部对原“对外汉语”专业进行整合并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近年来,国内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继续发展壮大,众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增设了此专业,但每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能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毕业生凤毛麟角。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促进知识转化,形成基本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在汉语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来增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性,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尽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正式启用后有了新的专业内涵,部分高校对实践有所重视,但重视程度远不及理论学习。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该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比较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具体表现在:

1.2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多数高校基本上沿用原“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学手段单一、专业见习开展不力等问题突出,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对实践教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3实践教学缺乏过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实践教学设计较为松散,缺乏系统连贯性。合理有效过程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的实践,通过给学生具体的量化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实践效果。因此,在实习教学中加入过程评价体系十分必要。

1.4实践缺乏国际化环境,实习基地建设受限

尽管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开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众多高校也纷纷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但是这并不能有效解决国内学生的实习问题,能够到海外实习的学生不多。一些国内高校缺乏相应的留学生生源和资金支持,实习基地建设受限,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国际化环境,不少高校该专业的学生到毕业都没有接触过留学生,走进过真正的留学生课堂,专业发展严重受限。

2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思考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特色鲜明的专业。如何在教学中构建实践体系直接影响到教育水平发展,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

2.1汉语国际化背景下实践教学的新特点

汉语国际化教育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呈现出综合性、多元化、国际化的新特点。(1)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汉语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具备相应跨文化交际能力。(2)实践教学中要强调多元文化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的特点,以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教学。(3)在实践教学建设上要逐步实现教学对象、实践教学环境的国际化。

2.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结合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的特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强调实践。建立贯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分年级实施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演习、教育实习,使国际汉语教师技能培养不再只从教育实习才开始,而是从学生专业学习的起点就起步。在四年的培养中全程设置专业实践,每个年级设立其相应的实践目标、实践要求、评价体系,使技能训练贯穿全程。

2.3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成中强调系统系、持续性、实践性原则。(1)实践教学体系要具有系统性。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和综合能力为核心,语言知识、文化常识、外语能力、教学技能等课程必须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从而形成完整的体系,改变实践教学过于零散的状况。(2)实践教学体系要具有持续性。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演习、教育实习分阶段进行,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持续性和渐进性。(3)实践教学体系要突出实践性。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实践性质的学科,要合理安排实习、实践类课程,体现本专业的实践性。

3基于郑州航院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

郑州航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于2013年开始招生,每届招生在45人左右。学校地处内陆地区,较沿海和发达城市,专业建设起步晚。学校于2013年在非洲坦桑尼亚建立了孔子学院,2016年9月开始招收留学生,但人数仅有5名,尚未没有实习基地,校内实习资源有限,学生接触留学生的机会不多,能直接走入留学生课堂进行实践教学的很少。因此,建立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十分迫切和必要。

我们围绕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和综合能力这一核心,建立贯穿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分年级实施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演习、教育实习,根据理论学习的进度安排实践活动,在各个阶段有所侧重。这四个实践活动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能包含其他实践活动的一些内容。此外,在实践的全程实行学业导师制,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答疑、指导监督。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实践时长要求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调查、讲评等方式了解各项教学实践的效果。

3.1教育见习

见习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见习、课外活动见习等。课堂教学见习是主要部分,可通过实际课堂教学观摩、网络课堂观摩等途径实现;课外活动见习可通过游学观摩、与留学生进行联谊活动等途径实现。

3.2教育研习

教育研习集中在大二阶段,主要结合专业课开展相应的研习活动,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为实践目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讨,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研习包括反思和研究。通过反思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调整;通过研究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深层次思考,进一步深化自己的专业能力。

3.3教育演习

教育演习主要集中在大三阶段,以培养学生不同课型的教学技能为实践目标。尽管学生经历了大一见习、大二研习,但真正的汉语课堂还有诸多的不可控因素。对外汉语课按照教学技能划分课型,包括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以及综合课等,每种课型对老师的技能要求不同,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每种课型都能教授,因此在教育演习阶段需要给同学们提供全面的练习机会。

教育演习包括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或微格教学等形式。微格教学是其主要形式,它不等同于真正的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兴趣小组、一对一辅导等形式进行微格教学,录制教学视频,训练不同课型的教学技能。根据所要掌握的目标技能设定不同的教学时长,结束后通过观看教学录像、个人反思或集体讨论提高相应的教学技能。

3.4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主要集中在大四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堂管理、跨文化交际等综合能力为实践目标。教育实习需要走进留学生课堂,验证和应用所掌握的教育理论,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是全面了解汉语教学环境、过程的现场实践。

教育实习包括备课、课前试讲、上课、听课与评课、作业批改、辅导等各个教学环节。实习的过程也是跨文化实践,特别是到国外实习的学生,跨文化性就更突出。教学实习通过校内留学生课堂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国外教学基地的实践等途径来实现。

结合我校办学实际,学校可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与校外汉语培训机构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开辟国外教学基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交换生项目实现学生的文化交流;通过孔子学院夏令营、秋令营等活动志愿服务、国家汉办汉语志愿者招募等使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实习。此外,还可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外企、外事机构、广播电台等实习单位,通过为涉外文秘、涉外管理、外文编辑等岗位提供语言服务等来完成实习。

总之,在汉语国际化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只有从人才培养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实际出发,兼顾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实施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才能谋得长远,培养出真正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基金项目:郑州航院2016年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zhjy16-22)。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指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从不同角度考察,其具体内容也不同。我们仅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性质角度考虑,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细化为以下内容。

1.认知能力。

2.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指能将所学的各种知识应用于实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即便不能流利地说对方国家的语言,但至少应具备用通用语(英语)和对方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利用已掌握的对方国家语言文化、语体文化、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移情能力。

4.行为能力。

行为能力指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包括语言沟通技巧、和谐相处能力等。行为能力要求交际者克服交际中的各种障碍和突发问题,使跨文化交际不仅得体而且有效。

5.教学能力。

跨文化教学能力指能和对方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汉语教学(包括汉语和汉文化知识)。

上述五个指标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并且有一定的层级关系,认知能力是前提,应用能力是保障,移情能力是基础,行为能力是过程,教学能力是目标。对普通人而言,提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只要做到前四点就可以了,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而言,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到第五点才算合格,所以与其他专业的人才相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应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否则会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而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所以本文着力分析课堂教学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心理素质。

“根据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的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的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4]。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都是可以培养的。意识是第一位的,如果学生主观上不接受这种文化差异,那么就会产生排斥、抵触心理,这样,再丰富的跨文化知识都难以很好地应用,所以健康、正确的跨文化观念、意识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第一步。跨文化意识要经过学习、感知、认识、比较、分析、理解和接受的培养过程[2]。所以教师要遵循跨文化意识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在思想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形成宽容、开放的心态,树立客观的跨文化观念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移情能力,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以足够强大的内心包容力应对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此外,还需要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作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职业本身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工作时不得将种族歧视、民族偏见、宗教信仰、个人喜恶带到工作中。

2.深化课堂内容,培养应用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个相对年轻的专业,目前这个专业使用的教材还存在很多不足,如语言类、文学类课程教材和其他专业的没有区别,只泛泛地讲述学科知识,忽略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教材建设方面,没有专业针对性,所以要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教材本身并未涉及这方面内容,所以教师必须深化课堂内容,在实现原有知识目标的基础上,提升层次,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如古代汉语课上学了“六书”理论,那么理论知识讲解完后可设置这样的提问:“请”字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用六书理论分析(左边是形旁,右边是声旁),这样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强化课堂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课堂上有理论讲授环节,还要有实践环节,能让学生站到讲台上讲就更好了。还以“六书”知识为例,在问完“‘请’字为什么这样写”后,可再进一步提问:若你是对外汉语教师,在给外国人讲“请”字的写法时该怎么讲呢?让学生亲自上讲台实践。这样安排,学生的教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12.025

StrategiesforImprovingPhoneticCompetenceforTCSL

FENGHaidan

(InternationalSchoolof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224)

AbstractBasedon80studentsstudyingTCSLin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astheobject,thispapergivesastudyofstrategiesandclassroomteachingmodesforimprovingstudents'phoneticcompetence.Andit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fortheteachers,trainersandpolicymakersofTCSL.

KeywordsTCSL;phoneticcompetence;strategies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基础。周奕(2014)认为“一个汉语教师的语音能力和语音教学能力应该包括辨音、发音、识读音、记音、示音、纠音、正音的能力。”①我们认为其中辨音、发音、识读音、记音属于语音能力,而示音、纠音、正音属于语音教学能力。语音能力是语音教学能力的基础,是开展语音教学的必要前提。

1受试者基本情况

本实验的受试者是西南林业大学国际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3级和2014级的80名学生。该专业学生具有女生多、母语为汉语者多,且多处于西南官话区的特点。经过进一步调查,14名少数民族学生中,仅有1名能使用本民族交际,其他的均不能进行口语表达,仅能简单听懂,日常交际语为汉语方言。受试者基本情况详见表1。

2受试者语音能力测试及培养策略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课堂上,我们开展了针对辨音、发音、识读音和记音四项语音能力的测试。我们从《汉语普通话语音图解课本》②中挑选了90个词语及30个句子。其中30个词语和10个句子使用COOLEDIT软件将其MP3格式的录音编辑成辨音和发音能力测试的录音材料;30个词语和10个句子以汉语拼音形式记录,作为识读音能力测试的材料;剩余的30个词语和10个句子以汉字形式记录,作为记音能力测试的材料。根据大部分受试者母语是西南官话的特点,语音材料重点考察的语音项目包含:①声母:平舌音和翘舌音、鼻音n和边音l、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唇齿音f和舌根音h;②韵母:前鼻韵和后鼻韵、齐齿呼和撮口呼;③音节:轻声、儿化以及声调。

2.1辨音、发音能力的测试

关于辨音和发音能力的测试,主要采用听后复述的形式。我们播放编辑好的录音材料,男声、女声各一遍,要求受试者重复听到的词语或句子,并分析听到的词语或句子中的音节结构,说出声母、韵母和声调。该项测试中,90%的受试者能准确重复听到的语音材料,分析音节结构,并能清楚辨别我们重点考核的语音项目。我们认为,该项测试结果较为理想的原因是:除了“对外汉语语音”课程外,对受试者发音和辨音能力培养的课程还有“普通话”、“现代汉语”、“英语语音”,这些课程都训练和提高了受试者的辨音和发音能力。

2.2识读音能力的测试

识读音能力的测试,主要采取认读汉语拼音的方式。测试中,部分受试者对自己发音有欠缺的项目显得没有自信,不敢开口或发音模糊,如:当受试者发音模糊,教师要求再次识读时,部分受试者直接拒绝再次识读。另有两名受试者在鼻音n和边音l一项的测试中,申请不参与该项测试。我们认为,受试者在识读音测试中,因为测试材料为汉语拼音,部分受试者对自己发音有欠缺的项目就产生了更大的畏惧心理。而在发音测试中,因为测试材料是录音形式,标准语音的输入能让受试者降低心理畏惧程度,对自身发音不足的项目也勇于开口,准确率也较高。

2.3记音能力的测试

我们要求受试者根据《汉语拼音方案》,使用汉语拼音为记音能力测试材料中的30个词语和10个句子注音,以考察受试者的记音能力。测试结果详见表2。

表2汉语普通话语音听音、辨音、记音能力测试结果表

从正确率来看,受试者的记音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语音项目的偏误和受试者的籍贯有一定的关系,如平翘舌音一项,河南籍受试者产生偏误的概率较高。鼻音n和辨音l,四川籍受试者产生偏误的概率较高。前鼻韵和后鼻韵,云南籍受试者产生偏误的概率较高。齐齿呼和撮口呼,云南籍(曲靖地区)受试者产生偏误的概率较高。另外,也发现了一些我们以前没注意到的语音偏误类型,有4名受试者无法分辨二声和三声,在记音时二声和三声完全混淆,有1名受试者完全不知道声调,不会标调。

但在进一步整理受试者的记音材料时,我们发现受试者的实际记音能力与上表中的数据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前鼻韵和后鼻韵一项,虽然该项的正确率达到66.72%,但进一步分析受试者的记音材料时,发现部分学生为了保证一定的准确率,采取了回避措施:在无法区分前、后鼻韵的情况下,将所有鼻韵母统一记为前鼻韵或后鼻韵。采用该种方式记音,保证了部分准确率,但也表明这部分受试者该项的语音能力存在较大问题。

辨音能力是语音能力的基础,能正确辨音就应该能正确记音,为什么受试者辨音和记音能力测试的结果相差较大呢?

2.4受试者语音能力培养策略

3结语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2013年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资助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愈来愈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弘扬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掌握一门中华才艺技能,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中华才艺以直观的形式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不但深受国外汉语学习者的欢迎,更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中华才艺是能够映射出其软实力的基本功之一。作为一名有可能走出国门推广汉语的准教师,中华才艺不但能够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融入工作环境,更能辅助他们从事汉语国际推广与对外交流。

在此有必要对“中华才艺”进行注释。中华才艺即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特色的,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展现中华民族特有风貌的才能、技艺与艺术。大致上可包含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畴中的舞蹈、曲艺、相声、书画、武术、太极拳、中国民间手工艺及中国传统器乐等等――这是刘璇于2012年著作的《太极拳与中国文化传播》一文中关于“中华才艺”的定义。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如何对各个学科内容进行择优选择并合理分配使其优化组合是当前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特别是中华才艺课程,如何将其归并至专业课程框架中,如何科学定位其课程性质、地位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以实践检验理论。

截至2012年7月底,全球拥有387所孔子学院、509所中小学孔子课堂。亚洲已有30个国家和地区75所孔子学院,其中在中亚正式挂牌成立的孔子学院己达到8所,涵盖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目前新疆高校中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有五所,其中先后开设中华才艺课程的高校有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综观其开设的才艺课程项目包含剪纸、书法、武术、国画、京剧等(每一年在安排顺序和项目选择上略有差异)。

在对国际教育专业已修读或正在修读中华才艺课程的学生及任课教师展开调查与访谈后,我们发现:

1.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中华才艺课程的必要性,大家的意见趋于一致

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中华才艺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调查、访谈后,超半数的师生都认为非常有必要,仅有极少数学生表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或不认可中华才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2.在对中华才艺课程项目的选择与开设问题上,学生见仁见智,意见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的“国粹”麻将作为一项娱乐大众的游戏日渐风靡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和欧洲,人们通过麻将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而了解汉语。学生对技能需求的与时俱进性敦促了课程设计者应紧跟时代步伐,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方案。此外,作为毗邻中亚地区的新疆高校学生,掌握具有新疆特色民族文化的才艺技能(如:民族舞蹈、民族乐器等)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意愿之一,这无疑对于中亚地区的汉语推广及中国文化传播具有积极影响。

3.中华才艺课程的教与学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看: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中华才艺课程的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符,对提升汉语教学技能有促进作用。其次,从课堂组织来看: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组织课堂时讲的多,练习少,导致实践机会不足等问题。第三,课下活动是否能与才艺课教学相配合使二者相得益彰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就调查情况来看,包含讲座、参观、展览、汇报演出等形式的课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诸多课外活动比例相当,种类丰富。第四,对课时量的安排:绝大多数学生则认为课时量过少,以至学习技能不精。第五,对授课教师采取教学方法进行调查统计后发现:只有极少的学生认同教师现有的教学方法,而而近一半的学生则认为因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过程较枯燥。

4.结论

4.1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中华才艺课程的必要性,绝大多数学生日渐明确才艺技能的获得与汉语推广工作关系密切,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是汉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之一。

4.3教师的课堂组织方式及教学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具体包括认清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水平,对于操作技能性强的课程需要积极寻找“讲练结合”的平衡点,尽可能多的练习才能够保证技能熟能生巧。此外,多元化的教学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勿让方法拖了内容的“后腿”。

4.4课下学练的环节不应忽视。特别是校方应尽可能多的提供能够接触才艺技能的辅助活动,积极搭建展示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开放教育模式下培养汉语国际专业人才的背景

伴随“汉语热”的全球升温,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持续增加。2004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不到4000万,十年之后已经超过1亿。汉语学习者的迅速增加,使汉语师资的培养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中国向海外派遣各类汉语教师、志愿者1.55万人,仍满足不了教学需求。

当今时代,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改变着传统的师资培养方式,多媒体移动终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资源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渠道。

基于对上述汉语师资培养新问题的深刻认识,云南开放大学积极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汉语师资的新途径,于2012年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首创以开放教育形式培养汉语教育专业人才。

该专业属国民教育系列,但学习方式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完全不同:首先,依托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实时非实时学习,学习方式灵活便捷,有效的解决了工学矛盾;其次,实行“宽进严出、学分制管理、开放式教学、弹性学制”的学习制度,一次注册,学籍8年有效,最短学习年限2.5年;再次,按学分缴费,学费较低,与同类全日制本科院校相比学习费用更为节省。该专业的开设打破了传统全日制“封闭式”教育模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开放式”人人才培养途径。

二、开放教育体系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可以说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云南开放大学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之始,就将专业课程的设置定位在“突出操作性、倾向职业化”的层面上。但由于全国5所开放大学中仅有云南开放大学开设该专业;在国内开设该专业的各类高校中,仅有云南开放大学探索“开放教育”模式的培养,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在云南省内较早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院校开展调研,详细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内容,同时,积极参考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借鉴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保证该专业课程设置符合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其次本专业课程设置以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突出实际运用为导向,围绕汉语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几个方面形成以预备课程为基础,核心课程为主导,拓展课程为补充,素质教育为拓展的课程体系。

(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为该专业必修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语言本体知识、汉语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共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语音、汉字教学》、《对外汉语词汇、语法教学》、《课堂案例分析与实践》等课程10门,共34学分。

(三)拓展课程。拓展课程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初步建立学生对语言的研究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针对特定对象国开展汉语教学的能力。目前共开设《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理论与方法》、《汉外对比》、《南亚东南亚国家概况》等课程10门,共2分。

(四)素质课程。素质课程主要用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进行文化传播的能力。目前共开《中华才艺与展示》等课程7门,共14学分。

通过预备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素质课程的设置,该专业课程体系形成4大模块,各模块对学生要求各不相同,预备课程、核心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拓展课程、素质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修完预备、核心课程考试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后,学生根据兴趣和专长可在拓展、实训课程中自由学院相应课程并获得学分,总学分至少达到72学分即可获得毕业证书,通过学位外语考试可获得学位证书。四大模块的设立,既坚持职业能力培养的共性又兼顾个人素养的个性化发展;既不忽视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又最大限度丰富操作性和素质提升性课程的内容,让学生不被束缚、大胆选择。

三、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势

(一)课程设置类型的优势

1.操作性和探索性的课程设置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不仅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理论基础课,还设置了汉语语音汉字教学、词汇语法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基础理论课的指导下针对汉语本体要素展开教学,汉语的语音、汉字、词汇、语法针对不同地区外国学习者应该怎么教、可以怎么教、怎么创新教。除了前人所总结的固有理论,教学参与双方可以在专题语言要素教学中运用开放教学所提供的平台展开沟通、交流和探索。

2.多样丰富的课程设置

在专业拓展和素质课程的设置上,开放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和多样化的课程。在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由于受到教师人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制约,一般只会选定某几门课程强制作为学生知识拓展和素质提升的内容,学生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一位教师也不会同时准备多门知识拓展和素质提升类课程的备课和授课。

开放教育模式解决了教师备课教学和学生选择定向的尴尬,由于课程资源的可共享性,各种类型的优质课程资源可以被广泛收集而不必由个人全权负责组织建设,学习者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希望补充的课程知识,大可不必局限在特定的一两门课程上。

(二)课程组织形式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基本基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可能会有多媒体投影设备,可能有作业展示仪器,可能还有先进的翻转桌椅式的现代化教室,但无论教室内的设备如何的先进,它们都是为面对面的师生互动做辅助。

(三)课程设置可塑且灵活

汉语国际教育所培养的对象是多角度的,中国人、外国语言学习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群体、外国从事汉语教学的本土教师、从事特殊行业(导游、空乘、中医)的外国人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对持有不同学习目的的学习者课程体系在设置时都应该有更改和商量的余地。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学习对象更为复杂和多元,可以摒弃传统全日制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性和严肃性,以学习者为导向设置灵活、可塑甚至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也是开放教育课程建设探索的重要目标。

(四)特殊的课程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一环,也是检验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与理论是否扎实的重要途径。全日制本科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其教学实习主要有国内和国外两种形式,国内形式即在国内的实习基地、汉语培训机构担任汉语教师,国外形式即前往孔子学院(课堂)担任汉语志愿者,在国外中小学担任汉语教师等。

开放教育模式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实习既有与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共同之处,又有自己鲜明的“开放”特色。该专业的教学实习实行“封闭实习”和“开放实习”两大形式。

1.封闭实习

所谓“封闭实习”,即学生在云南开放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内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汉语教学。云南开放大学自1999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已招收来自法国、美国、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的留学生400余人,目前,负责留学生汉语教学的云南开放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已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此外,云南开放大学还与云南省几家著名的汉语培训机构积极站来合作,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上述基地的建立为该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提供了广阔空间。

近年来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的这一尴尬现状,不少学者提出了诸多教学改革建议。笔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的教学要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目标,注重审美鉴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传授基本审美鉴赏方法,使之在将来的汉语教学当中能够学以致用,成为跨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加强审美鉴赏教学的必然性

1.专业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途径

作为中学语文课与高校中文专业文学课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审美鉴赏教学同样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课。从教学目的而言,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文学课的学习来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文科专业的区别决定该专业文学课开展审美鉴赏教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2.汉语国际教育文学课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

审美鉴赏教学不仅能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更可以学以致用,在成为汉语教师后,把这一教学手段,即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鉴赏的方法运用到将来的汉语教学当中。汉字教学仅仅是低级汉语教学,有学者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汉语学习者已经不再把汉语当作一种全球交际语来学习,而是希望能更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1]。因此,文学课进入汉语国际教育是学习了汉字之后的必然。文学承载了一个民族成长的历史,以独有的方式纪录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情感以及心里缩影,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特性。同时,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语言表达,书写方式、修辞技巧,使学生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能更进一步学习文字与文化。

文学课既然会在中高级汉语教学中出现,那么如何教好文学课,让汉语学习者们能真正把握文学作品,不仅要读懂,了解文学作品体现的文化特征,更能从中领略文学作品的美,提高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力,是文学课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学课教学,审美鉴赏教学同样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审美鉴赏教学策略

1.强化审美思维训练

在文学课上老师常常会听到学生面对文学作品时“读不懂”的抱怨。其实很多时候,读不懂文学作品的原因不是文字看不懂,句子不明白,而是审美鉴赏能力的不足。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审美鉴赏力可以理解为运用审美思维鉴赏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学生“读不懂”文学作品很大原因就是不能用审美思维来理解作品。审美思维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从感性体验开始,以理性认知为审美活动的结束。审美思维活动让人们辨别或者认识什么是美,并且人们可以通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来强化这一思维活动。“通过审美活动,人逐步在头脑中储存了审美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即理性认识,这些信息形成某种审美习惯和思维定势”[2],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课上,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开展审美思维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审美直觉,强化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这是审美鉴赏教学的核心思路。

文学课上文学作品的讲析可以与训练学生的审美思维相结合。例如分析诗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审美想象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通过激发想象力,充分调动个人的感觉器官,并结合个人生活体验,用心体会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形象、内容、情感。如分析戴望舒《雨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想象“丁香姑娘”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想象诗中“雨巷”的画面(或场景),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审美思维训练也包括对文学作品情感体验的激发。“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真、善、美统一的审美观念,使所从事的艺术创作与鉴赏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达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3]文学是人学,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记载了作家的人生体验,表达了作家对人生的思考。文学课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感受作品表达的真善美,在情感力量的感染中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操。

2.以作品为“体”,以方法为“用”的教学方式

“体用”作为中国哲学的一对概念,在此“体”指的是文学课教学的根本,即作品的分析解读。但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学课毕竟不是单纯的作品欣赏课,也不能上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史课,教师应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有意识的介绍分析作品的方式和方法,即是“用”――用什么方法对文学作品展开审美鉴赏。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文学课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情怀与同时学习审美鉴赏方法两者并不矛盾冲突。

文学作品审美鉴赏方法在运用上有共性,例如文学作品审美思维有其一致性,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离不开想象和联想,阅读文学作品的必须融入读者的情感体验与共鸣等等。但具体到不同的文学类型,审美鉴赏方法是不同的,例如对诗与小说的鉴赏方法的不同:诗歌作品更强调从意象的运用、语言的优美、修辞的运用、意境的表达等来鉴赏,小说体裁则注重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设置、叙事技巧等。因此要结合文学作品的体裁类型,抓住特点分析鉴赏。同时,文学课的审美鉴赏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其他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围绕审美鉴赏教学目的,通过精心设计,运用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课堂上。有效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更好的帮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美,例如讲解郭沫若的《凤凰涅》,考虑诗歌的特性,结合学生对那个时代的历史隔阂,可以安排听一听朗诵音频,身临其境的感受诗的音韵之美,在民族觉醒的激情宣言中体会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另外,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美的鉴赏,把文学和语言的学习融合起来。文学是的语言艺术,教师要注重对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美的分析,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语言的内涵与形式,分析语言的凝炼、音韵的优美,感受特定语境下的语言表达之美,这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注重语言学习的要求。

3.注重中外文学的审美比较

文学课应注意比较方法的引入,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有意识的拿别国的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比较学习,培养跨文化比较意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东盟方向的汉语教师,因此在讲解《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提到《三国演义》对泰国文学的影响,如泰国文学史上的新散文体――“三国体”,更可以把《三国演义》与由《三国演义》衍生开来的各种泰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两国文学作品的差异性,并通过文学了解不同民族的审美特性。

两国文学的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从审美鉴赏教学的角度说,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中外文学的审美比较。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学在审美思维方式、审美价值、美学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比较,看到相同与差异,透视共性与个性。张爱玲可以与艾米丽勃朗特比较两者间的审美特性;分析沈从文《边城》的审美理想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阅读川端康成作品《雪国》,比较两者审美理想的学习任务;学习古诗文,必然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求善”的审美价值观及重道德教化的审美功能,但不妨也谈谈西方文学“求真”的特点及重审美愉悦的功能。这种学习方式也可以看作比较文学的介入,乐黛云曾把比较文学定位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认为比较文学“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话,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文化沟通”[4]。总而言之,教师应引导学生用一种宽容的、开放的意识看待中外文学的审美差异。文学审美差异的本质其实是文化的差异通过中外文学的审美比较,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联系起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别国文化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理解的能力。

[1]杨加印.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文学课程[J].社会科学战线,2010(7).

THE END
1.中文教师招聘中文教师招聘招聘猎聘中文教师招聘招聘频道为您提供大量的中文教师招聘招聘信息,有超过10000多中文教师招聘招聘信息任你选寻,招聘中文教师招聘人才就来猎聘中文教师招聘招聘!求职找工作就用猎聘聊。https://m.liepin.com/s/33484c0a4487dbe318409d5b69548fa6/
2.国际中文教育资讯平台对外汉语公开课 | 国际中文教育资讯平台-志愿者、公派、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师证书》、外文局《国际中文传播教师证书》、考研、考博、教学、学术、外语、才艺等https://duiwaihanyugkk.com/
3.国际汉语教师吧百度贴吧国际汉语教师本吧热帖: 1-中文教师证书培训机构什么方法能实现有效性 2-国际汉语教师证报考条件如何呢 3-中文教师培训课程怎么学会更好 4-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怎么考试的 5-对外汉语教师证书如何考能通过 6-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证书怎样可以考过 7-想问下国际汉语教师面试环节中中英文问答是http://nba.baidu.com/f?kw=%B9%FA%BC%CA%BA%BA%D3%EF%BD%CC%CA%A6
4.关于招募2024年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通知关于招募2024年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通知 为支持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满足海外中文学习者和学校共建海外国际中文教学机构的需求,根据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语合中心)2024年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以下简称志愿者)招募工作通知要求,学校拟组织开展相关招募工作。现将校内报名事宜通知如下:http://gjc.swu.edu.cn/info/1114/5271.htm
5.ChineseBon汉语老师招募啦!这么多Bonus,还不赶紧来?只要关注微信公众号“Chinesebon中文帮在线”,点击菜单“做老师”,就可以轻松申请入驻哦。 各位老师,我们在等你! 微信二维码 ChineseBon在线教师QQ群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https://m.douban.com/note/570032420/
6.志愿者管理论文通用12篇3. 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有效运行,促进了东方文明的相互融合,增进了相互了解并促使文明间的对话。目前,与中国经济发展相比,中国在世界范围呈现的价值观、历史及文化产品还很有限,与强势的英语相比,中文还处于弱势地位。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良好发展,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https://zgycxb.xueshu.com/haowen/68797.html
7.急聘网络中文老师(要求老师是北京人)163因工作业务关系,奇迹中文拟招募一名兼职网络中文教师。要求老师是北京人。网络授课,老师目前所在地在哪里不影响。 时间:周末上课,具体等待安排。 岗位职责:完成一对一中文授课(HSK四级以上) 岗位要求: 1、具有2年以上的教授汉语工作经验; 2、熟悉各类中文教材及内容; https://dy.163.com/v2/article/detail/DSINLNDQ0516TBE4.html
8.设立的国际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中心,向国外公开招募,符合申请a据了解,由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设立的国际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中心,向国外公开招募,符合申请条件的可以通过国家汉办网站报名或通过中国驻外使、领馆或国家汉办代理机构注册申请。 Accord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i.e. Chinese manages)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 overseas volunteer centerhttp://hanyu.zaixian-fanyi.com/fan_yi_3639150
9.就业信息汇中文系就业信息速递第十三期本学期,中文系研会就业部将继续“就业信息汇”栏目,定期汇总适合中文系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助力每一位求职路上的北大中文人。同时,也希望能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虽未毕业、但心系就业的同学们。一起向未来!近期招聘单位名录如下,敬请查收(具体日期时间以发布网站为准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EyOTEzOA==&mid=2651046156&idx=1&sn=d3571cb022287c6c56918b804411e9aa&chksm=8afd7ee8c0d2683d689f767312ea9b2d1db0e857bf6ae68f69a6b61abcb3b74480ca9c474a84&scene=27
10.我在英国教汉语的日子这些都是要在台前show自己的活动,幕后默默支持过的孔院日电影节、光之夜合唱团巡演、年度讲座、遇见作者系列活动、中文现代化教学会议,还有给孔院写twitter、给汉办投新闻稿、翻译润色宣传单、写志愿者招募词等等需要笔头功夫的事情,再加上辅导汉语桥学生,从有到无创造出一项才艺表演等等,都是我在教学之余能够大大https://www.jianshu.com/p/c6ea5bb098c0
11.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我就经常碰到很多中国留学生,他们大多不是学中文专业的,但希望有机会接触对外汉语教学,或者将来转向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我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曾在英国杜伦大学任对外汉语教师,目前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任教。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的知识,欢迎阅读。https://www.yjbys.com/edu/duiwaihanyu/349809.html
12.武汉国际汉语教育中心国际汉语教育汉语教师集训试听体验武汉国际汉语教育中心师资集训营火热招募 现在即可预约试听体验集训营课程 培养专业对外汉语教师,提升理论与实践技能 即将开班,欢迎你的加入! 因各方面情况在不断变化之中,本活动信息仅供学员参考。《国际汉语教育汉语教师集训试听体验》具体执行细节,以报名时拨打400-801-6269与我们的咨询老师确认为准。开课学校及坦途教https://wh.tantuw.com/SchoolPromotion/5670/33640
13.深度解析,移民日本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行性及必备条件1、确实可以继续签约,您可以浏览一些专业的招聘网站,如师范生招聘网,了解对外汉语教师的招聘信息,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招募,前往欧洲或日本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您表现出色,五年后有望申请双重国籍,持有该国语言证书和英语四六级证书将大大增加您的竞争力,招聘途径多样,包括网上招聘、学校通知和国家下发等,您只需多加关注http://asylum.kacled.com/ccbb1f8cd084.html
14.《国际中文教师证书》官网? 西安交大ICA暑期高端集训今天隆重开班 07-21 ? 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8月18日考试报名通知 06-27 ? 热烈祝贺李老师通过ICA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美国北卡州中文教师校方面试 05-22 ? 热烈祝贺ICA学员李蓓蓓通过赴美中文教师美方面试 12-09 ? 赴美国中文教师招募 11-17 ? 赴韩国中文教师招募 11-17共http://www.ctcfl.org/zydt/index_2.htm
15.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培训哪家好,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培训费用情况,当然有用,考完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不单单是有了一个证书在手里,更重要的是你积攒了对外汉语的教学经验,我参加过对外汉语的培训,收获的就是我有了很多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提高了口语水平,对外汉语老师现在还是很紧缺的,所以只要你学到了真正的知识,还是很容易找到的。 http://www.wddse.cn/snews/918.html
16.教育部就《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答问[章新胜]:第一,志愿者申请的条件,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身心健康,年龄在65岁以下,有奉献精神,热爱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热心志愿者服务活动,自愿到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思想高尚、行为模范,有对外汉语、中文、历史、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或者是退休的大学中文教师,或是相关学科的教师,具https://www.fwsir.com/jy/html/jy_20080807130313_162438.html
17.孔子学院范文11篇(全文)蒂姆从中国旅行回国后,将学习中文提上了日程,他先后上过一些培训班,最后在2009年9月决定到西澳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蒂姆觉得孔子学院在教学方面比较标准,要求也比较高,而且各方面的教学设施都不错,教师都很敬业,这比一般的培训机构要好不少。不过,更重要的是孔子学院为那些对中国文化有兴趣或者对中国市场有兴趣的https://www.99xueshu.com/w/ikeyxp8h9dmi.html
18.志愿者的工作总结范文“文化的使者、友谊的使者、爱的使者”是大家对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理解,我为自己能成为一名赴印尼汉语教师志愿者感到自豪。由衷地祝福印尼的华文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留念在别离时,轻轻地挥手告别:“再见,印尼!”。 志愿者的工作总结范文15 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这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口号。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倡导https://www.gdyjs.com/shiyongwen/gongzuozongjie/515349.html
19.教师招聘招聘教师对外汉语教师赴欧美国家工作招募赴美国及欧洲工作 涉外儿童辅导员 对外汉语教师出国的捷径 涉外儿童辅导员历史及概况| 涉外儿童辅导员?是面向中国开展的一项针对中国青年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和中国的有志青年认识西方,了解西方,感受西方文化的有发展前景的项目。随着中国进入WTO,更多的中国文化传到遥远的西方国家,中国和西方隔海相望,遥远的http://worldhr.net/col.jsp?id=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