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津湖》没呈现的长津湖惨烈始末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与美国第10军在朝鲜半岛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展开了一场激烈而残酷的较量,最后,美国第10军被驱逐出朝鲜半岛北部。

在这场战役中,中美两军的精锐王牌,在接近零下40摄氏度的“极度深寒”中,进行了一场棋逢对手的交锋。随着美军的最终败退,麦克阿瑟志在必得的“圣诞节攻势”成了“圣诞劫”——“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而志愿军则通过这场胜利,初步扭转了朝鲜战场的战局,动摇了美国人的战争意志,从而为最后打赢抗美援朝战争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如果说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那么长津湖战役和与之同时进行的清川江战役,就是这场“立国之战”的奠基之战。时隔71年,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硝烟却是愈加浓烈。在新的十字路口上,历史将如何演变?当年在长津湖战役中视死如归、付出巨大牺牲的志愿军将士给出的答案是,历史是勇敢者书写的,胜利永远垂青那些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人。

本文选摘自湘潭大学政治学专业2013届硕士研究生梅世昌的毕业论文,原标题为《长津湖战役研究》,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中美王牌部队的一场殊死较量

(一)长津湖战役因何而起?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苏联缺席的情况下,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纠集十几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武力干涉朝鲜内政,协助南朝鲜抵御北朝鲜进攻。8月北朝鲜军队将南朝鲜军队驱逐到釜山地区,占领了南朝鲜90%的土地,然而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干涉下,北朝鲜军队进攻釜山受挫,久攻不下。9月15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美军陆战一师、步兵七师及其他配属部队在仁川地区强行登陆,将北朝鲜军队拦腰切断,而釜山地区的南朝鲜部队以及“联合国军”一部趁机发动反击,将北朝鲜军队击溃,一举扭转朝鲜战争的局势。之后,“联合国军”迅速将战线向北推进到三八线附近。

1950年11月7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由东西两条战线向中朝边境开始进行试探性进攻,毛泽东与彭德怀经商议后,决定采取“示弱诱敌”的战略战术,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且战且退,一步一步将“联合国军”引诱至志愿军设伏地域,然后再突然发起反攻,将其歼灭。其中东线第42军节节阻击,并逐步将陆战一师及步兵第七师引诱到长津湖地区,西线志愿军小股部队将“联合国军”引诱到清川江一带。11月24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认定志愿军“怯战败走”,遂决定发动“圣诞节攻势”(详见附图),“联合国军”随即沿公路全线推进,从东西两线形成“钳形攻势”,准备在西方的圣诞节之前消灭中朝联军,占领朝鲜全境,结束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依照彭德怀指示,待敌军进入预伏阵地后,随即发动全面反攻。

(“联合国军”计划发起的“圣诞节攻势”示意图)

(二)长津湖战役经过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第9兵团早在1950年10月中旬就已经在山东地区进行了初步的集结,1950年11月上旬开始分批入朝,到11月25日,第9兵团抵达预伏阵地,原计划11月26日发动攻势,但因气候条件恶劣,部分部队未能及时赶到预付阵地,因而宋时轮决定将发动攻势的日期调整到11月27日。

1950年11月27日黄昏时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抢先一步,在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下发动了长津湖战役,第9兵团集中20军、27军主力部队(26军作为战略预备队留在厚昌一带警戒)一举将长津湖地区排成一字长蛇阵的美陆战一师以及配属的美步兵七师第31团大部、32团一部切成四段,分割包围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以及古土里四个区域,使其首位不能照应。然而在包围圈内的美陆战一师、步兵七师毕竟是王牌部队,在第9兵团突如其来的打击下,迅速收拢被打散的部队,利用坦克、装甲车、汽车构成环形防御阵地,凭借装备的火力优势以及强大的空中支援,拼死抵抗,这使得火力不足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几番突入美军核心阵地,但都无法将夺取的阵地巩固,天亮后又不得不退回到原阵地,因而始终无法将被围的美军彻底歼灭,双方形成胶着状态,白天志愿军退回阵地防守,美军进攻,夜间志愿军进攻,美军退回阵地防守。

12月6日,在志愿军展开的猛烈攻势下,美军开始向古土里全线后撤,第9兵团层层阻击,使得美军撤退进行得十分缓慢,然而因为天气寒冷、补给困难以及战斗激烈,志愿军第9兵团减员较大(包括战斗以及非战斗减员),第20、27军攻击势头减弱,美军在强有力的空中支援下,以装甲车、坦克为先导,拼命突围,志愿军因弹药匮乏、火力不足,无法有效阻挡美军撤退,战斗进行到到12月7日,下碣隅里的美军部队全部撤离至古土里地区。

1950年12月7日,撤至古土里的美军部队在经过短暂休整之后,开始往兴南地区总撤退,志愿军第9兵团展开全线追击。26军行动迟缓,一直到12月8日,作为战略预备队的志愿军第9兵团第26军才赶到前线展开攻势,然而陆战一师已经撤离了长津湖地区,志愿军未能有效阻止美军的撤退。12月13日,美军撤离至兴南、咸兴地区,随即,“联合国军”以空中、海上的强大火力,阻挡志愿军向咸兴、兴南地区推进,掩护部队撤离,第9兵团因美军海空火力强大,无法接近兴南港。12月14日,撤离到兴南港的东线“联合国军”开始登船从海上撤离,到12月24日,朝鲜东北战线的“联合国军”全部撤离兴南地区,经由海上撤往三八线以南,临走之前,美军工程部队使用400吨烈性炸药将无法带走的物资、装备销毁,并且摧毁了兴南港,翌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进驻兴南,长津湖战役结束。

(三)长津湖战役结果

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毙伤俘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13000余人,成功将东北部战线推进到元山地区,收复了朝鲜东北部大片区域,彻底扭转了朝鲜东北部战局,配合西线部分组成的第二次战役一举扭转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利的战略态势。

▍长津湖战役到底有没有打的必要?

实际上,以公开出版的著作以及文献资料来详细分析,这场战役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军事上的必要性

从军事的角度上说,分析一场战役的必要性要立足于当时的背景,了解双方的战略态势、战略部署,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综合分析之后才能相对客观地得出结论。

长津湖战役在军事战略上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长津湖地区险恶的地形有利于志愿军将“联合国军”各个击破;二是美军的战略意图迫使志愿军不得不发动大规模攻势以避免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1.长津湖地区的地形有利于志愿军将“联合国军”各个歼灭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人工湖泊,位于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在长津湖以东约30公里,是由长津江最大支流赴战江所形成的赴战湖,两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区被称为长津湖地区,湖泊周围崇山林立,平均海拔1300米,人烟稀少,冬季年平均气温在零下30°C左右,气候条件十分恶劣,翻越平均海拔2000米的狼林山脉有两条简易的盘山公路可供使用,但是公路的宽度仅能容纳一辆汽车单向通过。

综上所述,长津湖地区险恶的地形对于志愿军第9兵团围歼并击退东线“联合国军”主力部队陆战一师是十分有利的,同时美军兵力在长津湖地区的分散更加有利于志愿军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战略战术方针。

2.美军的战略意图迫使志愿军有必要发动长津湖战役

11月初,毛泽东就已经预料到“东面伪首、伪三及美七师共三个师由咸兴向北的进攻可能性极大”,相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来说,第13兵团主力部队(38、39、40、50、66军)均部署在西线,负责东线防御的只有志愿军第42军,而且42军所属的一个师还被调往了西线,所以说实际上东线只有志愿军42军主力当中2个师的兵力,力量不足,很难阻挡住联合国军在东线8万多人的进攻,放弃东线作战意味着联合国军将在朝鲜东北部地区稳住战线,并且随时可以翻越狼林山,从侧后方威胁西线志愿军以及朝鲜临时首都江界的安全,因此放弃东线对志愿军日后的军事战略布局十分不利。所以毛泽东不得不慎重考虑,一方面要考虑对战略全局的把握,避免志愿军在西线出现腹背受敌的情况,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调集精锐部队趁敌人立足未稳,抓住机会歼灭(东线“联合国军”主力部队分兵冒进,各部队必经之路都有较长的一段山路,首尾不能照应,有利于志愿军抓住敌人弱点实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最后决定“争取在元山、顺川铁路线以北区域创造一个战场,在该区域消耗敌人的兵力,把问题摆在元山、平壤的正面”,打开东北部战线,“对长期作战方为有利”。

经过长津湖战役之后,志愿军第9兵团基本上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大部分区域,扭转了整个朝鲜战争的局势,同时,配合西线作战的志愿军第13兵团38、39、40、42军将整个战线推进到了平壤——元山一线,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局势。因此,从军事战略上看,发动长津湖战役相对于志愿军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政治上的必要性

王牌部队是一支军队的精神支柱,在历次战争中,围歼王牌部队都能在政治上震慑敌人嚣张的气焰,如果在一场战役中能够将敌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全歼或者是击溃,则能够对敌在政治、心里上产生极大地影响,并且从某种意义上也能够动摇敌对势力的信心,例如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一举将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全歼,从心理上给予国民党当局以极大地震慑。因此,有必要在东线给予陆战一师一个巨大的打击来达到从心理上、政治上震慑“联合国军”。

东线“联合国军“的主力部队是美军第10军,辖陆战一师以及步兵七师,这两支部队是美军的王牌。第10军在兴南登陆后,美步兵三师留在兴南地区负责后方警戒,陆战一师以及步兵七师沿简易公路推进到长津湖地区,步兵七师一部甚至孤军深入抵达了鸭绿江边的惠山镇。陆战一师是美军的精锐部队,组建于1941年,其前身可追溯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陆战第七连。陆战一师在二战时期参与过硫磺岛、瓜岛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功卓越,装备精良,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师级作战单位。美国步兵第七师也是美军当中一支著名的老牌部队,战斗力十分强劲,装备精良,其所辖第31团级作战单位曾在干涉苏俄革命时立下了过战功,被美国第26任总统威尔逊亲自授予“北极熊”的称号,也就是说,围歼这两支部队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震慑敌军,重挫其士气。

西线“联合国军”在试探性进攻时发现了志愿军遗弃的一些装备和物资,随即将这一系列情况反馈给麦克阿瑟。实际上这是彭德怀给麦克阿瑟造成的错觉,故意制造“狼狈逃窜”的一种假象,麦克阿瑟因而认定中国人民志愿军武器装备太差,后勤供应困难,准备撤回国内了,随即命令西线“联合国军”兵分三路向鸭绿江边扫荡,美国的“乐观主义者、情报处处长威洛比更加乐观了:‘来的只是义勇军,已经证实的中国师,实际战斗力相当于一个营’”,虽然西线的“联合国军”在第一次战役中遭受过志愿军的沉重打击,但是士气依旧高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轻敌,居然在沿公路一线快速推进的途中,连两旁的制高点以及关隘均都没有分兵把守,显然志愿军发动的第一次战役给予联合国军的打击不足以震慑其士气。

东线“联合国军”在元山、兴南两个港口登陆后随即开始北进,陆战一师11月下旬推进到了柳潭里地区,与江界的直线距离不到100公里,而步兵七师先头部队第17团已经推进到了鸭绿江边的惠山镇,距中国仅一江之隔,这是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第一次到达鸭绿江边,阿尔蒙德随即驱车50公里,专程赶到惠山镇,嘉奖美军步兵七师师长戴尔·巴尔少将,并且在鸭绿江边留下了一张合影。麦克阿瑟也致电阿尔蒙德:“致以最衷心的祝贺!转告戴尔·巴尔,第七师中了头彩!”而美国步兵七师第17团的士兵则是模仿1945年盟军在莱茵河边的举动,解下裤子向鸭绿江边撒尿,这一新闻立刻成为了美国几乎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华盛顿的美国政要也认为战争快要胜利结束了,“开始大谈战后如何与中国人谈判,在边界设立中立区的问题了”。不仅如此,1950年11月23日,在前线的联合国军各个部队都为士兵们准备了火鸡,包括在长津湖地区的陆战一师以及步兵七师,“感觉大家好像已经忘掉了一个月前那场惨败带来的伤痛;而感恩节的晚餐也让联合国军的士兵们陷入更深的乡愁。”因此,发动一场战役不仅能够沉重打击美军嚣张气焰,更能够从根本上重挫其士气,振奋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志愿军为什么没能全歼美陆战一师?

在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虽然将美陆战一师分割包围使其首尾不能照应,但是陆战一师在遭受重大打击情况下(伤亡4400多人,非战斗减员7000多人),逃离了长津湖地区,战后,美国军方给陆战一师颁发的勋章数量属历史之最,并且陆战一师本身也认为自己并不是撤退,而是换了一个方向“进攻”,宣称给第9兵团造成重大减员,那么第9兵团在兵力对比占优的情况下为何没有全歼陆战一师?原因在于气候条件恶劣、双方硬实力对比悬殊,加之自身情报不够准确、26军投入过晚,这才导致第9兵团未能彻底消灭陆战一师。

(一)客观原因

在一场战役过程中,客观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地形、气候、敌我双方武器装备等,长津湖战役第9兵团未能全歼陆战一师的客观原因包括如:气候条件极其恶劣以及双方硬实力对比悬殊。

1.气候条件极其恶劣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到部队基层官兵的战斗力及武器装备的使用情况,长津湖地区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0°C,这样的气温条件下,不论是人还是武器装备,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影响。

在长津湖战役中,第9兵团冻伤高达30732人,其中二、三、四度冻伤占冻伤人数的77.9%(二度冻伤的人员战斗力受到一定影响,三、四度冻伤的人员基本失去战斗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极寒天气严重地影响了第9兵团人员战斗力的正常发挥。相比没有任何御寒装备的第9兵团来说,美军陆战一师的各项御寒措施是充分到位的,步兵配有鸭绒睡袋,武器装备有防寒配件,战斗人员穿有防寒服,但依旧有7000多人被冻伤,由此可见极寒天气对于缺乏御寒装备的第9兵团来说是一种摧残,这也充分说明了长津湖地区的极寒天气对第9兵团的战斗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另外,第9兵团的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抗战时期缴获的日式装备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美军已淘汰的美式装备。而这些旧式装备对极寒天气的适应性是很差的,在零下30°C的条件下,第9兵团武器装备中不少步枪、冲锋枪、机关枪枪管以及火炮的炮口都因为气候寒冷而收缩变形,导致了枪栓拉不开,炮弹无法塞进炮管,枪械射击时候卡壳,打不响等一系列现象出现,致使在长津湖极寒环境下作战时难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有部分武器甚至失去了作用。除此之外,第9兵团部分官兵使用的手榴弹也是江南地区所制造,无法适应极寒天气,部分手榴弹也因为寒冷的天气而导致导火索无法点燃。

综合来说,恶劣的气候条件不仅使第9兵团人员受到影响,而且使部分武器装备也失去作用,所以从气候条件上看,长津湖地区的极寒天气令第9兵团作战人员的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这是导致第9兵团没能全歼陆战一师的客观原因之一。

2.双方硬实力对比悬殊

硬实力主要指的是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战场通信、后勤保障、医疗保障等,长津湖战役中,第9兵团的硬实力与美军陆战一师对比十分悬殊。

陆战一师是由三个陆战团为骨干,再加上若干师直属部队而组成的战役集团,全师编制人数超过25000余人,有充足的运输车辆,其装备在美军当中最为精良,每一个陆战团都配备有24门火炮以及5辆坦克。除此之外,还配有一个拥有72门重型火炮的炮兵团,以及一个由70辆坦克组成的坦克营,此外陆战一师还能得到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密切的空中支援,该联队通常编制为3个中队(72架飞机),最多时达7个中队(约150架飞机),并且第一航空队还派出老资格飞行军官作为前进航空火力控制人员随地面部队行动,随时为空中作战飞机引导攻击目标。

而包围陆战一师的第9兵团的武器装备,虽然与解放军其他部队相比属于十分精良,但是与陆战一师对比仍处于绝对劣势。据统计,第9兵团装备的主要是轻型野战炮、步兵炮和迫击炮,绝大部分火炮口径不超过100毫米,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均不及美陆战一师装备的火炮。另外在入朝时,第9兵团还把部分重型装备(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国民党105毫米榴弹炮等)留在了国内,全员几乎都是轻装前进。而且志愿军第9兵团既没有任何装甲车辆,也没有任何空中支援,仅有的1000辆保障后勤支援的载重汽车也在美军的空袭中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武器装备方面与陆战一师根本没办法相比,火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战场通信是保证各级指战员正确把握战役态势走向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从双方战场通信能力上看,陆战一师将通信使用的电台装配到了排一级的战斗单位,各级战斗单位之间的联系均有步话机,因此,陆战一师对于战场形势的把握十分准确。而第9兵团的通信保障完全不能与陆战一师相比,第9兵团只有团级以上作战单位才配备有电台,营、连、排一级相互之间传递信息则是通过吹号、吹哨、通信兵传令来进行,通信装备的不足使得第9兵团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役局势很难做到充分且准确的把握,造成了第9兵团情报不准,部分部队在行军过程中发生迷路的现象。此外,通信设备的不足还造成了第9兵团在战役进行中无法准确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从后勤保障上看,第9兵团的后勤保障条件完全不如陆战一师,刚入朝的时候,第9兵团就失去了后勤保障,部队所需的粮食只能通过人背、马拉等形式运送,还要翻越人迹罕至的狼林山,生活必要的补给品以及枪炮和弹药极度匮乏,物资和给养只能通过在朝鲜当地筹措,但是因为部队要隐蔽前进,行军选择的道路是气候极其恶劣、人烟罕至的朝鲜北部狼林山区,所以第9兵团官兵能从朝鲜当地筹措到的粮食、补给极少,导致了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无法得到充分的补给,志愿军战士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忍饥挨饿与“联合国军”最精锐的部队战斗。而陆战一师则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拥有绝对制空权的美军可以从空中和地面同时完成对陆战一师的日常补给需求,即使陆战一师被第9兵团彻底包围,补给线路被完全切断,固守在包围圈内的美军也能通过空投进行补给支援,从而作困兽之斗。

综合起来,气候条件恶劣,双方硬实力对比悬殊,是第9兵团未能全歼陆战一师的主要客观原因。

(二)主观原因

关于第9兵团未能歼灭陆战一师的主观原因,主要在于情报不准以及第26军投入战斗过晚。

1.第9兵团因为情报不够准而分散使用兵力

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打响之前关于情报方面的收集工作并不是很充足,所能搜集到的只有最基本的情报,关于美军在长津湖各个地区的火力、兵力配属情况大都不是特别明朗。

在第9兵团发动总攻之前,并没有得到如此细致的敌军编制、装备及其历史沿革和动态的情况,对其部队状况的了解也不是特别细致,“宋时轮、陶勇及詹大南和基层指挥员朱文斌等人当时并不知道如此详细的兵力部署,在第9兵团中甚至很多军、师一级的首长都不知道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少将的全名,更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麦克阿瑟到底是何许人也。”因此,第9兵团在战役打响之前掌握的情报确实不够准确。

早在战役打响之前,毛泽东就认为“我军以四个师围歼其两个团,似乎还不够,应有一至两个师作为预备队”。但由于情报不准确,第9兵团在兵力部署上出现了失误。例如,驻扎在柳潭里的美军是“联合国军”中最强大的一支部队,该部美军包括美陆战一师第5、第7两个主力团的大部以及炮兵团一部,而志愿军第9兵团负责围攻柳潭里美军的部队却只有2个师,显然无法彻底啃掉这块硬骨头。

战役开始后,虽然第9兵团将陆战一师大部以及美七师一部分割包围在了四个地方。但由于情报不准所导致的兵力部署上的失误以及志愿军火力贫弱的原因,第9兵团最终未能全歼包围圈内的美军。

2.第9兵团第26军投入战斗过晚

第9兵团是由20、26、27三个军组成,27军负责正面强攻,20军负责迂回穿插,26军则作为预备队,时时刻刻准备随局势发展投入战斗,但是战斗一直持续到到1950年12月8日,26军仍然没有抵达战场,此时的陆战一师已经是筋疲力尽的状态,等到该师通过了重新架设好的水门桥之后,26军才赶到前线,无奈已晚,通过水门桥的陆战一师与前来接应的美步兵三师汇合,一同逃向兴南港,而26军没能及时赶到长津湖地区展开攻势,从而错失了全歼陆战一师的战机。

26军未能及时投入战斗使得第9兵团20、27两个军因持续高强度作战,减员严重,有效战斗力锐减,有生力量逐步消耗殆尽,以致于无法有效阻止美陆战一师的突围。等到26军赶到下碣隅里后,美陆战一师已经撤离了长津湖地区,而缺乏机械化装备的26军根本追不上美陆战一师,致使美陆战一师逃出生天。

综合起来,情报不准而造成的第9兵团兵力分散以及26军过晚投入战斗是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9兵团未能全歼陆战一师的主观原因。

▍长津湖战役胜负之辩

有人认为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9兵团在态势、地形、人数均为优势的情况下,付出了巨大代价仍未能全歼甚至给予陆战一师重创,怎么也不能说成是一次胜利。虽然挫败了美军的进攻,但毕竟让捏在手中的陆战一师逃出了重围。因此长津湖之战,比较客观来说,双方应当是打成平手”。这样的评价与毛泽东对于长津湖战役的评价“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有一定出入。

部分学者单纯从战术角度出发,客观上认为长津湖战役中美双方打成了平手,然而历史事实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在后勤补给严重匮乏,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战胜陆战一师,使得美陆战一师最初的所有战略目标均未达成,并且被迫后撤。客观上看,陆战一师是败退,而志愿军第9兵团除了未能围歼陆战一师外,其余各项战略目标(保障西线侧后方安全以及将战线推进到元山一线)均达成,毛泽东对于长津湖战役的评价从客观来说是中肯的。

(一)军事上的胜负得失

从军事方面来看,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第9兵团在东线长津湖地区的作战,有力的配合了西线志愿军在清川江一线的反攻,将整个战线由朝鲜北部推进至平壤——元山一线,挫败了麦克阿瑟从东线合围志愿军以及朝鲜人民军的企图,保障了西线志愿军后方的安全,为志愿军粉碎麦克阿瑟的“圣诞节”攻势,赢得入朝第二次战役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长津湖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再未踏足朝鲜东北部地区,这就彻底解除了“联合国军”对朝鲜临时首都江界的威胁。因此,长津湖战役应当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此外,长津湖战役也让中国领导人对美军的战斗力有了正确的评判。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9兵团虽然一次性包围陆战一师大部及步兵七师一部,但因敌军火力强大而未能将陆战一师围歼,这一事实让毛泽东从一定程度上逐步认识到美军火力极其强大,“现时还有颇强的战斗意志和自信心”,志愿军一次性包围美军一个整师、甚至一个团都难以歼灭。因此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分析历次战役的胜负得失,指示彭德怀“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这就为志愿军后续的作战,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

(二)政治上的积极影响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长津湖战役不仅实现了其军事价值,从另一方面还实现了一定的政治价值:

志愿军在东线发动的长津湖战役与在西线清川江一带发动的反攻极大地动摇了美国人对朝鲜战争前途的信心。长津湖战役结束后的1950年12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召集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国防部长马歇尔以及参谋长布雷德利,一同讨论“我们能否在那里(朝鲜)守住我们的阵地,如果我们守不住应该怎么办”?虽然三人最终决定美国要继续留在朝鲜,但是从他们讨论的议题中不难看出,美国决策层对朝鲜战争前途的信心,在第二次战役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挫。

另外,由东线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的反攻和西线志愿军在清川江一带的反攻所共同组成的入朝第二次战役,在很大程度上迫使“联合国军”考虑停火谈判事宜。美国总统杜鲁门在长津湖战役期间就表示:“停火是可以接受的,但条件必须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南朝鲜或台湾,或使中国在联合国取得席位”,尽管杜鲁门的态度依旧强硬,但是面对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的猛烈攻势,他已经不得不开始考虑停火谈判的问题了。同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部分成员也表示“将通过谈判来争取和平”。由此可见,长津湖之战作为第二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基本实现了其政治价值,即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高层对朝鲜战争的前途感到信心不足。

这样,志愿军通过军事上的胜利,为中朝方面赢得了重要的政治收益,从而实现了军事、政治两个层面上的双赢。

本文摘选自湘潭大学政治学专业2013届硕士研究生梅世昌的毕业论文,原标题为《长津湖战役研究》,篇幅所限,有所编删,学术引用请参见原刊。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THE END
1.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影片,心脏不好的不要进来,二战迷一定要看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影片,心脏不好的不要进来,二战迷一定要看!声明:虚构演绎,仅供娱乐娱乐帝皇丸 辽宁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怪不得二战后小本子人口快速恢复 莫玲珑剪辑 打开APP 林青霞的东方不败真的很有感觉啊 鬼叔看剧 5262跟贴 打开APP 这种箭,相当于导弹 妈妈爱影视 1185跟贴 打开APP 不好,装https://m.163.com/v/video/VCHUFR5D8.html
2.战争电影排行榜:重温历史的震撼与感动战争电影一直以来都是影迷们热衷的题材之一,它们不仅带我们回顾历史的风云变幻,还能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几部经典的战争电影,让你在这个冬天重温那些震撼人心的瞬间。1. 《拯救大兵瑞恩》:真实再现诺曼底登陆 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拯救大兵瑞恩》被誉为最真实的战争电影之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941575425018787&wfr=spider&for=pc
3.10部血战到底的电影,让你感受战争的残酷懂球帝10部血战到底的电影,让你感受战争的残酷 真正的战争戏可不是光靠爆炸特效来吸引观众的,战争是残酷的,只有真实的表现出了这一点,才是一部合格的电影。下面为大家推荐十部真正“血战到底”的电影,比那些只会爆破的片子强一百倍。 一、《哈迪塞镇之战》https://m.dongqiudi.com/article/3756104.html
4.十部必看的军事电影俄罗斯评分最高十部战争电影典型的低成本影片,这是俄罗斯人自己拍的关于第一次车臣战争的电影。这是俄罗斯人自己拍的关于第一次车臣战争的电影。以第一次1995年车臣格罗兹尼之战为背景,讲述俄军131自动化摩托旅和车臣军队围绕一家医院展开争夺,医院几度易手。拍摄手法相当写实,刻意拍摄了以往战争片从未有过的惨烈场景。 https://www.jianshu.com/p/1f07e0f2f5f5
5.强烈推荐:100部经典的二战电影芝明视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创伤记忆,无数的影视作品着力于表现它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惨绝人寰的伤亡场景,提醒着后人战争的可怕与残酷,不可再蹈前人覆辙。在此列举100部经典的二战电影(排名不分先后),详情如下。 http://www.baguadi.com/articles/4NMLQK3H.html
6.五部从头打到尾的现代战争电影八部从头燃到尾的枪战动作电影推荐,场面惊心动魄 宝莱坞双雄之战为了击败对手,发射导弹 这才叫战争片,看完真的震撼,5部战争电影推荐 幽灵行动阿尔法-Ghost Recon Alpha-中英双字 金刚大战恐龙,怪兽片巅峰之作,一部感动无数观众的好莱坞科幻动作电影《金刚》 https://xbeibeix.com/video/BV1p34y1u76a
7.百团大战电影观后感作文1500字(精选10篇)百团大战电影观后感作文1500字 2 战争是惨烈的,中国人民为抗击日寇的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今天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应知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在这个历史关口处,我们仍要居安思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不懈。 https://www.ruiwen.com/zuowen/1500zi/336612.html
8.百部党史主题优秀电影作品推荐名单田汉、聂耳正在筹备一部抗日题材的话剧《乱钟》,此间,他们结识并邀请流亡在沪的东北学生参加演出,不料《乱钟》的正式开演被“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炮火声打断,东北学生齐白山、林雪丽积极投身前线,田汉、聂耳等艺术家在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下也奔赴战场,用电影记录下抗日军民的感人画面。目睹了战斗的惨烈与悲壮,田汉心灵https://www.bcu.edu.cn/bcujd2021/info/1015/1091.htm
9.附录2016卷保定年鉴解放战争 1清风店战役纪念馆定州河北省级文保单位★★★☆ 2伪王风岗司令部旧址高碑店县级文保单位★ 3黄甫俊烈士碑满城县级文保单位★ 4淑吕村毛主席住宿旧址唐县县级文保单位★★☆ 5肖村烈士墓定兴县级文保单位★ 6仓巨革命烈士陵园定兴县级文保单位★ http://www.bddfz.com/?m=show&cid=158&id=2205
10.复盘《八佰》五场大战,为什么说它的战场戏是国内翘楚?一开始就与观众“共享地图”,是让人入戏的最好方式。 做出一个“局”来,观众对后面的戏剧冲突才有心理准备,不会产生“真蠢!你不会飞过去啊?”之类拆编剧台脚的念头。 可惜,许多国产电影普遍不重视这一点,往往一部片子看下来,观众对戏中的空间位置还是稀里糊涂。 https://i.ifeng.com/c/7zBxKiSzngu
11.5部打仗片:《八佰》垫底,《长津湖》只能排第4!第五部最深刻5部打仗片:《八佰》垫底,《长津湖》只能排第4!第五部最深刻 中国电影市场一直都以战争片为主旋律,而国产战争电影在这个领域已经崭露头角。这五部优秀的国产战争电影,没有夸张虚构的情节,却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打动着观众的心。首先是《八佰》,以庞杂的群像视角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那段https://yule.360.com/detail/3517505
12.高戈里:成都美领馆执勤部队69年前的“血岭”激战1990年代,《大众电影》杂志几乎每一期都有一两篇介绍电影背景等情况的文章,署名“晓逢”据说是编辑部的笔名。该杂志1994年第4期了发表了晓逢的《王成与嘎子的原型》,指出:“《英雄儿女》主人公王成的背景材料全部取材于志愿军烈士王英的英雄事迹。……他牺牲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50军148师444团2连1排2班战士。”https://m.hswh.org.cn/wzzx/llyd/ls/2020-07-26/64158.html
13.5部豆瓣高分抗美援朝电影,有一部竟在9分以上(跨过鸭绿江)剧评今天把豆瓣评分最高的5部抗美援朝电影推荐给大家,让我们重温经典,致敬英雄。NO5:《奇袭》豆瓣评分:7.2推荐理由:电影以教科书般的专业手法,再现了毛主席的人民战争伟大思想。用朴实感人的镜头,记录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真挚友谊。剧情简介: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某部连长,率一支侦察小队,深入敌后,炸毁一座重要的公路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131101/
14.央视播放电影《上甘岭》传递了一种什么样的信号?在美国向我国发动新一轮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全面打压、遏制中国发展的时刻。5月16日央视电影频道,取消了原定直播的亚洲影视周启动仪式的播放,改播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5月17日又播出电影《上甘岭》。 再次重播经典电影《上甘岭》,让世人看到志愿军战士在极其艰苦和不利的战争条件下,不惧强敌,不畏艰苦、https://www.meipian.cn/24gqfs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