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0日,北京警方在宣传反电诈。
受骗网友发布的“解除保护性止付申请表”。
被骗走三万余元的一周内,深圳市民黎筝不停地向警方、银行证明自己已经清醒,不会再给骗子转钱了——受骗报案当天,她名下的所有储蓄卡、信用卡即被警方采取保护性止付措施,不能使用,原因是防止她再次被骗。
所谓保护性止付,是指为保护受害者不再遭受损失,对其银行卡停止支付功能,只可转入,不能转出和取现。黎筝的银行卡开户行客服告知,对有可能再次受骗的银行账户,采取为期一个月的止付措施是全国一致的。
可保护性止付让黎筝忽然间无法用银行卡买菜、坐车,甚至无法给孩子交学费,她觉得异常不便。她发现,不仅是她一个人在想办法解除保护性止付,全国各地都有受害者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不少人还身负房贷,焦虑得不知如何是好。
主动报案后被冻卡
当晚9点,黎筝居住地所属的南山分局招商派出所民警上门,询问她是否遭遇诈骗,向她宣传反诈知识。黎筝以为诈骗案的处理到此告一段落。
她认为止付措施给她造成了诸多不便,家庭的吃穿用度、公司的流水都要用到银行卡,现在一切都“动弹不得”。而信用卡仍要继续还款,有可能面临逾期风险。
9月12日,南山分局反诈中心工作人员表示黎筝名下的银行卡的确处于“保护性止付”状态,将48小时止付持续循环直至一个月,如何解除可以咨询南山分局。但此前,黎筝已经多次和南山分局招商派出所沟通,并不能解除止付。福田分局民警则表示,黎筝遭遇的是普通的电信诈骗案,解除保护性止付事宜已跟南山分局沟通,协调处理,更多案件详情则不便透露。
黎筝奔波于两个派出所的时候,发现她遇到的情况并非个案,现场有不少来申诉银行卡冻结问题的电诈受害者。在网络上,各个社交媒体也有受害者询问保护性止付该如何解除……
初衷是防“执迷不悟”
郭志浩律师称,“断卡”行动开始后,银行卡因流入不明资金而被冻结的情况增加了,他一周就能接到上百起解冻卡的咨询,其中保护性止付的咨询也偶有出现,但总体比例较低。2020年至2022年,咨询解冻卡的100件案件里,仅有一两件是保护性止付;2023年以来,这类案件的咨询量增加,100件案子里有四五件。对于保护性止付,郭志浩建议当事人如果不急用银行卡的话,不必找律师代理,因为一个月后绝大多数也会自动解除,“折腾来折腾去也只是提前一两周”。
至于止付咨询数量增加的原因,郭志浩并未发现2023年有新增的公开文件,应该只是个别地区在执行方面的调整。
27岁的广州在读博士生陈强曾是一位“执迷不悟”的受害者,今年7月曾深陷投资炒股诈骗群。那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开户时对方可以视频真人验证,转账提供的是第三方对公账户,且该公司是存在且营业的。
陈强深信不疑,连续三日向该账户转账“投资”。7月19日,反诈警察将他接到警局,告诉他在给“预警账户”转钱,陈强完全不信,“我不可能被骗”,警察反复“教育”两小时,并对他的账户采取48小时紧急止付。
陈强将信将疑,将自己已被提示受骗的信息告诉了骗子。骗子先是私信他,告知说自己也因为公司银行账户风险问题被叫去警局了,目前“机构”已经在调查,不会影响投资安全。次日,“机构”发布了处理通告。几番操作后,陈强转而又相信了骗子。
“灾后重建”
陈强形容被骗以后的生活是“灾后重建”。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上学,仅有的微薄积蓄在这次诈骗中一扫而光。“被骗后连吃个15元的牛肉面都会犹豫一下。”陈强说,而更令人窒息的是这样的日子预计还将持续一年多。
黎筝不认同“教训”的说法,她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被骗已经是极大的教训。
在社交媒体上,寻求解除止付方案的帖子很多。浙江的朱静娴由于丈夫的疏失被骗63万元,报案后银行卡冻结48小时。但案发25天后,银行卡仍被保护性止付,同时还会接到各个街道派出所询问被诈骗的情况。35天后,其银行卡依旧未解,到公安局说明情况后,回复需要再等48小时。
黎筝理解发帖的网友,她认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已然醒悟的受害者可以提早解除止付,而非一刀切。9月13日,招商派出所民警将黎筝名下所有信用卡解冻,同时将一张储蓄卡暂时解冻,让她先还上贷款。黎筝说,9月14日,福田派出所负责人向其告知,派出所内部针对此案做了讨论,认为其中存在警方内部信息交换不够通畅的问题,应该对市民诉求予以体恤,协助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