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因为AI带来的估值提升,在最近一年又慢慢还了回去。
相较于2023年初因AI浪潮而登上的股价高点(160美元/股),百度股价已经跌去43%左右。
就在6月21日,百度股价再次下探新低,突破52周新低,总市值一周内跌破了320亿美元后,又跌到了310亿美元关口。一个在雪球被热议的话题是,百度作为携程的股东,市值反倒被携程反超。
百度港股的市盈率从一年前的20多倍,跌到了11,不仅远低于携程的22,还低于不少消费股(海底捞市盈率17,安踏体育市盈率20,泡泡玛特市盈率43)。
在苹果宣布为Siri接入外部大模型后,百度的股价甚至连膝跳反应都没有发生。
据外媒此前报道,苹果公司已与百度举行初步会谈,百度有很大可能性将成为中国市场苹果设备的大模型合作方。但最新消息显示,除了百度,苹果还与阿里、百川智能等数家中国AI模型开发公司进行了洽谈。
正如同IDC最新发布的国内大模型测评结果显示,百度的AI能力属于第一梯队,但并非遥遥突出。这让百度很难吃到先行者红利,又难以从行业内卷中逃脱。
从整体行业环境上看,海外的估值泡沫也被挤出。
据红杉资本的数据,2023年,AI行业仅在英伟达芯片上的成本就达到了500亿美元,但整体产生的收益只有30亿美元。而就在近期,用海量数据训练提升大模型能力(Scalinglaw)走到尽头的业内声音正在变大。LLM的性能提升似乎进入停滞期了。这对于LLM公司来说,不啻于对估值的一记重锤。
神话时期过去之后,除了头部的OpenAI和Anthropic,萦绕在AI公司头顶上的是存亡问题。最早的明星独角兽StabilityAI不再stable,已经发不起工资,寻求卖身而迟迟没有着落。Adept,Humane等也在寻求收购。
一位大模型赛道头部厂商员工告诉20社,行业5月经历了一次大降价,“放个假回来,整个行业天都变了。”在价格战开启之后,他们判断,大模型竞争窗口最晚在年底就会关闭。而他们的当务之急是竭尽全力去抢夺用户,以及用最快速度赚到钱。
百度也在这个转弯赛道上。商业化的需求异常紧迫。
据自媒体“AI产品榜”公布的国内AI产品访问量排行榜,3月榜单最受欢迎的还是AI对话机器人(AIChatbots),百度、阿里、字节等大厂产品位居前列。
但到了5月的榜单,更多场景化的产品开始跻身前列,包括百度的AI写作工具,360和秘塔的AI搜索引擎,以及一个AIPPT制作工具。
此外,百度近期正在加速探索AI商业化的落地场景,密集上线2B和2C的AI产品。大模型说到底只是基础设施,赚钱还是要靠应用。
6月,百度文库推出“橙篇”,据称首创10万字长文本生成及多模态编辑功能;百度App全量上线AI捏合摘要功能,“捏一捏”实现“一秒读懂”,为手百搜索提供增值服务;百度爱采购对B2B行业推出AI解决方案,支持一键式商品创建、一站式投放、数字人VR探厂等。
5月,小度科技杀入教育行业,推出基于文心大模型的学习机;5月底,百度召开了以“让智能体人人可用”为主题的2024百度移动生态万象大会,百度搜索、文心一言APP、百度文库、百度电商、文心智能体平台、百度APP等都发布了能力升级,全面降低大模型应用门槛……
不过,等到这些尝试真正能反映到财报业绩中,不知又要等多久。
百度深耕AI多年,在AI大模型越来越变成巨头之争的市场环境下,百度有充足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先行优势,却依旧走不出商业化的迷雾。
百度在面向投资者最重要的财务报告中,这么多季度以来,对AI业务依旧讳莫如深。
1.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长12%,其中AI带来的收入占比为6.9%;
2.百度搜索持续推进AI重构,已有11%的搜索结果由AI生成;
3.萝卜快跑在武汉地区运营面积扩大超一倍,第一季度全无人驾驶占比超过55%,并在3月初实现全天候运营。
可以看到,AI对云业务的拉升最为明显。据披露4月API日均调用破2亿,相较2月披露的5000万翻了两番。Modelasservice来卖云,成为大厂的通行手段,但随着百度加入大模型5月新一轮2折、1折的脚踝斩价格战,宣布两款主力模型ENIRESpeed、ENIRELite免费,百度智能云的营收势必受到影响。
而百度智能云,除了标准化的token调用,还在积极进军政企领域的个性化服务。百度的大模型项目已经渗透到运营商、交通、能源、金融等多个领域,比如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服务中心打造的“十四五”全总信息化建设二期工会数智化项目,合同金额3158万元。
但价格战也如影随形。比如据媒体报道,在上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项目中,火山引擎和天翼云等公司甚至出现了0元中标的情况。
百度的智慧交通、自动驾驶等其他智慧业务营收(板块收入剔除掉云后),甚至是负增长的。
图片来自增长工厂
但这个增量,也不过仅相当于百度营收的2.2%-4.5%。市场估值的回落说明了一个问题,用AI故事画饼已经不够了,变现的能力,变现的效率,需要迅速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