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计学1建筑师王树作品介绍建筑师王树作品介绍第1页/共32页主要作品-1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
2、8,已建成);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第2页/共32页主要作品-2杭州墙门(雕塑)(2000年,已建成);杭州垂直院宅(钱江时代)(2001年,已建成);杭州一分为二(雕塑)(2001年,已建成);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已建成);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2002-2003年,已建成);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2002-2003年,已建成);浙江台州路桥古镇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2-2003年,方案);广州、北京拆筑间(2003年,已建成);杭州HZ093728(2003年,已建成);
3、南京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杭州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3-2004,方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2002-2005,已建成);宁波五散房(2004-2005,已建成);宁波博物馆(2005年,在建)。第3页/共32页主要参展记录:2005多件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二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建筑展,土耳其伊斯坦布尔2005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意大利帕尔玛国际建筑节中国新建筑展2004作品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银奖,中国美术馆2004作品瓷屋1,应邀参加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国际小型公共建筑展”2004
4、作品三合宅/南京,应邀参加南京“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2003作品HZ093728,参加“地之缘”亚洲艺术展,中国美院美术馆2003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2003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广州,广东美术馆。2003多件作品应邀参加法国巴黎篷皮杜艺术中心“AlosLaChine”中国当代艺术展2002作品六分之一应邀参加上海美术馆“都市营造上海艺术双年展”2001多件作品应邀参加德国柏林依德斯美术馆“土木-中国新建筑展”2001作品不断建造的应邀参加“梁思成建筑艺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2001作品一分为二应邀参加“2001年
5、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孤山2001作品参加“变更通知中国房子五人建造文献展”,上海顶层画廊2000作品墙门应邀参加“2000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太子湾1999作品应邀参加第二十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八人展”,北京第4页/共32页宁波美术馆-1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术殿堂。鸟瞰图沿街面轮船码头第5页/共32页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
6、波美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美术馆。据了解,该馆总投资1.2亿元,分大小展厅9个,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1万平方米,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由宁波航运大楼改建的宁波美术馆。在长宽各4米、高1米的红砖展台上,六只模型演绎着整个设计的过程。而看上去,这些美术馆的木制模型比老的航运大楼更像航运楼,一些标志性的符号,譬如码头,不是被抹去,而是被强化了。在王澍看来,码头是宁波这座港口城市最有活力的东西,体现着城市生活
7、的延续性。宁波美术馆-2第6页/共32页宁波美术馆的前身是宁波港客运码头的候船大厅。如果鸟瞰这座建筑,它的外观依旧是一个线条和结构都极为简单的长方形盒子。要说在这样一个乏善可陈的结构中再造艺术风格独特而又极具实用价值的美术馆,实非易事。然而,就是在这个被废弃的庞然旧物上,建筑师王澍挖掘出了他的艺术空间。外立面的木墙和钢柱,色调单纯,尺度超常,带给你视觉的冲击和不同凡响的感受。整个建筑的体量在浑然不觉中增大了许多。光线的介入是打破单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让不同材质更显柔和协调的一个手段。干净的线条,简约的色块,光的参与,影的投射,人的渺小感这一切竟让你凝神无语。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
9、这种“文脉主义”式的解读,使这个实体空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入口上去后的平台径直穿过的竹院第8页/共32页依旧保留的“登船”长梯,将美术馆和码头连接起来。它的一端通向优美的廊道。在一个天气宜人的早晨,阳光可爱地照射进来,廊道上三三两两的游人或驻足,或踱步在洞察秋毫的摄影师眼中,这些都是极佳的构图题材,可以被他的镜头处理成绝妙的画面。你站在廊上看风景,廊下有人在看你装饰性的梯步,橱窗陈列式的小空间挖入墙面,打破了外墙单一的立面效果。斜线的运用,零散化的空间形态,呈现出“后现代”的多视点,也是对单调乏味的一种解构宁波美术馆-4沿街一入口第9页/共32页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1杭州中国美术
12、国人盖任何房子都会讲究一个势。第一期完工的建筑是教学楼等公共建筑,在山的北面,地势是北高南低,北边的房子要高,这是一个合院的基本语言。第11页/共32页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你知道,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来。”他说,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
13、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3砖在校园中的运用既实用又富有趣味性。在每一个“合院”中,王澍都利用石头基座等营造出地势落差,造了很多“下沉的院落”。这些院落的灵感来自传统建筑中的“天井”。院落种着葱翠的树木和修竹,地面是古老的青砖,青砖的缝隙里长着很多青苔,踩上去滑滑的,心里却有一种沉沉的踏实。第12页/共32页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王澍把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王澍说,等树长大,学生们会在树荫下看书。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14、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在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的,但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在现代建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4第13页/共32页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交接,普遍种植的燕麦增进了环境的“中国”品质。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小差异,较之文化之间的差别,更能赋予环境乡土的特质。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下塑造着淡远的荒疏。这是有节制的荒凉,有别于日本式园林的无所不在的精致,是地道的中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
15、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这一点,在王澍不乏诗意的自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读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5第14页/共32页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檐下空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展示场地。宁波五散房-画廊五散房是5处小公建,一共才2000平方米,是一次小实验。五散房分为茶室、画廊、咖啡厅、管理用房等。分别用了5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钢筋条做垂帘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的第15页/共32页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主入口坡道通向屋顶宁波五散房-咖
16、啡厅廊,各种通道的交接第16页/共32页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宁波五散房-茶室1室内不规则窗的开启通往入口的小径入口立面是大尺度的混凝土花格第17页/共32页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入宁波五散房-茶室2茶室室内砖的砌筑是宁波本地传统民居的建造工法主楼黄颜色的墙是土墙水景入口第18页/共32页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砖的排列管理用房的入口随地形起伏的建筑或随建筑起伏的景观宁波五散房-管理用房第19页/共32页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几个小立方体甚至冲破了
17、大盒子的重重束缚,破茧而出,从而完成了一种复杂建筑简单城市(comple-xhousesimplecity)的跃进。王澍关于文正图书馆的评说:如何让人生活在处于“山”和“水”之间的建筑中,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我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基地北面靠山,山上全部竹林,南面临水,一座由废砖厂变成的湖泊,全为坡地,南低北高,高差4米。南北向进深浅,东西向以水为界,曲折狭长。按照造园传统,建筑在“山水”之间最不应突出,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二层。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这个方向是炎热夏季的主导风向。值得强调的是,沿着这条穿
18、越路线,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而从一个文人的角度看,那些小房子也许更重要,例如,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图书馆的“诗歌与哲学”阅览室,便是一个中国文人看待所处世界的“观点”,一个人与自然生态相互平衡的位置。第20页/共32页他的作品“拆筑间”是把这次国家馆的大门入口和走廊进行改造,将意大利古典式的大门改造成了精巧而优美的中国“园林”风格特点的门,又利用院子投射到走廊的自然光,用钢模和灰砖砌成了“墙与漏墙”,使走廊空间变成中国式的“院子”。色调沈稳而优雅,走廊顶部装置的镜子强化了如梦的诗意空间,既传统而有现代感,
20、去枝蔓,基本是四样东西:一条走廊,走廊内的走廊;一间房子,房子中的房子;几段弧墙,墙体边的墙体;一块台地,地面上的地面。潜含的问题是:如果想使建筑得到理解,那么若不把建筑从建筑中拎出来,摆在人们面前,又如何理解呢?正是在这种重复制作中,产生了建筑自己说话的可能性。不是用任何概念去设计,而是建筑的语言概念从已经先在建筑中对立的分裂出来,构建起一个完全由零碎片断组成的空间,不同质素的场景,一个接着一个。它们之所以能被捏在一起是出于四个理由:1.它们都复制自己经在场的建筑语言,同时,它们又都被抽象到一种近似概念的程度,因而使语言丧失了做为意义根据的原始性;2.它们都被分解到仍然明晰可辨但又可以不确定
21、性投身到一种互相包含的运动的程度;3.它们卷入了一种一经开始就不能停止的纯粹运动;4.它们都在制造感觉的意外。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第22页/共32页顶层画廊是一個親手擺弄才會明白的東西,是那種去尋找一種親身經歷、一個過程、一次行動、一場自我實踐的東西。頂層畫廊基本上就控制在兩個詞內進與出、開與閉、正與反、黑與白、明與暗、靜與動、粗與細、等等,它們有時甚至就是一個詞,一個比一個更純粹一點。不是從外部強加進來,第一次在現場擊中我的那些東西混凝土、玻璃、金屬,完工後更明顯,一樣不多、一樣不少。這里甚至連觀念也沒有,只有對我們一向知道並因此而不太注意的東西門、窗、牆、頂、地、椅子、桌子本身的好奇
23、85-1987,已建成);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
24、1999-2000,已建成)。第28页/共32页主要作品-2杭州墙门(雕塑)(2000年,已建成);杭州垂直院宅(钱江时代)(2001年,已建成);杭州一分为二(雕塑)(2001年,已建成);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已建成);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2002-2003年,已建成);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2002-2003年,已建成);浙江台州路桥古镇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2-2003年,方案);广州、北京拆筑间(2003年,已建成);杭州HZ093728(2003年,已建成);南京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杭州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3-2004,方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200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