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商业街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后由英租界扩张而逐渐形成的。
最初有一条从外滩通往跑马场的小道被称为派克弄(ParkLane),又叫花园弄(GardenLane)。1855年,扩建后的花园路被称为大马路或英大马路。1865年,命名为南京路。1945年改名南京东路;在今西藏中路以西至静安寺名涌泉路,又叫静安寺路。1945年改名南京西路。现南京东路全长1599米,南京西路全长3833米。
前文回读:
第2集江西中路到山东中路路段中,河南中路一带变化极大。
多年来,冠龙是全市唯一指定的新闻照片印刷点。如江苏人民出版社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列太平天国文物画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新中国十周年》的承制,1998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来沪访问的照片,2002年APEC会议的报道照片也尽数由冠龙完成后期制作等。
南京东路194号华联同乐会。30年代中期所成立的。后改名“华联粤剧社”。该社聘请了当时从广东来沪演出后留在上海的专业粤剧演员麦少峰、何少帆、区光强、杨少波四人担任演技指导,教授粤剧。另请梁风、冯远怀两人为音乐曲艺教授,教授社员唱腔。约上世纪50年代后,“联谊粤剧票房”归属上海市虹口区文化科领导,更名为联谊粤剧团。剧团迁至虹口区四川北路仁智里内。“联谊粤剧票房”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65年,最后在国家的政治运动中湮没。
南京东路208弄慈乐里。哈同的产业之一。与天津路31弄同吉里通。
1935年9月,徐铸成接胡政之通知,即去上海参加上海版筹备工作。因妻将分娩,延至1936年1月上旬才赴沪。馆址与编辑部选定延安东路181号(黄浦区政协旧址)。营业部设在福州路436号。还在淮海中路陕西南路口一个弄堂里租了一所相当宽敞的房子,作为编辑部同人的宿舍。徐铸成家属也住在这里。编辑部的班底是国闻社上海分社的一批人,有张琴南(任编辑部主任)、许君远,章丹枫、吴砚农、王文彬、严仁颖编,许君远、萧乾。1936年4月1日,上海版《大公报》创刊,开设于延安东路181号。在福州路设立了代办部。后报馆迁至南京东路212号。《大公报》的销路,最高时达5万份左右,成为上海三大报之一。
1926年,伊文思图书公司橱窗内,装有从国外传入的“ROYAL”(皇家牌)打字机英文吊灯,是上海第一次出现霓虹灯。
民国时期,这路段,外国人开设的商铺,还是不少的。
湮没的商铺不少。还有湮没的弄堂。
南京东路230弄/天津路51弄鸿仁里。1911年建。砖木二层结构。有石库门房屋13幢,建筑面积7330平方米。弄内有7号人丰钱庄;12号嘉昶钱庄;14号大赉钱庄等。
南京东路232号赉瑞罗琴行。印度人开设。
老日升前身叫“日升彩织补刷染坊”,1894年由苏州人李文庆在东长治路398号开设。曾改名为“老日升织补专家”。1956年,又更名为“老日升织补店”。1959年,总部迁至南京东路238号鸿发公司旧址,扩充为三开间门面。1990年从南京东路上搬出。入选黄浦区的特、老商店名单时,地址在南京西路517号。后消失。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织补行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除了极名贵的,极少有人去修补一件织物。现在,只有在文物修复时才采用。
南京东路244号上海市邮票公司(曾经列入黄浦区大特老商店)。1955年10月23日,中国集邮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在南京东路286号成立。1956年公私合营。1979年9月20日,文革中停止的集邮活动恢复后,在此组建成立中国邮票总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经营集邮业务。
南京东路250号亚东商业银行。1931年在上海创立。因抗战停业。1946年12月复业。行长沈晋镛。被称为国民党党建银行。
南京东路252号中华皮鞋公司,在南京东路583号中华皮鞋店中介绍。
亨得利与亨达利不仅名字相近,而且经营又相同是钟表眼镜,“两亨”之间除了商业手段上你来我往,还有一场轰动一时的官司。亨达利以侵犯店名权为由,将亨得利告上了法庭。这场官司几经波折,最后,南京高等法院以中文的“得”与“达”,音意均不相同,既谈不上影射,也谈不上效仿为由驳回诉讼。不久,亨得利在国民政府农商部正式登记注册,得到法律保护。
很少有人关心,中国点亮第一盏电灯的意义。
2014年后,电力大楼进行了整修。这是整修前后的2014年(右侧)和2019年的外貌。
南京东路223号沙利文食品号。1912年英国水手沙利文在抛球场创办。后租赁今南京东路223号开店营业。沙利文开设面包厂,糖果饼干有限公司。1933年在新闸路1432号建成美商沙利文糖果饼干有限公司制造厂。1948年外籍人员回国。1950年12月由上海市军管会接管。
南京路233号谢尔巴科夫商店。谢尔巴科夫开办。
南京东路235号乐达尔西服商店,一家前店后工场、专营男式毛料西服、大衣的服装商店,因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大方而赢得声誉。
南京东路241号《中华时报》。《中华时报》是青年党报纸,1946年1月,由左舜生(1893-1969)在上海创办。1949年5月11日改名出版《中华时报晚刊》,是民国时期发行的最后一张晚报。该报创刊仅半月即停刊,发行量很少,据说上海图书馆也已失藏。
西门子在哈同大楼里建立了在华中国的第一家办事处。1879年,将开创电气化时代的实用发电机应用在中国上海港。一台10马力的蒸汽发电机用于上海港的照明,大大提高了港口效率。
2002年,培罗蒙西服公司上海零售中心总部迁至南京东路257号。
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上海市中药四大户的成药制造合并成立中药联合制药厂生产。文革中被改名为“东方中药店”;1975年,蔡同德堂药号迁址南京东路320号。1979年蔡同德堂药号恢复原名。
大纶绸缎局,由宁波商人创办于老城厢。1897年,席守愚出任沪绸缎局经理,在其经营下,规模逐渐扩大。后迁南京东路259号/河南中路401号。1945年时,绪纶同行立兴祥、老介福、老九章、老九和、大纶、老九纶等都开设在今南京东路。大纶的员工人数为81位,营业额排第三位。席守愚成为上海绸缎业的领袖人物,被公推为上海绪纶公所会长。据说席守愚是洞庭东山席家(上海豪门之一)的一支。
1888年左右,江傅宏随父从苏州到上海,开设南恒泰彩靴店。1917年江傅宏买下广东路648号老祥顺彩靴店门面“南恒泰”。后在汉口、西安又开设门市部。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增做产品,并在南京东路259号开设门市部。1965年改为国营。1966年南恒泰彩靴店和上海戏剧服装生产合作社(今上海戏剧服装用品厂前身)合并(现在上海戏服厂生产的靴鞋纸样、楦头基本上都是南恒泰的)。
南京东路285-287号北万有全火腿店(曾经列入黄浦区大特老商店)。1851年创设于今东门路。抗日战争时期停业。抗战胜利后,在东门路复业,后来在南京东路又开了一家万有全。为了有所区别,在东门路85号的称南万有全,在南京东路的称北万有(原名“北万有全茶腿号”,其门牌号是南京东路293号。经营火腿、茶叶。其东侧289号还有一家专售火腿的金华南腿庄)。
南京东路301弄冠群坊,旧式里弄。建于1915。砖木二层结构。住宅9幢,建筑面积176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