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师附中,每个崭新的一周,从升旗仪式的晨会开始。
【科技大咖登场,讲述奋斗的瞬间】
出场人员:全国奥赛金牌选手、中学生英才计划学员、东大结构创新竞赛选手等
高一(13)班的周岁清和队友代表学校参加了东南大学结构创新竞赛。作为唯一一支高中生队伍,他们凭借初生牛犊的勇气和独出心裁的创意,与大学生们的专业结构竞争,并取得了一等奖第8名。回忆准备比赛的过程,孩子们反复讨论,不断完善设计方案,一遍一遍修改设计图纸;实验结果也一点一点向最合理的数值接近。
高二(12)班的吴怡凡,在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金牌并进入国家集训队。在江苏省省队这个小集体中,和大家一起进行实验培训以外的探究,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也增进了对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兴趣。这个探究的过程接近于真正的科学研究,竞赛的魅力也许就在这里。
高二(1)班的吴佳其应邀前往美国波士顿剑桥参加为期4天的系统动力学年会,在这个简单而轻松的研讨会上,她可以和研究系统动力学的学者们交流,阐述自己利用系统思考进行的研究。
高二(2)班的刘浩宇,讲述了自己研究性学习的经历。他们组的课题是关于桐木结构在静力加载以及在模拟地震波环境下的创新设计制作,在南京市中学生优秀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遇见附中老师,生命中最美的时光】
出场人员:学生和老师们
高二(13)班的孙书鑫暑假里参加了女子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感谢学校给我更高的平台去学习和体验,也感谢平日里辛勤付出的老师,是你们的悉心教导,引领我一窥学习之路上的美妙风景。”孙书鑫记得兰松斌老师在首场考试失利的时候,鼓励她丢下思想包袱,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的挑战,老师质朴的话语,让她备感温馨。
姚玉琴老师谈了自己30多年来做教师的一些感悟:“我不敢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只乐于和我的学生做朋友,和他们在一起学习,我觉得课堂上我们一起像科学家一样地实验、像科学家一样地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地研究,课下,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情。”
【与慈善同行,在附中沃土中行动与坚持】
出场人员:南师附中IB项目班
IB高二(1)班的石书薇高一时加入了KEYCLUB,并在高二有幸成为了学校KEYCLUB分部的副主席。这是一个始创于美国的国际高中生公益组织,旨在培养有领导力、创造力、心系社会的青年。“我们曾踏上明城墙进行公益行走,宣扬保护南京城文化遗址的意识;也曾举办‘百人联合禁烟宣言’活动,提高人们对于烟草危害的了解;更曾为南京市贫困家庭的学生募集教育资金。”
IB高二(2)班的姜天行说,如果你在每周二下午来到IB图书馆,总能看到保加利亚籍物理老师Andrey在摇头晃脑地背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他还会得意地将新学会的方块字写给你看。你不要惊讶,这是IB传统的服务类社团——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成果。
IB高二(3)班的宣牧言说,作为IB另一项传统的服务类活动,每一届高一都会去古平岗小学进行支教活动。“记得有一节课教小朋友们唱音乐之声。起先他们都不愿意开口,害怕自己唱错。我们就一遍一遍地教他们,在不断的练习之后,几乎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大声地且准确地唱出这首歌。”
IB高二(3)班的纪云参加了Greenway组织的国际义工项目,来到印度果阿—个贫困、穷苦的地区。“每天上午,我会和其他国家的志愿者一起来到孤儿院,通过绘制壁画的方式,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的氛围。温暖的黄色,热情的红色,一笔一画都倾注了我们的爱心。”
【成为卓越班级,学会生活和独立思考】
出场人员:卓越班级同学代表和班主任代表
高二(14)班的黄子菁说,我们班级的学风用两个字概括即是“朴实”。在这个娱乐化的时代,浮躁的心态对于生活的其他细节或许只是玩笑之间,但对于学习则必须避免。朴实的学风其实并不复杂。只是每个人都需要客观地审视自己,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正视困难与挫折。
高三(2)班班主任蔡晓勇希望学生除了学习之外,更要学会生活,学会独立思考。“我希望同学们不是把成长过程中的‘学习’只定义在学业范围,所以我欣赏和鼓励同学们在各个方面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艺,组织或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我希望同学们能学会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所以我欣赏和鼓励同学们用秋天的落叶在玻璃窗上创作的优美作品。我希望同学们学会独立、全面的思考,所以在晨读时我会和大家一起讨论时事,鼓励大家发表见解。没有对错,只有思考角度的不同和观点的碰撞。”
【31公里环保步行,缩写的人生体验】
出场人员:参与活动的同学代表
高二(4)班的叶竞成说,4月1日清晨的附中,我们在校长出发的口令下踏上了征途,同学们带着期待与兴奋的眼神看向前方。但是,烈日当头,走了一段以后,面对着漫漫长路与超级大坡的阻拦,我的周围渐渐地只剩下了沉重的脚步声。这时,一阵阵欢呼声自后向前,穿透了闷热黏湿的空气。我回头望去,朱广军老师正摆动着双臂向我们迎面跑来。我想,多年以后,附中的同学们将会想起我们一起走过的31公里。
高二(4)班张世昕说,31公里步行活动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我想,不完全在锻炼,更不完全在放松,它磨炼了我们坚强意志的同时,更让我们明白了绿色出行以及健康生活的意义。行走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看见,同学们把喝完的矿泉水瓶放到了自己书包边的小兜里,待到路边有垃圾桶时,再掏出扔下。或许这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体现出的确实是我们附中学子的环保意识。
高二(4)班的周丽说,31公里,于我们,是人生的重要一课,当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坚定的毅力去面对的时候,我们又成长了。山路的起起伏伏,不正如人生的跌跌宕宕吗?那一个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山地,最终不也都匍匐在我们的脚下了吗?通讯员谢鹏记者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