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Top60的规模化律所的每年平均人数增速为13.60%,超过行业整体增速5.74%。处于Top10-30位置的律所规模增速最为明显,增长率均在行业整体增速2倍以上,某种程度反映了这一梯队的律所在规模化发展上的积极性。而未来,律所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仍将持续。从各地律师行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中不难看出,官方层面对于规模化的推动。
首先,律所客户结构由C端转向B端,B端客户通常会提出“全服务”要求,这就要求律所有足够的律师人数及对应的服务水平。比如银行金融机构类客户,他们的业务遍布全国,需要律所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服务。再加上当前形势下,客户整体付费意愿降低,中大型客户付费能力相对更强,律所要牢牢抓住这些客户,就必须做大做强。
其次,正如刚才提到,无论在司法部层面还是在地方司法局、律协层面,其实都在强调一件事情,那就是推动规模化发展。
最后,从结果上来看,那些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律所,往往是规模更大的律师事务所。今年北京和上海律师行业都受到很大影响,上海会更严重一些。
但是据我们了解,那些头部律所或头部律师团队受影响程度相对有限,因为资源在向头部律所和头部团队集中。
影响整个法律服务市场产值的是GDP以及第三产业产值。简单来说,就是GDP总量越高,第三产业的占比越高,律师人数就会越多。法律服务行业整体上是一个跟随第三产业成长起来的行业。
例如,北京和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律师业务体量和人数就会相对接近;而苏州虽然GDP总量高于南京,但是第三产业占比却低于南京,因此律师人数也低于南京。一家律所要实现由大变强,背后的逻辑都是不停地辐射到GDP高的城市,创造更多产值。反过来讲,只有足够多的业务量,才能催生更多专业化的团队。最终实现“大”和“强”。
总之,扩张是必然的,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业绩,就必须要往GDP更高的城市去布局。律所规模化,从来都不是意愿问题,而是能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