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两年的市场攻坚战,2017年再谈“互联网+法律”已经不再茫然:公检法及政府部门在充分的资金支持下,与民间互联网法律机构相互合作,成为了互联网法律服务最有潜力的推动者。同时发展趋势清晰、格局分布明确,商业模式也有了侧重点。“互联网+法律”虽像一座围城:城墙越来越高、专业门槛越来越难跨过,新入局者也大大减少,无背景的创业者已经难以动摇当下的格局,但却仍未让资本止步。
新玩家入局数量放缓,部分企业已停摆
图片来自:《2017年度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调研报告》
2015年被称为“互联网法律”元年,这一年,众多法律创企纷纷崭露头角。虽然法律需求是偶发性需求,但实际上,用户的法律需求并不仅局限于打官司,法律咨询更是用户日常生活中频次很高的刚需。
然而随着互联网法律市场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的先行者已经建立了领先优势,对于后来者构成了一定的壁垒。
目前市场上存续的互联网法律机构为241家,241家中只有27家是2017年是新入局者。2016年8月后新增的115个互联网法律机构目前运营仍然正常。
(据不完全统计)
服务领域进一步细分:电商、自媒体、培训各有布局
同时如法家云,在其上线伊始,就有“阿里系”的支付宝和钉钉作为其入口,还有上海万答律师事务所和浙江腾智律师事务所的背景都非常强大。
面对充满机会却仍然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新玩家想在牌桌上占一席之地,或是拥有强大的资源作为支撑;或是剑走偏锋,从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入手。如小纽美国法律咨询,针对的是美国移民等法律问题咨询;律驾宝针对交通事故提供家庭法律服务。
而五大细分的法律服务领域也逐渐形成。
1、电商类法律服务平台
当下,法律电商平台已经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式:(1)单纯提供线上产品;(2)线下法律服务产品化后在线销售;(3)搭建法律服务撮合平台。如中顾网、法律快车、找法网这样的等老牌门户网站正在向电商类法律服务平台的模式上进行转型、创新。
采用以上所有模式的平台都并没有完全放弃线下服务这块蛋糕,毕竟能够标准化并放在线上出售的产品属于少数,同时纯线上法律服务滋生的法律服务提供者与客户的信息不对称也是法律电商的一大痛点,因此O2O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如口袋律师、分钟律师等等。
2、法律培训平台
3、法律自媒体服务平台
市场上出现了一批“法律自媒体”向“互联网法律自媒体平台”转变的企业,专门为法律人搭建的媒体传播平台,如掌律、律携、尚权刑辩网等。
4、法律工具平台
普惠法治智能平台、法律谷、法狗狗等公司针对的是法律工具性能上的服务。不仅是满足传统数据库所做的单纯法律信息的汇总、整理和检索,同时还有更加精准的预测及推荐。
5、法律社区
公检法等“国家队”入场
不过,当前“互联网+法律”产品多集中在人工智能审查合同领域。就其试用情况而言,虽然已经能够做到秒速审合同或生成合同,但往往存在很多错漏,需要客户再次审核,其智能程度仍然较为初级。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公检法等“国家队”的入场,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更多的信心。“互联网+法律”覆盖的范围却先行一步,呈扩大的趋势。
“法信”就是最高人民法院近期推出一款服务,起初只是为广大的司法人员服务,但后来扩展到面向社会公众。而我国许多法院也开始运用互联网进行庭审,通过人工智能记录开庭笔录,甚至筹备组建第一家互联网法庭。“法大大”等互联网法律机构也先后公证处、法院等国家公权力机关取得了合作。
这一系列“国家队”的入局只是一个开端,政策上的支持将会让“互联网+法律”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无疑将为“互联网+法律”的未来发展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