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止于高谈阔论,事先搜集网友建议上千条,讨论会结束后,又将会上与后台有价值的金点子、治理经验提炼为指导意见、工作指南,发给全市基层单位参考,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小事不小,往往“无解”和“难治”。“大城小事”的形式能找到治理的答案吗?它切实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本报记者龚丹韵
观点碰撞,不求结果
上海市人大代表、律师金缨观看了“大城小事”第一期,又现场参与了第二期。
为什么“小事”会成为治理难题?它们的背后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往往存在某种情绪,或某类需求。对此,堵不如疏。“大城小事”每期几小时的讨论,把各方人士的“心里话”一一展现出来,充分交流。
“两三个小时的讨论,不需要结果,也不可能找到明确的答案。它的价值在于,各方观点在此碰撞,产生火花,彼此倾听、交流,让大家看到社会的多元。这就是人民城市。”金缨说。
彼此理解,因地制宜
“大城小事”第二期,由黄浦区委社会工作部组织承办,讨论流浪猫引发的居民矛盾。
有爱猫人士说,自己看到流浪猫就于心不忍,甚至出门时包里随时备着一些猫粮。但说到后面,他也认为不能乱喂。不少发言者提到,反对的本意不是反对猫,而是乱喂养引发的扰民问题,如让本来干净的公共区域滋生蚊虫、细菌,每天早晚的猫叫让人睡不着觉,等等。
“爱的爱死,怕的怕死”这句话在会上频频出现,几乎成为共识。而爱猫者和怕猫者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容易引发激烈争吵。讨论会中,有人感叹,冲突背后是情感诉求。爱猫者和怕猫者应该多坐在一起沟通,“不要把话题集中在爱还是怕,这是不可调和的情感,而是集中在解决方案上”。比如说你要喂,是不是定点、定时,做到不扰民。有一些底线,如楼道里老人、小孩进出频繁,不适宜投喂。如果你是怕,怕的是它的病菌、噪声还是其他什么,有问题就解决问题。
“说到底,不是对流浪猫进行管理,而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管理。”一位发言者这样说。
讨论会中,动物防疫方面的专家还科普了一些知识。比如说猫群繁衍能力惊人,据预测,一公一母两只健康猫不加干预,7年后将繁衍到42万只猫。也有第三方公益组织提到了国际目前通行的做法:TNR(抓捕、绝育、放归),已经在多个小区证明了有效性,可调控小区流浪猫数量的增长,逐渐被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动物保护组织所接受。也有一些爱猫人士对绝育表示反对。主持人直接询问:这个做法对小动物究竟好不好?会上有人回答,6个月以上进行绝育后,可延长流浪猫的寿命。母猫的一生都在产子哺乳,消耗极大,流浪环境中甚至可能死于难产。
在“大城小事”的讨论会上,正反双方观点得到充分交流,要不要实行TNR,没有答案,也不可能找到统一的答案。交流的意义在于,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信息后,有利于具体问题具体协商解决。
讨论会中,还提出一个有意思的案例。一家体育馆的工作人员,长期喂养一只流浪猫。这只流浪猫攻击了一位市民,市民打官司,要求喂养者赔偿损失。
金缨说,民法典中规定,饲养动物是有责任的,但喂养流浪猫需不需要负责?喂养是否等同于饲养?如果不是因为喂养,小动物可能不会长期停留在这个区域并形成生态。产生的法律后果究竟谁来承担?如果发生在小区里,由物业公司、全体业主还是喂养人来承担风险?理论上,如果业主都很宽容,协商后觉得自家小区愿意容纳流浪猫,达成共识,留出一笔资金用于风险补偿,那也是一种做法。
流浪猫治理有不同的路径和方法,大家互相听到不同的声音,因地制宜,协商共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大城小事”平台的价值所在。
高谈阔论,起而行之
“小事做不好,就是人民群众的烦心事。”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处长陈城说。
策划“大城小事”时,市委社会工作部希望更加务实,通过小切口,啃硬骨头,指导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发动人人参与。
但同时,“大城小事”不能止于高谈阔论,更要起而行之。每期讨论会结束后,结合会上的讨论、网友线上建议、后台反馈等,搜集整理意见和建议,每期形成一份“工作指南”,发给全市各街镇。“为基层赋能,教方法、抓落实。”陈城说。
比如,第一期“大城小事”讨论会结束后,长宁区委社会工作部又发布了《长宁区严禁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社会动员方案》,提出用好“四百”大走访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开展共识、共治、共建行动。
记者采访了虹桥街道一些基层干部,大家普遍认为“大城小事”的探讨对促进基层社区治理有所帮助。切入点虽小,但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也是居委会真实的工作日常。
比如说,“大城小事”示范了系统思考、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提升规范、推动问题解决的真实过程。问题讨论不设参与门槛,人人可以发表意见,人人可以参与治理。这也是对基层工作的一种有力支撑,为基层工作者赋能。
有些社区干部看了“大城小事”节目后,又组织了一次探讨。邵启颖说,古北黄金城道是一个开放式街区,除了居民区,还有商业街,规范充电颇有难度,他们组织了一场讨论会,邀请沿街商铺一起参与,协商合理的充电方式、公共充电桩位置。
她对“大城小事”讨论会上中原两湾城坡道改造的故事印象深刻,大体量社区想要发动居民进行硬件改造很有难度,这个案例展现了协商自治的全过程,也有示范性。
第二期“大城小事”讨论会结束后,市委社会工作部形成了一份《社区流浪猫管理工作指南》,供居村在实际工作中参考使用。指南提到,通过点上解决“一件事”,推广面上解决“一类事”。这份工作指南被细化为三个版本。
“行动版”面向零起点使用场景,提供矛盾调处、居民发动和介入干预的基本模式;“协同版”面向有一定实践基础的使用场景,提供社区志愿者团队组建运作、基金会等资源链接的方法;“共治版”面向已经通过居民自治形成良性运转的使用场景,进一步提升社区资源、社会力量的整合能力。希望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运用社区动员、自治共治的方法来解决社区问题,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运用到其他基层治理工作中去。
丁琦宁认为,“大城小事”讨论会上的其他发言者也给他提供了诸多启发。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怎么从困扰变成接纳,从无序变成有序,不干扰居民生活,需要更多人参与。
与外滩街道合作的润一公益告诉记者,在开展公益活动前,他们对几个社区进行前期调研,初步摸排了流浪猫现状,以及居民对于流浪猫的态度。
居民意见并不统一,但大部分比较友好。主要问题是“投喂后把环境弄得一塌糊涂,没有责任心”“有人弃养”“担心流浪猫身上的跳蚤”“担心抓人咬人”“叫声干扰太大”。极度喜欢和极度厌恶的人只占10%,大部分人持中立立场,关键在于是否有序管理,能否避免干扰日常生活。
居民小姜参与了“大城小事”第二期讨论会。她坦言自己并不喜欢流浪猫,经过这次的讨论,知道了许多新知识,比如TNR治理方式、流浪动物科学救助方法等,也理解了爱猫人士寄情于小动物的心理。
“不是猫的问题,是人的行为规范问题。”小姜说,意识到这点,让她对流浪猫的态度转变很多。讨论会虽然没有结论,但这件“小事”是有解决路径的,治理是有方法的。
一位居民区基层干部则告诉记者,“大城小事”第二期节目结束后,居民之间对立情绪缓和很多。小区公共猫窝旁,扫码捐猫粮的人迅速增加。
在采访过程中,一些居委干部也对“大城小事”平台提出了期待和建议。
比如希望通过“大城小事”这个平台形成一种长效机制,避免“一阵风”。
比如希望平台可以推动城市治理难点的规范或立法,让基层治理有法可依,有例可循。
美好生活的点滴推进,不可能依靠一刀切,也不可能单靠行政指令。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有畅通的交流渠道,有不同观点的充分碰撞,有商有量,促进各方理解,求同存异,协商自治,因地制宜……这是“人民城市”最好的注解之一。